回覆列表
  • 1 # 跳蚤哥哥

    我覺得這個問題是歷史本身的問題,談不上誰之過。

    如果把中華文明的大一統政策看成一個人的一生,我們現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一個成年人,那麼秦朝只是一個剛出生的小嬰兒。你能指望一個嬰兒有多少正確的做法嗎?犯錯才是正常的。

    無數後人評價始皇帝的功與過,倒也正應驗了所謂“以史為鑑”,讓後世不至於犯相同的錯。

    如果我來評價秦朝滅亡誰之過,我決定是始皇帝的人性!

    首先,很多人把始皇帝視為中國古代罕見的千古一帝、一代雄主,我卻覺得過譽了。始皇帝能夠十幾年摧枯拉朽一般橫掃六國,是建立在秦昭王六十年的經營上的,這段時間的秦朝積累已經足夠統一全國了。舉個例子:白起就是在秦昭王時代乾的大屠殺,讓六中國人談秦色變,這種心理影響持續到了始皇帝時代。

    始皇帝雖然在收拾掉呂不韋和嫪毐的時候亂過一陣子,單秦國基本國力是沒啥損失的。基本就是王炸4個2組合去和其他其他六國鬥地主。打不贏是傻子!

    但是是人總會飄的,單看結果,10幾年就統一全國,確實是獨一份兒,“始”皇帝實至名歸。但他終究也是人,前不見古人的巨大成就,不是任何人都能抵禦這種成就感,始皇帝心中飄了是很自然的事兒。

    飄了之後,做出各種後人看來很是教訓的一系列事兒,比如修阿房宮(是不是真有這事兒,其實歷史存疑)、出海尋仙、鴆殺太子這類,那就可以理解了。後代不也有一票皇帝們幹著和始皇帝相同的事兒麼?始皇帝叫不懂事兒,後面那票皇帝就是真的傻!

    所以,我更認為把秦國滅亡的鍋扣在人性上我心裡面舒坦些,畢竟我其實蠻喜歡這“千古一帝”的,哈哈。

  • 2 # 溫明昊

    秦國奮六世之餘烈,終於在寢室換這一代統一了天下。在秦始皇的設想中,秦朝是能夠傳承萬世的。然而,秦朝僅僅存在了十幾年就二世而亡了。

    秦朝二世而亡,令人痛惜,而在這個過程中,是誰的過錯呢?

    我認為趙高、李斯、扶蘇,包括秦始皇都有錯。你沒聽錯,包括秦始皇。

    還記得指鹿為馬的典故嗎?

    趙高指著鹿,硬說是馬,結果胡亥還信了,這是最神奇的。這也足以說明了胡亥的心智未全。

    而在此之前,他是秦始皇最寵愛的小兒子,國家治理輪不到他,如果按照正確的歷史軌跡,他應該只是個享樂王爺而已。

    是以,當他登上帝位,被趙高蠱惑以後,整天只知道享樂也是情有可原的。

    此乃趙高的過錯。

    李斯的過錯

    趙高篡改遺詔的過程中,沒有李斯的幫助,是萬萬不可能成功的。而李斯作為幫助秦始皇統一天下的丞相,卻做出這樣大逆不道的事情,只為了自己的榮華富貴。對此,我只能用失望兩個字來形容。

    此乃李斯的過錯。

    扶蘇的過錯

    扶蘇的過錯也很大,這是毋庸置疑的。

    作為秦始皇最看重的兒子,扶蘇應該知道自己的使命。從扶蘇崇尚儒家思想的做派上來看,他應該是知道秦朝目前弊端的(扶蘇因替儒生求情,被秦始皇調往邊疆)。

    我相信他也有即位後改革的雄心壯志,可是他卻因為一份偽詔自盡了。這很不應該。

    當時的秦朝有相當一部分兵力在邊疆,三十萬駐守長城的蒙恬軍,三十萬駐守南越的趙陀軍。

    他的自殺,是對天下的不負責任。

    秦始皇的過錯

    秦始皇太自信了。從他企圖將秦朝傳承萬世的願望上就能看出,可就是因為他這份自信,才使得他拒絕了淳于越分封宗室的提議,以至於在趙高弄權以後,都無人能夠阻止。這如果放在西漢,早就有諸侯出來清君側了。

    因此,秦始皇也有過錯。

  • 3 # 瞪大貓眼看世界

    其實歷朝歷代都有對秦國興勃亡忽的分析,尤其是在秦之後建立的漢朝。漢代名士賈誼就曾經寫過一篇非常著名的文章——《過秦論》,他的分析十分透徹。現在國史君(國史通論)簡要介紹一下賈誼的觀點。在《過秦論·上篇》中,賈誼就已經點題,說秦國滅亡的原因就在於“仁義不失而攻守之勢異也”。

    賈誼分析,秦國消滅六國,取代周王室之初曾經非常得人心,原因就在於天下群龍無首的情況已經持續太久了,從春秋爭霸之初周王室早就已經衰微,各個諸侯國沒有任何禁錮,隨意征伐,兵革不息,是所謂“春秋無義戰”,而秦始皇統一之後,結束了數百年的戰爭狀態,故“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虛心而仰上”。

    但是秦始皇稱帝之後的很多作為都大失民心,他自矜功伐,不信任大臣和子民,焚詩書以愚民,行酷法以立威。作為後世來說,我們確實不得不感謝當年秦始皇的一些作為,是他奠定了中國版圖,統一了中國的文字,形成了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等等,他做的這些大事的確功在千秋,但是罪在當代。

    秦始皇統一六國十一年後去世,秦二世即位。當時“天下莫不引領而觀其政”,期待秦二世是一位仁義的守成之君。當時的秦國百姓已經習慣了幾百年戰爭以及秦始皇殘暴統治時期的飢貧狀態,賈誼說這正是“新主之資”,如果秦二世稍施惠政,就會大得民心,然而他比乃父有過之而無不及。

    儘管秦朝只存在了短短十四年的時間,但是陳勝、劉邦等人在起事之時都多次吶喊“天下苦秦久矣”,所以陳勝一個出身、威望、才能、財富都不值一提的人竟然振臂一呼就讓大秦帝國迅速瓦解。

    那麼秦國的迅速滅亡到底是誰的過錯呢?也許更大的責任在於秦二世,因為比起漢朝的劉邦、唐朝的李世民,秦二世即位之初手上的牌實在太多了。百姓長期生活在被壓迫的社會中,其實是很容易滿足的,可惜他完全不是一個政治家。

  • 4 # 白晝如夜

    秦朝的覆滅是必然的,始皇帝是偉大的政治家。一個帝國的覆滅如此之快是令人難以想象的,可到底是什麼導致了秦王朝的覆滅。

    秦朝的完全崛起是在秦孝公時期,這個時間段我們不能忘記的一個人就是商鞅。商鞅是什麼人。

    商鞅又稱衛鞅,姬姓,是戰國時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的代表人物。商鞅在秦國施行嚴峻的刑法,重農抑商,改革戶籍,進行縣級行政單位的劃分,統一度量衡。要說秦朝後來能統一天下,沒有商鞅的變法是不可能的。

    我認為秦朝的迅速覆滅是在統一全國後沒有迅速的轉變自己的政治體系,亂世用重典,在沒有統一全國的情況下秦朝是戰時體制,可戰勝之後還沿用的是這一種體系,刑法太過嚴厲。

    秦始皇沒有及時進行改變,就以我個人角度來看秦始皇不是不改變,只是在統一六國後國家還未完全安定,六國遺民仍然沒有完全誠服於秦王朝,還需用重典。始皇帝是想把仁政的施行留給公子扶蘇,自己用武力是國家完全安定,讓自己的兒子來改變自己的戰時體制。

    所以秦朝的覆滅我認為非人之過,實為天意。

  • 5 # 漣漪隨筆

    不能單純的說誰之過!任何歷史事件都是天時地利人和的結果!秦始皇豐功偉績永載史冊,統一六國,統一文字,統一度量衡等為中國大一統打下了基礎!影響後世千秋萬代!但消滅六國卻並未消滅六國貴族!當時情形即便誅殺六國貴族也在情理之中,但秦始皇沒有這麼做!可見始皇帝也有仁慈憐愛之心,所以史書對始皇帝的描述帶有偏頗汙衊之嫌!因為統一六國,征戰南越!開疆擴土,治理國家,始皇帝終於身體不支,在巡查途中病逝!給趙高這種奸人鑽了空子,矯詔逼迫公子扶蘇自殺,扶植傀儡二世登基!竟幹些喪盡天良之事,惹得民怨沸騰!殺二世立三世傀儡之時,民怨已達頂峰,再加上六國貴族起國仇視之心未滅,趙高奸詐無惡不作,這些碰撞在一起就是起義!可以說,秦始皇錯就錯在晚年寵信趙高,喜歡尋求長生不老藥,結果吃了很多傷害身體的毒藥,以致壯年而死!再錯是未及早考慮後繼之事,導致事變扶蘇被殺!但這些抹殺不了秦始皇的豐功偉績!同時,秦朝統一及制度的建立和完備為漢朝大一統及強盛打下了基礎!

  • 6 # 白衣書生說歷史

    精通曆史的人都知道,秦始皇統一六國,書同文,車同軌,將當時四分五裂的中國又重新變為一個整體。大秦帝國的建立,有人認為秦始皇是一位明君,也有人說他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暴君。

    那麼是什麼原因讓這麼一個龐大的帝國,瞬間覆滅的呢?下面我會提出幾個自己的看法。

    根基不穩

    秦始皇統一六國,各國都存在著反秦勢力。這其中就有楚國項氏一族的項羽,也就是最後的西楚霸王。當然,生活在六國的百姓,他們對秦帝國沒有好感。他們將秦人視為敵人,是侵略者。這麼一個龐大的帝國,處處有存在著反秦勢力。

    當秦始皇一死之後,他們最大的威脅也就沒有了。於是乎,全部各自為王,推翻秦帝國。

    奸臣當道

    說起秦帝國的覆滅,就不得不談及秦始皇的兩位得力助手,趙高和李斯。這二人先是隱瞞了秦始皇的死訊,並且發動沙丘政變,逼迫秦始皇長子扶蘇自殺,另立秦始皇幼子胡亥為帝。

    秦二世昏庸

    自從秦二世胡亥當上皇帝后,根本無心朝政,每日只知吃喝玩樂。間接的,也是給趙高和李斯更多把持朝政的機會。這些應該不是一個皇帝所能做出的。當朝堂上的大臣們對這位新皇帝失望透頂的時候,也就沒有人再出來說話了。

  • 7 # 歷史日更

    一,秦始皇沒有為扶蘇鋪好繼位之路,為什麼呢?1,首先後期的秦始皇就想長生不老,各處尋仙煉丹,如果自己長生不老了也不需要誰來繼位了。2,秦始皇不是很喜歡扶蘇,跟他性格不像,讓他和蒙恬守邊關,也是歷練,也算是討厭。反而小兒子胡亥倒是多像他幾分,不過臨終時還是很理智的把皇位傳給扶蘇,但是為時已晚,旁邊還有個奸宦趙高呢。

    二,胡亥和趙高的問題,胡亥愚蠢,玩物喪志,什麼事都交給趙高,對趙高言聽計從,那還能有好麼。

    三,民怨載道,秦始皇時期就修皇陵築長城建阿房等等,耗費大量人力物力,等到胡亥了,老百姓還是閒不著,從來沒有休養生息,從陳勝吳廣農民起義,到各諸侯揭竿而起,民心向背,秦朝肯定招架不住了。

    再有啊,就算最後扶蘇執政了,結果會是咋樣呢?誰也不知道,歷代帝王啊,剛繼位時,為了穩住皇權,都是兢兢業業任勞任怨愛民如子的,等到差不多了,就開始不玩活的了,驕奢淫逸等等,所以啊,咱也不知道扶蘇能是啥樣,反正看詔書到了讓他死就死,也不辯真偽,估計也是腐儒半個糊塗蛋,或者說相對比較懦弱吧。總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我就看看不說話

  • 8 # 來去是夢成敗皆空

    個人認為回答的最好的是唐代的詩人杜牧,他的《阿房宮賦》總結秦王朝滅亡的歷史教訓,文章通過對阿房宮興建及其毀滅的描寫,生動形象地總結了秦朝統治者驕奢亡國過程,讓後人深思。

    秦始皇在位共三十六年(含秦王位)按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統一中國,到三十七年(前209年)死,期間修建的阿房宮之大難以想象,甚至有宮中女子36年都沒有機會見到始皇帝。

    阿房宮覆蓋三百多裡地面,遮天蔽日。沿驪山向北建築再往西轉彎,直到咸陽。渭水、樊川浩浩蕩蕩,流進了宮牆。五步一座樓,十步一個閣,走廊如綢帶般縈迴,飛簷像鳥嘴般高啄。各自依著地形,四方向核心輻輳,又互相爭雄鬥勢。樓閣盤結交錯,曲折迴旋,如密集的蜂房,如旋轉的水渦,高高地聳立著,不知道它有幾千萬座。一天之中,一宮之內,而氣候不相同。

    秦皇喜歡無比的繁華奢侈的生活,但百姓也需要生存下去,當時攻佔六國之時掠取珍寶時連一錙一銖都搜刮乾淨,那為什麼秦皇耗費起珍Bora竟像對待泥沙一樣?

    宮殿的柱子,比耕田農夫還多;樑上的椽子,比紡織織女還多;密集的釘子,比倉裡粟米還多;大殿的瓦楞,比還衣服絲線還多;丹陛的欄杆,比天下城郭還多;管絃奏出的樂聲,比鬧市的人聲還多。致使天下的人民敢怒而不敢言,反而秦朝壓迫奴役人民和以百姓為賊盜的統治思想卻越來越頑固。結果陳勝吳廣揭竿而起,星火燎原,函谷關被一舉攻下,楚兵一把大火,可惜阿房宮化為一片焦土。(還包括修始皇陵,修馳道,修萬里長城)

  • 9 # 湖北家鄉的味道

    1.秦始皇自己奢侈無度,大興土木,殘暴專制,給百姓增加了無盡的壓力和恐懼,導致百姓顛沛流離,食不果腹,最終至秦二世時激起百姓反抗。

    2.原各諸侯國王侯因為信仰或對渴望權利的復甦,接機造反。

    3.秦二世昏庸無能。

  • 10 # 坊間五千年

    常規上,人們在看待秦王朝“短命”的因素時都會聚焦到當時的秦二世胡亥、權臣趙高等人身上,認為是他們引發了秦末農民起義,導致大勢一發不可收拾。

    如果兩千年多後的我們換個角度來看,其實歷史上昏君奸臣一直都不缺、農民起義也不少,為何並非每一次朝野動盪都能掀翻王朝呢?我們看看漢、唐、宋、明初立時的政策,再對比一下秦朝、隋朝的政策,或許就能從中找到規律。

    漢初的做法與其說是為了安民、不如說是吸取了“秦亡於二世”的教訓,這兩者也是相輔相成的、缺一不可。

    唐朝與隋朝的狀況非常類似,堪比神奇的一段歷史重複,這也二次佐證了秦、隋的“短命”之過是沒能讓百姓好好歇口氣;唐太宗更是引用荀子名言“水可載舟、亦可覆舟”來強調這一點,可見沒有“與民休息”才是秦二世而亡的最大失策。

    或者說因為秦二世沒有經驗、或者說因為有權臣趙高等人的因素,總之呢,秦朝在二世時全無停歇過各種徭役,百姓在“天下一統”後全然看不到生活的希望。

    中國老百姓歷來都逆來順受、要求也非常低;你讓他們去當兵、服役,這在古時候都是正常的,幹嘛要造反?你讓他們祖孫三代都去當兵、服役,而且連年不斷,他們雖無法忍受,但還是在怨聲中繼續熬了下去,不過“火藥桶”也由此產生。

    從“火藥桶”的產生、到“引燃者”的潛伏,這是一個需要發酵的過程。假使秦二世後能輕徭薄賦,項羽等人也就沒有火藥桶可點燃;假使秦二世後能與民休息,劉邦等人也就無從在服役途中走上絕路。

    但凡尚有一絲生機,中國老百姓都不會輕易造反的,秦二世持續不斷的高壓政策,成了壓垮這一絲生機的最後稻草。

    假如那時候百姓的生活有了可喘息之機,胡亥是否昏庸、趙高有多奸狡等,這才不是他們會關心的事呢!誰來當皇帝都無所謂,讓人無法活下去才是真的有所謂。

  • 11 # 天羽歷史驛站

    一、秦始皇之過

    秦始皇橫掃天下,兼併六國以後,並沒有福澤百姓,休養生息,在本就滿目瘡痍的大地上,橫施暴政,百姓基本生活更是雪上加霜,加上秦始皇非常推崇法家,以至於法律制度嚴苛,人民揚手犯法,舉足觸侓法,多數百姓因為芝麻大一點小事,被抓去做苦役,萬里長城、阿房宮、驪山陵墓、哪裡不是以森森白骨為代價修築而起。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為何能夠留名千古,這跟秦始皇的暴政是分不開的。

    沉重的兵役、徭役、賦稅、不合乎規矩的律法,弄的民窮財盡,引起了社會的強烈不滿,為秦朝的滅亡埋下了禍根。

    趙高這個人非常善於察言觀色,洞察人心,而且天性狡詐,口齒伶俐,很懂得討好秦始皇,明明滿肚子的壞水,卻經常裝作一副正人君子的樣子,滿口的仁義道德,而且深得秦始皇的信賴,你說氣人不氣人。

    秦始皇撒手人寰後,秦朝本來有很大的概率朝著好的方向發展,但是因為趙高的從中搗鼓,一切變成了按照趙高設定的劇本走,秦朝的滅亡,這個趙高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可以肯定的說,就是這個人改寫了秦朝的歷史。

    趙高雖任丞相之職,但是他是一個利己主義者,當時的秦國已經是風雨飄搖,反秦的勢力已經成了燎原之勢,但是趙高卻全面封鎖了訊息,秦二世也是不曉得。

    秦二世果真派了人去問責章邯,章邯知道自己的下場不會好到哪裡去,直接帶著20萬大軍,投靠項羽。

    趙高通過一系列的操作,朝中的忠臣良將都被他處死的處死,判刑的判刑,剩下的也只能附和著趙高,沒人敢冒犯趙高,都怕殺頭,也不敢向秦二世進諫,一個諾大的王朝,忠臣不敢言才是最可怕的,小人當道,是大秦之悲。

    三、二世之過

    秦二世的皇位來的並不光彩,也就是不合法的,他即位後比之桀,紂,有過之而無不及

    他昏庸殘暴,不思朝政,對趙高這等小人過於寵信。

    驪山未畢,復作阿房,以遂前策,走了秦始皇的老路,最後導致眾叛親離,身死國滅。

  • 12 # 談話說歷史

    1、苛政

    公元前209年秦二世胡亥即位。他進一步加重對農民的剝削和壓迫,以“稅民深者為明吏”,以“殺人眾者為忠臣”。

    他令農民增交菽粟芻藁,自備糧食,轉輸至咸陽,供官吏、軍隊以至於狗馬禽獸的需要。他繼續修建阿房宮,繼續發民遠戍。徭役徵發的物件進一步擴大,農民的困苦達於極點,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已經到一觸即發的地步。

    2、農民起義

    秦二世時期,農民生活悲慘,穿牛馬之衣,吃犬彘之食,往往在暴吏酷刑的逼迫下逃亡山林,舉行暴動。這種種情況說明,急政暴虐激化了社會矛盾,秦始皇在完成統一事業的同時,也造成了秦王朝傾覆的條件。

    所以西漢時的賈山談到秦代“群盜滿山”的情況時說:秦始皇在世時,他的統治已經在崩潰,但是由於皇帝以及開國大臣在鎮壓,沒有人敢於和政府對抗。

    3、秦始皇自身的奢華

    秦統一以後的十幾年中,秦始皇維持了一支龐大的軍隊,建立了一個龐大的官僚機構,進行了多次的大規模戰爭,完成了巨大的國防建設和土木建築。

    據估計,當時全國的人口約為一千多萬,而當兵服役的人超過二百萬,佔壯年男子三分之一以上。秦始皇採取趙陀等人的意見遷移關中50萬秦人至嶺南與當地人民族融合,但導致關中空虛,大大動搖了秦的統治基礎。

  • 13 # ysdm4321

    你以為秦朝滅亡了?其實綿延不絕萬世都可能!他創立的制度無論什麼人統治這片土地,都無法改變!秦朝根本就沒有滅亡!

  • 14 # 走刀口讀史

    後世一句話叫: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秦帝國的最終建立,是因為秦始皇,秦帝國的覆滅,也是因為秦始皇。為什麼這麼說呢?且看我一一道來。

    雄心萬丈,百姓不堪重負

    秦始皇在位期間,滅六國,修直道,築長城,鑿靈渠,建阿房宮,平百越,卻匈奴。每一件事情放在任何一代君王那裡都是成績彪炳的政績,但是都是秦始皇在位期間完成的,除了阿房宮,其他大工程大專案,需要無數人力物力,雖然利國利民,但是實際上民眾已經承受不起。沒有及時調整國策,寬刑治民,此其一錯。

    驅逐公子扶蘇邊疆監軍

    作為始皇帝,秦嬴政聽不得扶蘇半點意見,也容不下扶蘇苦口婆心的勸阻。實際上扶蘇已經看明白民眾負擔太重,需要減壓,建議秦始皇仁政愛民,但是秦始皇多大雄心啊,而且年齡正壯時候,聽不進諫言,直接將扶蘇貶到了邊境,與蒙恬監軍。沒有及時確立扶蘇長公子和繼承人的地位,此其第二錯。

    冒險冬東巡,無老秦人陪護

    秦始皇49歲時,身體已經大不如前,但是仍然冒險堅持東巡。一沒有留下命令在咸陽,萬一回不來怎麼辦;二帶著趙高與李斯,卻無忠心耿耿的老秦人,臨出事沒有以老秦國為首要考慮;三是太信任趙高與李斯,誰都知道雞蛋不能放進一個籃子裡,可秦始皇沒有相信。出行前不做好預備,死前太信任他人,此其第三錯。

    應該說誰也沒想到趙高和李斯大事面前會反水,人性之惡止於此,為一己私利可以禍國殃民!但是秦始皇在位期間沒有為其後事做好充足的準備,不得不說秦帝國之覆滅,皆因他的錯。

  • 15 # 歷史老酒館

    引言

    前221年,挾六代之烈,秦王嬴政終於滅掉六國,一統華夏。此時,坐在王位上的贏政躊躇滿志、思緒萬千。

    1

    想當年,自己只是一個和父親一起被拋棄在趙國的人質,自己的父親只是別人眼裡的“可居奇貨”,自己的母親只是一個商人的姬妾,而自己呢,甚至連真正的父親是誰都說不清楚。

    父親逃回秦國後,自己和母親被趙國圍捕,整天在逃亡的路上惶惶不可終日。

    上天佑我,安返秦國,繼承了王位,可那時候我還只是個十三歲的孩子啊!

    朝政被那個和自己說不清楚關係的呂不韋把持,而自己母后卻終日淫亂,自己只是一個任人擺佈的傀儡。

    但這一切我都挺了過來,不僅奪回了本就該屬於自己的政權,還完成了秦六世都沒有完成的統一大業!

    我贏政歷經重重磨難,卻仍能完成如此宏圖霸業,功績堪比三皇五帝!在我的治下還要完成超越三皇五帝的千秋大業!

    這,就是秦王贏政在完成統一大業時激情豪邁的凌雲壯志。

    於是,秦王贏政自稱始皇帝,被後世稱為秦始皇。其實,從這個時候起,秦朝早早覆滅的種子就已經被埋下了。

    2

    華夏民族是一個講究“仁、義、禮、智、信”的民族,這也是華夏民族得以延續五千年的道德基礎。

    秦始皇創下了不世的偉業,卻也建立了一個歷史上最短命的王朝,皆因對先皇無敬畏之心,不知禮、無仁愛。

    在秦始皇眼裡,華夏大地就是他建立豐功偉業的載體,而泱泱萬民只是供他驅使的奴僕。萬民如螻蟻,他們的疾苦從來就不是始皇帝關心的事情,酷刑苛役也自然而然的成了順理成章的事情了。這就是秦朝早亡的根本原因。

    3

    胡亥當然是秦亡的直接原因,但胡亥只是個花花公子,放在現在就是個坑爹的官二代,本就無帝王之術,本身也不是皇位的繼承人,只是被趙高、李斯給推上了皇位,而且即位後也無心朝政,只圖荒淫享樂,這就是一個家庭教育問題,始皇帝不注重對皇子正確的教育培養,從而釀成了苦果。

    說到這裡,大家可能會說到公子扶蘇,如果扶蘇即位,秦朝可能就不會那麼快滅亡了。其實不然,在始皇帝的暴政下,秦朝已是危如累卵。扶蘇雖有寬仁之心,卻無果敢之力,面對挫折就飲鴆自盡,所以扶蘇並不是能成大事者。可除了扶蘇,還有能擔大任的繼承者嗎?秦始皇有十八個兒子,卻沒有一個有能力的皇位繼承人,這難道不是一個諷刺嗎?

    所以,秦二世亡,也是因為秦始皇沒有培養出合適的接班人所致。或許,始皇帝是準備找到長生不老的金丹而永世執掌政權吧。

    4

    國之將傾,必有奸佞,秦滅亡的最大奸佞自然就是趙高了。但趙高是什麼?放現在就是個司機,當然是御用司機。本來老闆信任自己的司機也正常,但司機做為老闆鞍前馬後最親密的人,必須要嚴格的管理,可就是這個司機卻最終左右了繼承人的選擇,這在後世來看是不可想象的。趙高先後逼死扶蘇和胡亥,是秦亡的直接推手,但在幹部選拔和任命上犯錯的秦始皇才是趙高亂政的始作俑者。

    5

    李斯也是胡亥篡位的直接參與者,李斯絕對是一個能臣,但卻不是一個忠臣,自己的利益一定是高於國家利益的。李斯貴為秦國丞相,卻不能忠於國家,可見在秦始皇的治下,高階官員的價值觀導向出現了嚴重問題,諾大一個秦國,卻沒有一個可信任之人,這難道不也是秦亡的原因嗎?

    結語

    成也始皇,敗也始皇。在秦始皇的治下,大秦帝國已經是大廈將傾,無法挽回,秦二世只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秦始皇創立了大秦帝國的宏圖霸業,卻也親手毀掉了自己的社稷江山!這,非常值得後世警醒。

  • 16 # 知常容

    如果你不盯著秦朝,站在歷史長河去看秦朝,你就會發現一個大問題,那就是管理體制的問題。

    秦朝滅亡的根本原因就是步伐太快,管理體制太超前,與當時的生產力不相匹配,起碼超前千年之久。

    這是我的觀點。

    秦朝之前是分封制度,分封制是透過天子管諸侯,諸侯再管理封地這種形勢。天子主要掌管宗國的土地,還有就是維持天下的秩序。

    這種管理的成本和半徑是比較低的,宗國在自己的眼皮底下,還是比較容易把握,諸侯就那麼多個,最多時也就幾百個,這個管理也是沒有什麼大問題。

    秦始皇滅天下之後帶來的問題就是採用什麼方式來管理天下。

    在絕大多數人反對的情況下,秦始皇採納了李斯的建議,選擇採用一統的方式,從此開啟了中國封建王朝大一統的程序。

    由朝廷直接管理到郡縣一級,這樣管理的半徑就擴大了好多倍。郡縣令與諸侯最大的不同時,諸侯有完全自主管理轄區的權力,縣令則沒有這種權力,縣令更多的是執行。

    這樣就需要很多的人才,這些人哪裡來?

    李斯的觀點是:以吏為師!從咸陽緩緩不斷訓練懂法之人,然後去管理地方。

    從理論上來說,到這一步是行得通的,也是有效的。

    管理是兩個了,一個是管,還有一個是理。管的問題解決了,理的問題怎麼解決?

    如果郡縣出現什麼大問題,郡縣令第一個反應就是上報朝廷再行處置。這一點秦始皇也想到了,他修建了以咸陽為中心的通向全國的馳道,作為當時資訊傳遞之路,但從反饋的速度來說還是慢了很多。不像現在有什麼事情,一個網路,幾秒就知道。如果當時秦朝廷擁有現在網際網路的反饋速度,那麼秦也不會滅亡的。

    秦設定全面郡縣制是有幾個解設:

    1、朝廷官員都很正直

    2、外派官員都很聰明

    3、老百姓都能適應

    4、郡縣和朝廷溝通的速度適時。

    這4個環節,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以當時的反饋速度,在“理”這一個環節就會出現問題。

    事實上這4個環節都出問題了。朝廷被趙高指鹿為馬把持,外派的官員心生異心,比如像沛令就考慮過自據的問題,老百姓除了秦國之外,對秦法都不適應,天下苦秦久也。郡縣和朝廷的溝通也不通,秦二世根本得不到正確的資訊。

    實際上秦朝百姓也不適應,因為秦朝以軍功爵制,天下太平怎麼立下軍功?

    到了秦二世之時,所有的環節都出現問題,最後秦就滅了。

  • 17 # 皇城super

    我認為成也秦始皇,敗也秦始皇!

    秦始皇統一六國,有功!

    修建阿房宮,焚書坑儒,但也嚴重的給人們帶來了沉重的剝削和災難!

    統一貨幣,統一度量衡,制度沒有錯,實行的一系列實施也沒有錯,只是步子邁的太快,沒有一步一步的來。反而想一口吃個胖子,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從一個時代步入另一個時代,本身就是一種跨時代的進步!從農業社會跨進了封建社會,從分封制變化為郡縣制!

    看似簡單,但是其中參雜著太多複雜的事情,如果緩緩圖之,慢慢蠶食,絕不會二世而亡!

  • 18 # 壹壹若塵

    強大的秦帝國二世而亡,表面上亡於敗家子胡亥之手,其實根子還在秦始皇身上。就像一棵大樹,根子已經爛了,不管風大風小,這棵樹早晚得倒,只是來得快與慢而已。

    秦亡原因眾說紛紜,說說個人一得之見,與感興趣的朋友交流。

    1、一人掌國,國只一人。

    秦始皇身邊的紅人、方士盧生評價他:“始皇為人,天性剛戾自用,以為自古莫及己;專任獄吏,樂以刑殺為威;博士雖七十人,特備員弗用;丞相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於上。”

    這個靠煉丹藥、找神仙、矇騙為業的方士,真本事不見得有,看人倒是很有見地。

    橫掃六國後的秦始皇,心態已膨脹到極點:眼裡心裡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篤信用嚴刑和殺戮,足以讓天下人畏服;朝堂之上,博士用做擺設,御史不敢諫言,三公九卿變成了大大小小的辦事員,不用謀劃國事,不用建言獻策,只要奉詔辦事即可。

    吳越王錢鏐說過:大智興邦,不過集眾思;大愚誤國,只為好自用。

    一人發號施令,群臣鉗口噤聲,國事朝政如何理順擺平?

    秦始皇極力想表現他的英明神武,實質上卻是最大的愚蠢。

    2、郡縣雖好,操之過急。

    秦以前的夏、商、週三代,實行的都是封建制政體,依靠血緣關係來保持政權的穩固。封建制有個大缺陷,經歷若干代之後,血緣越來越遠,凝聚力就越來越低,容易形成分裂割據、尾大不掉的局面。

    秦始皇大約是看到了這種弊端,他不想讓朝廷對地方失控,不想若干代之後自己的子孫打來打去,所以強推利於中央集權的郡縣制。

    可他忽略了兩個重要問題:

    一,郡縣制是新東西,有一個逐漸為人們適應接受的過程。條件不成熟,靠鎮壓強制推行,必然引起反彈。即使秦民能接受,六國百姓絕不願意接受。人心不服,容易生亂。

    二,郡縣制需要朝廷向各地派遣官吏和武裝,保持地方安定。剛剛征服六國,秦王朝既沒有那麼多的能員幹吏,也沒有足夠的武裝力量,貌似強大的帝國只是個空架子。因而六國烽煙一起,帝國大廈訇然倒塌。

    3、昧於識人,留下隱患。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力不足);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成服也(心悅誠服),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這是孟子說過的話,揭示的是人際關係中的普遍現象:靠強力難以收服人心,而強悍的帝王恰恰最迷信強權。

    帝王強悍,身邊的紅人難有忠臣。忠臣或被殺了,或被貶了,或自己主動躲開了,留下來的多是貪戀榮華富貴,善於巧言媚上的一類人。

    歷史一再證明了這一規律,秦始皇和他的紅人也上演了同樣的戲碼。

    李斯:

    李斯知識淵博,才智超群。他由楚入秦,經過三十多年宦海浮沉,從呂不韋相府的食客,一步步升遷,直至成為秦始皇最為信任的丞相。

    李斯是能臣,卻算不上秦始皇的忠臣。趙高一通威脅加利繡,他便與之同流合汙,參與到沙丘之變的陰謀中,辜負了了秦始皇對他的知遇之恩。

    李斯如果有忠臣的風骨,趙高的陰謀便不會得逞,也就不會有大秦帝國的二世而亡,這是秦始皇昧於識人留下的隱患。

    趙高:

    趙高父親犯罪受宮刑,母親沒為官奴婢,兄弟都生於隱宮為宦官。秦始皇見趙高精明強幹,通於獄法,把他提拔為中車府令。

    趙高曾經犯重罪,由蒙毅按秦律查實審明,判處死刑。秦始皇不知搭錯了哪根筋,不但赦免了趙高的死罪,恢復了他的中車府令職務,還讓他兼任了符璽令,給他後來瘋狂報復蒙氏兄弟,顛覆秦國江山提供了方便。

    當初,若是按律誅殺趙高,就不可能有後來的沙丘之變,這是秦始皇凌駕法律、昧於識人留下的大毒瘤。

    胡亥:

    秦始皇有十八個兒子,扶蘇為長,胡亥最小。其他皇子或賢或不肖不得而知,起碼據史料所載,扶蘇有德有才,胡亥則溺愛乖戾不成器。

    說胡亥不成器,並非空穴來風。

    胡亥少年時,一次秦始皇賜宴皇子和群臣。皇子們先退席,見到大臣們的鞋子整齊地排列在殿外廊下,那些鞋子大多做工考究、樣式漂亮。胡亥走過去,對著鞋子一通狂踩亂踹,他的皇兄們看得直皺眉,卻無人敢阻止他。

    都說“知子莫若父”,胡亥在秦始皇身邊長大,這位皇父對小兒子的乖戾,即使未能親見,也不見得沒有耳聞,出於溺愛,出巡偏偏帶著他,這就為秦室江山被顛覆埋下了禍患。

    一個倚重了一生的大臣、一個親手赦免了的閹宦、一個格外疼愛的小兒子,共同促成了“沙丘政變”,把這位一生叱吒風雲的大皇帝,夾雜在幾車臭魚中一同運回了咸陽。4、體制健全,形同虛設。

    在秦始皇的支援下,李斯為秦帝國設計了一套比較完備的國家管理體系。中央政權有三公九卿制,地方政權有郡、縣、鄉、亭、裡制。架構完整,層級鮮明。

    體系雖好,但也有缺陷:一是雖有完備的體制,卻沒有足夠的人才充實相應崗位;二是缺乏過硬的制約機制,上下層級的管理制約關係,往往因為權威人物的個人好惡遭到破壞,人治代替了法制。

    尤其是上述第二點,在秦始皇身上體現的最為鮮明,於是終究釀成了大患。

    趙高能死裡逃生,官復原職,並進而兼掌符璽令,一定是逐步得寵於秦始皇。而皇上的身邊人一旦得寵,常常具備了“一言升遷,一言殺人”的能力,他的權力邊界就將無限擴大,成為誰也惹不起的人物。

    趙高以一個小小的中車府令膽大包天,敢於策動沙丘政變,正是這個原因造成的。

    按秦官制,趙高的官職是中車府令,他的頂頭上司是太僕,太僕才有資格向丞相言事議事。

    如果制度嚴格,趙高就沒有機會遊說李斯,加以危脅利誘;如果趙高不是皇上的紅人,太僕則不可能不對趙高的行為加以約束。

    有了這雙重約束,趙高怎麼敢私自篡改秦始皇的遺詔?

    無論制度如何健全,只要受到人治的衝擊,制度就必然變成了擺設,難以發揮作用。

  • 19 # 魚磊衛靜

    一、秦朝統一全國首功秦始皇,滅亡首過亦是秦始皇,主要原因是弦繃的太緊了。

    (一)、秦始皇手裡的事,個個都是大手筆,甚至於是超大手筆,除了修陵和阿房宮外,都是統一國家後必須乾的。

    但是,在當時全國幾千萬人口,而且是剛剛經過十幾年統一戰爭後,青壯年死亡過多,傷殘過多,全國經濟戰耗太大的情況下,是不能著急的,是需要統一計劃、規劃後,逐步實施的百年大計。心急吃不了熱豆腐,弦繃的太緊了會斷的。

    1、勾連長城和修國防直道。原來周朝各北邊及西北邊的諸侯國,都北邊及西邊修了各自的長城,以防禦當時的主要外敵一一來自北邊及西北的遊牧民族是當時中國面臨的主要外敵。但是,是各自為政,良莠不齊,有的己年久失修。

    這是日後必須乾的。可不是立馬就得大幹的。可以統一規劃設計,讓守邊軍在守邊的閒時,先力所能及的幹一些。也只能十年後大幹一二十年了。

    但是,秦始皇太心急了,大力強徵民工。這個從《孟姜女哭長城》中可見一斑。

    2、打通國內原來形成的交通壁壘。原來大國是七國,還有一些小國。各國都自掃門前雪,各自為政修自己的路,甚至於為了防範而設定障礙。

    統一後連線這些路是必須的,而且,為了防止分裂,為了商品流通,應該是抓緊時間修的。

    這個應該下達到各郡去抓緊修通。應該沒有爭議。

    3、派40萬大軍征討嶺南。這個是野心太大了。應該是先守與嶺南交界處,穩步推進。

    也就是說,必須瞻前顧後。一邊穩步推進,一邊聽候中央的臨時任務。

    嶺南當時基本上處於部落制和鬆散的部落聯盟制。一步一步來,遲早是秦朝的國土。

    4、統一文字,統一度量衡和車同輪。

    這個我估計當時僅僅是提出了統一標準,後來漢朝怎麼辦,就不知道了。

    這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原因在於當時普遍文盲的情況下,得一二代人完成。

    比如文字方面,古人是很固執的,加上一些人對秦的仇視,只可能是為了去各地貿易的人積極響應了。

    又如尺子和秤,對古人來說是值錢的東西,他們往往使用幾十年才能壞。壞了買新買舊還看形勢呢。不知道當年是統一到十兩,還是十六兩。我記得七十年代還見人用十六兩秤。

    車同輪也一樣,當年一個馬拉車就與現在的汽車一樣值錢。只能等舊的破的不能再破了,才肯換新的。

    5、興修水利。這是最直接的惠民工程。應該是稍加說服就積極幹了。

    6、修陵和阿房宮等。

    秦陵到現在都是基本上領先的,可見秦始皇對此下的勢多重。應該是勞民傷財工程。當時經濟條件下,應該簡單的。

    阿房宮之類的,當時就不該修。要修也得等二三十年後去幹。實際上,當時也是半途而廢。這個與慈禧的頤和園是一個道理,勞民傷財,傷天害理。

    (二)、用人上的失誤

    1、接班人問題上失誤。這個有爭議。有人說是趙高篡改等等。總之,胡亥的威權差的太遠,難以服天下。

    2、把貼身近臣趙高未看清。在秦始皇去世後,趙高起了很壞的作用。

    3、對李斯未安排好。為什麼李斯壓不住趙高,是能力不行嗎?應該不是。李斯在秦始皇在世時,發揮了很好的作用。

    我認為秦始皇沒有搞好李斯與趙高的權力制衡問題。

    4、為什麼遠征嶺南大將不回頭?

    二、二過是胡亥及趙高無能

    1、胡亥為什麼殺了大量的弟兄,而不是利用他們的聰明才智和力量。無非就是自己心虛和太多人不服。

    2、胡亥難以駕馭趙高。

    3、趙高只爭權,無力理政。

    總之,是秦始皇在全國十幾年大戰後,不知道讓民眾有休養生息的時間,在全國勞動力缺乏的情況下,大興大型工程,繃斷了基層民眾的弦,導致陳勝、吳廣起義為導火索的各地起義,恰好被六國復辟勢力利用。胡亥無力應對而亡。

  • 20 # 親一

    個人覺得,秦亡的最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秦始皇太仁慈了,是不是有朋友在笑?秦始皇仁慈?秦始皇的仁慈在於他殺的人太少了,這裡說他殺的人太少,不是說他殺 的功臣太少了,而是六國貴族殺的太少了,舊的世界推翻的不夠徹底,新的世界建立的不夠穩固,尤其是秦始皇建立的全新的政體

    凡大一統的皇朝,如漢、唐、明、清,基本都是經過了一段時間的戰亂,徹底的殺光,至少表面上殺光了舊的勢力,那麼新的皇權建立起來相對就比較穩固,就算稍微折騰一下也不會那麼快烽煙四起,你看劉邦建漢後,不停的征討眾異姓王,還親征匈奴,西漢也沒有怎麼著,朱元璋建明後,打蒙古,打雲貴,還有建明長城,李世民也三徵高麗,所以不要怪某些開國君主鳥盡弓藏,因為不得不殺。

    短命的皇朝,如隋,對舊的勢力就清除的不夠徹底,當自以為能控制一切的開國君主去世後,後繼的君主就鎮不住場面了,最後禍亂隋的天下的主力就是那些楊堅放過的八柱國的後代。

    特殊的宋,宋雖對舊的柴氏一直比較禮待,但是架不住周邊的鄰居一個比一個生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教育部發布2020年第1號留學預警,提醒留學人員謹慎選擇赴澳或返澳學習,會產生什麼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