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漢唐讀書

    為什麼始皇帝不給子孫分封,我們看看中國歷史上搞分封的那些朝代吧。

    首先是周朝,大家都知道歷史正統王朝周分為西周,東周。西周剛建立的時候吧國土分封給功勳大臣,這是最早的諸侯,剛開始的時候都可以起到為周天子守國門的效果,但是一旦時間一久或者幾代以後國家機器執行不順利的時候就回來了自己利益的最大化不再服務於周天子。

    周朝就從著名歷史事件”烽火戲諸侯“開始的諸侯開始你爭我奪嚴重影響了國家的執行,西周時可以保持周天子天下共主,東周時期周天子地位嚴重下降出現歷史少有的大分裂時期。東西周加起來八百年的國運有一大半的處於長期混亂中。

    秦朝以諸侯國的身份走到了最後,完成了一大統的歷史任務。

    始皇帝深知分封制的後期危害大於前期的優點。

    項羽是秦後最容易成功的一位歷史人物,但是這人的格局是將天下恢復到戰國那個時期,沒有大一統的意識所以失敗了。

    再來看看秦後搞分封制的大一統王朝。

    大漢建立時劉邦將天下開始的時候也是分封給功勳大臣,後來發現

    這些人表明恭順暗地也在搞小動作,索性吧這些異姓諸侯王全都滅掉,

    通過”白馬之盟“明確規定只有劉氏可以稱王。

    "非劉氏不得稱王,天下共擊之”(《史記》卷九呂太后本紀)

    不過中間也有個小插曲

    就是劉邦駕崩後呂后不顧群臣的反對大封了許多呂姓諸王,呂后死了以後這些王也被廢

    同姓王也沒有起到長久的守衛國家後來做大也發生了淮北王和淮南完的叛亂在景帝的時候發生了更大的七國之亂,雖然都被平定。景帝也意識到封國之害,乘勝收回了封國官吏的任免權這有效的遏制了諸王的做大。在漢武帝是開始施行“推恩令”諸王權利被進一步削弱,“王”沒有了以前的風光變成了一項虛銜。

    明朝朱元璋建立後也分封許多的朱姓王爺建文帝時期發生了“靖難之役”丟了皇位也算是嚐到了爺爺朱元璋種的因,因果關係嘛。明武宗時期也發生了寧王叛亂雖說被平定了。

    所以用郡縣制代替分封制。

    這下明白秦始皇為啥不分封子孫了吧。

  • 2 # 澳古說歷史

    很簡單,因為始皇帝主張實行“郡縣制”,加強中央集權統治,削弱地方對於中央的威脅。

    第一次是在秦始皇26年(前221年)。這一年丞相王綰上奏始皇帝:“諸侯初破,燕、齊、荊地遠,不為置王,毋以填之。請立諸子,唯上幸許”,王綰認為此時秦帝國剛剛一統天下,國家統治尚不穩固,而原楚國、燕國、齊國等地的疆土又遠離秦國的統治中心,一旦發生動亂,秦國恐鞭長莫及。所以,王綰建立實行西周的分封制,給予諸皇子、有功之臣封土,讓其替秦國鎮壓四方。

    與此同時,廷尉李斯卻提出來不同的意見,他認為分封制並不好,原因是西周分封諸侯後,整個天下僅過百餘年,就發生了相互攻擊如仇讎,天子也無法禁止的互相攻伐的事件,最終是讓周天子的威信淡然無存。所以李斯就向始皇帝建議:“今陛下統一天下,應該廢除封建制,實行郡縣制”

    而此時,始皇帝也認為:“天下共苦戰鬥不休,以有侯王。賴宗廟,天下初定,又復立國,是樹兵也”,此前天下之所以動盪不看,戰亂不休,其根本原因就是因為諸侯並立,中央勢弱。如若此時再又分封,豈不是讓這類事件再次有了發生的可能嗎?由此,始皇帝採納了李斯的建議,分天下為三十六郡。

    第二次是在秦始皇34年(前229年)。這一年,博士齊人淳于越勸諫始皇帝:“臣聞之,殷周之王千餘歲,封子弟功臣自為支輔。今陛下有海內,而子弟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患,臣無輔弼,何以相救哉?”,大意就是“我聽說殷商和周朝統治達千年,而他們之所以能那麼長久,主要原因就是商周的統治者分封子弟及功臣做為膀臂輔翼,來幫助自己鎮壓四方。而今陛下您雖統一天下,但子弟卻還是白丁,若之後出現前齊田常、前晉六卿奪權篡位這樣的事情,而朝中又沒有忠臣良將的情況下,試問誰來救?”,淳于越希望始皇帝封子弟功臣,夾輔王室,以防止重蹈田氏代齊的歷史覆轍。

    當然,淳于越這個建議遭到了李斯的強烈反對,李斯反駁道:“古者天下散亂,莫能相一,是以諸侯並作”,他認為淳于越的建議十分荒繆,先秦時期,之所以戰亂不斷,就是因為天下沒有一統,諸侯並立。而始皇帝亦也認為如此,所以並未接受淳于越的建議,他依然是堅持實行“郡縣制”,而放棄“分封制”。

    簡單的說,始皇帝之所以不分封自己的子孫為諸侯王,其主要原因就是因為他害怕自己百年後,自己的這些子孫會為了自己的私利,會為了獨佔這天下,而行互相攻伐之事,從而致使民不聊生,天下分崩離析,更甚者讓秦朝天下被他姓所奪。所以始皇帝堅持不實行分封制,而是使用“郡縣制”,有中央直轄地方,從而加強秦朝對於天下的掌控,籍而削弱地方對於中央的威脅。

    當然,始皇帝堅持使用“郡縣制”,還有一點原因,那就是當時秦朝的上層統治階級,多數都是法家。自前356年法家商鞅在秦國實現變法,法家統治思想就儼然成為了秦國的主流思想,法家是主張滅國的,就是這世上只有一位統治者,不能有其他有著相同權威的統治者的存在。而在始皇帝建立秦朝時,法家出身的官員是佔據著朝堂多數位置,秦帝國的政治架構與運作,全靠此階層來實現,明法成為秦朝評價官吏優劣的圭臬,這時甚至連皇族都要學習法家,如“高受詔教習胡亥,使學以法事數年矣,為嘗過失”

    因此,正因法家掌控了秦國的政治,其所提倡的“滅國”思想自然就被始皇帝所接受。由此,“郡縣制”取代“分封建”,這也就成為理所當然的事情。

  • 3 # 過客說史

    導語:問題所表述的不給子孫封地其實暗含的就是始皇帝為什麼不實行分封制。始皇帝決定用郡縣制而不是分封制是客觀的歷史環境決定的,並非是一個人的主觀隨意決定。

    一、始皇帝統一天下面臨的局面

    從公元前230年開始到公元前221年,秦國先後滅掉南韓、趙國、魏國,楚國、燕國、齊國,完成了統一天下的大業。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國家。當然,這個說法是我們後人給的,我們對於這個結果是給予高度評價的,但是就在那個時代,秦始皇面臨這個統一的國家,會怎樣呢?

    如此廣袤的土地,如此眾多的人口,納入的地方几乎是秦所認識瞭解到的世界的全部!那怎樣可以讓這個新的國家可以太平長久呢?

    二、一場爭論

    我們可以想象,當時秦始皇面臨著基本上是兩個選擇。一是已經在秦國本土實行的郡縣制。一是西周建立已經實行了百年的分封制。到底哪個好呢?

    丞相王綰上書,為了方便統治,尤其是對於燕,楚等偏遠地區的管理,可以分封皇子去管理。其實這個建議是有道理的。周王朝實行分封制管理了那莫大的地區,而且統治時間長久。想必始皇帝也是對此有考慮的,但是怕是還有另一方面擔憂吧!李斯的說法也許正好說出了這種擔心。李斯說,分封會因為血緣關係的疏遠而互相打起來,連周天子都管不了。但是郡縣制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史書並沒有記載始皇帝是怎樣下決心的,但是最後選擇了郡縣制。我們可以預測,當一個人面對一個陌生的問題,陌生的局面,首先考慮的就是最熟悉的東西。始皇帝大概也是如此吧!既然郡縣制,商君之法可以強盛秦國,那麼就一定可以穩定長久秦國。

    這種改變是符合歷史環境的,大概也是“刺激——反應”的產物。因為馬上中原文明就要與遊牧民族進行大規模碰撞了,只有郡縣制下的中央集權可以應對這種局面。

    三、結語

    始皇帝實行郡縣制是一場革命,改變跨區域統治的管理模式。而這種新的模式將在中原農耕文明與遊牧民族的衝突中大方光彩。

  • 4 # 8352書館

    秦始皇的眼光是很高遠的,視野巨集大,遠遠高出同時代人。丞相王綰曾建議秦始皇說,燕、齊、楚三國的故地距離都城咸陽太過遙遠,如果不在那裡設定封國,便不足以鎮撫,請將其地分封給諸位皇子。秦始皇將此事交給群臣討論,我想秦始皇並非自己沒有主意,而是故意試探一下群臣在這件事關重大問題上的態度。王綰的建議,顯然是回到分封的老路上,這是破壞秦始皇大一統的原則問題,是封建與集權的鬥爭。

    此時,李斯脫穎而出,代表了先進社會制度,也就自然取代了王綰丞相的職位。李斯講到,原文“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眾,然後屬疏遠,相攻擊如仇讎,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內賴陛下神靈一統,皆為郡、縣,諸子功臣以公賦稅重賞賜之,甚足易制,天下無異意,則安寧之術也。置諸侯不便。”李斯說,周文王、周武王分封了大量的同姓子弟,可是他們的後代彼此疏遠。中中國人老話樹大分枝,同一個父親沒問題,同一個爺爺還行,同一個太爺就差多了,同一個祖太爺基本都不認識了,當八竿子打不著時,還算什麼親戚呢?可是封地還在啊,不能剝奪啊,到時候尾大不掉,是皇帝也裁決不了的了。然後,李斯說,四海之內仰賴陛下的英明神武而得以統一,將全國都劃分為郡和縣,對於諸位皇子和有功之臣,可以重賞,但不給土地和兵權,這樣就很好控制,天下人不敢再懷有二心,這才是治國安邦之道。分封諸侯,是不合時宜的。

    然後,秦始皇讚賞的說:“天下共苦戰鬥不休,以有侯王。賴宗廟,天下初定,又復立國,是樹兵也;而求其寧息,豈不難哉!廷尉議是。”翻譯白話文就是,天下人之所以飽嘗戰亂無休之苦,都是因為分封侯王的緣故。現在仰賴祖先的庇佑,使天下初步得以安定,倘若又重新分封建國,那簡直又是在搞戰亂。哪裡還有安定團結啊,所以廷尉的主張是對的。

    從後面歷史看,驗證了秦始皇的眼光和判斷。劉邦建立漢朝後搞了一次復辟回潮,然後造成了景帝時期的吳楚七國之亂。之後,漢武帝推行“推恩令”,回到事實上的郡縣制。在此後的兩千年間,一直是中國的主要行政制度,所以有“百代皆行秦政法”。中間的歷史,試圖出現過分封的倒退,但都被歷史的大潮無情的洗刷。比如西晉司馬炎推行分封制,然後有了“八王之亂”,明朝朱元璋推行分封制,然後有了“靖難之役”。相比這些人,秦始皇確實有很強的洞察力和判斷力,之後,秦始皇開始推行郡縣制,“分天下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監。”之後,推行車同軌、書同文,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形成了大一統的中國。

  • 5 # 知常容

    秦始皇曾經想過這樣做,但是被李斯等人否定了。

    秦始皇在統一六國之後,也在面臨一個轉型的問題,從秦國上升到秦朝,未來的路該怎麼走,未來該怎麼管理這麼大的天下,有一天就召開群臣開會。

    丞相綰髮言了,他說像燕,齊,楚地都是最後被攻破的,那裡的老百姓對秦國的認同感不足,可以封諸子在那邊鎮守。

    這是有道理的,當時交通並不發達,鎮守封地有利於臨機決斷,否則出現什麼事情,等送到咸陽,再回到駐地,湯也冷了,事也涼了。

    秦始皇覺得很有道理,這個時候李斯發言了。

    現在天下好不容易迴歸統一,不能再分出去了,如果分封會造成周王室這種局面。

    秦始皇覺得有道理,所以就不再分封子孫去各地為王。

    又過了十幾年,在一次酒會上,博士齊人淳于越等人又一次提出分封秦公室子弟到各地為王。這一次不再提丞相綰的理由,而是改為稱如果秦內部一旦有難,這樣各地也可以回來勤王,說白了就是雞蛋不能放在同一個籃子裡。

    這一次聽上去也是有道理,秦始皇也有些心動了,此時李斯又一次發話了。

    李斯直接給這幫人戴高帽,認為這群人在胡說八道,迷惑百姓,然後他順勢推動了“焚書坑儒”的想法,最後秦始皇又一次聽從了李斯的建議。

    各地的報告被趙高攔住,咸陽根本傳不出正確的應對方案,因為秦二世認為天下太平。後來各地反秦,滅秦,卻不見秦的公室有任何動作。雖然秦公室大多死於項羽之手。

    秦統六國,六國起兵作亂,項羽滅秦之後,秦卻選擇劉邦,而不是選擇秦始皇之後人。這也是超前使用郡縣制的漏病。

    從歷史的角度看,李斯的決定是對的,但從秦國的實際看,丞相綰與博士淳于越的決定是最合適的。

    也許秦始皇自己取名始皇帝,想傳千萬世,所以他就站在歷史的眼光看待這件事情,結果太超前了,反而給秦帶來了災難。

    這就是為什麼秦始皇沒有分封子孫的原因。

  • 6 # 牧漁子

    秦始皇廢除分封制,採用郡縣制,是歷史的必然走向。經歷了春秋戰國的諸侯戰亂,華夏文明的腹地早已失去了分封制度賴以生存的歷史條件。我們可以從政治平衡、經濟發展、集權管理三個方面分析。

    周朝建立的時候,是周武王聯合了天下反商勢力,一起幹掉了商。並不是周王領導天下推翻了商。楚國的祖先原本是中原地區的一個部落——季連部落,由於得罪了商王,被商王朝逼迫,遷到了南方。他們也參與了周的反商戰爭,但是周朝建立後並沒有馬上給他們封地,直到周成王的時候,才被分封到楚地。後來因為爵位太低(被封為子爵),要求周王給他晉升,因此還和周王室打過仗。這些歷史說明了周的建立是個部落聯盟瓜分了商,大家出錢、出人、出力,目的是為了分得一杯羹。周王室分封子弟是為了更好控制整個天下,對非王室子弟的封國形成制衡。這也是周朝必須分封的最重要原因之一,是周朝分封制度的政治基礎。

    反觀秦朝,秦始皇反其道而行之,不再是周王聯合眾部落推翻天下老大的模式,而是自己獨立的武裝力量幹掉了整個天下的諸侯。這裡沒有其他諸侯給秦始皇投資,更沒有其他政治勢力有資格分得秦王朝的一寸土地。因為秦滅六國之戰,本質上是滅掉了對封國有政治訴求的人。如果你要封地,我可以給。但要封國,對不起,請先問秦軍箭陣。所以,秦朝不存在分封的政治基礎。

    “渠成,注填淤之水,溉澤鹵之地四萬餘頃,收皆畝一鍾,於是關中為沃野,無凶年,秦以富強,卒並諸侯,因命曰‘鄭國渠’。

    好一個關中無凶年,這是人類改造自然的偉大勝利。秦朝不光修築一條鄭國渠,都江堰、靈渠等水利工程都是在那個時代修築成功的。農業社會評價一個王朝對經濟的最大貢獻,就是這個王朝對水的駕馭能力。自此,每一頃土地能承載的人口也開始大幅增加。每一頃土地能創造的稅收足夠支撐一個龐大國家的統治。而分封制恰恰無法實現資源的集中,起不到推動經濟發展的作用。

    諸侯初破,燕、齊、荊地遠, 不為置王,毋以填(鎮)之.請立諸子,唯上幸許

    “事不師古而能長久者,非所聞也”

    一掃六合膽氣豪,祖龍霸業寓今朝。何須分封天下客,泱泱大秦亦滔滔。

  • 7 # 水一白聊歷史

    關於秦始皇實施郡縣制,看起來好像是從他開始才實施的,實際上還是有一些歷史沿革在裡面的。

    從春秋過渡到戰國,實際上各國分封的土地已經少了很多了,無論是周王室的大權旁落,還是晉被瓜分,都已經不同程度上對各大強國造成了影響。而在這中間,秦國的做法是最為極端的,因為在商鞅變法之時,秦國就已經逐步廢除了分封制

    商君先是對世卿世䘵制下手,代之以二十等軍爵制,讓普通民眾得以看到希望;緊接著便開始在全國推行縣制,並廢除分封制,代之以三十一個縣,縣以下設定都、鄉、邑、聚等行政單位。

    商鞅死後,雖然秦國也曾有過零星的分封,但是仍舊是以縣製為主的。而長安君成蟜的反叛更是在廢分封、行(郡)縣的路上走得越來越徹底。所以,當秦統一天下以後,丞相李斯將一則關於郡縣制的奏書呈上來的時候,輕而易舉地便博得了秦始皇的首肯,並加以推廣。直到這時候,“郡”這個一直以來比縣要小的單位,搖身一變成為天下區劃的主旋律。

    郡縣制毫無疑問是更先進的行政規劃制度,但在當時,還是過於超前了一些。所以,當天下反叛聲不斷的時候,這些郡守們很少有能力鎮壓叛軍,他們或被殺、或逃亡,留下者寥寥無幾,這也對後來秦朝的滅亡帶來了直接的影響。

  • 8 # 海量說歷史

    如果瀛政把土地分封給他的子孫,他就不會被稱為千古一帝了,秦始皇之所以被人稱頌,很大的原因就是他開創了歷史的先河,稱為始皇可謂是實至名歸,首先他統一了六國,結束了七國之間相互攻伐的局面,給了百姓休養生息的機會,就這一點,就能名垂青史了。

    始皇做的不僅這些,他還統一了貨幣,度量衡,文字,開通了通往各地的直道,這每件事都是利國利民的大事。特別是修建萬里長城,雖然當時耗費民力太大,引起百姓的不滿,但這也是彪炳千 秋的功業,有了萬里長城,從此邊境百姓免除了匈奴的襲擾,保護人民長達千年之久,這樣的功績還不算大嗎。

    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秦始皇採用李斯的建議,廢除了土地分封制,實行了郡縣制,從士族中選拔官員加以管理,這無疑是社會的巨大進步,直到現在,世界各國依然採用這種制度,可見這種制度的優越性。

    秦始皇其實也想把土地分封給自己的子孫,誰不想自己辛苦打下來的基業傳承萬世呢,但秦始皇從周朝滅亡中看到了分封制的弊端,分封制隨著時代的更替,後代血緣關係的日益疏遠,會出現相互攻伐的局面。而且分封制把權力下放,使皇權日益低微,造成主弱臣強的後果,直到無法統馭。秦始皇正是明白了這一點,才採納了李斯的建議,棄掉分封而選擇了郡縣。

  • 9 # 槐蔭樹下的老曹

    秦始皇為什麼不給子孫封地這個問題,其實和秦始皇為什麼要實行郡縣制,建立中央集權,是一個問題。回答了秦始皇為什麼要實行郡縣制,建立中央集權,也就回答了秦始皇為什麼不給子孫封地。秦國是怎麼樣成為一箇中央帝國的呢?她是藉助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爭霸,削弱周朝天子對於天下的控制力,而在諸侯爭霸中勝出,從而奪得周朝天子的權位,成為一箇中央帝國的。也就是說,天下本來是周朝天子的,秦始皇奪的是周朝天子的權位。但是,秦始皇之所以能夠奪得周朝天子的權位,不是他能夠獨自戰勝周朝天子,而是天下諸侯共同威脅周朝天子,使周朝天子無力管理天下,也沒有能力對任何一個諸侯進行責難。在這樣的情況下,秦國就能夠對其它諸侯進行各個擊破,從而奪得天下。假如不是天下諸侯共同削弱周朝天子,周朝天子有能力統治天下,單憑秦國一個地方諸侯,如何能夠戰勝由周朝天子領導的天下所有諸侯?所以,秦始皇要吸取的教訓,就是不能重蹈周朝天子的覆轍,不能讓天下諸侯,有能力威脅天子。那麼,周朝的天下諸侯,為什麼有能力威脅周朝天子呢?原因就是,他們不僅有政權,也有兵權。他們每個諸侯都有自己的軍隊。正是政權與軍權的相結合,才使各個諸侯有能力與周朝天子分庭抗禮。而秦始皇建立郡縣制,實行中央集權,就是要讓地方上的軍政分家,使地方上的政權和軍權,分別歸中央領導,天下的政權與軍權,都集中於中央,都集中於皇帝一人之手。而要保證這個制度的長久實施,當然就不能分封子孫了。不然,受封的子孫們,不是又成了一個個的諸侯國了嗎?後來漢朝七王之亂,西晉八王之亂,不就是分封子孫鬧出來的嗎?所以,秦始皇不分封子孫,是歷史的進步,只是,新事物總是要經歷風吹雨打的。秦朝的二世而亡,不是說秦始皇犯了根本性的錯誤,僅僅是某些細節性的東西,沒有想周到而已。

  • 10 # 武天老師

    分封制和郡縣制的區別,歷史證明想要過得舒服,不看別人臉色,就必須要大權在握!而不是把權力分散,最終看別人顏色度日!

    分封制和郡縣制

    分封制是遠古時代的一種制度,簡單的來講就是國中國。君主會將國境內的土地分封給皇親國戚以及開國元勳。分封出去的土地可以世襲傳承,大部分情況下,爵位也可以永久世襲繼承。

    這種分封制的初衷是天子將邊陲和戰略要地讓重臣鎮守(尤其是王室宗親),打仗先打你們諸侯國,諸侯國的作用就是保衛天子。

    分封制的弊端很明顯,國境就這麼大,土地就這麼多,每次的分封土地,天子直接管理的地盤就少一點,諸侯國則大一點,於是終究在一直削弱天子的權利。

    尤其是開國前三代時期由於諸侯國大部分都是直系親屬和開國元勳,這個時期諸侯國還以天子為首,三代之後直系親屬全死了,當時的開國元勳也涼了,新一代的人跟新的天子早已沒什麼瓜葛,全憑祖上的關係維繫,祖上死完了,交情也用盡了,大家開始心懷鬼胎。(就像你爺爺的親兄弟到你兒子這一輩幾乎都不怎麼來往了吧)

    郡縣制則是秦漢以後開始實行的一種全新制度。類似於現在的行政區劃,最早在東周時期,一些諸侯國就已經有郡縣制的雛形,這種制度下中央垂直管理地方,境內地方處在中央的管轄之下,有利於中央集權的加強和國家統一。

    郡縣制標誌著官僚政治取代血緣政治,是中國由貴族封建制度走向皇帝專制制度的標誌。

    郡縣制和分封制的的優劣

    商周一千餘年,已經有無數例子向後世去證明分封制世襲的弊端,從東周時期開始,一些大的諸侯國就開始各種變法改革,這些變法改革的矛頭無一不指向貴族階級,全都是去革世襲的貴族,這個時期開始王權就已經從分封這種權力分散的形式,往中央集權轉變。

    像是以吳起,申不害為代表的改革,都是削弱王公大臣的權利以及世襲制度轉而讓主君的權利更加集中。

    秦始皇見了無數因為分封世襲導致的悲劇,遠的商周就不說,跟他同一時期的魏國,楚國都是這樣把自己玩死的,所以秦始皇滅六國之後,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中央集權的統治。

    郡縣制可以讓秦始皇的王權垂直管轄境內,皇帝的權利得到最大化,並且從世襲變成任期或者輪換,也讓地方勢力不會威脅到中央,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的加強國家的統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人會喜歡吃辣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