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秦末,農民起義此起彼伏,最終劉邦和項羽脫穎而出,但一山不能容二虎,二者隨後有了楚漢相爭。最終卻是實力並不強大的劉邦完成帝業,這到底是啥原因?

回覆列表
  • 1 # D老闆說

    劉邦身上有天子氣,范增早就看出來了,為什麼不幫劉邦成就帝業

    眾所周知的鴻門宴之所以會發生,跟被項羽呼作“亞父”的范增脫不了干係,甚至可以說,如果沒有范增,也許鴻門宴都不會發生。

    當時,本在鉅鹿封神的項羽,率本在鉅鹿作壁上觀的諸侯奔向關中,到達函谷關時方才發現,劉邦先所有人一步,從武關挺進關中,並在關中約法三章,積累了極高的人氣。項羽大怒,派兵攻破函谷關,而後屯兵鴻門。

    屯兵於鴻門的項羽、范增等人商量下一步該怎麼辦,范增語出驚人,“吾令人望其氣,皆為龍虎,成五采,此天子氣也。急擊勿失。”

    也就是說,范增看出來,劉邦身上有天子之氣。

    那麼,問題就來了,既然范增看出劉邦身上有天子氣,為什麼不效仿漢初三傑,助力劉邦成就帝業呢?為什麼范增不順著歷史的潮流,幫身上有天子氣的劉邦,反要幫身上沒天子氣的項羽呢?

    其實我也不能理解范增的選擇,每個夜深人靜的夜裡,我讀到《史記·項羽本紀》中有關范增的情節時,我都會想,為什麼范增好像在逆歷史潮流而動,為什麼不順天命呢?

    也許范增為情感所羈絆,不能像韓信、陳平那樣背楚投漢吧?比起韓信、陳平來,范增其實很受項梁、項羽叔侄的重用,連在鉅鹿一戰封神的項羽都尊稱范增為亞父。

    亞父雖不是真正的父親,但也算半個父親吧,作為父親的范增,怎麼能背叛兒子項羽,去投靠劉邦呢?就因為劉邦跟項羽結拜過,劉邦就也算范增的半個兒了?然後范增就可以背叛小兒子,投靠大兒子?

    這是什麼亂七八糟的邏輯?這根本就沒有邏輯嘛,所以我認為,從感情的角度看,范增就不可能背叛項羽。

    也許范增為年齡所羈絆,以及能夠沒有可能再一次擇主而事了。

    范增出山的時候,已經七十多歲了,人生七十古來稀啊,范增能活到這個歲數,已經不容易了,說得難聽點,七十多歲的范增,已經沒多少年可以蹦達了。

    范增這個歲數出山,一出山就遇到項梁、項羽叔侄,當時,項梁、項羽叔侄風頭正勁,而劉邦還在泗水郡境內和雍齒爭奪豐縣呢。

    也就是說,范增當時只能選擇項梁、項羽叔侄。

    後來,范增見到劉邦,也看出劉邦身上有天子之氣了,但這時候的范增已經是項梁、項羽叔侄的高參了,范增能怎麼樣呢?重新選擇一次嗎?不可能啊。

    所以,范增硬著脖子,也得繼續跟著項羽幹了。

    既然只能跟著項羽幹,范增就得想盡一切辦法幫著項羽成就霸業,對於范增來說,項羽霸業路上最大的威脅就是劉邦,只要幫著項羽幹掉劉邦,項羽的問題就解決了。

    於是,從鴻門宴開始,范增就始終教導項羽跟劉邦對著幹。

    整場鴻門宴上,范增三番五次地用玉珏示意項羽,但項羽沒理會范增的示意,范增一計不成,又生一計,直接叫項家人項莊去舞劍,用舞劍的方式來尋找刺殺劉邦的機會。

    當然,因為劉邦真命天子嘛,有主角光環,所以不管范增如何折騰,劉邦都順順利利地從鴻門宴上全身而退。

    而我們可憐的范增範老先生,最後也沒機會幹掉劉邦,只能病死了。

    參考資料:《史記·項羽本紀》、《史記·高祖本紀》

  • 2 # 嗔痴歷史觀

    對人態度

    項羽是楚國的貴族,天生有一種居高臨下的感覺,所以給人的感覺總是不那麼容易相處,並且項羽此人十分殘暴,比如火燒阿房宮,這些事情就是項羽帶領幹出來的,單純這麼一件事情,就足以見得項羽的格局多麼小。

    性格使然

    如上所說,項羽是出生貴族之家的,所以從小的教育以及所處的環境告訴自己的就是要對所有事情都講究原則底線,可是劉邦並非如此,劉邦從小就是地痞流氓性格,根本沒有什麼原則底線,這就導致項羽和劉邦在一起,一個想的是君子之道,另一個想的只有成功。

    劉邦充分做到了這一點,為了自己的生命,隨時可以犧牲自己老婆、父親甚至孩子的生命,他都在所不辭,被項羽追殺,他將孩子從馬車上丟下去,項羽綁架父親威脅劉邦,劉邦卻說煮了自己父親記得分一杯羹給他,如此沒有原則底線,想必是一般人所不能及的。

    結語

    成功與失敗很難定義,劉邦完成帝業,不能說他就是成功的那一個,項羽最終烏江自刎,也不能說就是失敗的那一個,關鍵就看我們從什麼角度來分析兩人之間的區別,倘若只在乎結果,也許劉邦是勝利的,但是考慮所謂的原則與道義,毫無疑問劉邦是失敗的,可是這一切都沒有用了,因為歷史已經實實在在擺在那裡,這才是現實,殘酷而真實!

  • 3 # 龍文說史

    項羽和劉邦這兩個人物完全可以形成鮮明的對比,其實本來這個天下在秦以後是項羽的大楚的,就連秦始皇生前也時不時聽到楚地經常傳言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也無不讓秦始皇深信不疑,於是經常駕馬車東巡,都要去去楚地看看那裡龍脈有多厲害!想徹底斬斷龍脈已決後患,維護大秦江山永垂不朽,聽方士除掉一些風水障礙後。又建造龐大的關中防禦體系之外的另一項工程,除有堅固的潼關、函谷關之外和南北天然屏障秦嶺和北山護佑渭河流域的大秦江山,可以向想象一樣傳至千萬世。

    除了本身威脅威脅以外,北方長城也為大秦抵禦了匈奴的南侵,剛派蒙恬在河套這麼一擊,匈奴頓時垮了,暫時不敢犯境,所以秦始皇晚年這個時候已將大秦內外威脅推到冰點。

    但卻沒料後來秦始皇一死,許多令大秦不幸的事情爆發了,農民起義可以說接踵而至,而且都開端於南方楚地,六國舊戚死灰復燃,乘機想推翻秦朝,欲為自己國家報仇。雖然秦始皇曾對他們釋放善意,銷燬兵器,造成銅像,還建有豪宅聚集咸陽居住,可卻沒有收攏住他們的叛心。

    六國舊勢力實際上已成為顛覆秦朝的主力軍,這源於秦朝的一些舉措不當。尤其是法家的推行,重刑法,嚴酷律,加上秦始皇急於想攬功績於一手,大造巨型工程,改造地球風貌,不得不徵天下百姓,服沉重的徭役,所以這也成了導火索。

    陳勝,吳廣首先從雲陽造反,但都以張楚為國好,原因就是楚號召力比較強,從楚地捲過的風暴,差一點將秦朝大廈給將傾,一直推到秦始皇陵附近,以至於讓農民們都團結起來一致對抗大秦,但最終還是因為缺乏指揮經驗失敗而結束。接著還是楚,那就是大名鼎鼎的項羽出面,項羽是項燕的孫子,項燕何許人,在秦滅六國時曾擊退了兵鋒正盛的秦軍來襲,讓對方全軍覆滅,可沒料秦王嬴政再度舉全國之力,項燕頂不住了,當時楚懷王不得不投降,從這一事件也激起了秦楚之間的矛盾,畢竟當時楚為古老大國,能讓同樣大的秦國所滅。

    所以項羽就復興起了楚國的道路,還有推翻秦朝為楚國報仇,他這樣做主要還是想恢復原有秩序,就是以楚國為中心的六國局勢,而自己卻做西楚霸王。

    話卻這麼說,從項羽重重勝利,譬如破釜沉舟的鉅鹿之戰,坑殺秦軍,到進入咸陽,楚看似取代秦,但卻沒料裡面蹦出了一個劉邦,劉邦似乎與六國舊貴掛不上勾,他也沒有顯赫的家族嫡系,而只是一個普通的農民出身,就這樣還有個綽號地頭混混。

    劉邦崛起也是源於自己會收攏人心,和項羽殘暴成反比,在項羽苦於和秦章邯對抗之際,他其實第一個進入咸陽,還廣施仁義,約法三章,對秦朝貴親皇族並未問罪,也包括秦三世。而項羽下一個進來就不一樣了,秦王子嬰後來被殺。所以項羽的殘暴已經彰顯,得民心既等於的天下,項羽之所以玩不過劉邦主要是劉邦的仁義和善於用人,他靈活處事的規則,項羽是學不來的。一向脾氣倔強的項羽,對周圍人妄加猜忌,不聽好話,一向抱有楚國復仇意識,而且不得人心,范增設的鴻門宴放走了劉邦,致使劉邦生恨,變成了楚漢爭雄,從而導致項羽江東潰敗,由於過於耿直,自己堂堂大楚貴族英雄居然敗在地痞流氓劉邦手上,心裡不服,最後烏江自刎。

  • 4 # 狸狸狸狸小奴

    毛主席在讀《史記·高祖本紀》時,在將劉邦同項羽相比較之後,曾評價道:“項王非政治家。漢王則為一位高明的政治家。”

    從政治上來看,劉邦從芒碭山舉事開始,就很注重自己的名聲,藉助斬白蛇起義為自己打響了知名度。佔領了沛縣後,又因施仁義被擁戴為沛公。後追隨楚懷王帳下,起兵伐秦,正所謂出師有名。與項羽結拜為兄弟,讓其他人都不得不重視劉邦,又抬高了自己的地位。伐秦的路上,儘可能的通過勸降的方式攻克城垣,使得沛公仁義的名聲傳播得更為廣泛。攻克了咸陽之後,劉邦與民約法三章,善待投降的秦朝宗親,關中百姓無不讚揚劉邦的仁義。反觀項羽,早年間跟隨叔父項梁還算知道收斂,但是給人的印象是力能扛鼎,力拔山兮氣蓋世,這種印象有好有壞,好在人們都知項羽勇猛,乃當世大英雄,壞在人們多多少少對項羽的強大有所畏懼。叔父項梁死後,項羽殘暴的一面開始展露,在鉅鹿之戰時,殺宋義,架空楚懷王。鉅鹿之戰勝利後,又坑殺秦兵二十萬。進軍關中後趕走了在關中百姓心中仁義的劉邦,自立為西楚霸王,殺害秦朝宗親,焚燒阿房宮(應該是後世杜撰,考古發現阿房宮根本沒修完,何來焚燒一說)。後項羽又弒殺義帝,給劉邦伐楚留下了口實。可以說項羽的名聲是硬生生的被自己的行為給弄臭了,最終導致眾叛親離。

    從軍事戰略上看,項羽最愚蠢的一點是定都彭城(今徐州),位於平原地區,易攻難守,這也是為什麼劉邦這麼一個在軍事上比不了項羽的人都能聚眾圍困彭城。而劉邦雖然被迫成為漢王,定都在南鄭(今漢中),處於四川盆地和秦嶺之間,在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計策下,又奪取了關中,擁萬頃良田,並以函谷關武關為據,實在是進可攻退可守。當年攻克咸陽時,在蕭何的建議下,沒有拿走過多的金銀珠寶的戰利品,而是搬走了秦朝府庫中的山川水文人口等文書,為後來治理關中,並以關中為基地伐楚打下了基礎。

    從領導才能上看,其實劉邦在沛縣當混混的時候就已經是個頭頭了,有盧綰樊噲等人追隨著他。個人性格與領導才能也密不可分,劉邦的性格實在是太大度,太能忍了,雖然劉邦很多地方不咋地,但是他能讓別人來幫他。反觀項羽剛愎自用,狂妄自大,目中無人。韓信在項羽的帳下只能是個小小的執戟郎中,在劉邦麾下卻能成為大將軍。劉邦在後來總結戰勝項羽的原因時,說了這樣一段話:“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張良);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因而劉邦能成就帝業,正是因為他王道霸道並施,在政治上極其高明,軍事上戰略無誤。而項羽只行霸道,不行王道,不懂得運用一些政治手段來聚攏民心,人們只是畏懼他而不是崇敬他。如果把項羽當做蓋世英雄來看,他可能是曠古未有之大英雄,自刎烏江,值得大家惋惜道:“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如果把項羽當做爭天下的逐鹿者,他實則是軍事上的天才,政治上的巨嬰,其失敗是必然的。

  • 5 # 一朵盛開的青蓮

    說起楚漢爭霸,許多人都為項羽可惜,明明可以輕鬆滅殺劉邦,可是結果卻是自己在烏江自刎,讓人的眼睛掉了一地。

    設想一下,假如沒有項羽,秦末戰爭中六國舊貴族勢力必然會扶持劉邦做代理人,那麼,漢朝將會變成周朝式的分封制。沒有辦法,面對強勢的六國階層,劉邦不敢走向他們的對立面。與項羽相比,劉邦的個人能力太弱了。

    在勇武方面,項羽個人戰力超群,力大無窮,兵器是重達100多斤的畫戟,胯下烏騅馬,每戰身先士眾,斬敵無數。在軍事韜略方面,項羽也是一位名將,鉅鹿大戰,項羽行破釜沉舟,以三萬楚軍大破秦軍四十萬,一戰奠定滅秦偉業。彭城之戰,項羽從被動到主動,以三萬騎兵追奸劉邦五十萬大軍,甚至劉邦差點被俘。

    就個人名望來說,項羽是楚國貴族,大將項燕之孫,在山東六國有很高的威望,到後來分封十八路諸侯王時,項羽的個人威望達到了巔峰。可是,最後為什麼會失敗了?有人說項羽驕傲自大,不把劉邦放在眼裡;也有人說,項羽凶殘蠻橫,坑殺20萬秦軍,失去了民心。

    1.鴻門宴不聽范增的話,放走劉邦。

    2.楚漢訂立的鴻溝協定,項羽當真了,劉邦卻不以為然。

    3.建都徐州(當時叫彭城),位置沒選好。其實,還有最關鍵的一點,項羽不是一個政治家,因此不會用人,也不會接受別人的建議。

  • 6 # 歷史輪迴

    虞姬虞姬若奈何,項羽是一個悲劇英雄,天然賺取眼球,司馬遷在史記中也大力著墨,讓人讀起來可歌可泣。於是,很多人覺得,劉邦雖然取得勝利,但是他始終是一個街頭小無賴,不配勝利。但其實,“風起於青萍之末,浪成於微瀾之間”,每個人的最終結局,一開始從一件小事就也許就能註定下來。

    當年秦始皇南巡,陣勢很是威武,項羽看見後說了一句“彼可取而代之”(大概就是,秦始皇有什麼了不起,我可以取代他),嚇得他的叔叔趕緊拉著他跪下磕頭。項羽這句話雖然霸氣,但其實很是輕視、自負、傲慢,對自己的認知不足,他只是一個毛頭小夥子,說實話,那個時候的項羽,還沒這個資格說這句話。

    我們再來看看劉邦,當年劉邦也看見過一次秦始皇出巡,當時說了句“大丈夫當如是也”(大概就是,大丈夫應該像秦始皇一樣啊),可以戰鼓齊鳴,威加海內,征戰天下,所向無敵。可以說,劉邦首先是肯定秦始皇的這一番霸業的,然後表達了自己的志向。一個人想要成功,除了有志向以外,清醒地認識自己的實力,肯定別人也是必須的。

    兩個人不同的兩句話,一個自負只相信自己,一個自信卻肯定他人,這已然預示著他們的結局。

    果不其然,後來,項羽好殺,過於自負,不得人和,這也就導致了最終的失敗。劉邦知人善任,信任下屬,拉攏人心,遍施仁德,最終稱帝。

  • 7 # 老孫探祕

    1.劉邦善於發現人才,拉攏人才,項羽埋沒人才,逼走人才

    項羽集團人才流失榜:韓信、英布、司馬昂、陳平,叔孫通,呂馬童

    都是人才,卻不能被項羽所用,被劉邦撿到寶,最後就是這些人要了項羽的命

    2.項羽愛面子,劉邦更堅韌

    項羽是個高傲的貴族,講求的講求的是名正言順,捨身取義。鴻門宴上他有的是機會殺掉劉邦,但是卻優柔寡斷,認為劉邦是有功之人,滅了他不義。垓下之圍本來可以渡過烏江東山再起,他卻覺得無顏見江東父老,拔刀自刎;劉邦潑皮無賴出身,他沒有那麼多額外精神負擔,永遠都是選擇對自己最有利的,老婆和孩子耽誤自己逃亡,果斷把她們踹下車,老爹被項羽抓了,要給煮了,他對項羽說,當時我們約為兄弟,我爹就是你爹,如果你煮了,別忘了分我一杯羹,項羽封他漢中王,他就去漢中,之後明修棧道 暗渡陳倉。這樣的劉邦項羽根本不是對手。

    3項羽失盡人心,劉邦收買人心

    劉邦入咸陽的時候,跟關中父老約法三善待投降的秦國宗室,封存宮室府庫得盡了人心,項羽進咸陽,火燒咸陽宮,處死投降的秦宗室,盜挖秦始皇陵,坑殺秦軍20萬,這麼殘暴的人誰還會支援他?

  • 8 # 風動藤動銅鈴動

    秦未並不僅僅只是劉邦和項羽這兩個男人爭奪天下,而是以劉邦為首的漢集團和以項羽為首的楚集團之間的鬥爭為主線展開的群雄逐鹿之戰。

    劉邦作為漢集團的首領,其政治成熟,海納百川,以個人恢巨集氣度能容人,以利益分配招攬人才結交盟友,善於採納正確意見,雖然長期在軍事上連吃敗仗,但漢集團卻人才越來越多,而且還能招降納叛,聯合的諸侯也越來越多,連項伯這樣的項羽至親都與漢營暗通款曲,所以漢集團實力或者說反楚實力隨著楚漢相爭越來越強。及至大將軍韓信橫空出世後,在軍事上也扭轉了不利態勢,從側翼很快形成了有利的局面,最終合兵一處於垓下之戰徹底消滅了項羽。

    反觀項羽則是自從鴻門宴之後,昏招不斷,不但盡失天下人心,而且不斷豎敵,為淵驅魚,僅憑軍事力量戰爭手段就欲經營天下。雖然因為項羽本人巨大的軍事才能可勉力經營,也獲得了很多戰役的勝利。但一旦不再能取得進攻的勝利,陷入守勢就必定是守不住的,最終一敗塗地自刎烏江畔。

    從上可知,實力對比並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在鬥爭程序中此消彼長,所以最後還是劉邦成就帝業,建立了大漢帝國。

  • 9 # 壹壹若塵

    劉邦和項羽同一年起兵反秦,倆人曾是同一戰壕的戰友,並肩作戰。從起點看,項羽要高出劉邦許多。

    但是經過七年征戰,雙方實力地位天翻地覆,最終劉邦率漢營70萬大軍,將項羽圍在垓下。項羽陷於四面楚歌之困局,鬥志全消,無奈烏江自刎。

    劉邦和項羽相比,有幾點明顯的優勢。1、年齡優勢:

    起事之初,項羽24歲,血氣方剛,衝勁十足;劉邦47歲,正處於人生的黃金時期。二十多歲的年齡差,在人生閱歷,處事經驗,心智的成熟度等方面差異很大。論衝鋒陷陣,年齡大不是優勢而是劣勢;說到統帥三軍謀劃戰略,運籌帷幄,折衝千里,則是很大的優勢。

    2、性情優勢:

    劉邦“仁而愛人,常有大度”,在各路義軍中有“寬大長者”的名聲,因而被懷王選為西征統帥。劉邦軍斬關奪隘,屢戰屢捷,不事殺戮,收攏民心,一路勢如破竹挺進關中。入關後約法三章,不侵民,不擾民,很快贏得關中父老的擁戴。

    項羽性如烈火,“喑惡叱吒,千人皆廢”,攻城掠地經常屠城。坑降卒,焚秦宮,火燒咸陽,喜歡殺戮的項羽很難得民心。

    3、志向優勢:

    劉邦志在取天下創基業,富有戰略眼光,做事從大處著眼。

    受項羽排擠封為漢王,劉邦聽張良計策燒絕棧道,消除項羽疑心待時而動;時機一到,還定三秦,率諸侯聯軍攻入項羽老巢彭城;命蕭何經營關中,建立穩固後方;在滎陽與楚軍相持,派韓信另闢戰場,收魏下趙破齊定燕;不惜重賞聚合齊王韓信、九江王黥布、樑王彭越幾路大軍合圍項羽。楚漢相爭,劉邦小處常吃敗仗,大處則佔盡優勢,才有垓下一戰定乾坤。

    與劉邦相比,項羽則顯得目光短淺,全無天下雄主氣魄。在咸陽,項羽主持封王之後,有謀士獻策:關中地勢險要,沃野千里,在關中建都,可以雄霸天下。

    項羽回答:“富貴不歸故鄉,如衣錦夜行”。氣得獻計之人背後嘀咕:楚人真是沐猴而冠,暴脾氣的項羽聽說後,把人家扔大鍋裡給煮了!

    劉邦笑問韓信:“多多益善,何為為我擒?”

    韓信回答:“陛下不能將兵,而善將將。”

    韓信說的是實情,劉邦善於使用人才,駕馭人才,何時該賞,何時該罰,什麼樣人待之亦師亦友,什麼樣人要恩威並施,分寸火候拿捏得恰到好處。

    正因為劉邦用人之術高人一籌,身邊聚集了大批人才不離不棄:有漢初三傑這樣的國之干城,有陳平、酈食其等智謀之士,有叔孫通、張蒼等治國良臣,更有沛豐起事時的眾多猛將。

    項羽楚營則人才寥寥,五大將只有龍且深受信任,鍾離昧等疑信參半。善於出謀劃策的范增最後負氣出走,周殷、司馬欣等人才具平平,難當大任。

    5、胸襟優勢:

    胸襟開闊,能容人,善納諫,是劉邦的一大特點。

    雍齒是劉邦年輕時的朋友,起義初期,劉邦打下豐邑,出於信任讓雍齒鎮守。雍齒為眼前利益誘惑降魏,讓劉邦失去了創業時期辛苦得來的第一塊根據地,此事讓劉邦恨之入骨。後來,雍齒再投漢營,劉邦還是將其封為列侯。

    劉邦採納謀士計策不拘一格,無論大小謀士獻策可用即用。漢三年,劉邦原計劃再出滎陽,與楚軍對峙。謀士袁生分析形勢後,建議劉邦兵出南陽,吸引項羽楚軍主力,給韓信攻魏破趙留下用兵空間。劉邦依計而形,取得良好效果。

    反觀項羽行事,有時不可思議。陳平本在項羽麾下,帶兵收服了叛楚降漢的殷王,受賜金二十鎰,拜為都尉。不久,殷王受漢軍裡挾再次叛楚,項羽竟要殺掉陳平等人,嚇得陳平連夜逃奔漢營。從此,楚營少了一位大謀士,而劉邦則得到一位屢獻奇謀,挽救危難的陳丞相。

    北宋文學家蘇洵,在總結五代時期政權興替時說過一段話:

    夫功之成,非成於成之日,蓋必有所由起;禍之作,不作於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

    一個人的成功失敗,並非一朝一夕之功,是在天長日久的角力中,累積漸進而成的。

  • 10 # 七色花666

    悽慘唯美的古戲《霸王別姬》,演繹了項羽虞姬纏綿悱惻的愛情故事。同時,宣告了項羽楚漢之爭的失敗,也宣告了劉邦的最終勝利。

    為什麼一直處於強勢的楚霸王項羽,輸給了劉邦呢?

    我僅從三個方面分折一下:

    一、年齡

    劉邦項羽之爭,達四年之久,彼時,項羽二十多歲,劉邦近五十歲。

    項羽在垓下自刎時才僅僅31歲。

    兩人,若論體力,劉邦不是項羽的對手。若論智力,項羽不是劉邦的對手。

    一個初涉世的憤青,是鬥不過一個在社會上摸打滾爬了五十多年的老狐狸的,劉邦這個糟老頭子壞的很。

    所以說,有的時候年輕是優勢,有的時候年長也是優勢。

    二,性格

    鴻門宴,是項羽最後可以除掉劉邦的機會。機會瞬間即逝,且失不再來。

    項羽有性格缺陷,自負自大,缺少帝王殺伐決斷的深謀遠慮, 給自己未來的人生埋下了敗筆。

    劉邦離開鴻門宴後,就用上了離間計,讓項羽和范增之間有了嫌隙。

    項羽能夠統領二十萬大軍,肯定有一定的指揮能力,作戰能力,政治能力。

    可惜,他面對的是劉邦這個更強大的對手。

    三,處事

    項羽從失去亞父范增之後,他的軍事生涯就開始走下坡路。

    六十多歲的范增是項羽的謀士,他對待項羽,就像民間的爺爺寵愛孫子一樣。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劉邦的離間計並不是十分高明,一點小小的誤解就讓項羽對范增起了疑心。

    此事證明項羽太武斷,遇事不加以細細分析。

    歷史有著偶然和必然

    天時,地利,人和加上一丟丟狗屎運氣,讓劉邦蠃了項羽。

    不以成敗論英雄,項羽的故事流傳了千百年,事實證明在百姓的心中,項羽的還是很可愛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徐庶在母親自殺而死後,為什麼不再次投奔劉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