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在楚漢相爭的過程中,大器晚成的劉邦最終笑到了最後,戰勝了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項羽。

劉邦的成功之道主要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一、知人善任,故能群策群力

漢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項羽自刎,劉邦正式稱帝。這一年五月,發生了一件非常著名的事,史稱南宮論治。劉邦在洛陽南宮舉行酒宴,讓群臣總結成敗得失,大臣們的意思是你搞共享,項羽搞獨霸,當然你贏啊。劉邦說:“你們是隻知其一,不知其二啊。”接下來劉邦說了非常有名的一段話:“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填國家,撫百姓,給餉餽,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者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為我禽也。群臣說服。”(《資治通鑑》卷十一)劉邦告訴群臣,知人善任才是自己成功的關鍵所在。清代乾嘉學派的代表人物趙翼曾經指出,漢初是“布衣將相之局”,劉邦任用的人才除了蕭何、張良、韓信等三傑之外,還有從敵對陣營投奔而來的陳平、毛遂自薦的酈食其以及從一開始就跟他出生入死的豐邑、沛縣、碭郡元功集團功臣曹參、樊噲、灌嬰、夏侯嬰等等,這些人大多出身低微,但各有所長,各盡其力,共同締造了大漢王朝,成就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奇蹟。司馬光在給劉邦蓋棺論定的時候起初用的就是“帝豁達寬仁,知人善任使,故能平一海內。”(《稽古錄》卷十二)劉邦是政治家,他的軟實力首推知人善任。因為知人善任,故能群策群力,因為群策群力,方顯劉邦的領袖魅力。

知人善任,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劉邦的知人善任關鍵在於兩點。

首先是絕對的倚重敬重。蕭何慧眼識韓信,向劉邦大力舉薦, 蕭何說:“大王您如果只想當個漢王,自然沒有用得著韓信的地方;倘若您要爭奪天下,除了韓信,就沒有可與您圖謀大業的人了。只看您作哪種抉擇了!”劉邦說:“我也是想要東進的,怎麼能夠憂鬱沉悶地老呆在這裡呀!”蕭何道:“如果您決計向東發展,那麼能任用韓信,韓信就會留下來,如若不能使用他,他終究還是要逃跑的。”漢王說:“那我就看在你的面子上任他作將軍吧。”蕭何說:“即便是做將軍,韓信也不會留下來的。”漢王道:“那就任他為大將軍吧。”這才有了後來韓信登壇拜將的故事。劉邦重用韓信,才得以從漢中突入關中,進而東出函谷關,與項羽逐鹿中原。在楚漢相爭的過程中,韓信獨當一面,在北方戰場消滅了項羽的盟友趙國大軍和項羽手下大將龍且統率的項羽最為倚重的主力軍。項羽眼看實力不濟,派武陟前去遊說韓信背漢。韓信說:“臣事項王,官不過郎中,位不過執戟;言不聽,畫不用,故倍楚而歸漢。漢王授我上將軍印,予我數萬眾,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聽計用,故吾得以至於此。”(《資治通鑑》卷第一十)韓信為什麼不背叛劉邦?他說了三層意思:第一,想當年在項羽手下不受重用,無用武之地,所以才歸漢;第二,劉邦使我有為有位,給了我施展才華的平臺;第三,劉邦重情義,凡事替我考慮,冷了就脫下自己的衣服給我穿,餓了就把自己的飯菜留給我吃,所以我不能背叛他。我們常說將心比心,劉邦厚待韓信,韓信以忠誠回報。

其次是對人才使用的清晰定位。就拿陳平來說,這個人對劉邦的事業非常重要。當他從項羽陣營前來投奔劉邦之後,劉邦跟他一交談就非常欣賞,當即任命他“典護軍”。就是讓陳平負責督察諸將。劉邦對陳平極為恩寵,讓他出入和自己坐同一輛車。將領們因不服氣都喧譁鼓譟起來,說:“大王您得到一名楚軍的逃兵才一天,還不了解他本領的高低,就與他同乘一輛車子,且還反倒讓他來監護我們這些有資歷的老將!”劉邦聽到這種種非議後,卻更加寵愛陳平了。陳平備受爭議,但他是劉邦的安全主管,劉邦讓他乾的就是收集情報、策反敵人、督察內部的重要工作,史書上說他為劉邦“凡六出奇計”,功勳卓著。這就是劉邦用人得當的具體體現。

二,自知之明,揚長化短贏得人心

知人者智,自知之明。對領導者而言,知人善任是領導力的體現,但只知道用人還不夠,打鐵還需自身硬。劉邦沒有項羽那樣勇冠三軍的個人硬實力,但他非常清楚自己的優勢和劣勢,很有自知之明。我們看歷史,發現有些人很有本事,但是瞎折騰,結果死得很慘;有些人沒本事,還瞎折騰,死的當然更快。劉邦深知論個人能力自己比不過別人。個人能力比不過別人怎麼辦?比不過能力就比人品。劉邦正是憑著“寬大長者”的好口碑贏得人心的。

入關滅秦的機會為什麼會交給劉邦?

當初,楚懷王與各路將領約定:“先入定關中者王之。”這時候,楚懷王手下的老將們一致認為,之前與秦軍作戰,陳勝、項梁都失敗了,因此不如改派敦厚老成的長者,以仁義為號召,不能再以暴制暴了。楚懷王手下的老將們都認為項羽勇猛絕倫,但是生性狡詐凶殘,凡是他經過之處,無不遭到殘殺毀滅。所以項羽不可派遣。“獨沛公素寬大長者,可遣”。(《資治通鑑》卷八)只有劉邦向來寬巨集大量,有長者氣度,可以派遣。結果項羽去解鉅鹿之圍,啃硬骨頭,這才使劉邦佔據了先入關中的天時。入關之後,秦王子嬰投降,部下諸將建議殺了子嬰,劉邦不同意,他說:“當初楚懷王把入關的重任交給我,就是因為我能夠寬容大度的緣故。”可見,寬容厚道已經成為他的文化自覺。

一個人脫穎而出固然很難,但更難的是被相對熟悉而且過去又比自己強的人認可。劉邦在豐邑沛縣闖江湖的時候,至多算是鄉里的一個人物。在豐邑沛縣還有兩個大佬級的江湖人物,一個叫雍齒,一個叫王陵。史載雍齒為“故沛豪,有力”,王陵“始為縣豪”(《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陳丞相世家》)。劉邦稱沛公,這兩個人就不服。劉邦沛縣起兵以後遇到的第一個挫折就是雍齒率豐邑鄉親反叛。所以雍齒是劉邦最痛恨的人。但他後來歸順了劉邦,並且立有大功,是蕭何等人之後第一個被封侯的功臣。王陵倒是沒有反叛過,但他一開始就沒有歸順劉邦,而是作為一支獨立的武裝力量,另立門戶,聚集了數千人在南陽一帶活動。劉邦即將出關中,項羽為了讓王陵歸順自己,就把王陵的母親抓為人質。王陵派人前去解救母親,他的老母親特意請使者轉告王陵:“善事漢王,漢王長者,終得天下,毋以老妾故持二心。”《資治通鑑》卷九)連一個老婦人都知道“漢王長者,終得天下”,劉邦的人品口碑由此可見一斑。寬厚長者,人緣好,這是劉邦的過人之處。

人無完人,一個人有這樣那樣的毛病很正常,關鍵是怎麼對待自己的毛病。毛病就是短板,所以要成就事業,一般來說要揚長補短。然而江山易改稟性難移,改不了補不過來怎麼辦?那就要揚長避短。揚長避短固然不錯,但短板終究是短板。不過凡事有例外,有的人有時候不但不避短,反而利用自己的短板,化短為長,這就是揚長用短了。劉邦就是這方面的高手。

劉邦有好口碑,也有惡名聲。劉邦的惡名就是愛罵人,愛拿人開涮。所以南宮論治的時候高起、王陵一開口就直言不諱說:“陛下慢而侮人,項羽仁而愛人。”(《史記·高祖本紀》)陛下您慢待人還愛拿人開涮,項羽卻仁愛有禮。這句話司馬遷記載在《史記·高祖本紀》中。大約司馬光是不想讓後來者產生歧義:有這種道德瑕疵的一個人還能知人善任?所以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記載南宮論治時就把這句話刪去了。劉邦的這個毛病許多人都指出過。蕭何在舉薦韓信登壇拜將的時候就說過“王素慢無禮”,漢王您向來散漫無禮,所以蕭何說你要拜韓信為大將就要誠心誠意、鄭重其事。劉邦接受了蕭何的意見,莊重齋戒,沐浴更衣,用隆重的儀式築壇拜將。看來劉邦雖然生性散漫,但需要認真守禮的時候還是能夠做到的。

惡名就一定帶來壞影響嗎?不見得。關鍵要看自己有沒有自知之明,能不能化短為長。劉邦就是能夠把自己的缺點惡名轉化為優勢的高手。楚漢之爭時期,九江王黥布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為了策反黥布,劉邦派隨何前去遊說黥布。隨何費盡口舌遊說成功,帶著黥布前來覲見劉邦。黥布抵達漢軍駐地後,劉邦立即召見黥布。結果身為漢王的劉邦居然一邊坐在床邊洗腳,一邊接見九江王黥布。這就很失禮了。黥布一看劉邦如此慢待自己,羞憤交加,後悔得恨不得自殺。但是,等他從劉邦的駐地回到劉邦特意為自己安排的客舍,發現那裡的陳設、飲食、侍從官員都與漢王的住所規格完全一樣,馬上轉怒為喜,覺得劉邦給自己安排如此高規格的禮遇,對自己還是很夠意思的,從此死心塌地跟著劉邦。這就是劉邦的所謂帝王心術,先殺一殺一代梟雄黥布的威風,然後再給點甜頭。先抑後揚,效果格外好。當然,也有人不吃這一套,魏王豹歸順劉邦之後又背叛,他給出的理由就是“漢王慢而侮人,罵詈諸侯、群臣如罵奴耳,吾不忍復見也!”(《資治通鑑》卷八)魏豹說“漢王為人傲慢無禮,責罵起諸侯、群臣如同斥罵奴隸一般,我絕不願意再去見他!”魏王豹是貴族,他受不了劉邦的流氓習氣。但這個人對劉邦而言無足輕重,劉邦也就懶得費心思收服他。

劉邦不但利用自己的好口碑為他贏得了人心,而且能夠利用自己的惡名化短為長,這無疑是把自己的長處和短處都運用到了極致。

三、知己知彼,了解屬下更了解對手

知己知彼,才能百戰不殆。以今天的眼光來看,劉邦的得力助手蕭何不僅是後勤保障專家,而且是一位大資料專家。劉邦領兵率先進入秦的都城咸陽時,將領們大都爭先恐後地奔往秦朝貯藏金帛財物的府庫搶奪財寶,“蕭何獨先入收秦丞相府圖籍藏之,以此沛公得具知天下厄塞、 戶口多少、強弱之處。”(《資治通鑑》卷九)唯獨蕭何率先進入秦朝丞相府把地理圖冊、文書、戶籍簿等檔案材料收藏起來,劉邦就是憑藉這些詳實的檔案材料全面了解了天下的山川要塞、戶口的多寡及全國各地財力物力強弱的分佈。在那個混亂的時代,只有曾經身為優秀的文法吏的蕭何有這樣的眼光與見識。於此相反,項羽包括他的智囊范增都沒有這樣的見識。項羽戲亭分封的時候,項羽與范增懷疑劉邦有奪取天下的野心,但經過鴻門宴之後已經講和了,再加上項羽也不想背上背棄盟約的惡名,於是就策劃劉邦的安置問題。項羽君臣認為:“巴、蜀兩地道路艱險,是秦朝時期被流放的人居住的地方。”於是宣佈:“巴郡、蜀郡也是關中的土地。”項羽便分封劉邦為漢王,統轄巴、蜀兩地和漢中郡,建都南鄭。其實自都江堰修成以後,巴蜀已成為旱澇保收的天府之國,身為項羽重要智囊的范增憑藉幾十年前人們對巴蜀之地的印象認知把劉邦安置在那裡,無形之中把最好的根據地雙手奉上。楚漢相爭項羽君臣首先就先輸在不掌握大資料這一招上。

劉邦用的人是知己知彼的行家裡手,劉邦自己對對手的研究也極其深刻。《資治通鑑》記載的一件事情就很能體現劉邦的知己知彼。彭城之戰大敗之後,魏王豹又反水背叛了劉邦。劉邦命韓信、曹參、灌嬰一起發兵攻打魏王豹。這個時候的劉邦實力還不夠強大,所以他非常謹慎,他問酈食其道:“魏國領兵的大將是誰呀?”酈食其回答說:“是柏直。”劉邦說:“這是個乳臭未乾的毛孩子,怎麼能抵擋得了韓信!”又問:“騎將是誰啊?”酈食其答:“是馮敬。”漢王說:“他是秦將馮無擇的兒子,雖然賢能,卻也無法抗得住灌嬰的衝擊。”接著再問道:“步兵的將領又是什麼人呀?”酈食其說:“是項它。”劉邦說:“這個人抵擋不了曹參。如此我便沒有什麼可擔心的啦!”這番對話非常生動的反映了劉邦對敵我雙方將領的能力和背景都非常了解,體現了他知己知彼的特點。

四、知錯能改,功莫大焉

劉邦在楚漢相爭中笑到最後,並不等於說他沒有犯錯。事實上他在這個過程中也犯了許多錯,但是他知錯能改,這才是能笑到最後的根本原因。我們可以舉兩個例子說明劉邦的知錯能改。

第一個事例,接受陳恢建議,贏得人心。

項羽暴虐,動輒屠城。事實上,劉邦也有過多次的屠城紀錄。起兵之初,他曾經和項羽一起屠城,《資治通鑑》還記載了劉邦好幾次屠城的紀錄。“沛公南攻潁川,屠之”,後來還有屠城陽等事件。但有一個人改變了劉邦的屠城做法,他叫陳恢,是南陽郡守的舍人。宛城是劉邦率軍入關的必經之路,南陽郡守固守宛城。劉邦想領兵繞過宛城西進,又擔心宛城守敵從背後夾擊,而宛城軍民擔心劉邦屠城,所以雙方是麻稈兒打狼兩頭怕。這時候陳恢翻越城牆去見劉邦,建議劉邦不要屠城,與宛城訂約招降,加封南陽郡守,仍讓他留守郡中,這樣就可放心的率領宛城的軍隊一道西進。劉邦馬上接受了他的建議,如此一來,不僅南陽郡守舉城投降,那些沒有投降的城邑,也聞訊紛紛效法。劉邦得以順利進入關中,而且入關之後格外重視爭取人心的工作,與老百姓約法三章,秋毫無犯,“秦民皆喜”,大家都盼著他為關中王。

第二個事例,入咸陽犯錯,鴻門宴低頭。

劉邦進入咸陽,就有些自我膨脹了,便想沉迷在溫柔鄉里好好享受一番。樊噲苦苦勸諫,可惜劉邦根本聽不進去。直到張良出面勸解,劉邦這才戀戀不捨率軍返回霸上。

接下來,劉邦犯了一個更嚴重的錯誤。有人給劉邦建議說:“關中地區比天下其他地方要富足十倍,而且地勢險要。聽說項羽要封章邯為雍王,讓他在關中稱王。你應該先下手為強,火Superb兵把守函谷關,不讓諸侯軍進來,並逐步徵召關中兵,以此增加自己的實力,抵禦他們。”劉邦認為這個對策很好,就命人封鎖了函谷關。論實力,這個時候的劉邦還不能跟項羽亮劍,但他把函谷關一封鎖,就等於和項羽宣戰了。項羽大怒,命黥布等攻破函谷關。緊接著,項羽陳兵四十萬於鴻門,準備動手消滅劉邦及其十萬人馬。這個時候劉邦怎麼辦?

我們要強調一點,劉邦即便犯錯,但他運氣好。就在項羽要動手收拾劉邦的前夜。天上掉下個項伯來。

張良當年對項伯有救命之恩,現在張良追隨劉邦,劉邦大軍馬上就要全軍覆沒了,項伯對張良不能坐視不救,所以他星夜前來讓張良和他一起逃跑。劉邦通過詢問張良先弄明白他和項伯的關係,當即與項伯結為兒女親家。有了準親家翁項伯的斡旋通氣,劉邦這才決定前去赴鴻門宴。後世把鴻門宴都當作隻身冒險的代名詞。但實際上劉邦自己認為他所冒的風險並不大,他有底氣。

劉邦的底氣何來?大戰之前項伯居然通風報信,這是什麼性質的問題?項羽能容許項伯自由來去,說明項羽並沒有把自己當成最大的對手,這就是劉邦的底氣。劉邦的長處之一就是知己知彼。他和項羽在項梁手下一起並肩作戰,是戰友和兄弟。以劉邦的江湖閱歷,他對項羽的性格特點琢磨的透透的——他吃定了項羽!項羽是貴族,自矜功伐,自視甚高,年紀輕輕,還很要面子,是個順毛驢。在劉邦看來,項羽就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偽君子。既然項羽能容忍項伯前來救張良,說明他還不想把自己的吃相搞得太難看,劉邦就抓住這一點,卑躬屈膝,低眉順眼前去消除誤會。正如後世曹操青梅煮酒不殺劉備一樣,項羽也下不了殺劉邦的決心。鴻門宴時期的項羽還沒有學會厚顏無恥,劉邦這才逃過一劫。

五、達權知變,百折不撓韌性強

有的人錯犯了有機會改,有的人犯了錯根本就沒有機會改。項羽戲亭分封宰割不平,各地諸侯紛紛起兵反抗。劉邦重新佔據關中。劉邦接受了董公的建議,打出為義帝復仇的旗幟,聯絡各路諸侯五十六萬兵馬,趁著項羽身陷齊地不能自拔的機會,一口氣抄了項羽的老巢彭城。如此輕易就攻入彭城,劉邦有點忘乎所以,在彭城整天忙著蒐羅財寶美女,天天設定酒宴,大會部將賓朋。結果被項羽三萬騎兵突襲抄了後路,二十多萬士卒死難,劉邦被鐵通一般包圍。這個時候,命運之神再一次眷顧了劉邦。《資治通鑑》是這麼記載的:“會大風從西北起,折木,髮屋,揚沙石,窈冥晝晦,逢迎楚軍,大亂壞散,而漢王乃得與數十騎遁去。”(《資治通鑑》卷九)這時恰巧一場大風從西北颳起,風勢摧枯拉朽,牆倒屋塌,飛沙走石,天昏地暗,大風迎頭卷向楚軍,楚軍被吹得陣腳大亂。漢王劉邦因此才得以偕同幾十騎人趁亂溜走。我們不得不說,劉邦即便犯錯,但他運氣實在太好。

劉邦也不是一味憑運氣靠天意。彭城慘敗,劉邦終於明白,不是隨便一個人就能夠統率五六十萬人馬的,自己在這方面還真不行。彭城之戰使劉邦清晰地認識到自己能力的侷限。所以後來與項羽的決戰,劉邦果斷放權讓韓信放手指揮,這才有了四面楚歌、垓下定鼎的結局。

事實上,劉邦的優勢不止知人善任、自知之明、知己知彼、知錯能改這四點。達權知變也是他的優勢。

劉邦這個人不教條,不拘泥,什麼人都可以用,什麼主意都可以採納,這就是達權知變。韓信在消滅龍且二十萬精兵之後向劉邦討封代理齊王一事,更體現劉邦的達權知變。王夫之在總結劉邦和項羽的成敗的時候說:“成大業者,在量而不在智。”(《讀通鑑論》卷二十九)成就大事關鍵在於氣量,而不在於智謀。對領導者而言,格局和氣量至關重要,聰明才智反倒是其次。這個觀點非常深刻。

總體而言,劉邦這個人是寬厚長者,人緣好;能識人還能知人善任,具備領導者的胸襟;豁達大度,氣量大,能容人還知己知彼,具備領導者的格局;百折不撓,韌性強,關鍵是有自知之明,具備領導者的底線;當然,最重要的還是知錯能改。緊要關頭知錯能改,即便犯錯,還運氣好,有改錯的機會,這就是天命難違了吧?正因為如此,他才能戰勝項羽。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背水一戰”:典出井陘的漢語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