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智勇雙全忠義無雙,趙雲一生無敗績,歷史真相又是如何呢

回覆列表
  • 1 # 偉大的範巴斯滕

    相信都喜歡三國這個中國的古代歷史中最引人入勝的歷史時代!

    當今的中國成年人和青少年對中國的歷史的認識匱乏程度讓人感到莫名其妙!可以說很多日本人和南韓人甚至歐美等國的年輕人都比中中國人瞭解中國的歷史!包括堪稱極盡5000年曆史精粹的三國啊!

    有孩子喜歡三國的推薦三者!我擁有的三國書籍如圖

    一個是陳壽著加“裴注”的《三國志》!這是東漢末年到三國歸晉的史實著作!但一定要買“裴注”即經由裴松之註釋 補缺和完善的陳壽著《三國志》!如購買不加“裴注”的原始版本陳壽著《三國志》那將不會對三國這個歷史時代的一些歷史事件,很多重要人物有充足客觀公正的認識!特別是不會對三國時代被後世一致公認的完美人物蜀漢開國立國定國最大武將功臣趙雲有足夠的認識!趙雲確實是經得起歷史推敲的偉大完美人物!

    第二本是羅貫中原著經毛宗崗等修飾的120回《三國演義》小說!《三國演義》是四大名著中唯一的史實小說!是羅貫中根據“裴注”陳壽著《三國志》加以部分藝術加工寫成的膾炙人口的歷史不朽的永恆小說巔峰作品!同樣是一個大眾瞭解和認識三國曆史的教科書!

    第三本是描寫諸葛亮的作品!推薦這部由當今鐵粉級三國研究者“南門太守”陳忠海著的《諸葛亮-蜀漢舵手的歷史真相》!正如70後的陳忠海所說這本書是寫給真正愛三國愛歷史的人!同武將完美人物趙雲一樣鞠躬盡瘁的諸葛亮雖有一些缺點和爭議!甚至讓一些道聽途說和想出名的人貶低!可是人無完人但歷史上完美人物諸葛亮確實是中國5000年文明史上最偉大的政治家 軍事家 文學家 思想家 外交家和發明家之一!歷史上確實罕有能比肩諸葛亮的人物!婦孺皆知和家喻戶曉的諸葛亮確實是智慧的代名詞和大眾眼中智多星的本人!更是一位忠君體國愛民的千古明相!無論是治國還是主政還是被一些人認為誇大了的軍事指揮謀略能力上諸葛亮都是整個三國時代的絕對首位!而且是整個中國5000年曆史的罕見翹楚!

  • 2 # 歷史吃瓜客

    先說趙雲吧,史書中趙雲作為主將進行戰鬥的記載似乎只有一次,也就是諸葛亮首次北伐的時候,吃了敗仗。儘管敗的不慘,但是趙雲的軍銜因此被降了級。趙雲主要是單兵作戰能力強,可以作為保護首長的尖端武器使用。既然大部分時間不能作為主將參戰,一生無敗績無從談起。

    然後,我們從智勇忠義四個方面看一下歷史上的諸葛亮。

    這麼說吧,軍事上《三國演義》中的草船借箭、借東風、空城計、智取馬超、火燒葫蘆谷,這些都沒有史料支援。歷史上赤壁大戰中等等,諸葛亮舌戰群儒後就回去準備糧草了;屢次北伐,他都沒有從曹真或司馬懿那裡得到實質性便宜。

    在內政方面,魏蜀吳三國可以說諸葛亮治理的最好,數次北伐完全可以說是窮兵黷武,但是後邊沒人造反,這就是硬實力。但是,這些政績都是建立在他“事必躬親”基礎上的,諸葛亮個人一旦去世,或者把全國都交給他,那將是另外一回事。

    毛主席說:“諸葛一生為謹慎”,謹慎是諸葛亮的特點,他不能夠和勇同時存在,就不多說了。

    忠和義

    諸葛亮在智勇兩個方面並不是那麼突出,後人還要一再的追捧,原因就在於他的忠義,這一點誰也無法抹殺。這麼說吧,忠義這塊小說和歷史基本上完全一致。

    結語:從來都沒有完人,除非他是小說人物,只要作者文筆好,他想怎麼寫就怎麼寫。但是無論是諸葛亮還是趙雲,肯定有很多不平凡的地方,切忌矯枉過正,和《三國演義》對著幹,自己成了另一個羅貫中。

  • 3 # 無日不瞻望

    首先我們來說諸葛亮

    諸葛亮歷史商確實很厲害,當然三國演義也過度強化了諸葛亮的能力。

    諸葛亮的功績。這是不可磨滅的歷史功勳。 有人會說,諸葛亮逆歷史潮流,扶持一個沒落... ,為後人所熟知的諸葛亮是羅貫中筆下《三國演義》裡那個能呼風喚雨接近神靈的諸葛亮。

    千百年來,諸葛亮是中中國人理想中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完美代表。他的政治家,軍事家帶有濃厚的傳奇色彩。而歷史上真正的諸葛亮漸漸模糊,他的生平當真有過“借東風”“空城計”“草船借箭”“七擒孟獲”等等這些事蹟嗎?一代武侯的這些故事裡到底有幾分真假?歷史上諸葛亮的真實故事同樣紛呈多彩,但他也是一個有血有肉的凡人。諸葛亮雖然博學多才但也並非無所不能。他雖然精通謀略也時常失算。

    諸葛亮有著高尚的人格,卻也有性格上致命的弱點.《三國志》這樣寫道“諸葛亮字孔明,琅邪陽都人也。漢司隸校尉諸葛豐後也。父圭,字君貢,漢末為太山都丞。亮早孤,從父玄為袁術所署豫章太守,玄將亮及亮弟均之官。會漢朝更選朱皓代玄。玄素與荊州牧劉表有舊,往依之。玄卒,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身高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惟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為信然。”這些就是諸葛亮未遇劉備之前的生平記載。之後就是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那個時候諸葛亮的《隆重對》,有學者提出懷疑。因為早些年魯肅為孫吳擬劃的軍事策略和《隆重對》相仿,可這個不足以說明諸葛亮抄襲。

    《隆重對》有不足之處是事實。它的思想是先取荊州,後奪西川。這本無錯,可諸葛亮要同時擁有荊州,西川,以便將來一路人馬東伐孫權,一路人馬北伐曹操。荊州,西川相隔千里,要同時守全兩處極其不易,之後的荊州兵敗,關羽喪命,劉備出兵東吳被陸遜火燒連營,西蜀第一次衰落便由此開始。這也是《隆重對》失誤之處的見證。但在那個動盪的年代,諸葛亮能擬出《隆重對》這樣的軍事策略,足見其高明之處,我們不過是事後諸葛亮罷了。諸葛亮出山之後的十多年裡其實從未指揮過任何一個部隊,而是在現在的湖南衡陽一帶任職,他的職位相當於今天的“糧食局長”和“稅務局長”。

    在曹操下江南時,劉備在軍事上第一次用上諸葛亮。諸葛亮遊說孫吳,以巧言激之,以利害說之,終於孫劉聯手共抗曹操。期間諸葛亮和周愈並無格對,由此可見“草船借箭”,“借東風”之說,純屬虛構。曹操敗兵之後,劉備遂收江南,這才拜諸葛亮為軍師中郎將,使其都督零陵、桂陽、長沙三郡,調其賦稅,以充軍實。在荊州時候劉備還拜了一個軍師,這個人就是龐統,此人與諸葛齊名,除了獻上連環計策,我卻看不出他有哪點能耐。建安十六年,益州牧劉璋遣法正迎劉備,使擊張魯。龐統隨去,卻與諸葛爭功,最終落得“落鳳坡”的下場。諸葛亮這才離開荊州,荊州的事務囑託關羽負責,諸葛亮開始了自己一生中最大的成就--攻克成都。

    在《三國志.諸葛亮傳》中只有這幾字記錄“亮與張飛、趙雲等率眾溯江,分定郡縣,與先主共圍成都。成都平,以亮為軍師將軍,署左將軍府事。先主外出,亮常鎮守成都,足食足兵。”十年後,也就是建安二十六年,諸葛亮擁劉備為帝,劉備建立了西蜀王朝,諸葛亮領丞相尚書事,自此三國鼎立形式已定。諸葛亮雖然是西蜀丞相,但西蜀實質政權上的二把手卻是關羽,關羽掌管著西蜀的半壁江山。

    諸葛亮和關羽之間有一個微妙敏感的事件,就是關羽之死。自建安十六年,關羽獨鎮荊州。而當時諸葛亮是借用劉備之意,假設了劉備是想讓關羽坐鎮荊州。二十四年,劉備為漢中王,拜關羽為前將軍。是年關羽攻打曹操。在關羽北征的半年裡,荊州一直空虛。諸葛一生謹慎,關羽兵出荊州半年之久,他並未增添一兵一卒,即使關羽捷報頻傳,荊襄卻始終不全。難道說諸葛亮不知道荊襄的重要?還是他認為孫劉兩家幾十年來對荊州的爭奪,孫吳突然放棄窺探荊襄之心?諸葛亮心裡明白的很。當時西蜀兵多將廣,諸葛亮不發兵將相助關羽,便與他的盡忠,他的謹慎的性格大大相反了。三國複雜的人物關係耐人尋味,諸葛亮忠心劉備不容質疑,關羽忠心劉備更不容質疑,而兩個忠心劉備的頭號人物卻時常鬧矛盾。事實不是華容放曹之後諸葛亮饒關羽一命,關羽就對他言聽必從了,諸葛亮用的人必須是對他言聽計從,這話出自他自己之口。諸葛亮駕御不了關羽,關羽的命運在那個時候也許就有了決定。

    所以有學者懷疑,諸葛亮藉助東吳之手殺害了關羽,這給諸葛亮鮮活的歷史面貌上濃濃的摸了一黑。羅貫中寫三國的時候美化了西蜀美化了諸葛亮,然而熟讀《三國演義》,從他的筆鋒裡也不難看出這些,這也許就是前輩文字裡的尋味之處。章武三年春,劉備去世,囑咐劉禪以父事諸葛亮。諸葛亮繼劉備遺志,統一華夏是他人生最大的目標。然,北上伐魏,必先平定南方。於是就有了“七擒孟獲”的故事。對敵人七擒七縱,以諸葛亮事事小心謹慎的性格,他決計不會有這麼大的軍事冒險行為。一切史料記載上也沒有出現過“孟獲”這個名字。

    在《三國志》裡,對於諸葛亮南下只有十二字記載“三年春,亮率眾南征,其秋悉平。”對三國史最有說服力度的《三國志》,太過簡略。學者們研究諸葛亮南下這場顯赫的戰役裡,有的人說他一直打到今雲南大理附近,有的說他已經打到寮國邊界。至於“七擒孟獲”可能是諸葛亮摧毀了敵人七個軍事基地,如此說法,在歷史一千多年的長河裡,真的是無從稽考了。在南征的日子裡,諸葛亮發明過一件殺傷力極高的武器“連弩”,這個武器給他北伐曹魏幫了不少忙。南方平定之後,《三國志》中這麼記載“軍資所出,國以富饒,乃治戎講武,以俟大舉。五年,率諸軍北駐漢中......”這個時候,諸葛亮正式北上伐曹,寫下了著名千年的《出師表》。

    《三國志》中也有記載“‘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諮之,然後施行,必能禪補闕漏,有所廣益。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諮之,必能使行陳和睦,優劣得所。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候。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凶,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敗攸之、禕、允之任也。願陛下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敗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禕、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謀,以諮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遂行,屯於沔陽。”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因失街亭而告終,馬謖無能,劉備曾囑咐不能委於重用,諸葛亮還是重用了馬謖。他這次伐魏最大的收穫是收復姜維,可收復了他自認將才的姜維,他還是每每事必親躬,沒有給他留下多少實踐的機會。在諸葛亮死後姜維繼承遺志,卻只知領兵打仗,不會處理人際關係,鬧到最後劉禪疑他,要傷他性命,他還問別人保身之法。諸葛用人可見一斑。六年冬,諸葛亮復出散關,圍陳倉,此諸葛亮第二次北伐。因糧盡而還。七年,諸葛亮遣陳式攻武都、陰平。魏雍州剌史郭淮率眾欲擊式,亮自出至建威,淮退還。

    此第三次伐魏始末。也就是在這次伐魏,諸葛亮漸漸疏遠魏延,再一次在用人上露出瑕疵。九年,諸葛亮復出祁山,以木牛運,糧盡退軍,與魏將張邰交戰,射殺邰。“木牛流馬”就是在第四次伐魏時,諸葛亮所發明的。“十二年春,亮悉大眾由斜谷出,以流馬運,據武功五丈原,與司馬宣王對於渭南。”這是《三國志》裡記載的第五次伐魏。

    司馬義計不如諸葛,謀卻勝於諸葛。堅守不戰,最終熬死諸葛亮。諸葛亮五十四歲撒手人寰,空留下五丈原一夜秋風。歷史上並沒有六出祁山,只此五次。諸葛亮一生在軍事上一味逞強,窮兵黷武。在戰略上謹小慎微,不納別策,以致數次北伐無功而返。在政治上獨把朝政,致使西蜀官員進出無門,後繼乏人,不管在演義裡還是史料中,這都是不爭的事實。一代名相卻始終不能力挽狂瀾,難以改變歷史的潮流。 諸葛亮一生成敗被後人爭論不休,諸家高談闊論見仁見智。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諸葛亮成敗暫且不論,他的執著追求,他的忠心耿耿卻一直被後人所景仰,無怪乎羅貫中把他神話成人們心中完美的偶像。陳壽也誇獎他“亮性長於巧思,損益連弩,木牛流馬,皆出其意;推演兵法,作八陳圖,鹹得其要雲。亮言教書奏多可觀,別為一集。”如此好評,等等等等。,為後人所熟知的諸葛亮是羅貫中筆下《三國演義》裡那個能呼風喚雨接近神靈的諸葛亮。

    關於趙雲,

    【趙雲為無名小卒以及保鏢隊長】這種說法來自於民間歷史二手發明家

    這類人最可悲的在於:自認為翻了幾頁正史,然後欣喜的發現演義中的許多描述在正史並未出現或者南轅北轍,於是在聽從某些民間歷史一手發明家的演講後,再然後想當然的杜撰出某些駭人聽聞的觀點,博得對歷史學科所知甚微人類的膜拜,獲得那畸形而又變態的滿足。

    我只想對他們說:多讀點書不會死,讀書認真點更不會死!

    以下史料來自《三國志》及裴注,裴注中裴松之未否定懷疑的史料我個人預設為正史了

    趙雲的武藝自然是沒得說的,先是單騎救主:

    及先主為曹公所追於當陽長阪,棄妻子南走,雲身抱弱子,即後主也,保護甘夫人,即後主母也,皆得免難。——《趙雲傳》

    而後在北山孤軍援友,空寨退敵,成為大耳朵在漢中之戰史籍記載的唯一戰績:

    夏侯淵敗,曹公爭漢中地,運米北山下,數千萬囊。黃忠以為可取,雲兵隨忠取米。忠過期不還,雲將數十騎輕行出圍,迎視忠等。值曹公揚兵大出,云為公前鋒所擊,方戰,其大眾至,勢偪,遂前突其陳,且鬥且卻。公軍敗,已複合,雲陷敵,還趣圍。將張著被創,雲復馳馬還營迎著。公軍追至圍,此時沔陽長張翼在雲圍內,翼欲閉門拒守,而云入營,更大開門,偃旗息鼓。公軍疑雲有伏兵,引去。雲雷鼓震天,惟以戎弩於後射公軍,公軍驚駭,自相蹂踐,墮漢水中死者甚多。先主明旦自來至雲營圍視昨戰處,曰:“子龍一身都是膽也。”——《趙雲別傳》

    趙雲在大耳朵困頓時期投奔,有多次獨自領兵的經驗,功勞不可謂小:

    雲以兄喪,辭瓚暫歸,先主知其不反,捉手而別,雲辭曰:“終不背德也。”先主就袁紹,雲見於鄴。先主與雲同床眠臥,密遣雲合募得數百人,皆稱劉左將軍部曲,紹不能知。遂隨先主至荊州。”——《趙雲別傳》先主自葭萌還攻劉璋,召諸葛亮。亮率雲與張飛等俱溯江西上,平定郡縣。至江州,分遣雲從外水上江陽,與亮會於成都。——《趙雲傳》明年,亮出軍,揚聲由斜谷道,曹真遣大眾當之。亮令雲與鄧芝往拒,而身攻祁山。雲、芝兵弱敵強,失利於箕谷,然斂眾固守,不至大敗。——《趙雲傳》

    談到《雲別傳》與本傳的兩處衝突,我個人傾向於前一段別傳真實度較高(即趙雲幫大耳朵在袁紹處祕密招募兵馬),後一段別傳真實度較低(趙雲在箕谷確實被擊敗了,只是損失相比其他軍隊略小而已),在此多謝指出。當然定論還待更多史料佐證,誰讓裴松之沒仔細討論呢!

    不過季漢史料一向匱乏,關張馬黃的本傳記載也是相當少,趙雲與關張馬黃同傳,而且在在劉禪時期還有表現,自然不會差太多,而裴松之既然已經採納,所以趙雲別傳的史料還是比較可信的。

    此外趙雲還兩次進諫,頗有政治戰略識見:

    益州既定,時議欲以成都中屋舍及城外園地桑田分賜諸將。雲駮之曰:“霍去病以匈奴未滅,無用家為,令國賊非但匈奴,未可求安也。須天下都定,各反桑梓,歸耕本土,乃其宜耳。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皆可歸還,今安居復業,然後可役調,得其歡心。”先主即從之。——《趙雲別傳》孫權襲荊州,先主大怒,欲討權。雲諫曰:“國賊是曹操,非孫權也,且先滅魏,則吳自服。操身雖斃,子丕篡盜,當因眾心,早圖關中,居河、渭上流以討凶逆,關東義士必裹糧策馬以迎王師。不應置魏,先與吳戰;兵勢一交,不得卒解。”先主不聽,遂東征,留雲督江州。先主失利於秭歸,雲進兵至永安,吳軍已退。——《趙雲別傳》

    至於人品,對主忠,對國正,對友義,對軍信,可謂人品無過:

    初,先主之敗,有人言云已北去者,先主以手戟擿之曰:“子龍不棄我走也。”頃之,雲至。——《趙雲別傳》從平江南,以為偏將軍,領桂陽太守,代趙範。範寡嫂曰樊氏,有國色,範欲以配雲。雲辭曰:“相與同姓,卿兄猶我兄。”固辭不許。時有人勸雲納之,雲曰:“範迫降耳,心未可測;天下女不少。”遂不取。範果逃走,雲無纖介。——《趙雲別傳》先是,與夏侯惇戰於博望,生獲夏侯蘭。蘭是雲鄉里人,少小相知,雲白先主活之,薦蘭明於法律,以為軍正。雲不用自近,其慎慮類如此。——《趙雲別傳》“街亭軍退,兵將不復相錄,箕谷軍退,兵將初不相失,何故?”芝答曰:“雲身自斷後,軍資什物,略無所棄,兵將無緣相失。”雲有軍資餘絹,亮使分賜將士,雲曰:“軍事無利,何為有賜?其物請悉入赤岸府庫,須十月為冬賜。”亮大善之。——《趙雲別傳》

    許多人喜歡拿關張馬黃為前後左右四將軍而趙雲排在第五還是雜號將軍說事,說這便可以說明趙雲只是位侍衛級別騎兵隊長的人物,呵呵:

    建興元年,為中護軍徵南將軍,封永昌亭侯,遷鎮東將軍。——《趙雲傳》

    且不說徵南將軍、鎮東將軍為重號將軍裡的重量級職位,非一般將領所能擔任。單是這個中護軍——掌管禁軍、主持選拔武官、監督管制諸武將。曹魏擔任該職位的人有韓浩曹洪陳群趙儼司馬師,季漢還有費禕,東吳則是周瑜。不用我太多解釋,諸位也該知道這個職位的分量了吧!當然蜀漢護軍的職責並不明朗,洪武雄有專著討論。不論結果如何,都不可能是侍衛隊長之類。

    關於漢魏護軍演變:

    秦有護軍都尉,漢因之。高帝時,以陳平為護軍中尉,盡護諸將。帝元狩四年,以護軍都尉屬大司馬,於時復為都尉矣。成帝綏和元年,居大司馬府,比司直。哀帝元壽元年,更名曰司寇。平帝元始元年,更名護軍。漢東京省。班固為大將軍中護軍,隸將軍幕府,非漢朝列職。魏武帝為丞相,以韓浩為護軍,史奐為領軍,亦非漢官也。建安十二年,改護軍為中護軍,領軍為中領軍。魏初因置護軍將軍,主武官選,隸領軍。晉世則不隸矣。又魏略雲:「護軍之官,總統諸將,主武官選。』——節選自《通典·卷三十四·職官十六》

  • 4 # 冥界宮主

    正史的諸葛亮只適合做高參,不適合做統帥。而趙雲正史描述忠義厚道,但太過厚道不適合官場,這也是得不到重用的一個因素。

    草船借箭也和諸葛亮沒毛關係,真正的主人公是孫權,而且是發生在赤壁大戰五年後【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據裴松之注【三國·吳書·吳主傳】上記載,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孫權與曹操交戰於濡須,一天孫權乘大船來觀軍,曹軍弓弩亂髮,箭著其船,船偏重將覆,權因回船,復一面受箭,箭鈞船平,乃還。

    說到法正就不得不提他在劉備心中的地位,拿下益州之後,法正的地位是在諸葛亮之上的,劉備視之珍寶,對他言聽計從,如曹對郭嘉,孫對周瑜。在劉備兵敗夷陵後諸葛亮曾言:“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會不東行,就復東行,必不傾危矣。”由此可見法正在蜀漢的地位,以及劉備心中的位置。

    趙雲帶著十幾殺出一條血路,逃回自己的營帳。趙雲甚至力量懸殊,硬拼根本沒有希望,故而趙雲命令士卒把營門開啟,等待曹軍的到來。當曹軍趕到時,不見一名士兵走動。曹操生性多疑,沉思了片刻便下令撤兵。而此時趙雲下令戰鼓齊鳴,曹軍更是驚慌失措,只顧自己逃命,狼狽大敗。

    說這些只是讓只看演義不看正史的人知道,諸葛亮諸也是人,不是演義描述的那樣近乎為神的地步。論才能,諸葛亮精於內政疏於軍事,起碼在軍事上算不上一流。

    至於趙雲無論正史還是演義,都是忠厚仁義的,但區別在於正史的趙雲不受重用,只是雜牌將軍。這並不難怪,趙雲的性格忠厚,愛提意見,雖然對,但官場是厚黑學,這樣的性格很容易被邊緣化。

  • 5 # 新語談古今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被封神,妙計無雙、未卜先知、巧借東風、擅長製造,幾乎是無所不能的人物了。而趙雲更是被所有人所熟知,其七進七出、渾身是膽、勇猛無敵、忠心耿耿,白馬、白袍、白面板,簡直是男神中的男神。

    1.諸葛亮擅長內政

    《三國演義》屬於歷史類的小說,作者羅貫中加入了很多虛構的成分,可以肯定的說,真實中諸葛亮,確實有能力,但是絕對不會想小說中描述的那麼完美無缺。

    歷史上的諸葛亮擅長治理內政,也的確擅長農業、製造業。但是在軍事、兵法上面的作為,並沒有小說中那麼突出。只是作為高智商,諸葛亮如果往這兩方面努力,的確比普通人是要強很多的。

    如果按軍事指揮方面來講,蜀國的法正的確是一個軍事奇才。

    2.趙雲是蜀國最強的盾

    關於趙雲,《三國演義》把他塑造成一個常勝將軍,上陣殺敵所向披靡。

    《雲別傳》曰:雲身長八尺,姿顏雄偉,為本郡所舉。《雲別傳》是南朝宋著名史學家裴松之注於《三國志·趙雲傳》裡補充記載趙雲人物生平的傳記,因區別於陳志本傳,故稱《雲別傳》。

    歷史記載,趙雲身高,相貌堂堂,在公孫瓚那裡工作期間,結識了劉備。

    趙雲大概離開了公孫瓚7年之後,在鄴城和劉備衝鋒,從此死心塌地地跟隨劉備。

    有人說趙雲是劉備的保鏢。據考究,劉備保鏢是陳到。

    歷史上沒有五虎將之說,只是將五人同列一傳,表明趙雲雖然沒有關張地位高,但貢獻也是極大的。

    當年蜀道共十二郡,趙雲領兵,取其二。他曾獨自指揮過入川戰役、漢水戰役、箕谷戰役,尤其在箕谷戰役中,以弱抵抗地方優勢兵力,不至於己方大敗。

    劉備死後,諸葛亮北伐,街亭被奪,兵無戰心,趙雲親自斷後,阻擊曹軍,將蜀國的損失降到了最低。

    劉備佔領巴蜀之後,趙雲勸諫劉備,把田地宅院歸還給老百姓。

    總之,趙雲沉著冷靜、體恤百姓、有大局眼光,是個優秀的將領。

  • 6 # 小滿存錢罐

    嚴格來說三國演義屬於小說,所以諸葛亮和趙雲的被羅貫中神化的完美實屬正常,有對比才有傷害啊,只能說明他塑造的人物形象相當豐滿,也許也寄託了他的幻想吧

  • 7 # 我要嘗試一下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

    諸葛亮看似完美,那是羅貫中描述的封建社會裡提倡宣揚的美德,今天我們所謂的“愚忠”,他的美德里,實則隱藏著重大的性格缺陷。劉備死後,他獨攬大權,用人上只用聽他的話順從他的人。打擊迫害有本事卻性格叛逆的人。

  • 8 # 湖漢山

    只要是人,就沒有完美一說。只是在三國演義中,羅貫中通過小說把諸葛亮和趙雲演繹的近乎完美,其實只是摻雜了羅的個人情感。

    其實要想真正的對三國曆史有客觀的瞭解,還是應該看看三國志,諸葛亮出於政治目的,在對待西蜀的土著階層實行的是打壓政策,這雖然可以鞏固劉氏政權的核心,但也阻隔了西蜀本地力量的發展,成為了後諸葛時代,西蜀人才凋敝 的推手。

    趙雲的筆墨其實不多,即便從三國演義來看,劉備和諸葛亮大力提拔和重用荊州幫,趙雲也沒有討的過多便宜,受到過多重用來看,趙雲的短板還是很大的。

    ,羅貫中極力美化有漢室宗親血脈的劉備,或許是為了書籍能夠過審吧。

  • 9 # 財運亨達

    歷史上的諸葛亮軍事才能要明顯不如《三國演義》中描寫的那麼神。歷史上諸葛亮六出祁山都無功而返。像“空城計”實際是套用趙雲的“空營計”。像“赤壁之戰”主要是周瑜指揮的,至於“借東風”都是虛構的,“草船借箭”也是套用孫權的……。但諸葛亮的政治才能遠高於其軍事才能。他治理國家的才能確實是一流的。這一點《三國演義》中描寫的反而不多。

    歷史上的趙雲確實是戰功赫赫。尤其是他用“空營計”打敗曹操大軍,連劉備都誇讚他:渾身是膽。總之,歷史上趙雲的“完美”程度比《三國演義》中描寫應該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總上所述,歷史上諸葛亮和趙雲都是非常偉大的人。只是與《三國演義》中的描寫都或多或少有些出入。

  • 10 # 凱哥說故事

    真人諸葛亮比小說諸葛亮厲害太多了。

    小說諸葛亮完全就是抗曹神劇主角,周圍一片不分敵我全部智障,諸葛亮隨心所欲地毆打他們;

    真人諸葛亮對面、周圍一片都是牛逼人物,諸葛亮小心翼翼地毆打他們。

    小說諸葛亮是軍神,偶爾搞點發明創造毆打你們這些不長眼的智障;

    真人諸葛亮是政治天才,前期運營供養豬隊友,後期隊友死光了,只好自己上臺和你們肉搏。然而你們平時牛逼吹的震天響,關鍵時候卻都不敢上,搞的大家很惆悵。

    小說諸葛亮算無遺策,生前吊打一切傻逼,死後還嚇走了司馬懿帶走了魏延;

    真人諸葛亮生前逆天而行,最終心力交瘁而死,撒下八歲的獨子,長大後成了一個腦殘。

    總而言之,真人亮比小說亮屬性更差,手牌更爛,敵人更強。真人亮不神,但最終結局和小說亮一樣超神。

    古往今來,罕有人物能做到諸葛亮這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人說張學友穩坐四大天王裡的老大寶座,其地位無可撼動,劉德華和黎明之爭,誰才是第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