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未來資料科技

    張忠謀先後就讀哈佛、麻省理工這樣的世界名校。後來又就職於世界模擬晶片大哥德州儀器,並擔任全球副Quattroporte, 並且和創立英特爾、摩爾定律的提出者的摩爾、積體電路之父傑克•基比相識並且成為了好友。在美國多年的生活張忠謀攢齊了高大上的學術背景、紮實的業內經歷、深厚的業內人脈,說臺積電是含著金湯匙出生也不為過。他自身的經歷和以及身邊的人同樣對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在1987年回臺灣開始創辦臺積電,隨著網際網路時代的到來,臺積電迎來了歷史性的發展機遇,臺積電迅速發展,拉大與競爭對手的差距,走向晶圓代工領域的霸主地位。

    到目前為止無論是蘋果a系列晶片,還是華為高階麒麟晶片,一直都是臺積電代工臺積電的晶片製造市場佔有率達到了50%以上。

    同時還是全球第一家掌握7奈米工藝晶片製造的企業,2018年它就已經量產了,而今年要量產5奈米的晶片。而我們現在的中芯還在徘徊在14奈米,中間還隔著12奈米10奈米8奈米,這三代技術差。

    任正非對於臺積電的評價,他認為臺積電能夠在全球晶片代工領域站穩腳步,可以看出臺積電的地位無可撼動。

  • 2 # 高廣銀

    提及晶片代工企業臺積電,很多人誤認為是富士康一類的代工企業,其實臺積電處於行業的壟斷地位。

    1985年,54歲的張忠謀辭去了美國的高薪職位,毅然回到臺灣,決定創辦全球第一家專業晶片代工公司。在中國臺灣有關部門的扶持下,他於新竹科學院創辦了臺灣積體電路製造公司。

    在回到中國臺灣之前,張忠謀是美國晶片巨頭德州儀器的第三號人物。張忠謀1931年出生於浙江寧波,青年時期輾轉於香港、重慶等地,1949年,他成功進入哈佛大學,之後又轉入麻省理工學院,專攻機械領域。

    在此之前,晶片企業都是從設計,製造,再到封裝都是自己完成,張忠謀看到半導體行業設計、製造分離的大趨勢,於是他堅定自己走代工的路線。

    早期英特爾CEO格魯夫參觀考察臺積電的時候,發現產品多達200多個缺陷,一度讓格魯夫喪失了信心,之後在張忠謀不斷說服下,並且保證這些缺陷在幾周內解決。臺積電說到做到,真的在幾周之後便解決了,這讓格魯夫大為佩服,之後訂單也放心交給臺積電來完成。

    臺積電專注行業轉移的機遇,把工業生產能力做到極致,形成了自己的獨特優勢。當然臺積電的發展也離不開中國臺灣地區的支援,當地有關部門出資購買美國無線電技術,交付給臺灣“工業研究院”下屬“電子研究所”消化、吸收、創新。在形成自主技術之後,又將該技術無償轉讓給臺積電以及聯華電子。

  • 3 # 大魔王Hacker

    我覺得這跟在臺灣省或中國其他省份都沒有太大關係,每個地區都會孕育出人傑地靈,何況臺積電老闆祖籍是浙江寧波,事物的發展是看時機是否成熟,我相信中國在未來發展程序中還會繼續不斷湧現高科技人才,不斷提高中國整體科技實力。

    我們先來看看臺積電背後的男人是如何把臺積電這家公司不斷髮展壯大,這是我們個人能夠學習或追逐的目標。

    在不久前,臺積電(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mpany)在美國掀起了一陣風潮。臺灣半導體制造公司宣佈計劃在亞利桑那州建立一座價值120億美元的新工廠時,它將創造約1,600個高科技工作崗位,每月生產超過20,000個半導體晶片。

    鮮為人知的是其前董事長億萬富翁張忠謀,他在1931年7月10日出生於浙江寧波,臺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臺積電)創始人,被譽為“晶片大王”。

    他將臺積電從一家政府研究機構的分支機構帶到了第一家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的臺灣公司。這位88歲的半導體先驅,其公司的晶片可以用在從iPhone到戰鬥機的各種東西中,他的身家估計約為13億美元,這主要歸功於他在臺積電的股份。

    張忠謀出生於浙江寧波,在中國內戰期間移居香港,然後在麻省理工學院獲得機械工程學士學位和碩士學位。然後,他在德州儀器(TI)工作了25年,升任集團副Quattroporte,負責其全球半導體業務。德州儀器(TI)還將他送到斯坦福大學,在那裡他獲得了電氣工程博士學位。

    1985年,張毅決定回到臺灣,領導政府的工業技術研究院。他在2012年對《福布斯》(Forbes)表示:“我當時認為臺灣給我帶來了新的挑戰。”臺積電(TSMC)於1987年從該機構中分離出來,張先生擔任創始董事長兼執行長。

    大約在那時,張忠謀提出了為願意將半導體生產外包的公司提供工廠服務的想法,而不是每個公司都自己製造半導體。甚至對於大型科技公司而言,生產各種不同晶片的成本也可能高得讓人望而卻步,並且為初創企業家帶來了高准入的障礙。

    他的想法最終激發了臺灣成為半導體制造中心的地位,臺積電成為了世界上最大的合同半導體生產商。該公司仍然總部位於臺灣,現在每年為約500個客戶生產超過1200萬個半導體晶片,並擁有超過51,000名員工。

    1994年,張忠謀帶領檯積電在臺灣證券交易所進行首次公開募股,然後在三年後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他最初在2005年卸任執行長一職(保留董事長一職),但在2009年金融危機後回國指導公司。

    在他的領導下,臺積電的銷售額從2009年的93億美元上升到2013年的200億美元,當時他再次接任執行長的職務。

    臺積電在張忠謀的領導下繼續成長。憑藉其不斷上漲的股價,張忠謀以9.3億美元的淨資產榮登《福布斯》2017年臺灣50大富豪榜。然後,他的財富超過了前10位,並於2018年加入《福布斯》全球億萬富翁名單。同年,他從臺積電退休。

    “過去30多年來,我創立並致力於臺積電,這是我一生中異常激動和快樂的階段。現在,我想為自己和家人保留剩餘的時間,”張忠謀在當時的一份宣告中說。

  • 4 # 涿沐清風

    在全球社會分工下,很多牛X的企業在各個國家都有出現,臺積電佔據了天時、地利、人和,自然成就了他的輝煌。

    一、天時

    美國基本壟斷了高科技行業的尖端和基礎,其餘都分配給了其他國家和地區。美國之所以打壓中國華為,就是因為華為介入了通訊基礎行業,會影響美國全球監聽和佈局。

    臺積電在晶圓代工領域起步較早,發展較快,並連續多次位居臺灣專利申請榜第一。這為今後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另外,在上世紀70年代臺灣就開始涉足半導體產業,當時美國已經是全球半導體產業最發達的國家,擁有人才、專利、技術等優勢,半導體作為資金、技術密集型產業,專利授權是非常重要的,最早進入的就能奪得先機。

    以上這些為均是臺積電所佔的天時。

    二、地利

    臺灣地理位置十分便利,又是美國要挾的一張牌,所以,無論中國還是美國對臺灣都相對比較政策傾斜。這也就為臺灣帶去了良好的營商環境,同時也是現在很多臺商抱著不獨不統的心態得主要因素。

    三、人和

    張忠謀最早在德州儀器公司工作,德州儀器公司靠其發明的電晶體,開始改寫半導體行業的版圖。張忠謀在這家公司成為研發的佼佼者,更是具備了管理運營能力,還打出了漂亮的營銷牌。一路從一名普通員工,成長為公司資深副Quattroporte,而且還是主管全球的半導體業務。他可是最早的美國大型公司的華人高管,種種背景條件下,為臺積電的誕生創造了條件。

    1986年,在臺灣當地的支援下創辦了臺積電,此時的張忠謀已經56歲。

    當然,臺積電的成功絕對不僅僅是我們看到的這麼簡單,其中的曲折也只有當事者才能體味。但正所謂時勢造英雄,在臺灣佔盡天時、地利、人和的年代,對企業的成功起到了很大的推波助瀾的效果。

  • 5 # Talk工控白

    臺灣有兩家這樣牛哄哄的公司,號稱臺灣雙雄,除臺積電之外還有聯華電子,都是專門從事晶圓製造,有自己的晶圓廠,但不負責設計。因此,他們成為晶圓代工世界第一大和第二大專業戶。

    為什麼臺灣會有臺積電這麼牛X的企業?

    晶圓代工的首創者(臺積電),與掌舵人密不可分。

    掌舵人張忠謀創辦臺積電時已有56歲,他有豐富的技術、管理經驗 、社會資本。這些隱形的“財富”獲得得益於他在晶片產業內如希凡尼亞公司半導體部門、德州儀器、通用儀器負責技術開發的工作,為後來的臺積電成長提供了滋潤的土壤。

    1、英特爾為臺積電初創期提供了“支援”。

    英特爾是美國一家以研製CPU處理器為主的公司,是全球最大的個人計算機零件和CPU製造商,成立於1968年。臺積電成立1987年,成立初期正值晶片產業低迷期,此時臺灣晶片產業剛剛起步。因此,一個沒有市場基礎、沒有全球影響力的新企業,必定面臨重重困難。臺積電之所以得到行業的大哥大“支援”,這是掌舵人通過人脈資源爭取的。英特爾在該行業是世界最具有影響力的半導體公司,掌舵人能夠通過私人交情邀請時任英特爾公司的董事長和執行長對臺積電開展認證,力爭為英特爾代工產品。可見掌舵人的社會資源多麼的好,能夠獲得行業大佬的“認可”,為臺積電迎來了轉機。

    2、掌舵人的高瞻遠矚是企業快速發展的風向標。

    臺積電建立初期致力於做世界級企業,引領為企業發展目標,由此也建立了完善細緻的規章制度,從某種程度上說也塑造了臺積電的優良企業文化。

    由此可見,企業想在行業中處於領先地位,與掌舵人是密不可分的。當時晶片產業處於低迷期,而且沒有市場基礎、沒有影響力,在初創期能夠順利起步,可見掌門人張忠謀是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

    3、順利起步、隨後騰飛,離不開一個好“保姆”。

    這個好保姆就是臺灣當局,有保姆的鼎力支援,邁著大步心不慌。例如在技術、資金、政策等方面全面的扶持。才有了後來“臺灣之光”的美譽,是因為其對臺灣的經濟和產業有卓越貢獻,應該說是相輔相成的。

    4、首創晶圓代工模式,擁有了在市場分一杯羹的實力。

    起步初期就是這種模式,未被市場熟悉,才導致面臨諸多困境,也因為掌舵人個人優質的社會資源扭轉局勢。

    在此之前,晶片產業模式從設計、生產、封裝測試由單一企業獨自完成,具備這樣實力的也就英特爾和三星了。要是採用傳統的晶片產業模式,勢必無力與這兩大半導體巨頭公司相抗衡。由於臺積電獨闢蹊徑、顛覆傳統晶片產業模式,帶動該行業的垂直分工。開創了晶片產業嶄新的商業模式,也帶動了晶片產業的高速發展。

    前面說的是臺積電的起步和騰飛的因素,最關鍵也是最有戲劇性的一環是臺積電和ASML兩位在當時是默默無聞的小公司,也因機緣巧合互相扶持,成就了當今世界半導體行業的絕代雙驕,一個是光刻機領域的霸主,一個是晶圓代工領域的霸主,也可以說時勢造就了兩位成為了半導體產業鏈垂直分工的“時代英雄”。

    在80年代初期,歐洲共同體在高科技領域推出政府出資主導的“尤里卡計劃”,此計劃目的就是不想被美日在高科技領域拉開太大的距離。這個尤里卡計劃其中一項有個JESSI專案,JESSI即“歐洲聯合亞微米矽計劃”,是尤里卡計劃369個專案最重要也是投資最多的一個專案,這個專案中又有子專案MEGA,就是做1Mb記憶體。猶如汽車離不開石油、電子產品離不開記憶體,在各自領域都是剛需品。

    此專案的核心主導者是飛利浦和西門子,前者是NXP前身、後者是英飛凌前身。他們考慮到風險高及投資巨大,則分工搞記憶體業務。西門子負責DRAM(動態隨機存取儲存器)、飛利浦負責SRAM(靜態隨機存取儲存器)。1984年專案正式啟動,該專案有很多配套的廠商,其中就有默默無聞的廠商ASML。

    由於西門子走捷徑,直接從日本東芝引進DRAM技術,實現彎道超車。正因為這樣,後來西門子直接全套引進日本東芝生產線,同時還包括佳能光刻機。本來“小弟”ASML可以大展拳腳好好的幹一番,卻被日本東芝給截胡了。這樣的大買賣一等就是十來年,直到英飛凌獨立才拿到了光刻機業務,但ASML也不是十年前的ASML了。

    本來可大顯身手的機會就沒了,可是還有飛利浦這個金主爸,當沒任何企業買裝置的時候,飛利浦倒是豪爽,一口氣買了好幾臺,本想用ASML的PAS2500好好幹一番事業,卻因為SRAM市場不太景氣,最終事與願違,導致此專案的失敗。

    正因為專案的失敗,臺積電迎來機會,同樣ASML也迎來機會。

    臺積電初創於1987年,掌舵人是張忠謀,可是該企業是臺灣工研院和飛利浦的合資公司,飛利浦是最大的外部股東,擁有27.5%的股份。

    既然是股東,飛利浦的MEGA專案玩不下去了,讓臺積電去“玩”,於是將整條生產線搬到臺積電。可是,生產線快封裝好的時候又出么蛾子,生產線起火了,光刻機也被煙燻了。將煙燻的光刻機退回ASML,再重新訂購17臺光刻機。此時兩個企業的狀況是ASML有機器沒錢,臺積電有錢沒機器,兩者剛好互補互成,於是臺積電成為了ASML的第一個大客戶。同理,PAS2500也真正的成為ASML第一臺經過實戰的高速和穩定的光刻機。

    臺積電與ASML後續的故事,例如ASML研發的浸潤式微影裝置技術突破,就是臺積電工程師提出的,以水為介質製造浸潤式光刻機。以及ASML極紫外光裝置(EUV光刻機)的攻關成功,也與臺積電有關。

    2005年前後,摩爾定律延續再度陷入停滯。而紫外光技術是被認為製程突破10nm的關鍵技術,由於技術難度高、投資巨大,像日本佳能、尼康這樣的光刻機研製企業幾乎放棄。即便是這樣ASML也未放棄,而是積極向外尋求支援。於是以23%的股權向臺積電、三星、英特爾等使用者籌款53億歐元用作研發資金,而且他們都有裝置優先使用權。

    因此,題目說的臺積電為什麼有這麼牛,與掌舵人張忠謀密不可分、與臺灣當局的鼎力支援密不可分、在天時地利人和的條件下把握住機會、迎接挑戰。

  • 6 # MLTech

    過來聊一下。問題大體兩部分吧,為什麼臺積電厲害,為什麼臺灣會有臺積電。

    關於臺積電的故事網上已經很多,這裡不再重複,主要提下臺積電這類企業可以運轉良好的一些基礎。

    1、科技的發展

    臺積電一般被認為是從事高科技的行當,其也是科技發展的受益者。最近這幾十年通訊和資訊產業發展非常好,在這些技術和相關規範普及的基礎之上,企業分工合作成為了可能。比如:

    晶片代工需要和上下游深入的銜接,如果沒有如今應用廣泛的網際網路和計算機基礎,一個流程很難在不同企業之間跑的通。那麼企業就會更加集中的聚集在一個地方,或者企業的各個組成部分不會被拆分,而是以一種重度垂直的方式來運作,各種流程在企業內部完成。如今這種模式已經相對少見,但是在幾十年之前,類似很多事情都自己做的企業並不在少數。

    通訊技術的發展讓企業之間跨距離合作成為了可能,蘋果、華為的晶片可以在各自的研究院展開,然後把設計給到臺積電,中間的溝通環節中除了部分需要人員的密切往來,很多場景都可以遠端完成。

    總之,企業之間可以更加方便進行協作和交流的現狀造就了臺積電這樣的代工巨頭。

    2、全球化

    有了上邊的技術基礎,如果各個地區沒有貿易往來,各自做自己的,那麼臺積電這樣的企業很難出現。

    過去幾十年可以說是全球化的幾十年,世界各地的企業承擔著不同作用,緊密協作進而產生了很多優秀的產品。比如經常提到的iPhone就是一個全球化的產物。

    經濟全球化和各個地區緊密來往的貿易也是臺積電可以做到如今規模的一個基礎。

    3、創始人

    如果把企業的成功歸功於創始人,那麼這種看法肯定是存在偏差的。不過,創始人的特質的確是締造一家成功企業非常重要的因素。

    關於張忠謀的介紹已經有很多,其中有一個非常好評價,大體為:其是難得的懂行業又懂企業運營的人。那麼在面對科技行業行情,和企業運作模式的變化當中,創始人可以更好的把握方向,抓住機會,聚攏人才,展開業務。

    臺積電可以成功的因素有很多,以上只是簡單列舉三個方面。下來說下為什麼臺灣有了臺積電。

    為什麼美國沒有臺積電

    嚴格意義上來說美國也有晶片加工的企業,比如英特爾、格芯等,但是總體上沒有臺積電的表現亮眼。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很複雜,其中有一個不得不關注:美國製造業的衰退。

    造成美國製造業衰退的原因也有很多,這裡簡單聊一兩個。

    1、公司價值導向的問題。

    一般來說當我們看待一個公司價值的時候,市值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參考。但反過來如果用市值來去評價一個公司就會促使公司業務的拆分,把一些重資產分離出去,保留輕資產運作。比較明顯的例子還是蘋果公司,其設計大多在美國完成,但很多需要重資產的部分採用外包的形式,並且蘋果市值表現非常不錯。

    當越來越多的企業傾向於類似輕資產的模式,那麼那些重資產的製造業就會在全球化的基礎之上流向其他地區,比如日本、南韓,還有臺灣。

    2、公司自身優勢的問題。

    縱觀最近一些年美國公司的特性,創造性的優勢尤為凸顯。比如我們經常看到的大公司,蘋果、谷歌、微軟,經常伴隨它們的詞彙是創新。換個說法,這些公司比較擅長做一些從無到有的事情,這當然是好事情,但是在把產品普及化,把技術具體化和商業化方面相對要弱一些。

    以手機為例,蘋果被認為創造瞭如今形態的智慧手機,但蘋果的產品並沒有普及到世界各地,其市場佔有率原因不如安卓來的廣泛。而大部分手機市場被中國公司所佔據,華為、小米、OPPO和vivo等企業在把技術下放和本地化方面做的更好,可以給市場提供更加實惠的產品,滿足更多人的需要。相比來看,貌似國內的手機廠商沒有蘋果這些企業高大上,但他們對產品優化和降低價格的能力很強,其實也是一個技術活兒。

    總體而言,美國公司的價值導向和自身特質對於代工這樣的企業並沒有那麼友好,是促成臺積電沒有出現在美國的部分原因。

    為什麼臺積電沒有出現在大陸

    目前中國產高科技行業發展迅猛,在此基礎上,晶片發展也很快,比如最近備受關注的中芯國際。從以往電子產業發展和目前國內的情況來看,晶片行業的發展是和整體高科技行業發展相輔相成的。國內的電子行業起步晚,沒有相關的產業基礎,這會是構成臺積電這樣的企業沒有很早出現的原因。

    為什麼出現在臺灣

    晶片產業屬於高科技產業,和國家安全相關,臺積電在選擇創立的時候肯定會有這方面的考量。選擇在當時比較好的位置會讓企業有更好的發展。比如對於光刻機的採購,原材料的採購,客戶的獲取等。臺灣電子產業發展較早,而日本之前和美國在晶片領域存在摩擦,臺灣

    也就成了一個比較好的選擇。

    在科技領域,臺積電其實被過分關注了,主要原因還是和最近美國政府對華為晶片進行限制有關。其實在晶片領域還有很多不錯的公司,比如做設計的,做材料的,做光學的,做應用的。當一個企業被過分關注的時候,其就會成為某種代表,如果做的好就會和其所依託的一些因素相關聯。這就類似,當提到中國的時候,華為總是會被提及,但是國內還有大量值得敬佩的企業,還有大量的默默付出的員工,每個行業都值得我們關注和敬佩。

    只有各行各業,社會、文化等綜合水平提升上來,整體才會提升。看待臺積電也是類似的道理,還是要看整體,聚焦在某個企業,某個點上邊,多少有些不夠完整,也不利於進行更加廣泛和深入的思考。

    問題提的還是比較好,但也只能聊這麼多,主要和大家交流下。

  • 7 # 科技一格

    臺積電1988年就成立,並且開創了晶圓代工模式,到現在已經發展了32年了,成為當之無愧的行業老大。

    華碩,技嘉,微星板卡也是臺灣老牌企業,90年代臺灣板卡製造商特別多,大浪淘沙,現在就這3家做起來了。

    另外半導體行業是一個對技術要求很高的行業,同時更新迭代的速度非常快,又需要持續不斷的大量資金投入,才能在行業中站穩腳跟,一旦落後就很難追趕。

    另外中國臺灣地區不受《瓦森納協定》的技術壓制

    光刻機是是製造微機電、光電、二極體大規模積體電路的關鍵裝置,可以說是半導體晶片之魂,光刻機的精度直接決定了晶片的製程。

    中國之所以在晶片發展領域進度緩慢,可以說大半原因就是因為光刻機對中國禁售。不僅各種晶片需要它,連最先進的各種感測器的製造也離不開光刻機。

    而臺灣台積電、南韓三星的晶片產業那麼發達,就是因為他們不受瓦森納協議的限制,是ASML的股東,總能優先拿到最先進的光刻機。

    臺積電戰略性領導者:張忠謀

    1952年:獲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機械工程碩士學位;

    1955年:進入希凡尼亞公司半導體部門工作,正式跨足半導體產業。

    1964年:獲電機工程博士學位。

    1972年:升任德儀集團及半導體集團總經理。

    1984年:任通用器材公司。

    1985年:回臺擔任工業技術研究院院長。

    1986年:創辦中國臺灣積體電路,任董事長。

    張忠謀確立了專攻生產的業務模式,推進了半導體設計、開發和生產的分工。新興企業的准入門檻被降低,張忠謀被稱為改變綜合廠商主導產業結構的變革者。

    臺積電從一開始就堅持搞自主研發

    臺積電的發展始於對國外技術的引進,而且一直伴隨著對國外技術的引進。臺積電之所以走上自主研發的路線,首先在於繼續引進的前途不利於臺積電的發展。

    大範圍引進國外技術最大的問題就是你能引進,別人也能引進,一起引進的結果就是最後要爆發價格戰。

  • 8 # 順路

    首先臺積電在臺灣並不是很牛,在他前面的有很多比如華碩,巨集碁,臺塑,富士康,但是臺灣的臺積電絕對是利潤最高的企業,龐大的華為利潤都沒臺積電高。

    臺灣本身本身比我們改革開放的時間長,臺積電1987年就成立了,那臺積電為啥這麼牛?

    2000年以後世界的半導體行業爆發時增長,臺積電的代加工業務持續攀升,一下進入了全球前十代工廠。到現在不斷的發展已經到了很牛的地位了。那為啥它能發展好別人就不能呢?

    那就是因為臺積電的創始人了,他的創始人是由臺灣政府和飛利浦建立的,荷蘭的飛利浦,世界上最牛的集團,飛利浦的業務就太廣了,背靠大樹業務在全球槓槓的。

    再說荷蘭,現在最牛的光刻機制造,一臺上億用來造晶片,臺積電又是用光刻機加工晶片,仔細品一下,臺積電不發展好沒道理啊。

    總結中國現在缺啥,缺的是時間啊,再安穩過個二十年,世界都是我們的,誰敢說牛。

  • 9 # 瘋評科技

    臺灣會有臺積電這麼牛×的企業首先得感謝美國,其次要感謝中國那時候沒太重視晶片產業,再次就是臺積電夠狠,把中芯國際往殘了打,才造就如此牛的全球最大代工企業。

    臺積電這麼牛,首先得感謝美國,幫助培養了牛×的人物

    臺積電之所以這麼牛,無論是在技術上,還是在經驗上都取經於美國。

    臺積電的創始人張忠謀,是個牛×不得了的人物。

    1949年,中國解放之年,張忠謀就已經入讀美國哈佛大學,是當時唯一的中中國人

    1958年,張忠謀進入德州儀器工作,與之一同進入的還有積體電路發明者傑克 基爾比,跟最頂牛的技術人在一起工作,耳濡目染,多少能學到其它地方學不到的東西。

    直至1985年,張忠謀受邀回臺灣任臺灣工業技術研究院院長,兩年後創辦臺積電,主要方向為設計晶片的公司進行代工,也就是造芯,開創了一項全新的事業

    在此後的不斷努力下,臺積電逐漸發展為全球最大代工廠,英特爾,AMD,蘋果,華為等都是其大客戶。

    可以說,張忠謀是定義了晶片代工產業的人物

    因為在此之前,英特爾這些晶片公司除了設計外,還要自己製造,雖然會設計,但製造水平低下,以至於後來AMD藉助臺積電的代工差點打敗了英特爾,這就是臺積電的功勞。

    積電這麼牛,就因為有了張忠謀這個牛××的人物,而張忠謀學在美國,工作在美國,並跟積體電路發明者在一家公司工作,因此,臺積電這麼牛,首先必須得感謝美國

    臺積電這麼牛,其次要感謝中國當時還沒有重視晶片產業

    當1987年臺積電開始進行晶片代工的時候,中國當時晶片行業什麼情況呢?

    中國當時並沒有什麼晶片產業,在倪光南院士任聯想總工程師的時候,於1994年開始準備大力發展晶片產業,沒想到1995年就被柳傳志幹掉總工職務,並於1999年將其解聘

    直到2000年時,張汝京從臺積電出走,來到上海創辦中芯國際,這個時候臺積電已經成立了13年之久。

    可以說,在起跑線上,中國企業就已經輸給臺積電了,一個是當時的認知,並沒有遇見到晶片產業的重要性,少數有識之士,比如倪光南這樣的,鬱郁不得志,這是志士的遺憾

    臺積電這麼牛,再次要感謝其心狠手辣,窮追猛打的作風

    雖然,中芯國際比臺積電晚了13年,但也曾有過拉近距離的機會,無奈人算不如天算,臺積電的凶狠作風保持住了自己的地位。

    張汝京領導的中芯國際在創立僅僅3年後將原本落後於臺積電4代技術的差距縮小為1代,僅次於臺積電和三星。

    這下臺積電慌了,更因為臺積電的創始人張忠謀深深的瞭解張汝京,這個後輩也曾跟自己一樣在德州儀器工作過,並在臺灣創立了晶片企業威脅到了臺積電的地位,最後被臺積電收購,這也是張汝京出走到大陸的原因。

    舊恨新仇,臺積電自2003年開始在美國起訴中芯國際侵犯商業機密,2年後中芯國際和臺積電和解,並付出了1.75億美金的代價,並簽下屈辱的和解協議,等於變相承認侵犯商業機密。

    在2006年中芯國際準備融資擴張產業時,臺積電繼續窮追猛打,起訴中芯國際違反和解協議,3年後中芯國際再次屈辱求和,付出2億美金+8%股份+張汝京離開中芯國際的代價。

    此後中芯國際逐步衰落,又將1代的差距拉大到2代以上。

    可以說,因為臺積電的心狠手辣,對舊部的窮追猛打讓臺積電繼續保住了龍頭位置

    臺灣會有臺積電這麼牛×的企業,因為大量人才學習和工作在美國,借鑑了先進經驗,並開創了行業模式,又加之大陸並沒有及時重視晶片業務,再就是人力影響,也就是說臺積電在天時地利人和上都適逢其會的被其抓住了,終成晶片代工之王的地位

  • 10 # 大唐御史官

    臺灣不僅有臺積電,還有鴻海精密工業(富士康母公司)、華碩電腦、統一集團、聯發科技、巨集碁電腦和英業達等世界級公司。

    臺灣雖然是一個小省,但擁有如此之多世界級科技公司,特別是臺積電可以製造7nm級別晶片,重新整理了我們的認知,感覺到不可思議。

    臺積電的成功也是整個臺灣科技公司的成功,臺灣的科技公司成功來自於它趕了個早集,和政府大力支援。

    1960年,那個時代,臺灣依靠人力資源發展代工業,那時候大陸還沒有開放,它沒有對手,趕上了風口,外國知名企業飛利浦等公司在臺灣建廠,臺灣賺到了第一桶金,奠定臺灣IC產業基礎,為後來科技公司做好準備。

    1970年,臺灣工人工資大漲,又遇到國際能源危機,南韓和東南亞地區加工業快速發展,臺灣出口加工業遭遇瓶頸,臺灣的加工產品沒有什麼競爭優勢。

    重要一點的事,大陸迴歸聯合國,大陸之後開始改革開放,開始快Sagitar飛。臺灣加工業,外貿和經濟遇到困境。臺灣為了改變這種狀態,不得不開始轉型。

    後來電子產業快速發展臺灣有準備搭上便車,臺灣順理成章有了許多電子企業,這就是時勢造英雄,就算沒有今天的臺積電,也有其他的企業取代它。

    臺積電是一家偉大的企業,有管理階層的功勞,也有時代的功勞。阿里巴巴不會在臺灣誕生,因為環境不允許。

    如果臺灣沒有轉型,後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應對美國的打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