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張小白白了個白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 明,號臥龍,琅琊陽都(今山東沂南)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發明家。直到今天,大家依然對諸葛亮有如此高的評價,怎麼可能徒有虛名?

    在世時被封為武鄉侯,死後追諡忠武侯,東晉政權特追封他為武興王。諸葛亮為匡扶蜀漢政權,嘔心瀝血,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其代表作有《出師表》、《誡子書》等。曾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並改造連弩,叫做諸葛連弩,可一弩十矢俱發。詩聖杜甫都作《蜀相》贊諸葛亮,連最著名的武廟都有諸葛亮的一席之地。

    諸葛亮是當時名士,躬耕避亂,勤學待機,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與其出謀劃策,著名的隆中對,未出山而三分天下,而後赤壁之戰,奪取益州,安撫百姓,草創政權,鞍前馬後,不負先主知遇之恩。託孤白帝城,匡扶幼主,外結孫吳,內休德政,南平叛亂,六出祁山,忠心耿耿,一心實現畢生抱負,最終病死五丈原。作為生逢三國亂世的諸葛亮,他輔佐劉備建立蜀漢政權,受託孤重任,輔佐後主,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試問:諸葛亮若是沒有真才實學徒有虛名歷史史就不會這樣給他定位了,只能說諸葛亮生不逢時罷了!

  • 2 # 張139558534

    臥龍鳳雛,得一人可安天下!劉備很幸運,二人都得到,卻並沒有得到全部天下。說是身居帝王之位,實質不過是割據一方的軍閥而已。其實,三國演義這本書,的確讓我們打上了深深印象,所以很多想法,都是從這本書來的。整體上,古代的時候,由於科技沒有發展起來,迷信觀念盛行,不可能產生預見性很強的大政治家。基本上都是邊幹邊學,或總結前人經驗,創造性解決自己眼下問題。就算諸葛亮真的厲害,但人家開篇已經講了,孔明得其主,不得其時。可見,命運不濟!實際上,孔明的感人之處,不在於自己的聰明才智,而是自己的忠心、原則性。匡扶漢室,是他的政治綱領,終其一身,為此奮鬥到底,義也!忠也!

    漢朝末期,天下大亂。經過長達數十年軍閥混戰,雖然人民厭惡分裂、割據,但是否重新統一在漢室旗下,還真是波動的。從正統觀念看,漢室是中國經過戰國後真正大一統國度,前後四百多年。有人說還有秦呢,那是第一。不錯歷史上都這麼說,但民間傳說、朝廷歷史編纂,卻早就把秦的短暫統一,說成殘暴統治,如何想成為正統天朝呢?所以,第一個正統朝代,正是大漢!至今仍然是影響深遠。因此,就在當時,有正統觀念的人,都把恢復漢室,作為自己的旗幟。但正因為漢朝後期腐敗統治,再加上軍閥爭戰,大家對於恢復漢朝統治已經變的可有可無,造成後期這面旗幟越來越暗淡。也使劉備諸葛亮號召力,並不行了。如此,當然不存在能夠真的恢復漢朝那樣情景了。而且他們深知,蜀國自身力量弱小,一般不具備統一全國的能力。在這方面,劉備看的清楚,不是諸葛亮。因為有兩次機會,都是劉備策劃下進行的。第一次,關羽揮師北上攻伐曹操。如果和劉備銜接好,相互配合好,則最低可以攻下一部分曹操領地。形成可以和曹操一爭天下的局面。可惜,沒有協調好,最後竟然形成了關羽孤軍奮戰,卻被孫吳抄了後路,被殺慘敗。不僅大好局面沒有了,荊州丟失,自己實力大受影響。第二次,劉備決心西征討伐孫吳,以給關羽報仇為名,一舉奪回荊州,拿下江東,形成和曹操可以重新爭霸天下格局。很可惜,又是被孫吳戰敗,從此失去勇奪天下的力量了。

    劉備死後,諸葛亮勉為其難竭力攻伐魏國,想通過以攻為守,來達到長期割據西南地域,以觀天下之變。應該說諸葛亮是聰明的,並非窮兵黷武。蜀漢是弱國,如果不採取辦法打出去,似乎是要困死在這四川地域內。因此,一方面是通過對外征伐,儘可能獲取生存空間。一方面造成蜀國有問鼎中原野心,逼迫魏國防守不敢攻。使蜀國內部能夠保持太平穩定!從蜀國和魏國之間關係看,長期是蜀國掌控著戰略主動權。即使到諸葛亮去世,基本戰略沒有大變。只是當司馬家族取代曹家勢力後,開始統一戰爭,形勢則顛倒過來,沒有用多久,蜀國就被滅掉了。

  • 3 # 圖維坦

    劉備由平民起家,奮鬥成皇帝,巔峰時領有半個荊州,一個益州,一個漢中,三分天下有其一,這難道不算大業嗎?諸葛亮更不是徒有虛名,他是德才兼備,劉備能夠建立此功業,他有一半功勞,劉備死後,諸葛亮幫他守業,堪稱蜀漢柱石。

    諸葛亮在《出師表》中寫的很清楚,“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這是對劉備的定位。劉備的事業,進行到一半,就離開了人世。這個事業的全貌,就是隆中對的構想,先拿下荊州,再謀取益州,後爭奪關中,再逐鹿中原,由此可成大業。

    劉備進行到第三步,在漢中之戰擊敗曹操,如果孫權不搗亂,休整幾年謀取關中,也不是沒可能。然而,孫權偷襲關羽,佔據荊州,致使劉備損失慘重。後來,劉備找孫權算賬,結果在夷陵大敗,蜀漢元氣大傷,隆中對戰略就此破產。

    諸葛亮接管的蜀漢,其實是個爛攤子。要知道,劉備奪取益州的方式,不太符合道義。因此,益州本土派人士,不服劉備,在他們眼中,劉備集團屬於外來者。劉備在益州的根基不穩,他原本的計劃是北伐曹操,搶佔關中,以漢中王的名義,將曹操趕到北方。

    關羽戰敗,這個計劃徹底打亂了。劉備集團必須經營益州,但要獲取益州本土派的支援,需要時間。益州內部,也不是鐵板一塊,還有某些割據勢力,諸葛亮費了很多心血,才得以平定。這個時候,魏國元氣已經恢復了,此時蜀漢根基雖然扎穩,但北伐的最佳時機已經錯過。

    接下來,諸葛亮北伐,走的根本不是隆中對的路線。新的戰略,是從漢中出兵,先佔據涼州,然後圖謀長安,最後佔據關中,實現還於舊都的目標。

    事實上,只要蜀漢佔據長安,還於舊都的理想就實現了,由於孫權稱帝,蜀漢和孫吳商定中分天下,東漢的舊都洛陽,其實是在孫權的勢力範圍,所以蜀漢的目標,就是關中。

  • 4 # 忠山學書

    此乃天道

    劉備不僅得臥龍,還有鳳雛相助,武將之中,關張趙馬黃皆是萬人敵,所以說劉備文臣武將皆至一流,那為什麼沒有取得更大的成就呢?

    一,龐統死於落鳳坡,這一點和龐統的急功近利多少有點關係,但主要責任在於劉備,劉備把白馬讓於龐統,白馬所繫的盧馬,按照傳聞畢方死一主,所以說龐統做了劉備的替死鬼,

    如若龐統不死,臥龍鳳雛二人,可一人在荊州與關羽同駐守,這樣就不會有後來的大意,失荊州,但龐統意一死,計劃落空,導致後來的荊州失去

    二,劉備不應該東征孫吳,東征孫吳最終導致失利,使整個蜀國損兵折將,國力受到很大的影響,最重要的還導致劉備的去世,諸葛亮一下子沒有了主心骨,為了,不辜負劉備的期,所有事情全部親力親為,導致身體每況愈下,國力怎麼也恢復不到以前了,因為一下子失去了關羽,張飛,黃忠等等大將軍,能單獨領兵帶隊打仗的,只不過剩下了趙雲,魏延等人,剩下都是些碌碌之輩,如果關張黃等人還在,那情況就大不相同

    三,諸葛亮北伐時,有次都已經達到了長安城旁,劉禪卻輕信了宦官的寧言,強力召回諸葛,導致整個戰爭的失敗,其實這是根本不可能發生的事情,竟然發生了

    還有諸葛亮火燒司馬懿時,本已成定數,不料天降大雨,挽救了司馬,挽救了曹魏集團,讓諸葛亮,說出了那句不甘心的話,天不滅曹啊!

    種種推斷,並不是劉備,諸葛亮等無能,還是沒有得到天時,但擁有地利和人和,也做出了很大的貢獻,成立了蜀漢政權,雖沒有大一統,這就是天道的安排了

  • 5 # 華夏問長安

    首先我要糾正這個問題的表述,劉備從一介“織蓆販履之徒”最終成為季漢開國之昭烈帝,三分天下有其一,其功業之盛尋常人難望其項背,難道還稱不上成就大業嗎?所以,我想提問者要問的應該是劉備最終為何沒能吞魏滅吳一統天下?以及諸葛亮究竟是不是名不副實?

    一是整體的戰略規劃設計師。大家熟悉的《隆中對》就是諸葛亮為整個劉備集團的發展戰略。自赤壁之戰後,劉備集團一改往日的頹勢,收荊州、平巴蜀、取漢中,真正實現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戰略構想。這樣的功績,難道分量不重嗎?

    二是後勤保障的全能型人才。在諸葛亮投效劉備之初,主要從事的是後勤保障工作,其極少跟隨劉備親臨一線戰場。但是,這恰恰體現了劉備對諸葛亮的絕對信任。跟在前方打仗的未必是最得力的,但是留在後面看家的一定是最信任的!大家務必要看清楚這一點。前方在作戰,而後勤保障工作就是整個劉備軍團的生命線,諸葛亮事無鉅細主持保障工作,可謂居功至偉。“漢初三傑”之中,劉邦認定管後勤的蕭何功勞,在揮師作戰的韓信和運籌帷幄的張良之上,就是這個道理!

    三是卓越的行政人才。在劉備入蜀之後,諸葛亮是蜀漢內部行政工作的主要決策者,也就相當於現在的國務院總理。無論是興修水利,還是發展蜀錦產業,以及鼓勵桑耕,無一不大大促進了蜀中經濟的發展,更使巴蜀之民世世代代都感恩諸葛丞相的恩澤,這樣的功績難道不值得大大的頌揚嗎?

    四是自學成才的軍事家。雖然前期諸葛亮少有在戰陣之上的表現,但是在劉備去世之後,諸葛亮成為了蜀漢的擎天一柱,戰場之上的表現同樣是極為優異!深入不毛、南征平叛,北伐曹魏、六出祁山,有哪一仗是容易的?尤其是在和強大的曹魏抗衡期間,雖然有街亭之失,但是其整體上卻能夠迫使兵力數倍於己的曹魏採取守勢,其能力之強可見一斑!

    一個人,在戰略規劃、後勤保障、國家內政、對外軍事層面皆有卓越建樹,如此人才誰還能說徒有虛名?

    二、蜀漢先天不足,統一希望微乎其微

    這裡要特別提示一點,不要忽視了蜀漢與曹魏的巨大差距,不要被演義中蜀漢對曹魏作戰屢屢獲勝而誤導。劉備自身雖然雄才大略,但是畢竟出身微末,起家的基礎遠遠遜色於曹操和孫權,所以其成就功業也是最晚,力量也是最為弱小。

    就在其橫跨荊益兩州實力最為鼎盛的時期,其國中總兵力約15萬,機動兵力約10萬,人口不足百萬;而曹魏一方總兵力近50萬,機動兵力30萬,專門遏制蜀漢的隴西兵團約15萬,人口460餘萬。兩國資料上的整體差距為1比4。到了夷陵之戰後,蜀漢元氣大傷。則雙方的差距就更大了。

    其次,曹操佔據的北方乃是華夏地區的精華所在,無論是經濟還是文化都要遠勝蜀漢所據西南地區。這就意味著即使關起門來搞發展,蜀漢與曹魏無論是國力還是人才上的差距都會越來越大!所以,無論短線還是長線,蜀漢都遠非曹魏之敵手。

    正是因為正確認識了曹魏的強大,所以諸葛亮才在《隆中對》中指出,即使跨有荊益兩州,也要等曹魏內部出現重大變故,才有奪取天下的可能。

    可惜,諸葛亮和劉備都沒等到這個變故的出現,反而是蜀漢先發生了變故,丟了荊州關羽身死,接下來又是夷陵慘敗……

    三、不要過分高估個人的力量

    喜歡歷史的朋友們很容易陷入一個誤區:那就是歷史是英雄人物創造的!

    實際上這是錯誤的!歷史的程序並非哪一個人,或者哪幾個人所決定,英雄人物可以加速或者延緩歷史的程序,甚至能在偶然中改變歷史的走向,但是歷史的整體依舊是依靠天下大勢在推動。

    同時,正史上的諸葛亮並非如《三國演義》中所描述的那般多智近妖,他是人不是神!所以我們不能期盼著他一個人能夠彌補蜀漢與曹魏之間全方位的巨大差距,實際上他已經做到了他所能做的極限,更用“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的悲壯行為詮釋了自己的忠誠!

    最後,筆者認為,諸葛丞相留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品質為世代人們所崇尚,其功業甚至更勝於興復漢室一統天下!

  • 6 # 閒談三國

    大業的定義:我相信提問者真正要表達的大業應該是指滅魏降吳,統一天下。而不單單是偏安一隅。那麼我就分別從諸葛亮對蜀漢的作用以及劉備為什麼不能統一全國兩個方面分享一下我的觀點!

    諸葛亮對蜀漢的作用

    隆中對:諸葛亮在出山之前就為劉備規劃了發展路線--先取荊州,再奪益州,外聯東吳,北拒曹操。而劉備按此方針路線建立了蜀漢王朝。

    擔負蜀國重任:在劉備死後,諸葛亮成為蜀漢實際領導人,無論內政,外交,軍事都是親力親為,使得蜀漢政權得以維持。

    在從側面來看:劉備在得臥龍之前,幾乎是每戰必敗。在諸葛亮輔佐之後才開始建立自己的根據地。才有了橫跨荊益兩州,建立蜀漢基業。

    劉備為什麼不能統一全國

    關於這個問題,原因有很多。比如:劉備自身的問題,內部政治經濟問題,人才問題,還有諸葛亮並不是神人等原因。

    諸葛亮並非神人:在《三國演義》中,把諸葛亮描繪成無所不能的神仙,但是這是不準確的。諸葛亮最擅長的應該是內政和外交,但是其軍事才能並不突出。比如在赤壁之戰中的草船借箭,借東風,還有三氣周瑜等在真實的歷史中都是不存在的。劉備的入川之戰和漢中之戰諸葛亮也沒有參與。所以我們不能把統一全國的重任壓在諸葛亮一個人身上。

    經濟問題:劉備給益州的百姓帶來了什麼?答案是:戰爭,戰爭和戰爭。入川之戰,漢中之戰,夷陵之戰,以及後來諸葛亮的六出祁山和姜維九次伐魏。戰爭需要錢財。從哪裡來?答:益州百姓身上來。戰爭需要兵員。從哪裡來?答:益州百姓。這兩項都是非常勞民傷財的。所以劉備入川之後,使得益州的經濟一步步惡化。在這樣的惡性迴圈之下,蜀漢的失敗是早晚的事。

    人才問題:之前說到益州本土集團處於底層。所以蜀漢集團後期,人才輸出就是個大問題。劉備先前帶入川的,經過戰爭和時間的推移,很多都死了。而益州人才又不能用,導致蜀漢末期基本無人可用。

    結語

    劉備入川之後,沒有很好的執行之前的戰略,也沒處理好身邊的問題,導致內部矛盾激化,外部同盟破裂。最後無力完成統一全國的大業。所以蜀漢未能統一全國的第一責任還是劉備。諸葛亮在蜀漢建設中貢獻了自己的力量,不能說其徒有虛名。

  • 7 # 一懶諸衫小

    1.小說家言,易誇大個體在歷史程序中的作用,夫天才自古如星斗,汗青閃現有幾顆?合適的歷史條件下才能給予合適的人以合適的發揮平臺。所謂時也命也,於個人是偶然,於大勢則是必然。

    2.三國割據政權為什麼最後魏晉一統?單論個人作用,一個曹操碾壓所有同代傑出人士。無論小說還是《三國志》等正史,蜀雖以漢皇正統自居,可漢中王是漢延所封嗎?皇帝又為何安居於魏?蜀漢政權是一個典型的封閉大於進取的偏安小邑的格局,小說美化了。東吳是孫氏軍閥集團與江東氏族媾合的割據點,能自保最好,不能自保便擇強而歸,仍不失富貴也。

    3.惟魏武雄才,北邊敲打邊族順便定了遼東,西靖董亂以來的爛局並鞏固關中,東方屯田實現可持續發展,內尊漢帝以政治先手整頓朝野成為真正的正統。最關鍵是利用以上取得的優勢充分整合了士族與庶族的資源,抑豪強,授田地,使戰亂頻仍的黃河中下游地區經濟得以較好的恢復,也奠定了一統天下的基礎。這種格局才叫雄才大略的天子之姿。

    總之三國時代英雄輩出大多得時,諸葛亮等人物雖經演義仍然是他們的優秀代表之一,這個評價應該是客觀和公允的。

  • 8 # 戴口罩的雨樓

    首先,你要搞清楚這話是誰說的,水鏡先生司馬徽說給劉備聽的!作為當時的大文豪,他說的話分量很重,不過注意一個細節,水鏡先生是潁川書院的創立者之一,他和諸葛亮的老丈人黃承彥,龐統的長輩等人都是好友,而古代講究造勢,是一種很常見的宣傳手段,在當時比較流行,具體可以參照當時的“舉孝廉”,臥龍鳳雛,得一者可得天下,乍一聽很唬人,但是細想,你把荀彧、荀攸、田豐、沮授、李儒、司馬懿、周瑜、賈詡、郭嘉等等這些人放哪去了?

  • 9 # 魔獄鬼舞

    歸根結底劉備起點比較低,所以很多機會把握不了。

    包括劉皇叔這個招牌,很多人就不吃這套。

    人才沒有前仆後繼這種感覺,五虎上將死一個缺一個。

  • 10 # 平安365贊

    玄德三顧請臥龍,

    未出草堂三分定,

    出山雷厲又風行,

    驕人成績天下驚,

    照此發展能一統,

    誰料荊夷葬前程,

    鞠躬盡瘁北伐行,

    司馬阻擋未成功。

  • 11 # 梅溪沐雪客

    劉備從一個草根出身,白手起家,闖出一片天地,我認為是成功的典範。雖然蜀漢政權最終沒落了,但是劉備是打造了蜀漢政權,並把它推向了頂峰。

    劉備是中山靖王的後代,具有皇室血脈,是正統,劉備的行為就是對的。因此,連漢獻帝都想拉攏這個從沒見過的表親。因此當時很多受壓迫又沒有理由造反的人就投靠了劉備。

    圖:劉備劇照

    劉備的前半生非常曲折,他在涿郡起兵時,費盡千辛萬苦,籌集的人,在征討叛軍中耗盡。劉備後面又組建了新的軍隊,同樣沒有多久也耗盡了,不得不依附呂布。然而,呂布又被擊潰,不得不投奔曹操,劉備後面又被曹操擊敗,不得不投靠袁紹。劉備的前半生太波折了,好幾次差點沒了命,但是劉備始終保持信心,百折不撓,越挫越勇,最終建立了蜀漢政權。

    圖:劉備、張飛、關羽劇照

    劉備有遠大的抱負,意志十分堅定,而且性格寬厚,待人仁慈,善待人才。劉備本來是一個平民,卻讓關羽、張飛、趙雲、諸葛亮、龐統死心塌地,可見他的魅力有多大。

    圖:劉備劇照

    因此,從以上幾個方面分析,劉備從一無所有的草根,在漢朝末年群雄爭霸可以成為一方霸主,他的人生是成功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學歷低!沒有特長,能做什麼工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