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皇家橡樹1972

    問答題配圖就是 俄羅斯戰爭大片《第九連》的劇照,而另一部《穿越火線》(八月八日)也是有這樣的橋段。那麼,這與真實的戰爭裡表現的一樣嗎?這個還真是一樣的!這兩張圖片就是“車臣戰爭”中俄軍戰士坐在車身上而非坐在“步戰車”座艙裡面。那麼電影也好、真實的戰場也好,這些戰士為何不坐在由裝甲保護的車內,這外面不是很危險嗎?其實,坐在車裡危險性更大!圖片上這輛蘇制BMP-2被單兵反坦克武器炸的面目全非!如人在車內也會全部炸死,就算是當時沒炸死在野戰環境下大面積燒傷根本不能治療,幾天後在全身感染潰爛當中痛苦的死去!

    現代機械化部隊的“步兵戰車”是伴隨主戰坦克衝擊敵人陣地並且保護承載步兵的安全,但是由於在使用上保持機動靈活性,不論是履帶式還是輪式戰車,裝甲都很薄!平均正面裝甲厚度僅在30㎜均質裝甲厚度(含鋁製車體戰車),這樣薄的裝甲僅能抵禦14.5口徑的大口徑機槍在300米以外直射;而戰車兩側和頂部裝甲更薄僅10㎜左右,這個厚度連12.7㎜機槍都抵禦不了,更不要說RPG一類的單兵“無後坐力”反坦克武器打擊(200米距離破甲深度一般都在300㎜),甚至連單兵榴彈發射器的40㎜破甲彈都扛不住!

    現代步兵戰車由於裝甲過薄基本上抵禦不了反坦克武器的打擊,這是美軍、俄軍在伊拉克戰場和車臣戰爭中血的實踐,並且步戰車視線也受礙,駕駛員觀察鏡與坦克上的差不多,只有半張A4紙那麼大的視野,雖然步戰車的車體上有幾個觀察用的射擊孔,但這也不足以進行多角度的觀察…另外,步戰車在行使的過程中車內溫度非常好,特別是夏季或者熱帶地區,車內溫度會達到50度以上,完全等同於“桑拿房”!人在裡面不要十分鐘就會大汗淋漓、頭昏腦漲!這個時候你不要指望空調,大部分戰車都沒空調,即便是有也不能隨意啟動,因為車載電器裝置和車載鏈炮都需要用電,開動空調就別打算用這些裝置了!

    基於步戰車的這些“缺陷”,大部分車內乘員都坐在車外,十幾雙眼睛四處觀察要比步戰車上面的觀察鏡管用的多,並且突然遇到敵情以後,可以迅速下車作戰,這要比開啟車尾後門出去快的多。著名的“馬克Ⅳ”型“雌性坦克”

    坦克在發明之初是分“公母”的,雄性坦克使用口徑相對大的火炮…最後發展成了現代主戰坦克,而現代的步兵戰車應該就是雌性坦克,但是發明之初的雌性坦克在裝甲防護和機動性上與雄性坦克沒有區別,只是在使用武器上口徑小,一般都用大口徑機槍。而現代的步兵戰車沒有主戰坦克那樣的厚甲,如果特為裝備厚甲那麼製造成本太高了,等同於主戰坦克,比如 德國美洲獅戰車一輛需要900萬歐元€,比主戰坦克都貴,不是一般國家裝備得起的。二戰以後的裝甲兵運用的“旗手”以色列裝甲兵,經歷過數次大規模的裝甲戰,對步戰車的防護上“心得”體會最多,他們敢於將步戰車裝備厚甲,形成與主戰坦克一樣的防護力,圖片上就是以色列的“雌虎”重型步兵戰車,是用“梅卡瓦3”主戰坦克改造而成,由於同樣使用1200馬力發動機這就使得“雌虎”的機動性非常好,就是人員躲在車裡,由於裝甲厚抵抗“路邊炸彈”甚至RPG也不在話下!現代大型機械化戰爭打不起來,一般性的城市“治安戰”反而很多,這類戰場殘垣斷壁處處都是,這些都是攻防雙方非常好的隱蔽點,並且單兵反坦克武器全球氾濫,這就對坦克裝甲車輛的觀察和防護提出了甚高的要求 特別是裝甲防護!兩次車臣戰爭中俄羅斯軍隊坦克裝甲車輛損失慘重,大量的戰士還沒有發現敵人就被“一鍋”消滅在了步戰車裡面,死狀非常難看!幾乎都是焦炭…所以這類戰場有必要給步戰車提高防護措施,在裝甲上多投入一筆錢,就是保護了一車戰士的生命!

  • 2 # 混元形意掌門人

    現實中也是如此。這是因為坦克的環境非常狹小封閉,空氣流通不暢,且坐姿難受,大兵們坐在坦克車裡比坐牢還難受,而且發動機產生的熱量使得坦克車裡熱浪滾滾,動不動就會溼透全身。所以,在後方運輸安全的情況下,大兵們就會爬到坦克車處面,這樣吹著風就涼爽多了。

    當遇到緊張情況或者要開戰了,大兵們當然要躲進車裡了,畢竟難受也比挨槍子強啊。

  • 3 # 紅色手電筒

    這種情況在現在的俄軍中也不少見,尤其是在裝備老式步戰車和裝甲輸送車的部隊。

    造成這種情況主要是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是傳統,俄軍的前身蘇軍在二戰中由於缺乏步兵運輸車輛,大量伴隨步兵都是坐在坦克的外邊,戰後的蘇聯坦克比如T55,T62在炮塔的外邊都有扶手,以便讓步兵有地方扶,步兵運載工具換成了裝甲車輛以後坐在外邊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二就是蘇聯的裝甲車輛糟糕的人機環境了。蘇聯的武器不重視乘員的工作環境是有了名,蘇制的坦克,裝甲車輛乘坐舒適度都不怎麼樣,裝甲車內部的空間狹小,在裡邊載員呆久了,還不如坐在外邊舒服一點。蘇聯坦克的設計作戰環境是在歐洲,這裡天氣相對涼快一點,蘇聯車輛舒適性差這個缺點還不明顯,到了中東地區,由於炎熱,埃及的坦克乘員都有在坦克中中暑死亡的事情都有。各國賣到中東的坦克都要加裝空調就是為了適應當地的環境。

    三是,問題舉出來的幾部電影都是描寫阿富汗或者車臣戰爭的,這幾場戰爭中,伏擊反伏擊十分頻繁,在反伏擊戰中,坐在車輛外邊,如果遇到伏擊,反擊的速度比坐在車裡要快,更別提蘇軍的裝甲車薄皮大餡,一發火箭彈就幹掉一個班。西方的步戰車防護也好不到哪去,也就是防護個30毫米機炮的水平,當然近幾年都在推出重型步戰車,防護效能提高很多。

  • 4 # shasha271

    這僅僅是影視作品為宣染效果而反戰爭常識之作而已。現實中,人眼視覺在200度,聚焦為70度左右。而攝像機鏡頭只有人類視角的三之一左右。

    在狹小的角度裡,要體現戰爭的硝煙,必須要用反常規的視覺整合法才能生成視覺衝擊。否則就鬆散到無法吸引觀眾。現實中的作戰場面僅為影視鏡頭的十分之一左右的密集度。舉一例:許多戰機起飛鏡頭中,戰機是是噴著火帶加力起飛的。但實際運用中,這現像十分少見。除極特別緊級況態和表演,加力起飛是被禁止的!綜上所述,那種戰車外掛士兵的做法是為了視角衝擊而為的表演秀。但也有例外:非戰鬥情況下又無安全威脅時,班師回營時,且氣候條件又不適在車內時會有這種現像的存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學powerbuilder幹什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