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過路人未

    有閒錢想進行理財是一個很不錯的想法,既拜託了沒錢的窘迫,又有餘錢進行投資,你這個階段是很不錯的發展機會,開始自己的錢生錢的理財之道。

    不過這需要有一定的投資技巧或者學問在裡面,不可盲目投資,否則可能會讓自己的本金虧損,所以在看到一些“專業人士”的投資理財方法時,也要學會用辯證的眼光審視自己的財富。

    如果個人手裡有三十萬餘錢,並且保證自己有了風險管理(家庭配置了重疾意外等大病保險),之後,就可以實現投資理財了。

    第一步,找出自己熟悉的投資理財領域,巴菲特做投資也是隻做自己熟悉的領域,我們也是,不懂就去投資,虧本都會不知道是哪裡出錯,所以要找自己擅長的,比如之前的工作行業、感興趣的領域、認為前景很不錯的行業等等。一句話概括就是:知己知彼,方能百戰百勝;

    第二, 30%比例的固定儲蓄,可以是銀行儲蓄,也可以購買基金,再或者理財型保險產品,這些方式穩定,而且風險較低,適合穩健型投資;

    第三,穩定適合生存,想要更好生活,有時候就要激進,此時我們可以購買一些股票,債券等,而這些就和第一點有密切關係,這也是為什麼把了解自己放在第一位的原因。

    第四,除了以上常見的儲蓄股票之外,還有就是一些銀行和第三方理財公司的理財產品,平均3%~5%還是可以的,只是掙一點零花錢,但是也是很不錯的方式,而且適合一個月投資,週期比較短,還是蠻適合我們投資的。

    最後,嘗試投資自己吧,這些錢相當於起步費用,要想走的更遠更高,理財還是不夠的,還是要學會把錢轉化成知識渠道,輸入到你這裡,然後再轉化出去,這樣你就可以藉助這些錢打通自己的人脈,就可以開始更高階段的生活水平了。也就是所說的花錢讓自己融入一個圈子,這或許是是更高級別的理財。

  • 2 # 格格chiang大人

    每個人的風險承受能力都不同,那麼在配置資產比例上也有所不同,首先你要判斷這個30萬有多少是在3年內需要用的,多少是3年——5年不用的,另外有多少是需要支付費用一年內需要用的

    一年內需要用的,放在貨幣基金隨用隨取,收益3%左右

    3年內不用的錢買債券基金,這裡有兩種買法,如果只買債券基金,那麼就買偏債型的,不要買純債基金,因為偏債基金的成分裡會有股票,可以獲得一部分股市收益,如果同時配置債券基金和股票基金那麼就要買純債基金了,這樣可以減少股市的系統風險利用負相關賺錢更多收益

    3-5年不用的錢,配置股債平衡投資結構

    首先50%的資金配置純債基金2——3只

    第二,50%配置指數基金

    指數基金配置比例如下

    寬基指數,50%,大盤,小盤各一半

    策略指數,30%,紅利指數,波段指數,基本面指數都可以,主要看估值高低

    海外指數-10%我推薦納斯達克指數

    行業指數10% 證券指數,網際網路指數,消費指數都可以

    配置好之後就不要動了,一年調整一次股債平衡,讓股權類和債權類資金佔比始終平衡,期間如果哪一個指數估值過高,就一次性賣出這隻指數,買入估值低的,指數基金每年調整一次就足夠了

    基金產品可以配置一定比例,剩下一部分資金可以配置銀行理財產品,購買國債逆回購,打新債,這些都是比較穩的投資品,流動性比較好,收益比貨幣基金要高一些

  • 3 # 旺到飛起

    30萬可以幹很多事情,只要你有頭腦肯幹那都不是事。比如年底了可以開一家火鍋店,生意絕對火爆,利潤也可以。或者批發一些當下流行的爆款去賣很好賺的。當然了也可以去買黃金石油期貨,漲的那麼瘋狂等等

  • 4 # 悅享財經

    有閒錢想進行理財是一個很不錯的想法,既拜託了沒錢的窘迫,又有餘錢進行投資,你這個階段是很不錯的發展機會,開始自己的錢生錢的理財之道。

    不過這需要有一定的投資技巧或者學問在裡面,不可盲目投資,否則可能會讓自己的本金虧損,所以在看到一些“專業人士”的投資理財方法時,也要學會用辯證的眼光審視自己的財富。

    如果個人手裡有三十萬餘錢,並且保證自己有了風險管理(家庭配置了重疾意外等大病保險),之後,就可以實現投資理財了。

    第一步,找出自己熟悉的投資理財領域,巴菲特做投資也是隻做自己熟悉的領域,我們也是,不懂就去投資,虧本都會不知道是哪裡出錯,所以要找自己擅長的,比如之前的工作行業、感興趣的領域、認為前景很不錯的行業等等。一句話概括就是:知己知彼,方能百戰百勝;

    第二,30%比例的固定儲蓄,可以是銀行儲蓄,也可以購買基金,再或者理財型保險產品,這些方式穩定,而且風險較低,適合穩健型投資;

    第三,穩定適合生存,想要更好生活,有時候就要激進,此時我們可以購買一些股票,債券等,而這些就和第一點有密切關係,這也是為什麼把了解自己放在第一位的原因。

    第四,除了以上常見的儲蓄股票之外,還有就是一些銀行和第三方理財公司的理財產品,平均3%~5%還是可以的,只是掙一點零花錢,但是也是很不錯的方式,而且適合一個月投資,週期比較短,還是蠻適合我們投資的。

    最後,嘗試投資自己吧,這些錢相當於起步費用,要想走的更遠更高,理財還是不夠的,還是要學會把錢轉化成知識渠道,輸入到你這裡,然後再轉化出去,這樣你就可以藉助這些錢打通自己的人脈,就可以開始更高階段的生活水平了。也就是所說的花錢讓自己融入一個圈子,這或許是是更高級別的理財。

  • 5 # 小司說貸款

    第一步 開源節流,多存錢、多賺錢

    我個人認為,錢是賺出來的,但更多是存出來的。

    在沒有積累到一定的資金錢,建議學會節省開支,多存錢,多了解哪些資產是可以讓錢生錢並投資收益的,做一些穩健型的投資組合。

    第二步 銀行T➕0理財產品,或者是定投基金,年化5%還是比較容易實現的。(交通銀行 招商銀行都有這種理財產品)

    第三步 實地看房、必須對居住城市各位置情況及房價了然於心,不要說什麼房價虛高、房價崩盤這些言論,衣食住行是人類的基本生理需求,住是人類活動必須要有的東西。

    第四步 可以適當的買一點股票,分紅型股票最好,相對風險較低。但是不要把雞蛋全放一個籃子,各個行業都有龍頭股票,比如科技股,醫藥股,新能源股,每年都會多少有一波行情。要報著長期持有的心態持倉。由於每個人風險承受能力不一樣,建議投資股票不要超過總存款的30%,以防止股票短期下跌自己承受不住風險,穩妥的買點銀行股不會大漲和大落,在一個範圍內徘徊。

  • 6 # 回收時間創始人張鵬飛

    就目前市面上幾種典型理財產品來看:

    穩健型中低風險產品主要有:

    1.存款類產品。利率最高的當屬大額存單和智慧存款5年期,其中國有銀行和股份制銀行即使起存金額100萬,3年期大額存單利率最高只有4.18,而民營銀行智慧存款中,以億聯銀行5年定期利率最高,也就是5.45%,每天也就45元左右收入。

    2.國債類。去年儲蓄國債3年期利率4%,5年期利率4.27%,近年雖然暫未公佈,但基本會與去年出入不大,購買30萬,每天也只有35元。

    3.基金類。去年的基金市場可謂一地雞毛,除貨基和債基倖免外,其他股票基金,混合基金等全部虧損。做得好的債基,平均年化收益率也僅4%多,寶寶類貨基一直徘徊於3%左右。以債基為例,購買30萬,每天約30多元。

    4.銀行系中低風險理財產品。去年的類似理財產品收益基本處於4%—5%區間,取中間值4.5%,每天也就到手37元。

    即使全行業理財市場中,能超過年化收24%的也極其罕見,但無一例外都伴隨虧損本金的高風險。

    1.私募基金和信託。這類理財產品雖然名義收益率可以達到10%左右,但虧損本金也很正常,或許可以賺一次,但不可能長期持續維持高收益,哪怕一波虧損也很可能讓你回到原點,況且門檻一般100萬以上,30萬根本不談。

    2.就連頻繁暴雷跑路的P 2P 年化收益率也就6%—8%區間,有膽可以上,但仍然不可能拿到24%的收益率。

    3.現在銀行系也推出高收益高風險結構性理財,比如交通銀行,工商銀行近期推出年化收益率8%—9%的結構性理財,但目標客戶主要為私行客戶,非私行客戶起投600萬。但據今年1月到期理財產品中,結構性理財實際平均收益率僅3.82%,未達標率為20.2%,而非結構性理財產品未達標率僅0.05%。看來,很多結構性理財產品也僅僅是畫餅充飢而已。

    除此之外,能達到24%收益率的可能只有股市,樓市或民間借貸了等等,但無一例外都隨時會有虧損本金的風險。銀保監會高層人士曾經告誡我們,理財產品收益率超過6%要打問號,超過8%不正常,超過10%就要有虧損全部本金的準備。既然風險警示隨時在提醒,希望可以幫到你!

  • 7 # 勇敢的心劉麗

    我對理財這塊最生手了,數學不好,對匯率一點都不敏感。手裡有點閒錢就放銀行和支付寶裡了。以前還跟同事學炒股,沒想到我註冊好,剛投進去,股市大跌,到現在還套在裡面。

    還用過平安陸金所,那時存兩年定期還有7裡的利息,好景不長,現在已經沒有7裡利息的理財了。

  • 8 # 冬晨西照

    首先你的工作是不是穩定的?收入能否支撐家庭開支?你的理財理念是保守還是突進的?啥都沒說理財方向肯定不好確定!偏保守到冒險的:銀行定存-國家或國企債券-基金-股票貴金屬外匯。最好按一定比例投入,以自己的承受能力配比。最後一項需要很專業的知識和經驗才能操作,且風險很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說冬吃蘿蔔夏吃薑?白蘿蔔跟什麼一起吃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