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起走過的日子28802263

    當時的項羽心灰意冷,連最愛的女人都死了,就是打下江山又如何,回到江東是可以東山再起,又有多少江東子弟兵而亡,別看項羽坑秦兵20萬,對自己的兵還是很愛護的,連韓信都說他這是婦人之仁,楚漢之爭已經打了四年,項羽百戰百勝,卻最後輸了,他感覺是天要亡他,他不想再生靈塗炭,說以最後放棄了,自吻而死……

  • 2 # 月望與東山

    關於項羽之死,後世有人替之婉惜,比如杜牧《題烏江亭》是這樣寫的:“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杜牧是詩人,但也是熟悉兵法之人,《孫子兵法》注家之一。他認為項羽如果能夠忍辱負重,渡過烏江,捲土重來還是有可能的。

    但是宋朝的大詩人,二次出相的王安石,卻提出杜牧不一樣的看法。同樣是一首《題烏江亭》,王安石是這樣寫的:“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 江東子弟今雖在,肯為君王捲土來? ”

    王安石認為,項羽大勢已去,即使當初那跟隨他席捲天下的八千子弟還在,還有人願意跟隨他出戰,捲土再來麼?

    那麼,兩種觀點誰更靠譜呢?

    其實,只要我們熟讀楚漢相爭那段歷史,就可知道,項羽之死,是性格的悲劇,亦是歷史的偉大選擇。

    孟子,得道多助,失助寡助。何為得道,得道就是得人心。項羽在出道之時,他曾經得過道,然而他後來在失道之路上越行行遠,以致眾叛親離,失敗而死。

    歸結有以下幾點:第一,項羽坑殺二十萬秦將,成了歷史的極大汙點;第二,逐殺義帝;第三,入咸陽城,實行三光政策,焚燒搶殺。後來,劉邦反項時,給他列了十宗罪,這些都是十宗罪的內容之一。

    暴秦為什麼被推翻,那是因為秦政苛刻,已經讓人活不下去,百姓只有揭竿而起,為生存而戰。項羽征戰天下,推翻秦朝,似乎不是為天下蒼生造一個新世界,而是為了復仇。因為他的祖父就是被秦將王翦所殺。所以後來王翦之孫王離率領的二十萬大軍,被他一兵不留地坑殺了。

    還有一點,可以證明項羽沒有政治遠見。他準備撤離咸陽城時,屬下有人建議他建都咸陽,並列舉了建都於此的好處。但是項羽不聽,反而對方殺掉,還都彭城。

    他說,富貴不還鄉,如衣錦夜行,天下誰知。

    他似乎就是個暴發戶心態,而不是一心謀大事之人。

    可惜的是,項羽到死時依然不認識到自己失敗的根源,自殺之前,面對失敗,竟然說:“是天將亡我,非戰之罪也。”

    他竟好意思將所有罪推於是天要亡他,而不是自己征戰的錯誤。

    連司馬遷都認為,項羽說這話時,實在太荒謬了。

    所以說,自殺謝世是項羽做過的一個正確選擇。首先,他末落貴族後裔,他身上有貴族精神,自殺身亡,於他性格及貴族精神相合;其次,他一生征戰無數,焚燒咸陽城,坑殺秦二十萬將士,實在是作虐太過,以死謝世,也不為過。

  • 3 # 追風趕月別留情

    剛剛簽下盟約,畫好楚河漢界。此時劉邦韓信軍力正強,項羽的軍隊人困馬乏,且人數不足。各自回家途中,張良勸說此時不打,更待何時?劉邦於是掉頭去打項羽。就這樣,中國最後一個貴族輸給了出爾反爾的流氓出身的底層公務員,他的人生在烏江謝幕。對於自殺是明智之舉,將天下給了劉邦,也挽回了尊嚴。“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項羽絕對是一代英豪,鴻門宴上就有意放過劉邦,不跟一個底層流氓計較。打敗秦國後,他完全可以把權力收回來,但他並沒有這麼做,而是要恢復周朝的分封制,給自己的西楚政權(總共4年)買下了隱患。這些都是貴族的性格表現。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斗羅大陸》裡有什麼段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