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黃河岸邊的風景

    首先是個觀念問題,有些人從小接受的就是有錢存銀行:其次是渠道問題,因為受渠道限制,沒有機會了解到更多與理財有關的資訊,所以選擇了存錢;三是信任的問題,或許聽多看到了身邊人買理財上當受騙的緣故,所以只對銀行信任;四是不缺錢,所以存個定期省事;五是對目前的理財市場缺乏信心,所以寧願存定期,也不願意買理財。總之,錢存哪裡,還是幹什麼用,只要自己開心就好,不必強求。

  • 2 # 財智成功

    保險不都是騙人的,銀行理財產品不都是保本的,房子也不是能一直漲價還有傻子接盤的。顯然,有些人只喜歡存定期,只是不願意承受未知風險,屬於非常保守的理財選擇。

    即便是有社會福利性質的醫保,也有著費用逐年上漲,醫療成本逐年上漲,但是多數人報銷比例普遍偏低的情況。商業保險先要讓保險公司扒一層皮,然後再給業務人員大比例提成,最後需要的時候賠不賠還是兩說。

    保險的意義在於風險防範,而不是用於理財。對於富裕家庭來說,拿出一筆資金供養保險公司和保險業務員不受影響,但是對於中低收入家庭來說,每年一筆數千上萬元的保費就會成為壓垮家庭財政的秤砣。

    中低收入人群應首先選擇有社會福利性質的醫療保險,其次可以加入支付寶相互寶,每年分攤不過三五十元,卻有不低於10萬元的保障。

    房子曾經是能夠跑贏通貨膨脹的資產,為經濟增長保駕護航的同時,也受到了資金的熱捧,於是一騎絕塵,扶搖直上三萬裡。到了2016年之後,房價雖然還在上漲,但是風險已經越來越高,流動性越來越差。當存款不夠多,收入不夠高時,買了房子就要面對沉重的房貸壓力,一旦還不上就會被銀行收走房子拍賣,徵信也會受到影響,還有可能淪為老賴。

    存款不多,買房很吃力,收入不高,還貸還不起,有房子住,自然也沒必要揹負壓力再去投資房產,這是多數家庭面臨的現實。

    保險宣傳的花團錦簇,但是太多的負面案例,太多這也不賠那也不賠,號稱20年後收益多少,到期後只有少的可憐的利息,這就是我們面對的保險。再去看看民間借貸和P2P理財血本無歸的場景,不由得讓人又增加三分警惕。

    錢存在銀行,跑不贏通脹,但是不會損失本金,利息也能小幅減少通脹帶來的損失。當沒有太多好的理財選擇時,存成銀行定期存款不是為最樸素理性的理財選擇。

  • 3 # 山之左

    有可能是三種原因:

    一種原因是,他的人生經歷沒有讓他掌握理財的知識,除了存款之外,其他的理財方式並不了解。人們往往對不了解的東西充滿恐懼感,再加上身邊沒有人去影響他,說服他,給他清晰的理財規劃,自然也就只會去存款。這種人一般或有兩個特徵:年齡大(以前中國除了存款沒有別的理財方式)、資金量小(有些理財方式有門檻)。

    第二種原因是,他的風險觀過於謹慎,認為有風險的東西不要碰,所以才只願意存款。風險和收益的波動幅度往往是相匹配的,我們把主要的理財方式的風險從小到大排個序:國債<存款<貨幣基金<分紅型保險產品<銀行理財產品<證券投資,信託、資管等各類私募產品(除國債外)<另類投資(紅酒、藝術品等)。只存款,不做其他理財的人有的是不願意做,有的是不能做(比如崗位政策要求)。

    第三種原因是……我們這些幹金融的宣傳營銷不到位[捂臉][捂臉]

  • 4 # 半壁上的cat

    這個應該和每個人的認知領域有關係,大家普遍覺得存銀行沒有風險,而且還有利息,存取方便!但是隨著支付寶和微信的出現,這種局面在慢慢打破!對於銀行理財,因為風險的不同,加上有些業務經理為了擴大推銷,沒有完全告知風險等問題,所以就出現了投資人發生損失的問題,於是部分人對於理財產品是敬而遠之!對於保險,因為保險代理人水平的參差不齊,理賠方面出現了一些問題,而且每年繳費不菲,於是乎大家覺得保險就是肉包子打狗,沒有任何實際意義,其實現在這種局面也行在被打破,保險公司已經在開始注重這方面的問題了!

    不管是理財產品還是保險,投資之前好好研究,把風險等問題自己弄懂,這兩者其實是比銀行存款收益還高的理財方式!

  • 5 # 產業經濟研究

    任何理財產品都有特點,沒有好壞之分,只有適合不適合。因為風險和收益成正比,喜歡存定期的人,他的這個承受風險能力是最低的,所以呢,他最喜歡存定期以保證自己的資金的安全,而其他的一些人的可以就是承擔一部分高風險,他選擇比如說保險或者其他的更高的收益的理財產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烙餅怎麼烙最好?還能多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