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鞅論財經

    從最新的胡潤對中產階層的基本標準看,中國中產階層的家庭數量達到了3320萬戶,中產及以上家庭數量達到了全國總家庭數量的10%。其中,中產定義在一線城市的家庭年收入達到30萬元以上,二線城市及以下的家庭收入達到20萬元以上的要求。這些家庭的財富總額預計會超過百萬以上!

    主要是依據:假定100萬以上財富擁有者與中產階層比較融合,那麼以10%的富人群體佔有著財富比重的70%。而中國最新的居民財富資料是人均財富20萬,按照每戶家庭數量3.3人來分析,那麼平均中國每戶家庭的財富接近66萬元(約10萬美元)。而跨入10%富有家庭的門檻財富要求=66*7/3=150萬元。

    補充:有人會說,拆遷戶的年收入不高,但財富聚集的快速,這些也是有錢人呀!但不要忘記,拆遷戶已經不屬於中產階級。而是通過一夜爆發,直接晉級為1%(600萬以上財富)的富豪級群體。

  • 2 # Mustang和尚

    開什麼玩笑啊,身家百萬以上資產就算是中產階層?

    那和尚一套房子好幾百萬元,可是欠銀行一屁股債,每月供房就常常讓人失眠,都快要抑揶了,你說和尚算不算中產階層?

    中產階層,和尚認為是身家百萬以上淨資產,或者是可投資的資產額百萬以上,這種人才稱得上中產階層。

    其實吧,中產階層只是擁有可自主支配的資產較普通人高一些而已,對於投資理財,這些人的工資當然也算是其資本金的一部分積累方式。

    可以看出,近十年來,信託景氣度指數比較穩定,大多年份都在60左右,說明信託產品確實擁有一群穩定的投資者。購買信託產品門檻是100萬元起,所以可以認為中產階層的投資理財,主要是購買信託產品。

    那信託產品的收益如何?

    2020年1月,信託收益平均有7.85%。可比銀行理財產品收益4.0%左右高多啦。

    總之,隨著理財市場的進一步規範,淨值型產品是發展趨勢,相信會有更多的人也可以購買信託理財產品。

  • 3 # 那順哥

    理財的第一步是攢錢,然後才是投資理財,攢錢不完全等於省錢,因為有時候攢錢不是單純的省錢,有些必要的花費和投資還是要有的,比如教育投資

    在攢了一部分錢以後,才會有陸續的投資機會,而且好多人不看重小額投資,感覺幾千塊錢,幾萬塊錢的投資收益太低,其實這恰恰是不對的,因為投資邏輯需要養成,不管是買理財,還是買股票,需要養成投資和理財的意識,這是小資金理財的更重要的目的,藉著理財工具去了解投資市場的各類產品,伴隨著自己的資金量增加,可以觸及不同的投資產品

    可能剛開始的時候只能買點現金管理類的,銀行理財之類的,收益比較低,也很簡單,伴隨著資金多了,可以嘗試買一些基金定投,如果有興趣也可以嘗試股票,當然只是小部分,後期再慢慢買大額存單之類的,這些都是一步步來的

    需要保持投資的敏銳嗅覺,這樣當機會真正來的時候才會把握住,而且通過理財會更直接的讓我們關注市場變化,樓市啊之類的

    所以說,不管錢多錢少都需要打理,要給自己一個時刻了解市場的機會,同時也要給自己一個門票

  • 4 # 縹緲的我1828

    這百萬以上資產,在貧困地區算是有錢人吧,估計存在銀行裡比較保險,銀行找個R2或R1的理財產品解解寂寞用,還安全!若是在一二線城市,基本上就是溫飽可能都算不上,若是在北上廣深屬於窮困戶吧,就別說中產了,就不要說投資理財了,找老婆基本上都找不到啊!還是好好工作吧!努力再多賺點錢!

  • 5 # 旅行者樂在期中

    要說資產百萬把房子加上了就沒錢了。如果是不算房產,手裡資金有100萬以上,可以適當做一些投資。你可以買一些銀行的國債基金。還有就是要保證三到六個月的生活所需的存款。不要出現任何事情就影響自己的生活,那樣就不好了。另外可以拿出30%左右的存款。做一下股票期貨的投資。因為股票投資需要時間和實戰的考驗,開始不要想賺大錢快錢。主要是鍛鍊自己的交易技術和水平,什麼時間打造一套自己的交易系統後,就能夠穩定盈利了。靠工資的話只能維持溫飽,不能發家致富。

  • 6 # 投資和理財那些事兒

    一、當下有很多偽中產

    雖然有些機構有些人經常提到中產階層這個概念,但標準到底是什麼,卻是莫衷一是,沒有人能說的清楚,不過我一直認為,即便是某些白領階層,車房不缺,生活品質也比較高,過的很小資,但是如果一旦停止工作,生活立馬告急,比如房貸、車貸吃緊,孩子教育費用削減,這其實與很多靠體力吃飯的人也沒有什麼區別,也可以算作是手停口停的型別,不能算作真正的中產階層,可謂偽中產。而真正的中產階層,雖然未能達到財務自由,但起碼可以相對自由,擁有很強的抗風險能力才行。

    二、幾乎所有的中產階層都是靠工資完成原始積累

    對於一個上世紀80年代還有很多人吃不飽飯,直至今日還有幾百萬人沒有脫貧(江蘇只有17人未脫貧)的國家來說,絕大多數的人的收入其實都是來自工資收入,這也是中產階層的典型特徵,至於投資理財收入,目前還算不上,畢竟30年前才設立A股,房子也是這20年來才開始暴漲的,理財產品推出的時間就更多了。所以,對於全民而言,投資理財也就是這短短二三十年的事情,很多人還不明白投資和理財是怎麼回事呢。

    三、中產階層都是如何投資理財的

    從我了解的情況看,中產階層投資理財往往有這麼兩大特點:

    一、資產配置多元化。2套以上的房子是標配,銀行存款也保持在一定的比例,股票或者基金(雖然經常是虧損的)也必須有,銀行理財產品也會經常買(主要是銀行經常找他們推薦),以上4種是最常見的,其他有的人還會買黃金、買美元、買商鋪、買信託產品等等,還有人會投資一些實體生意。

  • 7 # 就一賣飯的

    想必很多普通理財的人都會抱怨,為什麼那些有錢人理財越理越多,而自己理財卻怎麼也理不起來,他們到底都是怎麼理財的呢?

    第一、選擇銀行結構性存款

    我們一般人選擇存款很自然的聯想到銀行的活期和定期儲蓄,結構性存款反倒是很少聽說。這種“結構性存款”理財產品,並非是“存款”,而是一種將存款業務與利率、匯率、股指、黃金等標的物相結合的理財產品,屬於高風險、高收益的投資工具範疇。這是銀行為高淨值人群特別推出的。投資門檻一般為100萬元起。這是有錢人理財的選擇,普通投資者也只能看看。

    2

    第二、高門檻的股權眾籌

    股權眾籌的投資人一般分為領投人和跟投人,領投人大多是天使投資人或專業領投機構,至少也要有自主成功創業的經驗。跟投人的門檻就比較靈活,你需要有最近幾年至少都有30萬元年薪;或者你個人的金融資產超過100萬元,金融資產包括銀行存款、股票、債券、基金份額、銀行理財產品、信託計劃、保險產品等;再或者你本身就是專業投資人或在專業機構任職過。股權眾籌基本是跟普通投資者挨不上邊。

    3

    第三、辦理信託業務

    信託就是信用委託,信託業務也是有錢人理財的選擇的方式。信託是一種以信用為基礎的法律行為,一般涉及到三方面當事人,即委託人、受託人、受益人。信託業務是由委託人依照契約或遺囑的規定,為自己或第三者(即受益人)的利益,將財產上的權利轉給受託人(自然人或法人),受託人按規定條件和範圍,佔有、管理、使用信託財產,並處理其收益。信託的門檻一般是100萬起,普通投資者基本只能望塵止步了。

  • 8 # 吃不完的菜

    人生最難賺的是第一桶金,工資只是完成原始積累。

    一、利用槓桿效應:最簡單的例子就是貸款買房,你靠工資積累了一筆30萬的首付,貸款70萬買了一套100萬的房子,兩年以後價值150萬,不計算貸款利息的話你大約賺了50萬,兩年的年化收益在83%左右,70萬的貸款就是你所利用的槓桿。前幾年房產上漲過快的時候,還有人把房子二次抵押,再迴圈投資,即還是剛剛那套房子,現在價值150萬了,除去70萬貸款後的房屋淨值還剩80萬,你拿到銀行去做二次抵押,可以再貸出來45萬左右,然後你用這40萬去付首付,再買一套房,如果限購你就找個有名額的人代持,這樣你就有了兩套房,房價再上漲就可以賺到更多的錢(只是舉例,這極大的催生了房產泡沫,現在不建議這麼操作)。生活中的槓桿無處不在,如果利用得好,是可以賺到超額收益的,但一定一定一定要控制好風險,不要做超出自己風險承受能力的投資。

    二、利用複利的力量:網上有很多寫複利的文章,我拋磚引玉,假設100萬存20年,年化利率是6%,沒有複利,20年以後本金加利息220萬;如果計算複利,每年將兌付的利息加上本金重新存入銀行,20年以後本金加利息是320萬;這時候還不算多,假設我每個月兌付一次利息,年化6%,月利率就是0.5%,20年就是240個月,我們再次計算後20年可以拿到331萬,所以複利滾動的頻次越多,收益就越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晚上睡覺前熱水泡腳有什麼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