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超級科學奶爸

    火藥、造紙術、印刷術和指南針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蔡倫和造紙術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絡。

    在中國乃至世界的文化史上,書寫材料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一直是制約文化發展的一個瓶頸。以中國為例,我們的老祖宗們,先後試用過龜甲,獸骨、青銅、竹簡、木簡和絹帛等材料,比如我們最早發現的文字,就是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所以又稱甲骨文。後來經濟發展了,就在青銅器上刻字,以流傳後世,尤其商朝居多,因為商朝青銅器的鑄造技術已爐火純青,各個君主都喜歡在青銅器上鑄銘文來為自己歌功頌德;秦始皇每次批閱奏摺時,都要讓兩個甚至更多的宮人擔擔子,裡面是竹木簡的奏摺,奏摺越多,擔子越沉重;又如宮廷內用絹帛寫字,很是輕便,但卻不易儲存,尤其是絹帛造價昂貴,尋常百姓家用不起,只能供少數達官貴人使用。由於竹木簡、絹帛等這些材質脆弱、造價昂貴等原因,一直難以真正適應文化發展的需要。於是發明一種新的書寫材料,既經濟又適用,不僅能為統治階級所用,普通百姓也用得起,就成為整個社會發展的迫切需要。在這樣日益高漲的呼聲中,先人們為此進行了很多有益的嘗試和努力,終於,這一難題被東漢時的蔡倫和他所率領的能工巧匠們攻克了!

    蔡倫是東漢桂陽人,桂陽,就是現在的湖南郴州。蔡倫自幼家境貧寒,為了餬口,他只得進宮當了太監。在宮內的日子裡,蔡倫曾負責皇家手工作坊的工作,這為他日後發明新的書寫材料——造紙術提供了方便的試驗場所。

    古代銅器為了能造出物美價廉,適合百姓們用的書寫材料,蔡倫和他所率領的工匠們進行了長久的嘗試,反覆比較多種原材料,以及他們相互搭配的比例。終於,皇天不負苦心人,蔡倫的勤勞感動了上蒼,他研製出了紙——一種經濟適用的書寫材料,而且是不論帝王將相還是尋常百姓都能用得起的書寫材料。

    這是公元105年,蔡倫和許多能工巧匠一起,經過無數次試驗,終於摸索出了一套先進的造紙方法。這種方法的原材料,是樹皮、麻繩、破布頭、舊漁網等,和以前的龜甲、獸骨和後來的竹木簡、絹帛相比,可謂是造價低廉,而且不必受資源和環境的限制。

    蔡倫造紙的工序是,把原材料洗滌,切碎,浸泡漚制,再在經過處理的原材料中加入石灰漿,放在大鍋中蒸煮,反覆地用力搗,以分離其中的纖維組織,製成紙漿,再撈出紙漿,均勻地平攤在很細密的簾子上,濾去水分,晾乾,再揭下來,這就是成品紙張了。

    當蔡倫把歷盡艱難研製出的第一張紙獻給漢和帝時,漢和帝喜出望外,立即下詔讓全國各地都按照蔡倫的方法推行造紙。自此,造紙術在神州大地得到了廣泛地推廣,龜甲、獸骨早已不再使用,竹木簡和絹帛也退出了書寫材料的歷史舞臺。

    蔡倫發明的造紙術,不僅對中國古代的文化發展和重要檔案的儲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更對世界科學文化的發展和傳播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公元6世紀時,造紙術傳入日本、北韓、越南。公元751年又向西傳入阿拉伯地區,後來,阿拉伯人又把造紙術傳到了歐洲。

    作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造紙術是中國古代勤勞的勞動人民獻給世界人民的一份珍貴的禮物。現代的造紙技術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可以生產出各種各樣精美的紙張,如新聞紙、相紙等越來越多的分門別類的專用紙張,但是在根本上,紙的生產原理並沒有發生改變,還是延續蔡倫造紙的方法,改變的僅僅是技術和工藝。這也充分地說明了我們中華民族是一個勤勞而智慧的民族,華人民是勤勞智慧的人民。造紙術的誕生,改變了人類書寫材料的歷史,直到今天都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意義重大。造紙術的誕生,不僅是蔡倫個人勤奮努力的結果,更是中華民族集體智慧的結晶。蔡倫作為造紙術發明者的領軍人物,將被永遠銘記在史冊中。

  • 2 # 鼠跡

    1.將黃麻稻草竹子等原材料切碎,在水塘內泡上100天

    2.取出原材料用力捶洗,使其脫膠

    3.取出原料,拌入灰水,浸在木桶中,置鍋蒸煮八個晝夜

    4.鍋中取出原料,放入清水內漂洗,再放入鍋中蒸煮,反覆十餘次

    5.將煮爛的原料放入缸中,搗成泥狀,再用水調配

    6.用細竹簾在紙漿中濾取,撈出需要的紙漿,形成紙頁,再擠出水分

    7.焙乾紙張,紙張乾透後,揭起來就一張可用的紙了

    造紙術是中國的四大發明之一,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驕傲,蔡倫也由於發明了造紙術名聲大振,造紙術一經發明便受到了漢和帝的大力推廣。在造紙術發明之前,人們只能在竹簡上寫字,這種東西極其笨重,如果要寫一篇足夠長的文章,需要許多竹簡,這些竹簡堆疊特別沉重,不適合攜帶。

    在麥克哈特的《影響人類歷史程序的100名人排行榜》中,蔡倫榮登第七位,對於人類歷史來說,造紙術最大的貢獻就在於促進了文化的傳播,文化傳播對於歷史發展來說是相當重要的

  • 3 # 馨晨復語

    大家好,我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中國古代四大發明是油、鹽、醬、醋?別逗了,說正經事兒吧!

    在中國古代有四大發明,他們分別是指南針、造紙術、火藥和活字印刷術。今天在這裡咱們瞭解一下造紙術,說一說蔡倫和造紙術有什麼不解淵源!

    當今時代,科技已經今非昔比。我們在生活中所看的書或者用於書寫材料的紙已經非常的普遍並且種類也是鱗次櫛比,除此以外我們還可以運用電子產品觀看電子書或者透過手機、電腦等編輯錄入文字資訊等。比方說我現在就在用手機來回答這個問題!

    但是在古代人們的生活水平低下,在沒有紙以前人們的書寫方式是極其艱苦的。在最開始沒有漢字以前,人類通常都是結繩記事。隨著人類文化的發展,出現了文字。這時候的人們通常都是在龜殼、石頭、樹皮、樹葉上鐫刻文字,這也就是我們通常說說的甲骨文。在商代時期甲骨文尤為盛行,而在西周時期也多有在青銅器上鐫刻文字用於記事。到了東周時期,文字的書寫材料則多用在竹簡或錦帛上。

    紙是什麼時候出現的呢?其實在西漢初期就已經有紙出現了。只不過那時候的紙是早期的紙,不適合在生活中應用,所以也就沒有流傳開來。只到東漢年間,蔡倫改進了造紙技術。這時候紙才在人們的生活中廣泛流傳開來。那麼蔡倫造紙的過程是怎麼樣的呢,這種造紙術有什麼好處呢?

    蔡倫是東漢時期桂陽郡人。開始的時候蔡倫也不是什麼名人,也沒有什麼家庭背景。出生在一個農民家庭中,農村嘛!從小沒事就跟父母下地幹些農活。在那時候皇帝經常會從各地選些幼童到宮裡做太監!蔡倫很榮幸的就撈到了這份工作。公元76年蔡倫來到了宮裡,由於剛來嘛,又沒有什麼背景!於是他很正常的就做了小黃門,小黃門在當時是太監裡職位最低的一個級別。雖然蔡倫讀書不多,但是相當聰明伶俐。很快他就升到了黃門侍郎的職位。隨後他幹了幾件“像樣”的事,使他在這個不被看起的職位上一路平步青雲。由於竇太后無子,便誣陷漢章帝的妃子宋貴人“挾邪媚道”。蔡倫則透過竇太后的旨意對其徹查並通令宋貴人自殺。竇太后又透過匿名信誣陷章帝的妃子梁貴人,搶奪了梁貴人的孩子劉肇認做養子並立為太子。後來章帝死了,十歲的劉肇做了皇帝,由竇太后聽政。蔡倫幫著竇太后幹了怎麼些事兒,因此對於竇太后來說屬於有功之人,蔡倫也因此被提拔為中常侍。

    其實在當時蔡倫造紙並不是想要自己揚名立萬,更沒想過為國家和社會做多大貢獻。公元102年漢和帝立鄧綏做了皇后,而這個皇后平時沒事幹就愛寫個字、畫個畫。當時不是沒有紙嘛,你就算寫字也不方便嘛!這時候蔡倫心甘情願的兼任了尚方令一職。這個職務是幹嘛的?這個職務是主管宮廷御用器物和宮內手工作坊的。他想幹嘛?當然是為了投其所好,利用職務之便給鄧綏皇后鼓搗造紙了。

    還真別說,當然誰都沒想過能搗鼓成的事兒竟然讓他給搗鼓成了。當時他是這麼搗鼓的!他總結了一下西漢時期的造紙經驗,然後順著這條老路子利用樹皮、破布、麻袋、麻頭等這些破爛兒東西攪合攪合,透過各種工序就把這紙給造出來了。不過這紙的質量估計連現在的燒紙錢都不如,但是在當然已經是高質量的紙品了。

    紙造出來以後,蔡倫一看這造紙相當容易,這玩意兒要光巴結皇后也太大材小用了。於是公元105年,蔡倫就把造紙這檔子事兒上報給了當時的漢和帝。對漢和帝意思說:“我把紙給造出來了,以後不用再砍竹子了!”漢和帝看後,當時也特別興奮。馬上將這項技術推廣起來,蔡倫也因此得到了封賞。最重要的是他將在歷史上成為一個名揚四海的人物。

    當我們在用到紙的時候,最起碼我們應該想到曾經有個人為了造紙煞費苦心。不管他出於一種什麼樣的目的,也不管他是個什麼樣的人,乾沒幹過多少不光彩的事,但他確實推動了社會的發展。這個人叫蔡倫!

  • 4 # 見字如晤

    據記載,造紙術首次出現在漢代。勞動人民養蠶繅絲,剩下的質量欠缺的參見便用漂絮法取出絲綿。

    隨著漂絮次數增多,殘留的的絲絮形成一層纖維薄片,這層纖維薄片叫做方絮,晾乾之後就成了最初的紙張。

    自古書契多編以竹簡,其用縑帛者謂之紙。縑貴而簡重,並不便於人。倫乃造意,用樹膚、麻頭及敝布、魚網以為紙。元興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從用焉,故天下鹹稱‘蔡侯紙’。

    據後漢書記載,造紙術由蔡倫首創,但實際上,早在蔡倫之前便有了紙張,所以說蔡倫是造紙術的改良者,而並非發明者。

    蔡倫改良造紙術

    原料:桑麻樹皮、破布、漁網、樹皮。

    工序:

    將原料進行粉碎切割,搗碎放入池中。在池中洗滌浸泡原料,其餘雜質腐爛,只留下纖維後再將其打撈。漚浸於石灰水之,並且持續攪拌,直到原料成為纖維狀漿狀物,而後進行蒸煮。再次攪拌,然後進行打漿,使用切割和捶搗的方法切斷纖維。然後用篾席撈漿,使紙漿在撈紙器上交織成薄片狀的溼紙。晾曬過後,便可揭紙。

    優勢

    成本降低:在蔡倫改進造紙術之前,紙張為絹絲織成的縑帛,造價高昂。

    蔡倫改進之後的造紙術之後,原料採用桑麻破布漁網等價格低廉且常見的材料,原料的低廉使得紙張可以進行大量的製造,且在大量製造紙張的同時還能保證較低的成本。

    紙張質量:在成本降低的同時又保證了紙張質量的提高,蔡侯紙易於儲存,且紙張細膩。

    歷史意義:歷史上,紙張自發明到蔡倫改進這之間很長一段歲月中,都是上層社會是作為一種奢侈品而存在的。高昂的成本決定了對社會的影響力,而蔡倫改進之後的造紙術控制了成本,並且易於操作,一時間使它進入社會的各個階層,隨著絲綢之路大漠中的駝鈴,對整個時代包括西方產生了重要的意義。

  • 5 # 未央羽林

    蔡倫,一個道德有很大問題的人。

    蔡倫,一個為了往上爬不擇手段的人(zz,都這樣)。

    蔡倫,一個很精明、很聰明的人。

    造紙,只是為了取悅當朝皇后。

    毒酒和紙

    在開始造紙的時候,蔡倫已經是副部級的高官了。

    相當於皇帝的政治顧問兼生活秘書。

    蔡倫造紙攏共分三步:

    第一步,先將挑選出的樹皮、破布、麻頭、舊漁網等,放進水中浸泡足夠長的時間;

    第二步,等到上述原料腐爛得只剩下纖維時,撈起來,放入石臼中搗成漿糊狀;

    第三步,放入清水中,再竹篩子去撈,直到篩面佈滿薄薄的一層糊狀物,然後將之晾曬乾,再揭下來,就是紙啦。

    當然,這個過程肯定要反覆試驗,直到製造出有一定柔韌度、美觀度,且可以書寫畫畫的紙才行,畢竟這是專供宮裡用的。

    哦,我指的是鄧皇后,東漢和帝的大老婆。

    好處是用這種方法制出的紙,因為原料廣泛易得,所以造價便宜。

    這就很得鄧皇后娘娘的歡心了,因為人家不只是漂亮有權勢,而且還是個非常喜歡寫寫畫畫的文藝女青年呢!

    皇帝老公再也不用擔心哀家用昂貴的帛來寫寫畫畫啦!

    鄧皇后笑了!

    漢和帝也笑了,龍顏大悅,有功!賞!

    然後和帝駕崩。

    鄧皇后哭了!

    然後升級為鄧太后,膝下唯一的幼子成為小皇帝。

    一年之後,蔡倫被封龍亭候(這可是有封地的列候,可以世襲的),所以以後用他的方法造出來的紙又被叫做“蔡候紙”。

    構樹皮,造紙上好材料

    蔡倫法,樹皮紙。

    兩年之後,小皇帝駕崩,鄧太后又哭了!

    哭完之後,太后在宗室挑了一個13歲的小孩當皇帝,此即漢安帝。

    此間,蔡倫大受太后寵幸,又被加封長樂太僕,部級領導,實際權力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而蔡倫,在多年以前,曾經廢掉了漢安帝親爹的太子之位,還在獄中將他的親奶奶殘害毒死。

    毒酒

    他這個時候不怕小皇帝,因為他的靠山是鄧慈禧,哦不,鄧太后。

    十幾年後,皇帝長大了,鄧太后也去世了。

    蔡倫同志很識相,回家洗了個澡,就自覺死亡了。

    一個人為了達到目的不擇手段的人,該如何評價?

    慎之。

  • 6 # 西西嚷嚷

    蔡倫造紙法又稱“抄紙法”。1986年,在甘肅天水市郊放馬灘的西漢墓葬中,出土了一件紙張殘片。經研究,紙張殘片透過“澆紙法”製造出來的,這說明早在蔡倫造紙之前的250年,中國就有了“澆紙法”,蔡倫發明的“抄紙法”只是對前人的造紙技術進行改進,而不是發明了造紙術。

    蔡倫造紙最早見於東漢劉珍的《東觀漢記》及范曄的《後漢書•蔡倫傳》“自古書契多編以竹簡,其用縑帛(即按書寫需要裁好的絲織品)者謂之為紙。縑貴而簡重,並不便於人。倫乃造意(發明、創造)用樹膚、麻頭及敝布。魚網以為紙。元興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從用焉,故天下鹹稱‘蔡侯紙’。”

    蔡倫使用樹皮、麻頭、舊布、舊魚網等植物纖維做造紙的原料。首先,把樹皮、麻頭等廢物用水浸泡,泡透後上火煮,煮爛後再搗碎成漿糊狀,這就是原始的紙漿。然後把紙漿倒在細簾子上,鋪平,漏去水分,晾乾。幹了以後,留在簾子上的一層薄薄的纖維片就成了紙張。

    蔡倫改良造紙術具有重要意義:

    2、其次,在工藝上,其原理和基本生產工序———製漿、打漿、烘乾等工序———已經初具現代造紙技術的雛形。

    3、蔡倫改良的造紙術是中國造紙業發展史上的重大轉折點,從此,紙張生產出現了新局面。蔡倫的造紙方法被推廣到全國,使華人拿找到了理想的書寫材料,逐漸取代了竹、木簡和絲帛,成了主要書寫工具。紙既輕便又便宜,便於書寫、攜帶、裝訂成冊。造紙術的發明對於中華文化的儲存、交流和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 7 # 文物考古聊歷史

    以前曾將蔡倫造紙作為中國造紙術的開端,不過後來弄清楚了,紙並不是蔡倫發明的,而是蔡倫改造出了一種紙質更好、成本更低的紙,歷史上稱這種紙為“蔡侯紙”。在這之前的書寫材料主要是竹簡、帛書及絲絮紙,但在這之前不是沒有植物纖維紙,而是由於紙質太粗糙,基本上不用於書寫。下面就來說說在蔡倫造紙以前的紙是什麼樣的。

    西漢的紙:紙質粗糙,很少用來書寫

    根據《後漢書·蔡倫傳》中的:“元興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從焉,故天下鹹稱蔡侯紙。”

    “元興元年”即公元105年,蔡倫將紙進獻給漢和帝,漢和帝覺得這種紙很好,於是這種紙得到廣為流傳。蔡倫雖然是宦官,但他在漢安帝元初元年(公元114年)被封為“龍亭侯”,所以蔡倫造的紙被通稱為“蔡侯紙”。“蔡侯紙”是一種植物纖維紙,也就是現代意義上的紙,但目前考古發掘出了西漢時代的紙。如:

    甘肅天水放馬灘西漢紙

    1986年甘肅天水放馬灘5號漢墓出土,這座墓葬的年代在秦末至漢初,這張紙上還繪有地圖,所以,這座墓葬出土的紙是目前為止發現得最早的書寫紙,雖然上面僅僅是畫了地圖。

    灞橋西漢紙

    1957年5月,陝西省西安市東郊灞橋地區漢墓出土

    紙面呈米黃色,厚度是0.131—0.153釐米(平均0.139釐米)。屬於漢武帝時期的紙。經檢驗,其成分以大麻為主,還有少量的苧麻。在灞橋遺址共發現紙片約88片,但上面都是沒有書寫文字的。其實,就目前發現的纖維紙來說只有極少數上面是寫了字的,大多數都是沒有字的,這是因為早期的紙實在是太粗糙了,實在是不利於書寫。並且當時也只有貴族及上層階級才會書寫,而他們更傾向於使用竹簡、絲帛一類的作為書寫材料。

    一般來說一枚竹簡可寫十幾個字,一篇1000字的文章就需要大概近百片的竹簡。據說秦始皇時一天要批閱的竹簡可以達到120斤。西漢時東方朔曾給漢武帝進獻一篇文章,這篇文章用了3000多片的竹簡,大家可以想象一下這得多重吧。所以古人說“學富五車”好像也沒有多少含金量嘛。但隨著絲綢之路的開通及西漢時期的社會生產力的提高,各地區之間的經濟、政治、文化交流更為頻繁。竹簡、帛一類成本過高的書寫材料不足以滿足日益增加的需求。新的書寫材料的需求就變得迫切起來了。在這樣的前提下,“蔡侯紙”問世了。

    蔡倫改進的紙:不止一種,成本低,有韌性、可書寫

    前面說到了之前的紙的材料是大麻,除此之外還有一種非纖維紙,是利用繅取絲綿時廢餘的絲絮造的紙,絲絮紙的成本也是很高的。但製作絲絮紙的過程卻或使蔡倫受到了啟發,蔡倫造紙的原理就與此類似。大致的步驟有:將造紙的原材料切碎→洗滌→蒸煮→舂搗→打漿→抄紙→曬紙→揭紙。下面就來具體說說每個步驟的意義。

    首先,蔡倫造紙使用的原材料是非常豐富的,漢班固《東觀漢記》中載:“倫典尚方作紙,用故麻造者謂之麻紙,用木皮名谷紙;用故漁網名網紙。”所以,蔡倫造紙的原材料有樹皮、麻、廢麻頭、破布、爛漁網等等,造出來的紙也有不同的名稱,有“麻紙”、“谷紙”等名稱。

    洗滌是為了將材料表面的雜質作簡單的過濾。蔡倫造紙很關鍵的一步是蒸煮,就拿樹皮這種原材料來說,樹皮的植物纖維裡含有果膠及木質素,果膠不利於紙的細化,而木質素會降低紙的強度與壽命,而且還容易氧化成色素,這樣的紙就像上面那樣黃黃的,而不是更為潔白的紙。透過蒸煮使纖維更容易分解這是造紙成功的第一步。

    接著就是舂搗。很多文獻中都提到了蔡倫造紙的過程中用了“搗”。為什麼要搗?其實也是為了使植物纖維能更好地結合,這樣造出來的紙才會更有韌性。早期的紙之所以不用於書寫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紙的纖維成為太鬆散了,很容易碎,書寫時還容易暈紙。這也是蔡倫造紙過程中非常關鍵並有創新意義的一個過程。

    抄紙

    舂搗之後就是打漿了,打漿的過程是為了使紙漿更為均勻。這些步驟都是處理原材料的過程。下一步就是紙的成型了。用竹板浸入到紙漿中去,提起竹簾時就會有一層薄薄的紙漿附著在竹簾上,這就是紙啦,這個過程被稱為“抄紙”,感覺“抄紙”的這個過程真的挺神奇的。不過,這時的紙是溼的,需要曬乾,將紙曬乾之後揭下就是可以書寫的紙了。揭紙的過程也需要小心對待,若是揭取不成功就前功盡棄了。

    東漢時期的紙

    這就是蔡倫造紙的基本過程了。蔡侯紙細密、體輕、質薄、均勻,有韌性,價廉耐用,易於書寫。目前也發現了東漢時期的紙。從甘肅武威出土的東漢紙的質量明顯比出土的西漢紙好得多。紙的表面更為平整,最關鍵的是上面是有字跡的。由此可見,作為書寫材料蔡侯紙較之前的紙有很大的進步。不過在當時,很多士大夫還是更傾向於使用帛或者是竹簡,蔡侯紙被認為是廉價的書寫材料。

    繼蔡倫之後,到了漢獻帝時期,左伯進一步改進了造紙技術,據說左伯改進的紙有十幾種,他造得紙更潔白,更具色澤,史稱“左伯紙”。左伯紙終於受到了士大夫們的青睞,除了用於書寫,還被用來作畫。從這一點上來說,蔡倫造紙的影響非常深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葡萄樹有鳥叼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