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豬麻麻好

    溫飽思淫慾,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吃飽了的話,就會想更多好的事情,也就是說,在解決溫飽問題以後,人們就會不斷地追求享受,這句話是非常在理的,因為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都是這樣的,在我們還沒有能力吃飽的時候,我們就想盡一切辦法把自己的肚子填飽,但是到了現在,溫飽已經不是問題了,所以我們就會想著吃好,想著要享樂,想著要去哪裡玩,就是說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們的慾望也在不斷的增強,這句話最深刻的意思就是在講,在我們已經把最基本的問題解決掉了,那我們的慾望就會不斷的增大,這樣就會讓我們用各種手段去滿足我們的慾望。

    飢寒起盜心,這句話的表面意思是說,一個人如果是飢餓的話就會起偷別人的東西的心思,但是引申來說的話,就是說,人在社會上待久了,初心就會改變,那麼為了自己的目的,有些人就會不擇手段地達到自己的目的,然後損害別人的利益,這就是這句話最深刻的意思。

  • 2 # 清風龍海

    生存是每個人最基本的需求,人類社會從最初的原始社會發展至今,從飢寒交迫到現在豐衣足食,其驅動力就是生存。人為了生存而發展,當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後,人們的生存之道也基本形成,社會上有富人也有窮人,不同時代窮人和富人的形成原因也不同,這不是本文要討論的。那麼當一個人豐衣足食,衣食無憂之後他的關注點會發生什麼變化呢,活著已經不是他所必須考慮的問題,人的慾望這時候變成了他最迫切的需求,因此這時候人們往往開始去享受,不思進取。反過來如果一個人很貧窮,飢寒交迫,連飯都吃不上,他哪有心思去享受,哪有能力去享受,同時他得想辦法去得到食物,假設這個人的品德不正,意志不夠堅強,那麼這個人很容易產生歪門邪道的想法,比如偷盜,透過這種不正當的手段來獲取他所需要的東西。這也就是為什麼飽暖思淫慾,飢寒起盜心的原因。

  • 3 # 慷慨高歌

    從字面意思來看,這句話很直白,是說:當一個人衣食無憂,飯來張口衣來伸手時,心裡自然而然就會想入非非,產生放浪形骸的想法。當一個人飢寒交迫,忍飢挨餓好多天,心裡也就不會顧及自己人格與社會道義,產生偷盜的慾望。

    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生活過於優越安逸,或者過於艱苦困頓,都會讓一個人的本性發生改變,都不是什麼好事情。

    古人早就看清了人性本質,人性在本質上都是自私而複雜的,人性若被慾望挾持,就會變成無底洞,不但會吞噬掉自己,也會牽連周圍的人。因此,不能簡簡單單用善惡與好壞的標尺,來給人性下結論。

    在正常情況下,人性是善意而美好的,但隨著生存環境和生活狀況的不斷變化,以及自身利益或生命受到損害後,隱藏在人性中的邪惡,就會像野獸一樣跑出來,傷及到他人。

    歷史上那些大大小小的農民起義,如,陳勝吳廣起義,黃巢起義,李自成起義,義和團運動,等等,都是人們在天災人禍下,實在找不到活路,才不得不揭竿而起。這些是“飢寒起盜心”的典型,說明任何人若被逼到了死衚衕,變成惡人是輕而易舉的事。

    商紂王沉迷在妲己的溫柔鄉里,不理朝政,最終被周朝取代。周幽王為博得褒姒一笑,烽火戲諸侯,同樣葬送了自己的江山。唐玄宗被楊玉環的美貌迷得神魂顛倒,喪失雄心壯志,很快讓大唐帝國風雨飄搖。這些都是“飽暖思淫慾”的代表,說明美色是消磨一個人的最好武器。

    東西方人對人性的闡釋,有著驚人的相似。西方先哲曾說:人的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這句話概括性很強,非常形象地說明了人性的複雜性,夾雜著太多的不確定性。

    研究人本哲學的美國現代哲學大師馬斯洛,總結的更到位。在他的體系裡,把人的需要從低到高分成五個層次,這五個層次實際上就是人性的自然需求。

    第一層是生理需求。這是人類基本的物質需求,說明吃喝拉撒是世上每個人的第一需求,若沒有這些,人根本沒辦法活下去。人活著的第一目的,就是為爭取這些。

    第二層是安全需求。當一個人解決了生存問題,就會想著尋求安全感,期待自己的財產和生命都能得到保護。從這個需求開始,人已經上升到精神需求。

    第三層是愛和被愛需求。沒有了飢餓和安全的威脅,人的精神需求自然會再上升一個層次,希望得到愛和被愛的感覺。

    第四層是尊重需求。尊重需求是一個人希望自己得到他人以及全社會的認可,成為有尊嚴,有威信的那個人。

    第五層是自我實現需求。這是最高層次的精神需求,簡單來說,就是追尋自己活著的意義,體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如同給人性設定了臺階,只要不斷自我剋制和自我完善,就會一步步攀上人生巔峰。但許多人往往在解決了生理需求後,由於貪慾的驅使,自控力不足,最終沒有達到理想型人生。

  • 4 # 仕華書法

    首先這個問題應該拋開道德層面,從人的動物屬性去看。人作為一個動物,第一要務是生存,第二是繁衍後代。

    一、關於飽暖思淫慾。不管是人還是動物,飽暖是生存下去的基本前提,當動物食物充足,越吃越好,穿的住的也溫暖,衣食無憂之時,肯定會想,要不要把我的優質基因傳給下一代,代代繁衍。人作為一個有思想的動物,動物的屬性是脫不開的。一個人生活富裕,衣食無憂之時,除了繁衍後代,也會想嘗試做一些突破性的事情,每個人的思想不一樣,不一一列舉了。

    二、關於飢寒起盜心。這個就更容易理解了。溫飽是人或者動物活下去的基本前提。如果吃不飽就要失去生命,就會摘下道德的面紗,一切道德也無法阻擋人對活下的去追求。盜取和搶奪食物變成了人作為動物的本能。

    這句話也有更深層次的道理,做為人,應該比動物有更好的追求。就是無論何時,每個人都應該靠自己雙手掙得合法收入,不讓自己落魄。如果富裕了,更應該加強自身道德修養,回饋社會,做一個有良知的人。

  • 5 # 悠遊老爹

    在歷史的長河中,我們的祖先透過生活經驗和智慧總結了很多俗語,包含了很多道理,至今都滋養著我們。

    比如說“溫飽思淫慾”這句俗語,其實這句話後面還有一句,十分經典卻少有人知。

    “溫飽思淫慾”這句俗語是從著作《玉梳記》中的“富貴不能淫”演變而來。意思是,當一個人吃飽喝足,物質上得到了一定的滿足,沒有生存壓力,整日無所事事就容易胡思亂想,生出一些讓人沉迷放縱的邪惡之事,不思進取。

    這句話聯絡到實際生活一點也不假,如果一個人每天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不用擔心生活的窘迫,他可能每天只會沉浸在吃喝享樂裡了,喪失自我。

    .因此這句話來叮囑大家千萬不能在不愁吃穿的情況下放縱自己從而為所欲為,在優越的環境中也可以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不能安於現狀,要有所追求。那麼這個下半句是什麼呢?

    其實下半句是“飢寒起盜心”,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人在飢寒交迫,面臨死亡的威脅時,就會為了生存違背道德而起盜竊之心,去獲得食物和金錢,以滿足自己對食物的需要維持生活。俗話說:“狗急了還會跳牆呢”,人作為有思想的個體,主觀行動力會更強。

    所以這句話才是整句的精華,更加現實,告誡人們哪怕生活在艱難,總會過去這道坎的,任何時候都不要有盜竊之心,保持本性。

    這兩句話是出自古代的一本給小孩看的啟蒙書《增廣賢文》。從小就教育孩子們,要居安思危,不能因為環境的優越就忘了原本的初心。

    其實“溫飽思淫慾,飢寒起盜心”這兩句俗語與管理學上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不謀而合。

    2.心理學家馬斯洛把人的需求分為五個層次,然後根據工人需求的不同來進行相應的管理。

    第一需求就是生理需求,吃飽穿暖,也是最基本的需求。

    第二需求就是安全需求,只有解決了溫飽問題,我們才能進行安全保障。

    第三需求則是情感歸屬和宣洩需求,也就是滿足人們的精神寄託。

    第四需求是尊重需求,尊重自己,尊重他人。

    第五需求就是自我實現的需求。

    馬斯洛需求理論正如一個金字塔,一層比一層高,一層比一層難,而都是一層一層建立起來的,恰好俗語的第一句話滿足第三需求,而俗語的第二句屬於馬斯洛的的第一層和第二層需求。

    這些都是先人給我們留下的寶貴財富,我們在現代社會中也應以這兩句話引以為戒,在這個肉慾橫飛的世界,只有時刻正視自己的內心,提醒自己不要被慾望衝昏了頭腦,居安思危,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 6 # 邁克豪斯

    俗語“飽暖思淫慾,飢寒起盜心”在民間廣為流傳,關於它的出處有兩種說法,一是出自明朝萬曆年間的少兒啟蒙教材《增廣賢文》。

    二是出自清代嘉慶年間的戲劇《海公大紅袍全傳》,劇本里有句子曰:古諺雲,飽暖思淫慾,飢寒起盜心,今該宦等,承恩餵養饜飫終日,起早貪黑;復近禁幃,日恆與諸宮娥雜沓,月下花前,不無有感。

    《增廣賢文》作為編撰而成的讀物,裡邊收錄了中國古代那些富有哲理的諺語、歇後語,經典格言,以及經典詩詞句子,是由明代一個叫蒿廣明的書生在萬曆年間編撰並集結出版。這本書在剛出版時內容單調,知識量匱乏,並不算完善,在後來,經過明清兩代文人不斷蒐集和整理,逐步新增內容後,才形成我們今天所看到的樣子。

    在時間點上,雖然《增廣賢文》要比《海公大紅袍全傳》問世早一些,但它未必是最早收錄“飽暖思淫慾,飢寒起盜心”這句俗語的。

    所以,這句俗語究竟出處自哪裡,現在還沒有定論。

    我們先不去探討它的真實出處,在此,來分析它究竟傳達了怎樣的人生哲理和生活智慧。

    從字面意思來看,這句話很直白,是說:當一個人衣食無憂,飯來張口衣來伸手時,心裡自然而然就會想入非非,產生放浪形骸的想法。當一個人飢寒交迫,忍飢挨餓好多天,心裡也就不會顧及自己人格與社會道義,產生偷盜的慾望。

    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生活過於優越安逸,或者過於艱苦困頓,都會讓一個人的本性發生改變,都不是什麼好事情。

    古人早就看清了人性本質,人性在本質上都是自私而複雜的,人性若被慾望挾持,就會變成無底洞,不但會吞噬掉自己,也會牽連周圍的人。因此,不能簡簡單單用善惡與好壞的標尺,來給人性下結論。

    在正常情況下,人性是善意而美好的,但隨著生存環境和生活狀況的不斷變化,以及自身利益或生命受到損害後,隱藏在人性中的邪惡,就會像野獸一樣跑出來,傷及到他人。

    歷史上那些大大小小的農民起義,如,陳勝吳廣起義,黃巢起義,李自成起義,義和團運動,等等,都是人們在天災人禍下,實在找不到活路,才不得不揭竿而起。這些是“飢寒起盜心”的典型,說明任何人若被逼到了死衚衕,變成惡人是輕而易舉的事。

    商紂王沉迷在妲己的溫柔鄉里,不理朝政,最終被周朝取代。周幽王為博得褒姒一笑,烽火戲諸侯,同樣葬送了自己的江山。唐玄宗被楊玉環的美貌迷得神魂顛倒,喪失雄心壯志,很快讓大唐帝國風雨飄搖。這些都是“飽暖思淫慾”的代表,說明美色是消磨一個人的最好武器。

    東西方人對人性的闡釋,有著驚人的相似。西方先哲曾說:人的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這句話概括性很強,非常形象地說明了人性的複雜性,夾雜著太多的不確定性。

    研究人本哲學的美國現代哲學大師馬斯洛,總結的更到位。在他的體系裡,把人的需要從低到高分成五個層次,這五個層次實際上就是人性的自然需求。

    第一層是生理需求。這是人類基本的物質需求,說明吃喝拉撒是世上每個人的第一需求,若沒有這些,人根本沒辦法活下去。人活著的第一目的,就是為爭取這些。

    第二層是安全需求。當一個人解決了生存問題,就會想著尋求安全感,期待自己的財產和生命都能得到保護。從這個需求開始,人已經上升到精神需求。

    第三層是愛和被愛需求。沒有了飢餓和安全的威脅,人的精神需求自然會再上升一個層次,希望得到愛和被愛的感覺。

    第四層是尊重需求。尊重需求是一個人希望自己得到他人以及全社會的認可,成為有尊嚴,有威信的那個人。

    第五層是自我實現需求。這是最高層次的精神需求,簡單來說,就是追尋自己活著的意義,體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如同給人性設定了臺階,只要不斷自我剋制和自我完善,就會一步步攀上人生巔峰。但許多人往往在解決了生理需求後,由於貪慾的驅使,自控力不足,最終沒有達到理想型人生。

  • 7 # 大胖子爸爸

    其實這兩句話講的最明顯的就是人性,保暖思淫慾,極寒起盜心。

    孔子曰,食色性也。這是人的本性。

    從字面上理解,當一個人吃飽穿暖的時候,衣食無憂的時候,這個人,就開始對人對事想入非非;而當一個人還處於飢寒交迫的狀態的時候,已經餓了很久了,生存才是這個人的根本的時候這時,這個人就姑不得那麼多了,就會產生偷盜掠奪的想法。

    而這就得出了一個結論,結論就是,當你真正衣食無憂,或者飢寒交迫等兩級分化嚴重的時候,這時,人就會發生變化,這和窮則思變的道理是一樣的。

    其實老祖宗早就想到了人的本性,雖然說人之初性本善,但這僅僅侷限於沒有利益關係,沒有極寒交迫的時候說的,一旦身邊的生存環境發生了變化威脅到自身利益的時候,這個人心中的惡念就會爆發出來,就如同野獸一般傷害其他人。

    其實美國哲學家馬斯洛曾經把人性劃分為五個層次第一是生存需求。這是人的基本需求,每個人都在為活著而努力。第二層是安全需求。這是人對周圍環境的需求,當一個人處於不安的狀態時,他會隨時想著如何讓自己平安下來。第三層是愛和被愛需求。這個就是渴望周圍的人,可以給自己一點溫暖,讓自己知道,自己是被重視的。第四層是尊重需求。這是一個人身處社會的最基本需求。第五層是自我實現需求。

  • 8 # 利適文化

    “飽暖思淫慾,飢寒起盜心”這句古語自古傳今,切合實際。現今人們早已脫離了食不果腹的年代。人們認為一個人會不會幹壞事兒,主要取決於他的受教育程度和自我的道德束縛,跟他是不是吃飽了沒有什麼因果關係。

    “飽暖思淫慾,飢寒起盜心”出自明代周希陶修訂的《增廣賢文》。書名最早見之於明代萬曆年間的戲曲《牡丹亭》,據此可推知此書最遲寫成於萬曆年間。後來,經過明、清兩代文人的不斷增補,才改成現在這個模樣,稱《增廣昔時賢文》,通稱《增廣賢文》。

    《增廣賢文》以有韻的諺語和文獻佳句選編而成,其內容十分廣泛,從禮儀道德、典章制度到風物典故、天文地理,而又語句通順,易懂。但中心是講人生哲學、處世之道。

    在古代,有一戶人家的女兒是主人家五十幾歲才生下來的,所以豬肉對於這個女兒非常的疼愛有加,並且當成兒子來培養,不僅能文還能武,在當時那個封建社會是非常少見的了。而在她要談婚論嫁的時候,她就說了飽暖思淫慾這個上聯,希望有人能對出下聯。

    在當時,不少才子都被這句話感到不知如何應對,其實對出來也不難,只是無法達到上聯想表達的意思罷了。上聯講的是一個人若是吃飽了,喝好了,就會想要滿足更多的慾望,這裡的慾望指的是壞的,而不是好的。下聯其實就是飢寒起盜心。當一個人太餓的時候,飢寒交迫的時候,心中就會有一種想當盜賊的心,也就是說有想做壞事的心裡,畢竟貧窮到了一定程度,就會有著不好的念頭,這兩句搭配在一起根本沒有違和感,不知大家是怎麼看待這句話的呢?

    過於溫飽,過於飢寒,其實對於人來說,都是不怎麼好的,要是我們總能恰到好處的剛剛好,是不是就會很贊呢?

  • 9 # 曹形龍律師

    首先是“溫飽思淫慾”,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吃飽了的話,就會想更多好的事情,也就是說,在解決溫飽問題以後,人們就會不斷地追求享受,這句話是非常在理的,因為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都是這樣的,在我們還沒有能力吃飽的時候,我們就想盡一切辦法把自己的肚子填飽,但是到了現在,溫飽已經不是問題了,所以我們就會想著吃好,想著要享樂,想著要去哪裡玩,就是說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們的慾望也在不斷的增強,這句話最深刻的意思就是在講,在我們已經把最基本的問題解決掉了,那我們的慾望就會不斷的增大,這樣就會讓我們用各種手段去滿足我們的慾望。

    下面就是“飢寒起盜心”,這句話的表面意思是說,一個人如果是飢餓的話就會起偷別人的東西的心思,但是引申來說的話,就是說,人在社會上待久了,初心就會改變,那麼為了自己的目的,有些人就會不擇手段地達到自己的目的,然後損害別人的利益,這就是這句話最深刻的意思。

     

     

  • 10 # tiger鍾虎

    “中根生命”的能量變化模式,本就是生存和繁衍。吃飽穿暖了,生存問題也就解決了,就該去完成繁衍的使命了,行動之前當然就要先有“想”的淫慾意識,也就保暖思淫慾了。

    飢寒交迫,生存受到威脅,生命的使命就要落空了,哪裡還能顧及道德禮儀什麼的,沒有了生命,一切與生命關聯的東西都空了。沒有了生命,哪裡還有生命下的其他?所以生存是生命的根本、是首要。當然就要不擇手段的解決生存物資問題。也就要“飢寒起盜心”了。

    這是動物的本性。高尚是反省領悟得來的智慧的結果。

  • 11 # 萬花筒月讀

    中國傳統文化、神話故事、民間俗語、成語典故等等這些大多言簡意賅,通俗易懂,而且一般都對仗工整,深入人心。

    “飽暖思淫慾,飢寒起盜心”其實是有故事佳話的。相傳很久以前有一個大戶人家,主人家老來得一女,很是高興,百般寵愛。從小就請先生教她識文斷字,女孩冰雪聰明,又勤奮好學,很快成為了當地有名才女。

    後來到了婚配年齡,慕名而來的才子無數,女孩便決定“筆墨招親”,她給出的上聯就是:“飽暖思淫慾”。訊息傳出後,很多人爭先趕來求對,都想娶到這個才貌雙全,又家財萬貫的媳婦。正在大家冥神苦想之時,一位氣宇軒昂、神采奕奕的年輕才子對出下聯就是:“飢寒起盜心”。可謂郎才女貌,天作之合,此事也傳為一段佳話。

    “飢寒起盜心”的意思就是:人在飢寒交加的時候,就很容易產生偷盜的念頭,其實這也是人類社會自古以來很多例子的實踐經驗。它簡單明瞭地提醒人們在順境和逆境時都會產生邪念。而“飽暖思淫慾”,目的是提醒人在順境時也要守住本心,堅持自己的操守。

    無論何時何地,我們在逆境之時更要時時警醒,不能失去做人的底線,作為男人要頂天立地,做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金融危機時美元指數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