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近日,在網上看到一個令人非常心寒的視訊。

一個5歲左右的小女孩僅僅因為爸爸媽媽沒有立馬給自己買飲料,便對著媽媽連踹了好幾腳。

原來,媽媽看上了一條裙子,想要去試穿一下,正趕上店裡人比較多,試衣服的時間有點長,女兒就非常不耐煩地吵鬧著離開要去買飲料。

“女兒奴”的媽媽立馬答應,但爸爸卻認為應該等媽媽試完衣服再去買,便沒有同意,還訓斥了孩子幾句。

哪成想,女孩脾氣大的驚人,聽到自己的要求被拒絕了,抬腳就往媽媽的身上狠狠地踢,一腳、兩腳、三腳……邊踢邊罵,不知所措的媽媽都忘記了制止她。

這與之前因為媽媽不讓玩手機,在幾秒內連續飛踹媽媽5腳,怒罵媽媽的廣州男孩何其相似。

僅僅是因為自己的要求沒有達到滿足,便可以對著自己的媽媽拳打腳踢。

孩子的情緒彷彿小鋼炮一般,一點就炸,有時候甚至是沒有任何的徵兆,壞脾氣說來就來,不管不顧地炸上一通。事後,自己舒服了,爸媽卻是一身傷。

人們常說:養孩子就是一場升級打怪的遊戲,孩子的壞脾氣就是遊戲中的大boss,儘管非常令人頭疼,卻不得不刷。

記得澳洲著名的心理學家邁克爾•霍頓說過:“孩子的不良行為往往是一種情緒上的過激反應。”也就是說,孩子在發脾氣的時候,是沒有經過大腦思考的,只是因為情緒堆積到了臨界點。

那麼,這些飛揚跋扈、脾氣暴躁的孩子,究竟經歷了什麼呢?

1

壞的家庭氛圍

助長孩子的壞脾氣

那些父母脾氣暴躁的孩子長大都怎麼樣了?

知乎上一個高讚的答案這樣寫道:長大了的孩子成了脾氣暴躁的父母。

不能平靜地面對他人和自己,不能感知幸福和細膩的感情,無法接受他人合理訴求和建議,擅長髒字訣,永遠被情緒左右,自私,任性,一事無成,過不好一生。

著名作家巴金曾說:父母的榜樣力量非常大。在我小時候,父母脾氣都好,父母從未打罵過孩子。想來想去,我想不出從他們身上學到什麼壞的東西。

今天有些年輕的父母高興時把孩子當做“小皇帝”、“小公主”,動了氣就打罵不休。過不了多久,他們的壞脾氣全讓孩子學到了,孩子們只會學長輩們做出來的行為,不會學他們嘴裡講的道理和心裡想的理想。

如果父母經常把壞脾氣的一面展現給孩子,孩子也會在很大程度上繼承他們的壞脾氣,成為孩子的行為習慣。

就像《自控力成就孩子一生》一書中說的那樣:“儘管所有孩子生來帶有不同的氣質和基因,但家庭環境能夠幫助形成和鞏固孩子的行為方式,如果家庭系統助長了孩子的不良行為,一些更嚴重的問題可能會由此而生。”

孩子就像是一面鏡子,可以真實地反映出父母的樣子,如果缺乏正確的引導,孩子便會維持著現在的模式,不斷地迴圈往復,甚至是日益惡化。

2

那個發脾氣的孩子

其實在表達自己的情緒

孩子之所以大發脾氣,家庭氛圍是一方面,孩子自身發展的限制則是另一方面主要的原因。

對於這些低年齡段的孩子們講,很多時候,他們並不是故意發脾氣的,只是因為自己的要求沒有被滿足,或者說是受到了深深的打擊。因為年齡的限制,他們沒有足夠的認知來發洩這種不舒服的情緒,只能以最壞的形式呈現出來。

那個連踹媽媽數腳的小女孩,儘管她的行為令人心寒,但從兒童發展的角度來看,她只是在表達自己的需求。因為在表達的時候,不懂得控制情緒,而採取了最為簡單粗暴的“撒潑打滾”方式,想以此來達到目的。

每個人生下來都具備調節情緒的能力,但是其控制能力的強弱卻和自身所處的發展階段有關。

就像諾爾曼•多伊教授在他的著作《改變時大腦的天性》中提到的那樣:“人類調節情緒的能力,源自大腦的前額葉皮層,大腦前額葉皮層的發展依賴年齡,它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而發育,這個發育會持續到20歲。”

成長階段的不同,導致了孩子們的認知能力的不同,一旦心理需求得不到滿足,便會採用粗暴的發脾氣來表示。

3

然而,現實生活中,很多父母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因為不懂得兒童的心理髮展,很容易採取錯誤的教育方式,導致孩子的脾氣越來越糟糕。

究竟該用什麼樣的教育方式,才能教育出一個溫和快樂的孩子呢?

一、用良好的態度來對待犯錯的孩子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犯錯誤是很正常的事情,所以父母在孩子做錯事後,沒必要馬上黑著臉批評孩子,更不用對孩子大發雷霆。這些做法除了發洩父母自己的脾氣之外,沒有任何好處。

父母的正確做法,是控制好自己的脾氣,先了解清楚事情的真相,然後細心地觀察孩子做錯事後的反應,再平靜地指出孩子的錯誤。

如果父母習慣了孩子一犯錯,就用打罵的方式來教育孩子,那麼,以後孩子在做事的時候,會想著要怎樣做,才能避免父母的責罵。

這樣孩子做事起來,難免會束手束腳的,更容易發生錯誤。事實上,父母用良好的態度來對待犯錯的孩子,孩子會更容易聽進去並且改正。

二、父母要“言傳身教”

有的父母雖然很少批評孩子,但是孩子卻非常乖巧懂事,做錯了事情,即使父母什麼都不說,他也能反省自己,並且及時改正自己的行為。其實這並不是因為孩子天生就聽話,而是父母“言傳身教”的結果。

三、把孩子當成“小大人”

平時,父母要尊重孩子,與孩子有關的事情,要多聽聽孩子的意見和想法。千萬不要因為孩子小,就忽視孩子的意見。

雖然孩子的意見左右不了父母的決定,但是,父母讓孩子表達自己的觀點,可以讓孩子覺得父母尊重他、重視他。他會因此感到很開心、很自豪,而變得更有主見和更懂事明理的。

父母平時可以把孩子當成“小大人”,儘量鼓勵他多發表自己的觀點。孩子為了能夠在爸爸媽

媽面前表現自己,會想辦法把自己的想法說得更有條理、更容易理解的。

孩子表達自己想法的這個過程,孩子的思考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都能得到很好的鍛鍊。

“爸爸媽媽,如果你們愛我,就多多的陪陪我……”

這首兒歌唱出了孩子們的心聲。

我們總是研究孩子成長中的各種教育,竭盡所能的想把孩子教育得最好,卻忽略了,陪伴才是最溫和卻最猛烈的教育力量,對孩子有了高品質的陪伴,教育自然不會太差。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又一個寶寶差點被噎死:這套能救命的方法一定要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