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初當爸媽,寶寶的每一絲變化都深深的牽動著父母的心緒,很多時候,出現的一些變化都是正常的,不用太過緊張,接下來就跟著小辰看看,有哪些情況不用慌吧~

1. 體重減輕

每個爸媽都記得寶寶剛出生時的體重,過了兩天突然發現,寶寶體重沒漲反而變輕了,立馬嚇一跳。其實,這是很正常的。

寶寶出生後,會逐漸排出胎便,吐出羊水,清除胎脂等等,體重也隨之降低。

尤其是母乳餵養的嬰兒,剛出生的寶寶吸吮力弱,吃奶時間和次數少,新媽媽開始幾天乳汁分泌量少,這些都會使寶寶體重不升反降。在出生後的5-7天體重會減輕到最低值,體重減幅可達7%-10%。但是在10-14天時就會恢復至出生時的體重了。

但是如果寶寶體重減輕的很厲害,那就應該進行哺乳情況評估了,然後再根據具體情況給予相應的干預。

2. 假月經

這個乍一看很嚇人,有的女寶寶在出生5-7天時,會出現陰道流血的情況,就像大人的月經一樣。

不用害怕,這是因為在胎兒期受母體雌激素的刺激,子宮內膜有一定的發育,而出生後雌激素的刺激停止了,就形成了類似月經樣的出血。這種流血的情況最多持續1周就消失啦,不用去做什麼,給寶寶把屁屁清潔乾淨就好了。

3. 乳腺腫大

這個跟假月經一樣,都是受媽媽雌激素的影響,不論男嬰、女嬰都有可能出現乳腺腫脹現象,乳頭如蠶豆或核桃大小,或見黑色乳暈區及泌乳,一般發生在出生後4-7天,一般2—3周可自然消退。

家長們不要去擠,避免發生感染的情況。

4. 馬牙

在出生不久的寶寶口中,有時會看到牙床上有黃白色的小球,硬邦邦的,像是小牙齒,實際上並不是牙齒,學名叫口腔黏膜上皮珠,是胚胎髮育過程中由一種上皮細胞堆集而成的,不疼不癢,無任何不適。不用擔心會影響吃奶,一般2周左右就可自行吸收,不能用針挑或用布擦,以免損傷黏膜,引起感染。

5. 新生兒紅斑

這個也叫過敏性紅斑,一般在洗澡以後出現,大小不一,還能融合成片,全身都有可能出現,有的敏感的寶寶,在光線、空氣或肥皂、毛巾、溫度等的刺激下都會出現紅斑,2-3小時後又自然消失了。這是因為部分新生兒剛剛出生還不適應外界,l周左右就自愈了,無須特殊治療。

6.頭頂腫起。

順產的寶寶頭部一般呈橢圓形,像腫起一個包。這是由於分娩過程中胎頭在產道內受壓引起的。有的嬰兒出生後頭部出現柔軟的腫塊,這是分娩時受壓而引起的頭皮水腫或血腫,一般在出生後6~10周可消失。但是如果腫塊進行性增大或在10周後仍未消失,要及時就醫。

7.生理性黃疸

新生兒出生72小時後可出現面部或全身面板泛黃,5-7天開始達到高峰,然後慢慢消失,最遲不過兩週,早產兒可能會延遲到3-4周。這是因為新生兒體內膽紅素代謝的特殊性而引起的黃疸,屬於正常生理現象。生理性黃疸可在寶寶出生後7-10天自然消退。如果黃疸在出生後24小時就出現,或黃疸濃度特別高,或黃疸濃度上升速度特別快,或正常的黃疸消失後再次出現,那就是病理性黃疸的訊號,應及時去看醫生。

8.新生兒粟粒疹

這是由皮脂腺堆積形成的,米粒大小的黃白色皮疹,有些大的會有小綠豆那麼大。白色的裡面實際上就是角蛋白。也是長多了沒地方放,他就隨意堆積在臉上。自己也會消退。一般出了月子就不會再有的。絕大部分在兩週之內就會消退。所以大家也不用太緊張。

9.生理性脫皮

新生兒出生2周左右,就會出現脫皮現象。這其實只是新生兒面板新陳代謝的正常現象,不需治療。其原因是舊上皮細胞脫落,新的上皮細胞生成,是寶寶的面板從子宮內到子宮外的一個物理環境的變化。出生時附著在新生兒面板上的胎脂就隨著上皮細胞—起脫落了。

在出生還有2-3天后出現的脫皮現象,這是因為出生後從浸在羊水中的溼潤環境轉變為乾燥環境,新生兒表皮與真皮之間的組織不夠緊密,腕關節、踝關節等皺褶部以及軀幹部表皮角化層會成為皮屑脫落。這在胎盤功能不全的過期產兒中更為明顯。若出生時即有魚鱗狀脫皮就非生理現象。

11.眼睛分泌物多

這是由於新生兒的鼻淚管狹窄,黏膜血管豐富,容易阻塞,所以瞼腺分泌物不容易從鼻淚管經鼻道排出,眼分泌物就增多了。

這個不用擔心,與結膜炎、淚囊炎不同,有炎症的話眼鏡分泌物會呈膿性,並且會紅腫發熱,寶寶肯定會哭鬧不舒服的。

12.尿色發紅。

新生兒在最初幾天尿色發深,稍有混濁,有時尿布上可看見淡淡的紅色,屬正常現象,一般5~6天后會消失,但如果10天后仍有此情況,則為異常,要及時就醫。

13.鬥雞眼。

一般而言,新生兒早期眼球尚未固定,看起來有點鬥雞眼,且眼部肌肉調節不良,常有短暫性斜視,屬正常生理現象,尤其好發於臉型寬闊、鼻樑扁平的寶寶。父母應常抱寶寶看室內或外面各個地方,促進寶寶的眼珠不斷轉動,防止鬥雞眼。但是如果寶寶 1 歲以上仍存在鬥雞眼,需要到醫院眼科檢查。

14.膚色變化頻繁

新生兒的血管伸縮功能和末梢迴圈尚未健全,因此膚色變化頻繁,是名副其實的“變色龍”。天冷時手腳會稍稍有點發紫,而哭泣時則會滿臉通紅;有時因為睡眠姿勢的關係,身體兩側或上下半身會出現不同的膚色,這些都是正常現象。

15.呼吸快慢不均

新生兒胸腔小,氣體交換量少,主要靠呼吸次數的增加維持氣體交換。正常的呼吸頻率是40—50次/分,由於新生兒中樞神經系統發育不成熟,呼吸節律有時會不規則,特別是在睡夢中,會出現呼吸快慢不均、屏氣現象。這些都是正常現象,不用擔心。

16.手心腳心易出汗

新生兒中樞神經系統發育尚未完善,體溫調節功能差,易受外界環境影響。當週圍環境溫度較高時,新生兒會通過面板蒸發和出汗來散熱。這時媽媽不要緊張,只要注意居室的溫度及空氣流通,同時給新生兒補充足夠的水分就可以了。

17.水腫

寶寶在出生後3-5天,手、腳、小腿及眼窩等處易出現水腫,一般在2-3天后消失,爸爸媽媽不需要擔心,這是與新生兒水代謝不穩定有關。

19.血管痣

在寶寶哭鬧的時候,會看到眼瞼上,或者後腦勺上有一片紅紅的。

平時看著不明顯,一哭鬧,區域性充血,一下子就看到了。

這個其實是屬於血管瘤的一種,叫血管痣。很多寶寶都有,一般是在6個月之內會消退。所以說,看到寶寶眼皮上、額頭上有一點紅紅時,只要不是突出(面板)平面來,不會隆出一個包,基本都會自己消退的。所以都不用擔心。

20.螳螂嘴

當寶寶開啟嘴巴,嘴巴里面有兩塊肉墊墊,像螳螂嘴一樣。這也是正常的生理現象。寶寶生下來每天都會吸奶,這兩塊肉墊墊就有助於他吸吮。這樣吃奶就比較有力,包裹會比較好。

21.奶苔

小奶寶奶吃多了自然會形成奶苔。奶胎只出現在舌頭上面,不會在兩側的頰粘膜裡面。

喝水奶苔就會淡一些。用棉籤擦能擦得掉,並且不會有潰損的情況。

這裡要注意跟鵝口瘡區分,雖然都是白色,但鵝口瘡不僅僅僅長在舌面上,一定是在口腔粘膜也會有。而且用棉籤不容易擦得掉。如果強行擦(雖然可以擦掉),可能會擦出血。

因為鵝口瘡是真菌,就像口腔長了蘑菇一樣,強行把蘑菇拔掉,基底就斷開來了。裡面就是糜爛的充血的。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科普創新月】呵護母愛,關注分娩鎮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