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你有沒有數過,你家娃一天能問多少個問題?

英國獨立報的研究結果是:平均每天73個!

2~6歲的好奇寶寶們,一天提問的總時長,可以高達14小時,從起床到睡覺,永!不!停!歇!

面對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好的科普繪本是連線孩子與世界的橋樑,能激發和加深孩子的興趣。

但是,繪本選不對、讀不對,也會毀了孩子的好奇心!

今天,身為科普繪本十級愛好者Josh的媽媽,就來跟大家聊聊:我在科普繪本上趟過的坑!

挑科普繪本,千萬別踩這三大坑!

①形式大於內容

新奇有趣的“小機關”,永遠是繪本的加分項。但好內容,才是硬標準!

前兩年大火的《探祕人體》,就算是這類的“優秀代表”。

這本書最大的特點,就是使用了三色濾鏡,可以讓孩子在紛繁的畫面中,用濾鏡“過濾”出人體的某一系統。

肉眼見的畫面

三色濾鏡後的畫面,藍色……我盡力了!

看上去不明覺厲,但其實,藍色眼鏡觀察器官和血管太暗了,很難看清。每副眼鏡清晰度也不一樣。

而且,這本書的內容,真的是太太太專(艱)業(深)了!

完全超出了兒童讀物的範疇。Josh已經算是對人體繪本很有興趣的孩子了,但是依然被勸退。

②大號推薦,盲目跟風

剛挑繪本的時候,我基本也是跟著大號推薦買買買!

這本大獎作品,買!這套3折!買!這本大家都買!買!

《寶寶的量子物理學》,就是這麼入手的

噱頭很足:數學物理專業博士撰寫、扎克伯格推薦、學齡前寶寶就能讀!

結果到手之後,畫風是這樣的:

這樣的:

家長難講、孩子難理解。

光學、力學還能勉強理解,物理學ABC、量子資訊學,量子糾纏學這些就完全是新華字典式的科普,孩子很難提起興趣。

裡面還有些知識點的硬傷:光的折射畫錯了……

更無語的是:給學齡前寶寶的繪本,裡面居然還有公式?

對這套感興趣的,可能真的都是小謝耳朵(攤手)!

講真,科普繪本的同質化,的確比較嚴重。

就拿另一本跟大家拔草的繪本《動動動物小百科》來說,動物的繪本Josh有很多,這套的確差強人意

手掌書

書小,著眼點也小,只是單純講了8種動物的常見知識,沒有拓展和形成體系。

右邊圓形的滾輪也不太方便寶寶操作

所以,建議大家買書之前,一定多看看詳情頁和書評,避免買到同質化的內容。

繪本怎麼選?最重要的是這一點!

說了這麼多,挑選好科普繪本的標準又有哪些呢?我認為主要是這2點:

第一:遵循孩子大腦發育的規律性,匹配孩子的認知能力。

群裡經常有媽媽問我:我家寶寶X歲了,適合什麼科普書啊?

其實,給娃挑書,真沒這麼簡單粗暴。還是要根據寶寶的興趣、性格特點和閱讀能力決定。

Josh就是個不折不扣的科普書迷

但一般來說,低齡的寶寶(0~3歲),理解能力比較弱,專注力保持的時間也不長,可以選擇以圖為主,語言簡潔,多互動機關,趣味性高的繪本。

如果寶寶喜歡故事繪本,也可以挑選些故事型的科普繪本。

推薦繪本:《好多好多的交通工具》《船舶動起來》《呀!屁股!》

ps:文末有書單詳細測評,可以下滑檢視哦!

3歲+的娃,理解能力慢慢完善,能開始理解更深層次的的事物邏輯,喜好也更加明確。

可以參考孩子的閱讀能力,挑選些大齡的科普書,即使文字多一些也能很好接受。

推薦繪本:《恐龍》《昆蟲》《DK兒童動物百科全書》《動物王國》《太空》《地下·水下》《地球》《螺絲釘》

ps:文末有書單詳細測評,可以下滑檢視哦!

第二:好的科普書,並不滿足只是為孩子提供問題的答案,更要鼓勵孩子提出新的問題。由點及面,循著興趣去發現更多。

以科普繪本《太空》為例,可能孩子愛上它,是因為平時對宇宙、星星著迷。

但讀著讀著,可以學著自己製作一個“太陽系”,可以去了解空間站的生活、地外文明計劃……不斷產生新的興趣。

掌握訣竅!科普繪本不難讀!

對很多媽媽——尤其是文科媽媽而言,對科普繪本“敬而遠之”,還有個重要的原因:不知道怎麼讀

乾巴巴的念,自己尷尬,孩子也興致缺缺……演繹吧,又沒什麼情節……

同為文科生的Josh媽拍胸脯保證,其實真沒那麼難!

首先,不要強迫症!比如強求正確答案、一定要一頁頁往後翻,看完這本才能看下一本……

我一般拿到一本新的科普書,會跟Josh從目錄開始看,問他對哪個章節最感興趣。

畢竟,閱讀的主角是他,要跟著他的節奏走。

科普繪本《地下·水下》目錄頁

鼓勵他帶著自己的好奇心去吸收,覺得是“我想看”,而不是“要我看”。

其次,閱讀中要和寶寶積極互動,一起尋找答案。

在讀電的繪本時,我們會比賽找家裡什麼地方需要電,為什麼電扇可以一下開一下關,再延伸到電是怎麼來的?為什麼要節約用電。

這樣結合生活場景去讀,每次都既有趣,又印象深刻。

動物園、植物園、農場、海洋館、博物館……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寶爸寶媽的甜蜜七夕|布丁般柔軟的清涼口感,配上這顏值太誘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