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越沒能力的父親,越喜歡把這三句話掛嘴邊,養出的孩子大多沒出息

父愛如山,爸爸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孩子影響深刻。父愛不可缺少,也不可能被替代。

美國祕魯大學的研究成果表明:由男性帶大的孩子智商高,他們在學校裡的成績更好,走向社會也更容易成功。

家長的言行舉止對孩子非常關鍵,對於有兒子的家庭而言,爸爸顯得尤為重要。

如果一個好爸爸是一百分,你的老公可以打多少分?教育孩子的路上,你的隊友是不是合格?越是無能的爸爸,越愛對孩子說這三句話,教出的娃很難出人頭地

一、沒能力的爸爸才會說的話:看看人家孩子。

明明今年15歲,學習成績不大好。今天明明和爸爸發生了劇烈的爭吵。爸爸說:“看看人家昊昊,又考了第一名,你呢,怎麼這麼不爭氣!”明明對爸爸說:“你怎麼不看人家昊昊爸爸,人家又買了大房子,人家一年掙多少錢,你比得過人家嗎?”爸爸聽了,氣得追著明明打起來。

“看看別人家的孩子,再看看你。”很多人從小到大,永遠都有一個打不贏的對手,那就是“別人家的孩子”。很多家長喜歡用比較優秀的孩子來對比自己家的孩子。這樣看似的激勵,實際上對孩子來說,是一種打擊。

明明和爸爸的爭吵,看上去非常叛逆,其實也是孩子的心裡話。越是沒能力的家長,越是把希望都寄託在孩子的身上。孩子越被打擊越沒自信,後面可能破罐子破摔了。

二、沒能力的爸爸才會的說話:我沒錢。

曉琴終於不用再彈鋼琴了,她徹底放棄了堅持了三年的鋼琴課。雖然媽媽不停地嘮叨,可是曉琴還是覺得自己的心理一下子輕鬆了不少。

曉琴不喜歡彈鋼琴嗎?不是的。她不喜歡鋼琴課需要交錢的時候,爸爸每次都要講的同一句話,爸爸說:“錢錢錢,賠錢貨,非得學什麼鋼琴,我沒錢!”

每次交錢媽媽都要和爸爸爭吵,他們的爭吵讓曉琴很有罪惡感。每次彈琴,她都覺得自己是家裡的罪人。放棄了彈琴,自己終於不用再聽爸爸說,“我沒錢”這句話了。

爸爸往往都是家裡的經濟支柱,有的家庭雖然經濟條件不錯,但是爸爸就很喜歡跟孩子哭窮。我們知道,現在不管是什麼行業掙錢養家確實很辛苦。

但是我覺得,父母因為自己的付出太辛苦,總是向孩子哭窮,對孩子來說,無異於一副沉沉的枷鎖。

1、孩子自卑。

當孩子想要一個比較貴的玩具的時候,家長會怎麼說?可能很多家長就是粗暴地解決,“我沒錢,咱不買。”不是說,不給孩子買玩具,孩子就容易自卑,而是家長的解決方式要有智慧。

不管什麼事,家長總用“沒錢”來應對孩子,這種氛圍的長期渲染,會讓孩子的內心非常貧窮。聽多了哭窮的孩子,沒有安全感,不敢去爭取美好的事物,他們不自信,更害怕失敗。

2、孩子有負罪感。

肖肖一直是個品學兼優的孩子,大學裡她一直成績很好。她被學校保送了本校的研究生,但是她卻簽了應聘書,放棄了保研。繼續求學是肖肖的夢想,但是,她覺得自己現在更需要的是多掙錢。

輟學在家的弟弟談了一個物件,家裡馬上需要錢給他買房子、買車。肖肖實在不想再向家裡要一分錢,爸爸每次大聲喊“我沒錢”的時候,肖肖都想找個地縫鑽進去。她想快點掙到錢,償還爸爸的“人情債”。

很多人一花錢就有負罪感,這和父母從小喜歡對孩子哭窮,有很大的關係。這樣的孩子往往目光短淺,只要能節省錢,只要有眼前的利益,就不會考慮長遠的計劃。錯誤的金錢觀,讓孩子覺得自己是家庭的累贅,他們的內心永遠無法安定。

三、沒能力的爸爸才會說的話:去,找你媽媽去。

今天,老師留了一篇作文,題目是《我的爸爸》。然然是這樣寫的:“父愛如山,因為爸爸總是回家就坐在沙發上看手機,他就像一座山一樣。”

“媽媽,今天吃什麼飯?”,“媽,我今天穿哪件衣服?”,孩子從小在對媽媽的各種呼喚中長大,偶爾喊一次爸爸,“爸爸,我媽呢?”

“喪偶式”育兒,最近這個名詞橫空出世,引起了很多媽媽的共鳴。“焦慮的媽媽”、“缺失的爸爸”,是很多家庭的現實狀況。很多爸爸以自己工作忙作為理由,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缺席,孩子有事找爸爸,得到最多的回答是“去,找你媽媽去”。

孩子是父母雙方共同孕育的,不管是爸爸還是媽媽,既然把孩子帶到這個世界上來,就要對孩子負責任。家庭教育中,爸爸的角色是非常重要的,不要讓父愛的缺失,成為孩子一生的遺憾。

一個好爸爸,是孩子堅強的後盾,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偶像。“育兒是一場修行”,這是爸爸媽媽共同的責任,不要成為媽媽一個人的旅程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想要孩子長成什麼模樣,更多的在於父母如何引導!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吃完的堅果不能丟,堅果殼變身記,保證創意一籮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