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引言

很多家長會發現,孩子對於一些生物總會有莫名的“保護欲”,不管是一條小魚、一朵花甚至是一棵草,在孩子的眼中都是富有生命的。不僅如此,孩子還很熱衷於和各種生物“交朋友”。其實孩子的這種行為也是“泛靈心理”的表現,在這個時期的孩子,往往無法分清現實與幻想之間的差距。

5歲女兒養魚當“寵物”,親媽卻做成鯽魚湯,孩子含淚吃下2碗飯

小張家有一個5歲的女兒萌萌,平日裡一直都是個善良可愛的小姑娘,總是熱衷於和家裡的玩偶“做朋友”,還總是對著玩具說話說個半天。不僅如此,萌萌還特別愛養寵物,只要是活著的東西,在女兒眼裡都是“寵物”。

一次,王女士從菜市場買回一條魚,想著給女兒做個鯽魚湯,所以還特意挑選了一條又新鮮又大的活魚。沒想到等女兒回家看到這條魚,卻怎麼也捨不得把它吃了,還提出了要養這條魚的要求。

為了不打擊女兒的愛心,王女士只好答應了女兒的要求,可是等幾天過後,魚的狀態明顯大不如前,擔心再不吃就不新鮮了,王女士就將魚處理了,做成了鯽魚湯。等女兒回到家後,發現媽媽把魚殺了,小姑娘頓時悲從中來,一邊哭一邊說:“它是我的好朋友!”

雖說女兒哭得很傷心,但“魚死不能復生”,想了想,王女士還是給女兒盛了一碗魚湯。耐不住魚湯過於鮮美,5歲的萌萌也不管自己的“朋友”了,搭配著魚湯,含淚吃下了兩碗飯,這一舉動也令王女士哭笑不得。對於孩子來說,出現“泛靈心理”其實也是一件比較正常的事情,所以家長們也不需要過多地擔心。

2-7歲的孩子存在“泛靈心理”,通常會有哪些具體的表現?

1、熱衷於和玩具交朋友

很多父母會發現,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總愛和玩具“交朋友”,具體表現為給玩具取各種各樣的名字,還會時不時地和玩具進行交流,這些其實都是孩子“泛靈心理”的表現。在孩子的眼中,玩具就是他們的朋友,並且也是有思想的。

2、會出現自言自語的情況

除了和玩具交朋友對話以外,孩子可能還會出現自言自語的情況,經常幻想自己是大俠,又或者是某部電視劇中的經典人物。這種現象的產生,除了孩子自身有豐富的想象力以外,和“泛靈心理”也有一定的關係,所以孩子才會出現“自言自語”的行為。

3、對周圍事物產生憐愛心理

在孩子的眼中,玩具就是他們的朋友,所以有時候當玩具掉到地板時,孩子都會特別心疼地把玩具撿起來抱在自己的懷裡,甚至還會說:“有沒有摔疼呢?”這些其實都是由於孩子對事物產生憐愛心理所造成的,也是“泛靈心理”表現的一種。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應該如何培養孩子的愛心?

1、父母要富有愛心

要想孩子富有愛心,父母首先要讓自己成為有愛心的人,只有這樣,才能在日積月累的過程中,將這一行為舉止影響給孩子。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就是孩子學習的榜樣,所以只有父母時刻懷有愛心,孩子才會努力讓自己成為和父母一樣的人。

2、學會接受孩子的愛

孩子對於愛的表達,體現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特別是在對待父母的過程中。所以作為父母,除了要對孩子付出自己的愛,也要學會接受孩子的愛。當孩子表現出對父母的愛時,父母也要小心、謹慎地保護孩子的初心和愛心。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女孩就該這麼養!做到這5條,她將來一定優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