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我們身邊不缺乏這樣的例子:

孩子正在開心的玩耍,只見媽媽回來時,卻無緣無故的亂髮脾氣

“誰把我的拖鞋弄不見了”其實媽媽的拖鞋正在沙發下好端端的躺著。

“今天怎麼沒人做飯”其實自從爸爸出差後,媽媽因為工作一直帶孩子出去吃根本就沒做過飯。

“小明,你作業做完了嗎,就跑出去玩”其實,那天是週六,媽媽說好了要帶孩子出去玩的。

“媽媽,給我2元錢我要買英語本”“前天不是剛給你買了嗎,怎麼又要,是吃本子嗎”?其實距離上次媽媽買本子已經半個多月了。

“媽媽媽媽,我爸爸怎麼還不回來呢”?“你問我,我怎麼知道,你爸爸愛什麼時候回來就什麼時候回來”

“媽媽,給我講故事,我要聽三隻小松鼠”

“自己去看,書都給你買了,沒看到媽媽忙著嗎”?

每每聽到這些話,孩子就會諾諾的退到一旁不在打擾媽媽,他們帶著沮喪和失落,很委屈,不知道媽媽這是怎麼了,怎麼跟平時不太一樣。

而媽媽們可能覺得這就是平時的語氣,沒什麼呀,孩子是真的不懂事,並沒有發現自己所謂的這些語言資訊裡,帶著少許怨氣與發洩。其實,這是一種典型的負面情緒。

情緒是一種發洩者本人內心的主觀感受,但在情緒發生時,又總是伴隨著某種外部的行為或者臉部表現。這種外部表現也就是可以觀察到的出現的某些行為影響。這些與情緒有關的外部感官表現,叫表情。

而負面情緒就是因為某種原因而導致的焦慮、緊張、憤怒、沮喪、悲傷、等有時又稱為負性情緒。我們常見的就有抱怨,浮躁,唉聲嘆氣,發脾氣。

人們之所以這樣稱呼這些表現為負面情緒,是因為此類情緒感受是不正面的,發洩者本人的身體也會出現短暫的不適感,甚至影響工作和生活的順利進行,進而有可能引起身心的傷害。

現代社會快節奏的生活導致了每個成年人的“不容易”,特別是對於已經成家的父母們。

父母們難免有很多負面的情緒無處發洩,很多父母往往會選擇自己的孩子,讓他們成為我們的“出氣筒”。

我們家長有哪些負面情緒讓孩子成為“出氣筒”

1.把所有的責任都推給孩子

有這樣一種現象,當我們每個人自己犯錯時,無論大小,我們都會包容自己,不會懲罰自己,也不會生氣。因為在潛意識裡會形成一種自我安慰,會認知模糊,因為我們會覺得,只有傻子才會懲罰自己。

當我們看到別人犯錯時就會特別生氣,會忍不住發火,大事小事我們都會斤斤計較,因為我們是旁觀者。

而對於父母,天生就有一種,我的孩子我應該教育的心態,當孩子犯錯時,不分青紅皁白就打罵孩子,覺得是孩子的錯。

有時,當我們在家裡自己丟了某件東西時,因為一時著急,可能沒有發現是自己丟的,尋找時,找不到就以為是孩子偷了,就會打罵孩子,逼迫孩子交出來,告訴孩子要是拿不出來晚上就不能吃飯。孩子即使十句都說不是自己拿的,可家長會覺得只有孩子一個人在家,只有孩子有機會拿,把責任都推給孩子。

2.拿孩子與自己做比較

有的父母因為年輕時養成了自律,勤勞,做事一絲不苟的性格,就要求孩子也必須做到,因為他們覺得父母是什麼樣子的,孩子就必須是什麼樣。

他們會嚴格要求孩子。可能在寫作業上要求孩子必須在2個小時內完成,孩子如果沒有完成,父母就會訓斥說“你怎麼這麼慢,只讓你寫作業又不幹啥,我年輕時一個小時就寫完了,還得做家務”。當孩子吃飯時,掉了一些菜在桌子上,你讓孩子撿起來吃了,孩子可能會反感不吃。你可能會說“這又不髒,菜這麼貴,媽媽以前掉在地上都要撿起來吃呢”

父母們可能沒有意識到,他們經歷了那個年代的事,養成了節約的性格,可能孩子們沒有經歷他們無法感受到。

3.生活不順心就責備孩子

父母們因為工作壓力大,找不到可以發洩的地方,會把這些一些負面發洩到自己親人身上,特別是沒有語言還擊力的孩子。

比如,當家裡經濟上出了意外狀況時,父母們心情不順,唉聲嘆氣,忙前忙後的尋求解決,如果回家看到孩子開心的看著電視時,他們就會發脾氣說“你怎麼只顧自己玩,沒看到媽媽忙,也不幫忙”或者說“家裡都沒錢了,爸爸媽媽都不高興,你怎麼這麼開心”等。

有些離婚的單親媽媽,他們因為沒有了丈夫的幫助,自己一個人工作生活比較難,她們就會把對丈夫的要求讓孩子去做,孩子能力有限,完成不了就會遭到媽媽責備。

為了不讓孩子成為自己的“出氣筒”,控制自己的負面情緒,家長們如何做?

1.發生事情時,要清楚責任

每件事情都有它的前因後果,不論什麼人,什麼身份做了哪些事都要承擔責任。

在家裡時,父母們要隨時保持清醒的頭腦,如果自己丟了某些東西時,要想到孩子有拿它的可能嗎?去找他,回想自己的東西是在哪裡丟了,如果說孩子沒拿,要了解是真的沒拿還是在說謊。

是孩子的錯,就要找出孩子犯錯的原因,幫孩子分析,她用了你的口紅可能她身上會留下痕跡,然後告訴她,不能亂拿媽媽的東西,媽媽也會生氣。

家長們自己的責任自己承擔,也會給孩子做一個表率,讓孩子學習如何承擔責任。

2.把孩子看做獨立的人,尊重孩子

我們父母在把自己情緒發洩傾倒給孩子時,孩子前期可能會忍受,後期他們就會反過來質問父母,父母應該反省自己,認識到自己的錯誤,關注孩子的言行。

孩子受委屈時一般都會選擇一種方式來儲存自己的委屈,父母要及時發現,併為自己的錯誤道歉,不要礙於面子。孩子也是人,你把怨氣發洩到他們身上也解決不了問題,自己舒心了,可能痛苦的是孩子,他們的情緒又該何處去。

3.控制自己的脾氣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脾氣,每個人也都沒有權利去替你承擔你的脾氣。作為家長,雖然負面情緒在所難免,但要學會控制自己的脾氣,為自己尋找合適的發洩口。

當因為在公司受了老闆的批評時,你下班回家可能來不及釋放心中的憤怒,看見孩子就想要發洩。這時需要你轉移情緒點,去發現孩子的好處,可能孩子已經替你澆了花,替你擺好了鞋子,幫你整理好了床鋪,提前完成了作業,就等回來與你分享呢?這樣你也能忘了之前的不快,避免了與孩子關係的進一步破裂。

發脾氣之前,靜下心來想想後果,也許你也不會再亂髮了呢?

父母們,應該明白,我們身為成成年人,生活上的壓力是需要自己排解的,壓力的源頭更不是孩子引來的,我們真的不應該將自己的暴躁宣洩在孩子身上,那你給他們造成的壓力力,他們應該怎麼辦?

這世上真的沒有人能做到像孩子這樣,無聲吞嚥著我們給於的傷害,又無條件的包容我們,愛我們。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孩子養魚當寵物,寶媽轉手做成鯽魚湯,5歲女兒含淚吃光2碗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