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文/編輯:豆爸讀書會

我想先講兩個故事:

一個孩子問爸爸:“爸爸,你一小時掙多少錢?”

爸爸隨口回答:“20塊吧。”

孩子說:“那你可以借我11塊錢嗎?”

爸爸不耐煩地把錢給了孩子。

孩子從自己口袋裡掏出9塊錢,加上爸爸的11塊錢,一同給了爸爸,然後說:“爸爸,現在我有20塊錢了,我把錢給你,你可以陪我一小時嗎?”

另一個故事是朋友分享的,在朋友的記憶裡,她父親第一次對她說“愛”,是她結婚的那天早晨。那一年,她26歲。記憶中父親總是不苟言笑,她幾乎看不出父親的喜怒哀樂。

朋友說,父親對她說“我愛你”的那一刻,她的眼淚一下子就流下來了,感覺到一種前所未有的溫暖和感動。

這兩個故事很有代表性,孩子對於父親的要求其實很少,歸結起來就是陪伴和表達愛,但就這兩點小小的要求,很多爸爸都做不到。

我們都知道,在孩子的成長過程裡,父親的角色至關重要,甚至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但有很多父親覺得焦慮,說自己工作太忙,常常無法擠出那麼多時間帶娃,如何做個好爸爸呢?

我最近看了一本書,也是一本很紅很暢銷的著作,書名就叫《忙碌爸爸也能做好爸爸》。這本書從理論和實踐層面,告訴了我們,無論多麼忙碌的爸爸,都是可以成為一個好爸爸的。

這本書的作者布魯斯·羅賓森是澳洲西澳大學的醫學教授。做醫生的有多麼忙碌,就不用多說了,而且他還要從事科研和調查工作,忙得不行,但他同時還是三個孩子的父親,身體力行地實踐了“忙碌爸爸也能做個好爸爸”。

為了寫作這本書,布魯斯對數百位父親進行了調研,其中包括澳洲總理、好萊塢明星,也有很多企業家、上班族,這些人都是忙碌的爸爸。作者幫他們總結出了成功的經驗或失敗的教訓,最終寫成了這本書。

接下來,我從4個方面介紹一下作者的研究。如果媽媽想讓爸爸更多參與育兒,如果爸爸想成為更好的爸爸,都可以來看一下這本書。

✦第一部分:高效陪伴

據作者的調查,上班族爸爸們每天關注孩子的時間普遍很少,只有不足15分鐘。而如果用“專注性陪伴”來衡量,陪伴時間還要打折扣。

我們仔細回憶一下,在陪伴孩子的時候,你真的是在全心全意地關注孩子嗎?

有時候,我們人雖然在陪著孩子,手裡卻沒有停下刷手機,眼睛沒有離開電視,腦子裡可能還在想著工作的事情。

對陪伴孩子這件事,我是很用心的,但是還是會常常出現這樣的情況:孩子為了引起我的注意,不停地搶我的手機。

一個親子調查發現,45%的父母聲稱沒有足夠的時間和孩子一起玩耍;55%的父母和孩子在一起的高品質時間不夠。

參與調查的中國父母中,有80%父母和孩子一起最常做的事,是看電視。

這種人在心不在的陪伴,其實是無效陪伴。這樣的情形其實是對親子關係很大的傷害。

在一個採訪中,許多孩子被問及最希望父母為自己做什麼,孩子的回答驚人地相似:“放下手機,多陪陪我!”

孩子真正需要的不僅是你在身邊,而是高品質的有效陪伴。

爸爸和孩子在一起,不僅需要給孩子提供支援,還要和孩子互動,讓孩子感受到你的存在。

作者在這本書中搜集了大量與爸爸照顧孩子有關的素材,採訪了很多的爸爸和孩子,有身邊的普通人,也有公眾人物。

每一個爸爸都有很多的寶貴經驗,每一個孩子的想法也很有參考意義。

有一個孩子這麼說:“爸爸會和我們一起玩或跟我們一起做飯,因此,我們總是在他下班剛進門的時候,就迫不及待地歡呼著衝過去迎接他。”

下班後的20分鐘是家裡每個人情緒調整的過渡期,很多父母在這個期間容易煩躁發怒。這是因為忙碌的工作會減少大腦中的化學分子,讓人感到疲憊。

那麼,忙碌的爸爸要怎麼做呢?

首先,爸爸需要坦然面對不逃避。

從一天忙碌的工作中抽身出來,回家還要面對孩子玩鬧的混亂場景,有時候確實讓人想要逃避。

但是,逃避只是短暫地不用面對,但從來不是解決問題的方式。

真正有效的方式是,和孩子一起投入一件事情。

比如,和孩子一起做一頓與眾不同的晚飯。未完成的工作,可以留到晚飯後再做。

還有,耐心傾聽孩子講講這一天發生的事情,讓孩子感覺到你的存在,還有對他/她的在乎。

對忙碌爸爸來說,還有一個時間可以很好地被利用,那便是週末和假期。

作者講了自己的一個故事,他攻讀博士學位期間,在收尾階段非常忙。但是他承諾家人,在取得學位後就休個長假陪他們。

他在假期帶著孩子一起旅行、露營,給自己和孩子都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回憶。

✦第二部分:孩子想要什麼

網上有一個很紅的觀點,“我喜歡蘋果,你卻送來一車香蕉。還哭著問我為什麼不感動。”

這便是給予和需求不匹配造成的困境。別人需求的是蘋果,你送再多的香蕉也達不到想要的效果。

養育孩子也是一樣。你想要和孩子建立很好的親子關係,首先就要了解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麼。

比如,很多孩子在爸爸媽媽跟前更容易哭鬧,這其實是他們在抗議父母陪伴的時間太少。這時候,如果以孩子哭鬧為由,斥責孩子,將會極大地傷害孩子對你的親近之心。

如果我們不知道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麼,哪怕花再多的時間與孩子相處,也不能達到養育孩子的最好效果。

很多時候,孩子會發脾氣、哭鬧,排除身體不舒服的原因,常常是因為他們感覺自己的需求沒有被滿足。

而孩子的第一需求,便是安全感。

安全感的缺失會導致孩子精神緊張,擾亂大腦神經傳導介質的平衡,特別是腦內啡和兒茶酚胺的失衡,這兩類激素是調節大腦自我控制的。

與父母和睦的相處,是孩子獲得安全感的重要途徑之一。

爸爸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要多與孩子溝通,引導他們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想法,這樣我們就更容易了解孩子真正的需求。

《正面管教》那本書中提出了一個很重要的思想,就是要讓孩子感覺到你的愛是無條件的,這也是本書作者強調的觀點。

不管孩子學習是好還是壞,不管孩子是聰明還是稍顯愚鈍,不管孩子是懂事還是任性,你都要讓孩子知道,這絲毫不影響你對他們的愛。

在生活裡,我們常常用表現來衡量價值。表現好更容易得到喜歡和誇讚,但是,你需要讓孩子知道,他/她的表現,並不能影響你們之間的情感。

作者的兒子就曾經問過他:“爸爸,如果我表現得不好,你會不愛我了嗎?”這時候,作者給了孩子明確的答案,並在生活裡注意細節,解開孩子的這種心結。

我很慶幸,在我的成長過程裡,沒有一個“別人家的孩子”來攪局,這反而讓我一直很自信,充滿動力。

孩子有權利去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而不是因為父母的喜好而委曲求全。

一個孩子這樣說:“父母的愛帶給我安全感,促使我興趣廣發,信心十足,而不是充滿野心,這讓我終身受益。”

許多孩子野心勃勃,甚至以野心為動力,其實他們是想在父母面前展示自己。

✦第三部分:經常出差怎麼辦?

忙碌的爸爸可能經常要面臨出差的情況,這讓爸爸很難照顧到孩子。那麼,出差真的是好爸爸的頭號天敵嗎?

其實,出差也可以給孩子積極的影響。

一個很明智的做法是,出差前要告訴孩子離開家的原因,爸爸是不得不去完成一項工作,才不得不離開他們。

出差之前,你還可以給孩子寫個紙條,放在他們容易發現的地方,讓這成為你們交流的一個橋樑。

在出差途中,你還可以隨時通過電話和視訊,來表達對孩子的牽掛和愛。給孩子講講出差途中的趣事,也讓孩子給你聊聊生活裡的事情,這也會產生非常積極的作用。

每次出差,我每天都會抽時間跟孩子視訊,讓孩子知道我並沒有忽視他/她。這並不會花費太多的時間和精力,對孩子來說卻十分重要。

如果可能,帶著孩子一起出差也不失為一個好辦法。當然,年齡大一些的孩子才行,即有自我照顧能力的孩子。你可以不用擔心孩子而安心工作,孩子又可以增長見識。

作者就有過多次帶著孩子一起出差的經歷,儘管有時候要面對飛機晚點等意外情況,但每一次,作者和孩子都覺得那是一段非常珍貴的旅程和記憶。

那麼,帶著孩子一起出差,要注意一些什麼呢?

首先,最好帶7歲或10歲以上的孩子一起出差。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學業還不算重。同時,他們會聽話,會用手機,知道如果走丟了該怎麼辦。

而且,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好奇心強,也有了一定的表達能力,可以記錄在旅途中的故事,這會是珍貴的回憶。

其次,只帶一個孩子。

每次只帶一個孩子,你和孩子就能有更多的溝通機會。如果你出差帶兩個孩子,他們可能會一起聊天打發時光,你便失去了一個和孩子親密交流的好機會。

最後,也是很重要的一點,在旅行前要做好充足的準備。

你需要和孩子一起收拾好旅途中所需要的行李,也可以和孩子提前計劃旅途中要做的事,讓孩子對旅途充滿期待。

讓孩子準備好記錄旅途中的點滴,這對孩子來說,也是一個很好的學習機會。

✦第四部分:做個好爸爸,對事業很有幫助

養育孩子是一件複雜而精細的工作,在這個過程中,你需要耐心,也需要管理能力。

很多養育孩子的方法,也同樣適用於管理企業的員工。

美國埃默裡大學一項超過40年的研究發現,在養育孩子方面花費較多時間和精力的爸爸,與工作狂爸爸相比,事業成功的時間相對較晚。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的事業會逐漸實現超越。

這是因為,爸爸的角色讓他們變得更有耐心,更成熟,看待事物的眼光會更加客觀。

一位爸爸說,養育孩子讓他獲得寶貴的經驗:“懂得傾聽,掌控全域性的工作環節,從彼此進退的過程中相互學習。”

這些,對工作來說,也是很寶貴的經驗和能力。

以前,我以為是我要教給孩子很多,為孩子付出很多。但後來,我發現,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我自己也學到很多,變得更加耐心和成熟。

養育孩子是一個不斷建立正反饋的過程,我和孩子一起付出,一起成長。

尤其是在這個生活節奏越來越快的時代,人們很容易在忙碌中因為壓力變得焦慮。

而爸爸在照顧孩子的過程中,可以通過彼此和諧的親子互動,緩解工作壓力,從而提高工作效率,進入一種良性迴圈。

在忙碌的工作中,合理規劃時間和精力,做一個好爸爸,不僅能夠改善親子關係,也能讓爸爸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受益,何樂而不為呢?

本書作者布魯斯是從業26年的醫生,他接觸過不少病患,其中讓他很感慨的一點是,那些罹患癌症的中年男性最後悔的事情,通常都是沒有花更多時間陪伴孩子。

每位父親在內心深處都知道,人生中最喜悅的體驗,通常來自和家人相處的時光。所以,我們為什麼要等到來不及的時候再後悔呢?

從現在開始,抽出時間接送孩子上下學,找個週末和孩子到近郊玩一玩,每週和孩子一起吃幾次飯,每年約定做一次旅行,出差的行程如果不是那麼緊湊,可以帶上孩子一起,等等等等,這些事情,只要你想做,就可以做得到。

美國前總統奧巴馬說過:“我不會做一輩子的總統,但我一輩子都要做好一位父親。”

謹以此書,獻給所有希望做個好爸爸的忙碌者。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寶媽攢20袋母乳送閨蜜,結果被轉手丟掉:瞧不起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