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現在,我們對於教育的問題越發的重視,因為大家都知道,孩子是未來,而教育則是一切的根本,我們在拼盡全力為孩子爭取最好的教育的同時,也逐漸意識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畢竟,現在是一個資訊化時代,隨便開啟一個網站,我們就可以看到許多的真實事例,其中不乏家庭因素為孩子造成的各種影響。

比如一些學習優異的孩子,大多出生在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環境中,還有一些父母關係不和諧的孩子,他們的心理、性格也存在著某些缺陷, 所以為了孩子能夠更好的成長,培養出健全的性格,父母們也開始學會了在他們面前掩飾自己的情緒。

夫妻之間發生了矛盾會揹著孩子解決,就算孩子犯了什麼錯誤,也儘量不打罵孩子,強忍著自己的脾氣,用溫和的方式去與孩子溝通。

確實,如果為人父母不能夠控制自己的情緒,那麼對於孩子造成的傷害必定是極大的。

達爾文也曾經說過,脾氣暴躁是人類較為卑劣的天性之一,人要是發脾氣,就等於在人類進步的階梯上倒退了一步。

似乎無論從哪方面來看,父母在孩子面前掩飾自己的壞脾氣,都是一件好事,但是有關研究表明,如果總是對子女去掩飾自己的情緒,那麼相比於其他家庭的孩子的,自己子女的情緒控制能力是較弱的。

所以這個問題值得所有父母重視,而不是僅僅掩飾去解決。

下意識地掩飾情緒,成為父母們的"通病"

在所有人的心中,小雅都是以為當之無愧的好媽媽,照顧孩子溫柔細緻,說話從來都是輕聲細語。

就算是因為什麼事情和家裡人有了不一樣的意見,看了看身邊的兒子小軍之後,小雅只是也能強忍下來,但後拉著兒子回到房間或是做一些別的事情。

久而久之,家裡的氛圍並沒有因為她的隱忍而和諧,相反,越來越壓抑。

有一天小雅在給兒子收拾書桌的時候,看到了孩子的日記本開啟著,上面孩子的稚嫩的筆記讓小雅看著感到無比的內疚:"我覺得,媽媽她可能是不喜歡我了。我有什麼事情都和媽媽說,我開心我不開心,但是媽媽卻從來不和我說,她明明很不開心,但是我問媽媽,媽媽都說她很開心。"

小雅怎樣也沒有想到,自己的行為竟然會給孩子造成這樣的誤會。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遇到過這樣的事情,也或許是遇到過,但是並沒有在意或沒有深思。

我們人類是一種非常複雜的動物,就算是脾氣再好的人,在遇到某些事情的時候,難免也會滋生出一些壞情緒,為了不影響到孩子,家長會選擇在孩子的面前刻意去隱藏,覺得這樣就可以瞞過孩子。

但實際上在孩子的生長過程中,他們在4歲的時候就可以識別媽媽的樣子,在8個月大的時候就會"看人臉色",他們能夠從非常細微的表情變化或神態就能看出媽媽爸爸到底是開心還是不開心。

在各種育兒書籍與育兒文章裡,都在告訴我們父母一定要時刻保持理智,對待孩子要有足夠的耐心,如果總是以暴躁的脾氣對待孩子,那麼孩子也很有可能會繼承家長的性格特點,變成一個暴躁的人。

這些道理讀起來讓人讚不絕口,覺得實在是金玉良言,但是事實卻是"知易行難"。

道理誰都會說,可父母也是普通人,不可能像聖人一樣無喜無悲,能夠剋制自己的情緒。

而未來孩子也會是如此,會遇到種種問題,如果孩子能學到父母的暴脾氣,那麼也同樣會因此而學的不會表達情緒,到時我們還會覺得這是好事嗎?

父母總是掩藏自己情緒,對孩子的成長不利

情商之父丹尼爾迪安戈爾曼說過:家庭是孩子學習情緒的第一個學校,父母如何對待自己的感受,以及選擇什麼樣的態度迴應,都會對孩子產生極大的影響。

由此可見,如果父母長期在孩子面前掩飾情緒,那麼孩子也將無法從父母身上去學習,如何正確處理自己的情緒,這無論是對孩子的情緒管理能力,還是性格及心理都會造成一定的影響。

1、 孩子無法正確的認識情緒

當我們在面對不同的人不同的事情時,都會產生不同的感受,我們會開心會憤怒,這都是不同的情緒,我們沒有辦法去說哪一種情緒是錯誤的,是不應該的,相反,這都是應該被人們所接納的。

如果我們總是在孩子的面前掩飾自己的情緒,那麼會使孩子覺得這樣的情緒是錯誤的,是不能讓別人知道的。

2、 孩子學習了錯誤的情緒處理方式

孩子從小就在父母的身邊長大,所接觸的第一個人也是父母,父母的所有行為都會直接影響到他們。

他們能夠感受到父母的情緒,所以也會去學習父母處理情緒的方式,為什麼有那麼多的孩子在學校中在步入社會之後會受到別人的欺負,因為他們不會表達自己的情緒,不會表達自己的不滿與憤怒,而這是從小就養成的習慣與性格。

3、 使孩子懷疑自我價值,降低孩子的共情能力

孩子雖小,但是卻並不意味著他沒有共情能力,沒有同理心,當孩子發現了父母,壞情緒時,他們也會去關心父母的感受,如果每次都從父母的口中得到否定的答案,一方面他們會覺得父母不愛自己,所以不願意和自己訴說。

另一方面他們相信了父母的話,會進行自我懷疑,覺得自己的感覺是錯的,從而慢慢降低了原有的共情能力。

有些家長可能會感到疑惑,既不能隨意的在孩子面前發脾氣,又不能在孩子的面前隱藏脾氣,這讓我們如何是好?

實際上,其實每次情緒來了的時候,都是一次教育孩子的好時機,就看我們能不能夠把握得住。

聰明的父母從不掩飾自己的壞情緒,但會多做一件事

有一次,在女兒睡覺的時候王女士和丈夫發生了一些爭執,結果把已經睡著的女兒吵醒了,女兒光著腳丫站在門外,看起來很害怕的樣子。

王女士對丈夫說:"現在女兒行了,我們也都在氣頭上,我去哄女兒睡覺,你冷靜冷靜好好想想",說完帶女兒回到了臥室。

女兒問她:"媽媽你是生氣了嗎?"

王女士點點頭:"對呀,媽媽和爸爸生氣了,因為我們的想法不一樣,所以發生了爭吵。不過只是因為這個事情,解決之後就沒事了,但是如果不說的話,以後每天都不會開心"。

女兒點點頭,很快又再次睡著了。

其實讓孩子知道我們有壞情緒並不是一件大不了的事情,將自己的情緒與孩子分享反而可以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並且在這個過程中也可以告訴孩子自己是怎樣處理這些壞情緒的,讓孩子,讓孩子也能夠從中受益。

如果一時之間沒有忍住自己的壞脾氣,那麼應該在事後立即向孩子道歉,說明原因,你也是在向孩子示範知錯就改,敢於承擔責任。

值得一提的是,壞脾氣是有度的,如果真的到了爆發的邊緣,那麼一定要想辦法冷靜下來或者遠離孩子,千萬不要讓自己的一時憤怒傷害到他們。

你會在孩子的面前控制你的壞情緒嗎?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8歲女兒每到週六準時肚子疼,父母帶她檢查,醫生:你倆別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