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旅遊>

生活在高原地帶的藏族人民因“其腥肉之食,非茶不消;青稞之熱,非茶不解”,而對茶產生了極大的需求,甚至到了“一日不可或缺”的地步。奈何高原地區鮮有種植茶的合適條件,只能引進,就這樣茶馬古道應運而生。

茶馬古道以川藏、滇藏與青藏三條大道為主線,輔以眾多支線,如同蜘蛛網般覆蓋了眾多區域,推動了各地、各民族的經濟文化發展,滿足了各民族的日常需要,往大了說促進了各民族的團結和穩定。

時間倒流回兩千多年前的西漢年間,農民牽引著馱運茶磚的騾馬從天府之國成都出發,經雅安,渡大渡河、過磨西,抵達木雅草原;

唐代,隨著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的嫁入,青藏高原興起了一股“慕華”的風,飲茶也開始形成風習;

宋代,中央政府與藏區建立了“以茶易馬”的互市制度,因為當時大量的互市馬匹產自青海一帶,所以大量的川茶從雅安等地經成都,過鬆潘,入甘南,抵達青海東南部,然後又從青海東南部流入青海及西藏;

元代,西藏正式納入中國版圖後,政府在藏區興建驛站,大大地延伸了茶馬古道;

明代,甚至為了保障茶馬古道的暢通,還駐軍保護;

清代,康定成為川茶輸藏的集散地;

民國時期,通往中國戰區的通道被切斷,很多援華物資通過茶馬古道(當時茶馬古道線路已延伸到中印口岸)運送進來。

把酥油放到木桶之中,加入食鹽和熬製好的茶汁,反覆搗拌,讓酥油和茶充分地融合,這便是醇厚的酥油茶了。說實話,酥油茶對於去藏區旅行的遊客們來講,確實不好下嚥,但是甜茶卻十分符合遊客們的口味。

甜茶在西藏流傳的時間不如酥油茶久遠,百年前伊斯蘭商人穿梭於印度、尼泊爾和拉薩之間。在拉薩,他們把紅茶熬汁、加入牛奶、白糖,製作成了甜茶。這種飲品深受拉薩上層貴族的喜愛,慢慢地流傳於平民之間,甚至有了專門的甜茶館。甜茶館除了供過往行人歇腳飲食外,還成為了消息流通中心,豐富了當地人的物質和精神生活。

茶馬古道成為了連接西南各地的走廊,經濟和文化在這條走廊上飛速地發展著。現在的很多進藏線路或多或少都有著茶馬古道的影子,而你我是否還會在進藏的同時感受到古道的滄桑感?

7
最新評論
  • 為何故宮的房頂從來都看不到鳥糞?600多年了還如此明亮?
  • 夏季萬物興旺,這是一年中最美的時光,也是旅行的最佳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