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旅遊>

不知從何時起,有許多簡漢網路的歷史號,都會把位於北印度的昆巴哈爾堡稱為:印度版長城。

然而,這座區域性擺拍形態異常類似長城的堡壘,並不是當地規模最大的永固工事。倒是同樣位於拉賈斯坦邦境內的奇托爾堡,在佔地面積、功能屬性和知名度方面都更勝一籌。相比公元15世紀才開工的前者,其歷史淵源也有更多故事可供挖掘。

奇托爾堡所在的 拉賈斯坦邦南部梅瓦爾地區

從地理格局上看,拉賈斯坦並不是北方軍隊所慣用的南下次大陸通道。但因靠近印度河流域和著名的塔爾沙漠,所以仍舊具有極高的戰略價值。因此,不僅是所有勢力都希望控制的區域,也經常成為征服者後裔的自保陣地。例如生活在當地的拉其普特人,就包括古典時代的斯基泰部族后羿與中世紀早期抵達的白匈奴集團。他們雖然在後來被幾波新來者向南擠壓,卻始終能保住自己的一畝三分地都。

公元8世紀,面對已滲入旁遮普和信德兩地的阿拉伯征服者,就有強勢君主巴帕-拉沃爾站出來領兵抵禦。他在反攻得手後,順利控制了位於拉賈斯坦南部的梅瓦爾地區,並隨即開始修建初代的奇托爾堡。那裡本身就有1座300年前落成小堡壘,併成為拉其普特人規劃自己末日要塞的起始支點。

擊敗阿拉伯征服者的 巴帕-拉沃爾

他特意選擇在180米高的小山上建立要塞,以便俯覽周遭區域,並確保讓未來的對手很難輕易攻克。由於這座小山邊上就有河流,所以並不擔心守軍會缺乏水源。再通過當時已傳入印度的新式蓄水池技術,將部分河水與雨水都收集起來,形成非常罕見的軍事內迴圈系統。但當時的奇托爾堡佔地面積偏小,更像是山下普通定居點的衛城。在以加茲尼王朝為代表的新一輪穆斯林突厥征伐中,沒有留下什麼值得稱道的防禦表現。

1303年1月,已脫離加茲尼王朝的德里蘇丹國軍隊南下,包圍了由拉其普特武士守衛的奇托爾堡。之後的7個月內,這些圍攻者努力推進到半山腰位置,卻還是被雨季天氣和守軍的頑強擋了下來。德里蘇丹不僅派工兵用拋石機轟炸城牆,還出動許多身披重甲的古拉姆戰士強攻,終究在至少2次的大規模嘗試後面臨失敗。一直到當年8月下旬,才靠要塞守護者的彈盡糧絕與瘟疫爆發,首次攻克了奇托爾堡。除剩餘士兵被害外,還有約30000名上山躲避的印度教農民被殺。但當初的防禦工事選址,還是得到了實戰肯定。

14-15世紀 奇托爾堡的佔地面積被大大擴增

此後,征服者便返回北方應付蒙古入侵。暫時接受駐軍的拉其普特人,也在十多年後發動起義,將留在堡內監視自己的穆斯林士兵全殲。德里宮廷雖然憤怒,卻已經無力在野戰中獲得絕對優勢。雙方就把這種時斷時續的戰爭,一直進行到近代開始後的16世紀。位於整片區域最南部的梅瓦爾,也逐漸獲得壯大和復興。歷代君主都對周遭勢力有戰勝記錄,並將大量積累的財富用於擴建奇托爾堡。

奇托爾堡在短時間內成為全印度最大防禦工事

尤其是在中古末期的15世紀,整個要塞除翻新的2公里長主堡外,被增添了多層外圍護牆和總計84座大小不等的附屬塔樓。這讓奇托爾堡的周長達到今人所見的13公里,其中最長的1段就綿延了5公里,將足足700英畝的面積圈在其中。一頭是陡峭山崖保護的強側,身後則是通向平原的緩坡,並最終直通能通過河流的大橋。印度人也在水道中央再構築1座獨立的小型碉堡,以便更好的提供預警並掌控活水源頭。

奇托爾堡對於水源的控制非常重視

至於陸上通道則是7座被重點防護的城門,其堅固程度也超過了所在牆體的評價水準。許多層護牆之間,還預留了20個可充當護城河使用的大型蓄水池,讓進攻者在突破過程中的難度大為增加。加上大部分結構由巨石或花崗岩材料打造,也就不擔心中世紀水準的拋石機轟擊。甚至不忌憚後世的許多中小口徑火炮。

除此之外,奇托爾堡還是當地王公的常駐中心。所以在必要的堡壘工事外,還有歷代君主興修的宮殿與神廟。據當代的考古學家統計,拉其普特人一共在這座印度長城內建起了4座宮殿群和19個寺廟。甚至有2座兼顧紀念意義的石塔,成為整片工事的制高點,方便遠觀敵情或縱覽內部情況。

值得一提的是,其他類似的大型防禦工事,也在15世紀的拉賈斯坦邦流行起來。雖然佔地面積都不如奇托爾堡,但同樣是非常巨集偉的永固建築群。例如被許多人誤會為印度長城的昆巴哈爾堡,就是僅次於奇托爾堡的第二號。但其實際的防禦效果和容納兵力數量,都不能同初代版本比較。但因為處在相近區域,所以彼此之間也在戰略上有了相互促進作用。外敵針對其中的單個目標,便需要耗費極大的人力物力,也就很難拉其普特人的地盤都一口吞下。

奇托爾堡這類大型工事 成為拉其普特領主的最可靠後盾

然而,時代的演進終究讓新來者容易獲得更多攻堅手段。1526年,當第一批莫臥兒軍隊從開伯爾山口進入次大陸,就裝備著大量由土耳其專家督造的火器。其中不乏能對巨石建築造成破壞的重炮,使所有的拉其普特山城都看上去不再固若金湯。著名的大征服者巴布林,就在1535年首次率軍造訪奇托爾堡。依靠先進火器的幫助下,以遠超前人的速度攻陷堡壘,並迫使餘下的3200名守軍衝出來發起絕命突擊。另有多達13000人的婦女,因擔心破城後造蹂躪而集體自焚。

莫臥兒軍隊 將是印度人從未遇到過的新對手

好在隨著巴布林病死與莫臥兒家族的內部紛爭,奇托爾堡和梅瓦爾地區也重新回到當地人手中。他們意識到自己的傳統防禦策略已有重大短板,便在之後的一個階段內繼續予以補漏。除了嘗試加固重點區域的防禦厚度,還積極從沿海的古吉拉特邦引進歐洲或奧斯曼武器。等到第三代莫臥兒君主--阿克巴大帝,在1567年指揮數萬大軍南下,就需要面對有1000名火槍手支援的8000名拉其普特武士。自恃甚高的莫臥兒炮兵也發現,自己的武器沒法順利擊穿奇托爾堡外牆,被迫重新以圍困手段加以威逼。

直到1568年的2月,圍攻者才終於看到了勝利希望。新一輪的武器技術進步,讓他們鑄造了體積駭人的超大攻城炮。火藥產量的迅猛提升,也讓工兵們分2次挖掘地道,在拉其普特堅城的牆角下成功引爆炸彈。失去全部希望的守軍,像幾十年前的先輩那樣衝出來做最後一搏,幾乎全部被蓄勢待發的莫臥兒人斬殺。後者出於洩憤和震懾需要,對所有躲入奇托爾堡的平民都大開殺戒,製造了約25000人遇害的重大慘案。大半個拉賈斯坦邦,也在稍後臣服於德里宮廷腳下。

最後在1616年時,失去大部分軍事價值的奇托爾堡,終於被皇帝拉賈汗重新交給地方王公管理。作為交換條件,後者也許諾將永遠不再進行修復和再武裝化。這座曾見證次大陸千年歷史變遷的巨集偉工事,便就此成為旅行者要爭相目睹的古代傳奇,並在今天繼續成為當地人賺錢謀生的重要景點。

最新評論
  • 為何故宮的房頂從來都看不到鳥糞?600多年了還如此明亮?
  • 陝西秦嶺有條“峽谷公路”,不用下車就賞一路美景,過足眼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