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旅遊>

在前往杏花谷的312國道邊上,我隔著車窗看見一道土坡。這樣的黃土臺塬在西安周邊很常見,本來並不起眼。不過土坡上有一頭金光閃閃的金牛高高聳立,看起來頗有氣勢。土坡旁還豎著一塊全國重點文物保護的石碑。這道並不起眼的土坡到底是什麼地方呢?

於是,遊覽完杏花谷之後原路返回時,我們專程停車去一探究竟。

走到近處發現,這裡是“老牛坡遺址”,是全國第五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繞過文保石碑之後,我們便信步走上土坡。土坡上已經做了道路硬化,看起來的專門經過修繕的(畢竟已經立了文保碑了嘛)。

整個土坡並不長,大概就二十多米。走到盡頭便是一頭金光閃閃的銅牛,面朝著312國道,想要騰空躍起的姿態。銅牛底座上寫著“老牛坡遺址”,為石興邦所題。

石興邦是什麼人呢?這個二十多米的土坡,又怎麼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了?帶著這些疑問,我查找了相關資料。一查才知道,這看起不起眼的土坡坡,竟然隱藏著中華文明發源的“祕密”。

石興邦是中國考古界的泰斗級人物,著名的西安半坡遺址就是石老先生負責挖掘的。而位於灞橋區洪慶街辦燎原村附近的老牛坡遺址為新石器時代至商時期(約公元前4000年-前1100年)遺址,是陝西規模最大的商代遺址,也是目前發現的分佈最西的夏代文化遺存。

從1985年開始,考古專家對老牛坡遺址進行了多次挖掘,並從老牛坡遺址發掘的大量夏、商墓葬及文物。研究表明,老牛坡遺址為古崇國所在地。

簡單來說,“鯀封崇伯”,鯀生禹,禹生啟,啟建立夏王朝,他們都屬於夏后氏。這樣就和今藍田縣最西邊的華胥古國連為一體。華胥是女媧和伏羲的母親,藍田華胥鎮就是華胥的故里和歸葬地。而華胥氏的“華”和夏后氏的“夏”構成了“華夏”。

因為有專家學者認為,從老牛坡遺址到半坡遺址(半坡遺址位於滻河東岸,同樣屬於西安灞橋區),中華文化的根源在西安灞橋區一帶。

站在土坡之上,一側是車水馬龍的312國道,另一側應該就是遺址區,看起來面積還挺大的。再遠處則是鱗次櫛比的房舍和臺塬,景色頗為壯觀。

對於我們普通遊客而言,老牛坡遺址可以看的地方不多,僅僅就是這麼一道土坡而已,如果路過不妨停下車來看看。

沿著上面這條312國道繼續前行,十來分鐘就能到藍田華胥鎮的杏花谷景區。每年杏花開時,整個山谷中遍山遍野全是白色的杏花,景色非常美。不過眼下杏花已經基本謝了,看杏花只能等到明年了。

最新評論
  • 為何故宮的房頂從來都看不到鳥糞?600多年了還如此明亮?
  • 濟南偶然發現天然石龍柱,媲美三清山巨蟒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