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旅遊>

蕉城區,簡稱“蕉”,閩東政治、經濟、金融、文化、資訊、交通中心,海峽西岸經濟區東北翼中心城市核心區,環三都澳區域中心城市核心區,是一個“山、海、川、島”旅遊風光兼具、適宜人居的港灣城市。

蕉城區地處福建省東北部的鷲峰山南麓、三都澳之濱,東與霞浦縣隔海相望,東北與福安市相連,北接周寧縣,西倚屏南縣、古田縣,南鄰福州市羅源縣。處於東經119°8′30″~119°20″、北緯26°30′36″~26°58′之間,東西寬70公里,南北長50公里,總面積1664.53平方公里,海岸線總長211公里,海域總面積280平方公里。蕉城區為中共寧德市委、市政府所在地,總人口約45萬人,下轄10鎮4鄉2街道辦事處及1個省級開發區(三都澳經濟開發區)。通行閩東方言。

“山海川島湖林洞,一品清新醉閩東。”蕉城依山傍海,風光秀麗,旅遊資源獨特,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素有"海國斯文地"之美譽。區內留有全省少有、閩東唯一的明清歷史文化街區;中華畲家寨上金貝村;良港三都澳天湖漣漪;霍童支提山國家森林公園,道家尊為“第一洞天”,自有“佛巢仙窟”之說,四季盡綠,情趣自然,妙趣橫生;霍童線獅、畲族民歌被評為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蕉城是全國完美假期十佳旅遊線路“閩東北親水遊”的重要組成部分。

蕉城區是全國最大的大黃魚養殖基地,是“中國大黃魚之鄉”、“中國晚熟龍眼之鄉”,並以聞名世界的天然深水良港三都澳而享譽國內外。2017年12月,當選中國工業百強縣區。

歷史沿革地名由來

公元十六世紀中,倭患遍及浙、閩、粵,閩東諸縣城幾乎均遭浩劫,寧德城亦成廢墟。1561年,知縣林時芳,用兩年時間,建成石砌城牆及縣署等。寧德石城狀似蕉葉,故稱“蕉城”。其街區的格局,完全是公元1563年寧德城遭遇倭患浴火重生之後被稱之“蕉葉之城”的格局。

寧德古為七閩地。唐開成間(836~840年),析長溪縣寧川、古田縣東北地置感德場。

五代後唐長興四年(933年)升場置縣,取寧川之“寧”、感德之“德”命名寧德縣,屬長樂府。建縣時,寧德地盤較大。後幾析其地,境域逐漸縮小。

宋鹹平三年(1000年),析關隸鎮(今政和縣地)置關隸縣,關隸鎮脫離寧德縣屬。清乾隆版《寧德縣誌》載:“邑疆周600裡,東至福寧州界70裡,南至羅源縣界15裡,西至古田縣界15裡,北至政和縣界230裡”。

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長溪縣升為福寧州,寧德縣屬之。明洪武二年(1369年),福寧州改為福寧縣,寧德屬福州府。成化九年(1472年),福寧縣復為福寧州,寧德縣復屬福寧州。

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福寧州升為福寧府,寧德縣隸之。雍正十三年,分割青田鄉東洋裡的十五至十八

民國2年(1913年)3月,廢府置道,寧德縣屬東路道(道署駐閩侯縣)。 都設東洋分縣(今周寧縣地),由寧德縣丞駐治。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改由縣佐駐治。

民國3年6月,東路道改稱閩海道,寧德縣屬閩海道。民國14年,福建省國民政府成立,廢道。全省實行省、縣兩級政權,寧德縣直屬省轄。

民國22年11月,國民革命軍第十九路軍在福州成立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福建劃分為4個省2個市,寧德縣屬閩海省。次年1月,“閩變”失敗,人民革命政府夭折,寧德縣復歸省直轄。

民國23年7月,全省實行行政督察專員制度,設定行政督察公署,寧德縣屬第二行政督察區(專署駐福安縣)。同年11月,析轄地三都,設立三都特種區,直屬省轄。民國24年5月,析轄地周墩,設立周墩特種區,直屬省轄。

民國25年2月,周墩特種區改為寧德縣第三區。民國26年1月,復設周墩特種區,周墩脫離寧德縣轄。同年10月,全省行政區劃調整,寧德縣屬第一行政督察區(專署駐長樂縣)。

民國28年3月,三都特種區裁撤,三都復歸寧德縣轄。

民國32年9月,寧德縣改屬第八行政督察區(專署駐福安)。民國37年9月,析轄地鹹杉鄉歸周寧縣管轄。

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福建省進行區劃調整,寧德縣屬第三行政督察區(專署駐福安縣)。

1950年3月,第三行政督察區改稱福安專區,寧德縣屬福安專區。

1951年,析北坑鄉劃歸福安縣管轄。“文化大革命”初期,福安專區實行軍事管制,寧德縣屬福安專區軍事管制委員會管轄。

1968年4月18日,福安專區革命委員會成立,寧德縣屬之。1970年6月17日,福安專區革命委員會改稱寧德地區革命委員會,當年7月移遷寧德,寧德縣隸屬關係不變。

1978年10月1日,寧德地區革命委員會撤銷,改稱寧德地區行政公署,寧德縣屬寧德地區。

1988年10月4日,國務院批准寧德撤縣建市,寧德市隸屬寧德地區管轄。

1999年,撤銷寧德地區和縣級寧德市,分別設立地級寧德市和蕉城區,蕉城區劃歸地級寧德市管轄。

最新評論
  • 為何故宮的房頂從來都看不到鳥糞?600多年了還如此明亮?
  • 到西藏旅遊,為什麼晚上不能睡在車裡?驢友:這都是經驗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