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旅遊>

重慶永川鬆溉古鎮位於重慶永川區南端的長江北岸,距永川區主城區40公里,順江而下到重慶143公里,逆江而上到四川宜賓229公里,與重慶江津區隔江相望,因境內松子山、溉水而得名鬆溉。

曾於公元1589年和公元1661年兩度置縣。轄區內古蹟繁多,景觀豐富,西面有長江中壩,西北面有青紫山,東面有東獄廟,東北有“夫子墳”,南面有千佛巖,太子石,老鷹巖,北有久負盛名的飛龍洞,古鎮有十里老街、陳氏老屋、古縣衙、羅家祠堂等極具文化藝術價值的古建築和人文景觀。全鎮幅員面積34平方公里,2002年10月入選重慶市首批歷史文化名鎮。

鬆溉鎮始建時間,無史籍可考。據清嘉慶《四川通志》記載:南宋陳鵬飛(字少南,與蘇東坡、張子昭被譽為當世注經“三傑”)因被秦檜誣陷遭貶,偕妻在此設館教學。可知當時鬆溉已有場鎮。

清乾隆《永川縣誌》記述的“鄉甲舊裡”中的“松子裡”,即指此處。鬆溉玉皇觀內明朝萬曆年間知縣徐先登德政碑文記載,縣治曾移此。清光緒《永川縣誌》載: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知縣趙國顯也設縣治於此,招撫流亡。康熙四年(1665年)縣治遷回縣城;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曾於此設總爺衙門,與縣城一樣修有城隍廟;清光緒十八年(1892年)設把總。

鬆溉古鎮因境內松子山、溉水而得名,古人稱凶險的水為“溉水”。長江環繞鬆溉七公里,以前這裡水勢非常凶險。清光緒《永川縣誌·輿地·山川》記載:“松子溉,邑之雄鎮也。商旅雲集,設有水塘汛,查緝奸盜。又下曰東嶽沱,深數十丈,石刻‘澄江如練’四字(郡守陳邦器書)。沱上北岸,有後溪水來注之。東嶽沱之前,曰啞巴溉,水最險惡,往來舟子不敢作乃聲,故以此名。”

歷史上的鬆溉,是永川、榮昌、隆昌、瀘州、銅梁、大足、內江一帶商賈來往重慶販運和做生意的物資集散樞紐。水路有上、中、下三個碼頭,江上來往船隻川流不息。陸路運輸方式主要是馬幫,從各縣境內運貨至此的馬和騾子每日近千匹,在老街上熙熙攘攘,絡繹不絕。為馬幫服務的行業—馬房也應運而生,昌盛時達20多家。隨著公路的建成,馬房逐步衰落,直至1978年,最後一家馬房才關閉。鬆溉當年人口逾五萬人,水路繁忙、商號林立、市場繁榮,故有“白日千人拱手,入夜萬盞明燈”之說。

鎮內擁有十里青石板路,鬆溉老街蜿蜓曲折,漫步其間,仍能感受到濃郁的古樸韻味。其老街總長約十華里,雄居重慶古鎮之首。有明清時代四合院、雕樓、吊腳樓、古縣衙、皇帝御批祠堂—羅家祠堂、夫子墳、陳公堰等一批歷史文化遺蹟。賽龍舟、龍燈、腰鼓、錢槍等民俗表演,也別具特色。所以有著“一品古鎮,十里老街,百年風雲,千載文脈,萬里長江”的美譽。

鬆溉古鎮有個典故:古時候,康熙到此一遊,覺得風景秀麗,隨口喚到:鬆既ji如此美景,不枉一行!以後,誰也不敢再叫鬆溉gai,一直延續至今,呵呵,果然是皇帝老兒獨大!在書店賣的詞典裡,也有此解釋:只有在重慶永川這個地方才把溉gai叫成既ji。當地人說,如果叫鬆溉gai古鎮,還不一定有人知道呢!因為他們已經叫慣鬆既ji了,呵呵。

居住在喧囂城市的人,一踏入古鎮,即可感受到鬆溉鎮的“三清”:清幽的環境、清潔的石板路、清新的江風。鬆溉的獨特飲食文化也讓人遊人回味無窮。鬆溉古鎮有七絕:一是明清建築,主要是吊腳樓、四合院、穿鬥屋;二是祠堂和廟宇,以羅家祠堂、陳家祠堂和清潔寺為代表;三是石板路,蜿蜒曲折5公里;四是夫子墳,即注經大師陳鵬飛的之墓;五是古縣衙,又稱老官廟;六是陳公堰,系明代水利工程,同時也是一處優美的自然景觀,故又稱飛龍洞;七是長江溫中壩,是重慶長江上游面積最大的中壩。

目前鬆溉古鎮算不上成熟的景點,但保留著相當一部分古樸的建築,也有一部分建築經過修繕或者根據考證以及仿古修建。除了古鎮古樸的民俗風格外,古鎮的羅家祠堂、陳家大院、永川縣衙都是值得一看的單元。

羅家祠堂,祠堂部分根據原貌進行修繕,外面的戲臺和觀眾席是現代重新修造。祠堂現由羅家的宗孫進行看護,據說,每年的清明節,羅氏家族將會在這裡舉辦羅氏宗親會,以祭奠祖先。在祠堂內擺放著從羅氏始祖到十六世的先人的靈位。據介紹,羅家祠堂還在不斷進行完善。

羅家祠堂位於松子山街邊,始建於明朝洪武年間。清“乾隆”年間,四川解元,時任黔南太守、貴西巡道的羅文思,倡議擴建祠堂。他寫信給時任甘肅泰州清水知縣的羅奇英,得到大力支援。羅奇英為羅氏第十四代傳人。在羅奇英的主持下,乾隆四十年開始在鬆溉松子山擴建祠堂,歷時三年,於乾隆四十三年擴建完成。取名“世德堂”,距今已400多年了。

羅家祠堂建成後,時逢當朝皇帝派出的八府巡案溯江而上往瀘州,行至鬆溉,見建祠人是他的老師,遂贈扁題詞“羅府祠堂”。匾長2.8尺,寬1.2尺,“羅府祠堂”四字兩邊是金龍。這塊匾至今尚存在。據知在羅家祠堂內,原來橫掛著明皇賜的“家法匾”,用以管教族人。

現存的羅家祠堂全貌較好,是儲存完好的一座祠堂。正殿八根大柱,柱腳石墩雕刻的花草、鳥獸、石龍、人物仍清晰顯現,橫樑木質串架完好,正殿兩側是古磚所砌的高風火牆,正殿房頂四角鬥翹,每個翹角塑有一條龍,正殿兩側修有廂房各幾間,石拱卷門,門坊橫石樑上也雕有花草、人物,十分別致。正殿前面是長方形石壩子一塊。前面有一座木質戲臺,正殿後邊的殿堂是供奉羅氏歷代祖宗的神主牌位。這也類似明、清四合院的建築結構修建。

陳家大院始建於清同治、光緒年間,擴建於1942年,總佔地面積約4畝,由“源順慶”商號、居家四合院、“怡慶長”商號和作坊、居家宅院四部分構成。整個建築群有房屋上百間,依地勢起伏而建,高低錯落有致。

陳氏一族自先祖陳朝鈺定居鬆溉後,以第二代陳氏兄弟的發達為興盛起點。長子陳開宗(字海門)、四子陳開琦(字昂高)經商有道,積累了殷實的家業;三子陳開乾(字秉剛)繼承祖業在家教書育人,並於1956年被推薦為政協永川縣第一屆委員會委員。

據《鬆溉陳氏(朝鈺)家譜》記載,自第三代陳文貴、陳文鏡等“文”字輩以後的346名成年族裔中,有博士16人,碩士、雙碩士40人,大學本科106人,大專37人,佔比54.4%;擔任正副教授、研究員、高階工程師、醫院院長、主任醫師護師、大中學(院)校長、中學高階和一級教師等職的69人;地方、軍隊正副地師級、縣團級幹部9人;企業正副總經理、經理、廠長、總監等31人,合計佔成人族裔的31.5%。

陳家大院,是一個原汁原味的四合院,據了解這裡是著名影星陳沖的祖籍所在地,院內專設陳列室供遊客觀賞。

鬆溉古鎮內還有一座永川縣衙,它是一個現代修建的建築群,據考證古代永川縣衙就在這裡,於是就仿造古代建築,修建了縣衙這個古建築群。永川縣衙在一個平坦小山坡上,建築是明清時代風格,穿鬥結構,地基就像舊的一樣,還有黃桷老樹和墊木柱的石圓墩,是數百年曆史的見證。

鬆溉古鎮除建築外還有獨特的美食“九大碗”,曾經上過中央電視臺,是用土肥豬、土雞鴨、長江跳魚製成,分別是頭碗大菜、排骨酥肉湯、幹鹽豇豆土雞湯、甜酸鯽魚、香糯豬肘、酸蘿蔔鴨湯、夾沙肉、荷包蛋、燒白。九大碗所有的菜都只能用竹製的蒸籠來蒸,至少需要四五個小時。九大碗廣泛用於慶祝節日、過年、賀喜禳災、祭祖弔喪等活動,一直沿襲至今。

現在的鬆溉,已經很難看到川江碼頭舟楫縱橫的盛景,更聽不到昔日吆喝叫賣的“喧囂”,所能看到的只是遊人悠閒自得的漫步,和生活在這裡的人們怡然自得,淳樸原始的生活。

律動的建築古蹟,優美的自然景觀,豐富的人文遺址以及獨特的碼頭文化集於一身,形成了鬆溉古鎮寶貴的“財富”和詩意的人居環境。

2002年永川鬆溉古鎮被評為重慶市首批歷史文化古鎮,2008年被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2009年被評為“魅力小城鎮”,2012年被評為“重慶十大最美古鎮”。

最新評論
  • 為何故宮的房頂從來都看不到鳥糞?600多年了還如此明亮?
  • 湖南三座城市適合定居的城市,長沙張家界落榜,第三個郴州美如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