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旅遊>

煙臺,值得人驕傲的就是憑海臨風的海岸線。

沿著濱海路海岸線蜿蜒一路向東,每到旅遊季,停滿旅遊大巴和本地市民休閒車輛,那一抹蔚藍岸線,串起煙臺山下、濱海廣場、第一海水浴場、會展廣場、月亮灣、東炮臺、棧橋、海韻廣場、第二海水浴場、黃海明珠、煙臺大學、煙臺體育公園、馬山寨、養馬島……這條藍色岸線,是“煙臺封面”。

圖為煙臺濱海廣場資料片

光陰荏苒,當海岸路步入濱海大道,1861年開埠以來的煙臺已經走過了近158年。今天,小編與煙臺人一起打撈記憶中的海岸路,讓我們回首昔日的海岸路。

海岸路是老煙臺以山與海命名的眾多路中的一條, 西起東太平街北首與海岸街相接,東至虹口路北口,長1100米,風光秀麗,依山傍海。海岸路隨煙臺開埠而歷經滄桑。

1936年英國人阿米德在《煙臺通志》中這樣描述海岸路:“狹長的沙灘點綴著數棟洋房,山上(指煙臺山上)的坡道和靜靜的峽谷(指煙臺山東部)使煙臺成為一個理想的休養地,在這裡不受任何約束,可自由自在的消遣和娛樂,並有舒適的居住條件。”

已故煙臺民俗學者譚洪鑫在《老煙臺春秋》中曾這樣記載:“‘海岸路’,歷史悠久,始建於1861年開埠之初,因位於煙臺境區之東北部,始名‘東海崖’,民稱‘東海灘’,清末得名‘後海濱街’,1935年改名‘海岸路’……”

由於這條道路面臨大海,環境優美,因而深受外商及各國派駐機構青睞,早在水泥路面建造之前,便紛紛在這一帶置地建房,在煙臺山下形成洋氣十足的繁華街道。

1864年起,英商和記洋行、匯昌洋行首先在該路創辦,此後太古洋行、美孚洋行、敦和洋行、義和洋行、聖安德魯教堂、阿斯托(中文名利順德)旅館、斯特蘭旅館、觀海旅館、芝罘俱樂部(亦稱外國公會)、大陸飯店、煙臺電報局、煙臺電話局、煙臺水產學校、崇正中學(原為北門)、崇德幼稚園、華洋酒餐業公會、比利時領事館、瑞典領事館、芬蘭領事館等相繼於該路落成。

各式各樣外國造型的洋樓林立,其中阿斯托、斯特蘭、觀海旅館、大陸飯店由於面臨大海環境優美,成為當時高檔娛樂、觀光、食宿盛地。

1913年之前的海岸路建築群,由左向右依次為:海濱飯店的1幢建築(紅瓦6個煙囪)、芝罘俱樂部、法國學校(背後為聖瑪利亞教堂)

1913年之前的海岸路,海濱飯店的2幢建築。右側的建築(紅瓦6個煙囪),於1913年與毗鄰的芝罘俱樂部老建築合併擴建

清末海岸路建築群,由左向右依次為:聖安德魯教堂、法國醫院、海濱飯店(2幢建築)、芝罘俱樂部

1937年出版的《煙臺概覽》中這樣描述:“煙臺海濱氣候宜人,每至盛夏,各地中外人士多來此避暑。自海岸西首(指煙臺山東麓)至東山(東炮臺)一帶,白石沙灘長達幾裡許,故喜愛海水浴者常於此處,或高搭涼棚,作更衣之所;或臨時擇地,席坐暫為憩息;更有以傘支撐為臨時帳幕者,情景百出別饒興趣。每旭日東昇至夕陽西下,整日浴者絡繹不絕。外人(洋人)多攜眷前往,中人以青年、學生居多,各著浴衣縱身海中,角逐浪花爭作各種游泳姿勢,蓋儼然一水上世界也。”

1934年,海岸路鋪設成“洋灰道”。1960年左右,海岸路靠近海邊的岸壁才修了一個橋型堤壩,從煙臺山賓館一直修到虹口河,不過路一直還是土路、洋灰路。

72 歲的史紀明先生對於煙臺的老街老巷及民俗風物情有獨衷。對於海岸路與濱海路的變遷,他有著自己的認識。他說,老煙臺人所說的海岸路,一般是指從煙臺山向東至虹口河(現濱海廣場東端路),後延伸至東炮臺附近。而事實上,早期的海岸路也稱不上是路,只是沿海形成的一片坡,或者乾脆說是海灘。

1920年代,芝罘俱樂部牆外的海灘

不過煙臺的沿海風景一直很美,開埠以後的很多國外建築成了海岸沿線的亮色,但是路一直是自然的“岸壁土路”。

這樣的局面一直持續到1896年,海岸路第一次用石頭“砌”,史紀明說,“其實砌也就是順著自然坡堆砌,每當大風浪天氣沖壞路面,就用石頭再修補一下。”

狹促海岸路的北側沙灘及南側建築群

海岸路遭遇颱風的水毀路基

從1970年開始到1980年10年間,這段1200餘米的海岸路終於有了大的變化。史紀明描述道:“岸壁用一塊塊兩三噸重的大石頭砌了起來,沿海的那一側,鋪設了五米寬的石條路,靠海邊建築物的一側,則鋪設了七米左右的水泥瀝青路,沿海石條路上還置放了139條石凳……”

在史紀明的印象中,煙臺中心城區建設跨越發展的起步時間,是從1998年開始的。“1998年,修建濱海北路,煙臺山至金龍橋段,1999年,市委、市政府決定濱海路繼續向東延伸,濱海中路段至煙臺大學。2001年上半年,濱海中路舉行通車儀式。此後,陸續又修到馬山寨,一直到養馬島,這條城市海岸線長一共33公里……”

他說,市區第一條濱海觀光大道濱海路的建設,結束了煙臺長期有海無濱,亦無環海通行道路的歷史:“濱海大道的建成,對煙臺城市濱海標誌性風景名勝帶開發建設發揮了示範引領作用,可以說,這條濱海路,可以和澳洲黃金海岸媲美。”

濱海廣場丨嶽川東 攝

濱海廣場丨嶽川東 攝

“不長的一條路,緊靠著海邊,從煙臺山下蜿蜒向東,風風雨雨中很是有些歷史,卻又滄桑的不著多少痕跡。海風帶來的,海浪又衝刷去。路,一直就明明白白的沉澱著這個城市的經歷。

其實,無論是海岸路,還是濱海路,對於煙臺人來說,有一點158年來從來不曾改變,那就是——這裡從來便是一道美麗的風景,是屬於煙臺人獨有的與大海親密接觸的最好地方。

或者是白天,或者是夜幕降臨,或者是遠處停泊的小漁船,或者是路邊別緻的街燈,或者是藍天白雲,或者是碧海巨浪。喜歡待客的煙臺人於是總喜歡把客人帶到濱海路,道一聲:這是我們的煙臺,這是我們的大海。

記憶中的海岸路屬於過往,而眼前的濱海路屬於現在。海岸路也好,濱海路也罷,不過是一個名字。

一個多世紀了,那些紅瓦石牆有著異國情調的小樓,至今仍散落在海岸路上,凝固在煙臺山下,昔日的紅顏與繁華,昔日的熱鬧與霸氣,在歲月的風塵中,已悄然褪去,綠色的藤蘿植物爬滿了牆壁和屋頂,春夏秋冬,無聲無語。只是那些掩不住的考究的用料和異國風情還在向世人透露著這些建築過去的猶存風韻和一段特殊的歷史。

如梭的時光已經走過了。海邊的風年年吹著,潮汐日漲日落,海邊的路依然還在蜿蜒,那些有著故事的小樓依然還在凝固著過去的音樂。

現在,隨著海岸路向東去,似乎又可見舊日的容顏,但這個城市的人知道,翻新的只是一箇舊夢,保留的是一段歷史,凝固在煙臺山下的記憶擦不去也抹不掉,它時時在提醒著這個城市,告訴前來這個城市的人:城市是我們的,不忘過去。

最新評論
  • 為何故宮的房頂從來都看不到鳥糞?600多年了還如此明亮?
  • 世間唯煙火氣息最撩人 || 藏在咸陽街巷裡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