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旅遊>

在人文旅行中,河南是一個幾乎無法被越過的省份。常常是突發奇想,想去看看某位古人的紀念館,在網上查資料查到一半,發現原來在河南。筆者和南陽的緣分,便是這樣結下的。昔日看過蜀漢(成都)的武侯祠之後,總覺得少了點什麼東西,內心有缺憾。這種缺憾,就跟看過江油的李白紀念館,沒有去馬鞍山看捉月臺是一樣的。於是乎,筆者發現“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的南陽,名字都沒有改。

南陽

南陽,位於河南省的西南部,處豫鄂陝三省交界處,總面積為2.66萬平方公里,幾乎是省會鄭州的四倍。這份土地面積是實打實的,看似四面環山,實則地處盆地,平原多於丘陵。而且多條河流縱橫其間,土地十分肥沃,水儲量、畝均水量及人均水量均居全省第一。也正是因此,早在四十萬年以前,便有猿人在南陽生活,五千年前,當地出現房屋和村落,聽起來是不是跟“河南作為中華文明主要發祥地”的那段歷史很像呢?

南陽武侯祠

在歷史厚度有保障的情況下,筆者決定為了諸葛亮而出發,想來明世宗朱厚熜欽定的諸葛亮祭祀點,肯定差不了。不錯,南陽的這座祠堂,和成都的知名景區武侯祠同名,也叫武侯祠,位於南陽城西臥龍崗。佔地面積為15萬平方米,目前處於再開發狀態。但好在可以參觀,且筆者在出發之前,並沒有掌握要重金投入的關鍵資訊。這也算是一種緣分了,故而接下來提到的武侯祠一遊,若與未來的實物存在不同,建議以實物為準。

千古人龍

到武侯祠,最先入眼的是一座大牌坊,正中心方方正正地寫著 “千古人龍” 四個大字,左右是對聯。在看對聯的過程中,筆者看到一塊位於左側的大石頭,石上寫著“臥龍崗”三字。繼續深入,是一種逛公園的感覺。倘若不是因為時常可以看到諸如“三顧茅廬”和“臣本布衣”這樣的標語,以及動輒七八百年甚至上千年樹齡的古樹,筆者可能會猶豫要不要繼續深入。這或許跟尚未修繕完成也有關係,總歸還是加快了步速。

臣本布衣

三顧茅廬的“茅廬”變成了一座稜角分明,青磚灰瓦的房子,打水處是一個有石頭做護欄的水井,躬耕處是長滿了樹…想象中是一種“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畫面,結果看到這些,說不失望是假的。回顧真正值得放慢腳步,細細觀賞的風景,貌似只有一些古牌坊和漢碑亭。漢碑亭是一處陳列諸葛亮紀念碑的景點,自漢朝至今共四百餘塊,包括了岳飛手書前/後《出師表》,是全國範圍內諸葛亮碑刻最多的一處。

諸葛亮的“茅廬”

通過古樹、碑刻和古牌坊,筆者能夠感受得到,這座武侯祠確實底蘊豐厚,根正苗紅。但由於個人想象中的畫面是另一幅,故而沒能圓夢。鑑於尚在修繕之中,這裡提三點建議:第一、諸葛亮隱居的“茅廬”,或許更適合建成草房,比如無錫的拈花灣度假村就有不少草房,體驗感非常強;第二、既然是諸葛亮取水的水井,或許取消石頭路和圍欄,做一個打水的桔槔更好;第三、躬耕處其實應該創新一下,因為菜地到現在一定是雜草茂盛。乾脆種一些竹子和蘭花,也能和公園區別開來。一些愚見,祝武侯祠越來越好。(李雙喜)

  • 為何故宮的房頂從來都看不到鳥糞?600多年了還如此明亮?
  • 為啥酒店衛生間都裝有透明玻璃,女生看了別害羞,早已見怪不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