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旅遊>

寧海縣力洋村於2014年被列入第三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它始建於唐代而盛於宋、元、明、清,位於寧海東部,距縣城28公里,北依蓋蒼山(茶山),南瀕三門灣,兼山海之優,民風古樸。

力洋得名緣由眾說紛紜。有說因村東山上慄樹得名慄洋,有說因地勢偏海灣之內從裡洋演化而來。據南宋嘉定《赤城志》記載,力洋的行政村名是寧海縣朱開鄉辟邪裡十七都。明清之際,一些文士秀才因力洋位於“蒼山之麓、瀝水之陽”將村莊更名為文縐縐的“瀝陽”。後因河港淤塞,村莊南移到開闊的洋畈上,不再位於“瀝水之陽”的位置,又改名瀝洋。後為了書寫和辨識方便,將“瀝”字簡化為“力”,稱為“力洋”,沿用至今。

唐朝之前,力洋周圍還是海洋,只有附近的蛇頭山等地有零星住戶。據東倉《葉氏宗譜》記載,唐朝末年的吏部尚書葉溫裕從天台來寧海遊歷,見寧海山川秀美、物產豐饒,遂生遷居之意,一路東行過力洋到中堡而定居。估計當時力洋還不適於居住,後慢慢才有村民遷入。《光緒寧海縣誌》記載:力洋圓通寺初建於茶山南麓,後遷至力洋裡嶴(位於村北2公里),唐貞元初由山西致仕回鄉單道乾太守捐舍所有田產資助圓通寺以奉香火。據此,寺與村相連,力洋村至少有1200年以上歷史。又據力洋《葉氏宗譜》記載:南宋丞相葉夢鼎少年時代曾從台州赴考回來,在力洋嶺腳憩息時捐資建庵(約1224年)名“瀝陽集慶庵”,繼又擴建,闢為書院,一度在此讀書,距今將近八百年,此時力洋已具有完整村落。

民國以來,力洋歷經建鄉建鎮,都是鄉鎮治所。抗日戰爭時期,應抗戰需要,寧海東部設文正區,轄力洋、長街等九大鄉鎮,文正區區署設在力洋。解放後,力洋是力洋區和力洋鄉兩級政權治所。1958年10月,寧海、象山兩縣合併為象山縣,縣城設在力洋。1962年,寧海縣人民政府改鎮名為“力洋”。現今,力洋鎮居於開發三門灣的中心與前哨,力洋村是三門灣的歷史文化後院。

村內有應、胡、馮、葉等諸姓居民,其中馮、葉為大族,以葉氏人口為最。力洋葉氏自清康熙年間從嶺峧遷居於此,以漁樵耕讀傳家,家族得以迅速壯大。力洋農業比較發達,古時象山、長街、胡陳等村民去縣城,必須經過力洋,有交通區位優勢,經濟相對富庶。所以古代建築繁複華麗、且有防盜防賊設施。

力洋古宅房屋結實耐用又工藝精良,比前童、黃壇等地更富生活氣息。大多數車門都是石庫門,有些大戶人家牆壁上還嵌有槍眼的石板塊。因地勢資源和晒穀堆物的需要,道地不用河卵石都是石板。

大多古宅既有沿海漁村的雄渾和粗獷,又有江南特色的精細與纖秀。力洋先民好龍,裝飾也以龍圖案為主,無論是木雕、磚雕還是石雕、灰塑,都惟妙惟肖。也喜用碎瓷片作為建築上的裝飾,這些古老的青花瓷碎片被裝飾在門樓及馬頭牆上的灰塑上或安插在圍牆頂端堆塑的龍脊上,既象徵龍鱗又可防人攀爬,好看且實用。

現存的力洋古建築大多為葉氏古宅,共有19處,儲存完好的12處。漫步於力洋古宅間,雕樑花窗,飛簷翹角,古風依然,華美如故。

這其中,“上大份”葉氏古宅保護得最完整最原汁原味,被省裡專家稱為“浙江東南第一大豪宅”。

以其南向並列五門而名為五門大宅,宅主為葉氏長房葉善瑗,國學生,以耕讀傳家祖訓創業,於乾隆晚期建成此大宅院。仿宋建築、明清式樣,佔地2500平方米,坐北朝南,前後各有5畝莊園,四周竹木成蔭,外繞小橋流水,整個大宅呈封閉狀態,是一座“回”字形正宗四合院。大車門是石庫門,二門是木製圍屏門,石板大道地,中堂樑上雕刻有倒掛獅子,堂左右有通道通向後堂,共有六套廂房,為走馬樓樣。屋脊上均有龍形頭尾磚雕,屋脊中央雕嵌景泰藍大圓盆(已被偷走),大門兩側燦牆繪有獅子繡球對稱灰塑,配有福壽等大字。屋脊是龍,牆上是獅,突出了力洋的山海文化。各類雕、塑經歷兩百多年風雨,仍然完好如初,據考證,是用上等礪灰拌和糯米飯作為粘合劑,所以能耐久不敗。大宅門外一條寬闊的石子花紋路通向東西兩個炮臺,炮臺下又是大石庫門,南面則是莊園高牆,防盜用。整個宅院極高大威武,葉沛嬰教授曾居住於此。

另外,葉家祖宅系明代建築,原名鮑家莊,是葉溫裕後裔葉乾仁自嶺峧遷居力洋後買下的古宅,遂成為葉氏創業發祥地。大翻譯家葉水夫故居原系傍水建築,今仍存兩道石庫門,簷頭上仍有一灰塑“獨佔鰲頭”圖案,標誌科舉文化。雕樑宅中存有唯一一根雕刻著“四風穿牡丹”的大梁,堂前四根兩頭小中間大的梭形大廊柱標誌著唐宋以來的工藝,至淸已無,乃國寶。連科宅取名自宅牆外一幅灰塑圖案,是一隻鷺和一株蓮荷相依一起,表意“一路連科”,宅主也確是清代科場得意者,葉成雯父子三人一門三貢生。安拙山房建於清嘉慶年間,解放後為寧象古城縣府故址。諸多豪華古宅,不一而舉。

大宅群東側沿著大宅牆根與大路之間,自北至南有一條大水溝,如護城河般護著大宅,俗稱“大水圳”,環流全村。每棟大宅的東首門戶都鋪有寬窄不一的石板橋,接通對面的石子大路,構成一幅幅“小橋流水人家”的生動畫面。在氤氳的山霧中,一派“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的田園風光。可惜現在很多石板已損或被水泥路湮沒,大水圳也斷續隱沒。這些古宅古道隨歲月滄桑部分已凋敝,但依然難掩其昔日風華,令人驚豔。

這片誕生過古老傳說、流傳著傳統歌謠、衍生舞獅、剪紙等技藝的肥沃文化熱土上,也誕生了一些中外聞名的風流人士。葉頌清為辛亥革命志士,陸軍中將,曾義救童保暄,後從軍中急流勇退,勸學辦學,教子女讀書報國。葉沛嬰是早期大學教授,為葉元龍、馬寅初得意門生,寧海中學創辦人之一。另外,葉裳(1892-195?)是保定軍校畢業生,抗日戰爭爆發時,任79師少將副師長駐節浙江,是位堅定的抗日將領。葉渿(1917-2003)為葉頌清子,抗戰勇士,1941年湘江佈雷,擊沉日艦“西美丸號’等多艘,榮獲國家最高“干城勳章”。葉水夫(1920-2002),大翻譯家,中國社科院研究員,文研所所長,中國翻譯工作者協會會長,《世界文學》主編,莫斯科大學名譽博士,北京大學等五所大學兼職教授,譯著作品千萬字以上。一個個重量級的歷史人物,為力洋古宅增添了濃厚的文化底蘊。現在力洋依然重視文化傳承,已年過九旬的民俗專家葉柱便是一個堅定的文化守望者。

廣泛流行於寧紹平原的十里紅妝婚嫁風俗,在這片肥沃富饒的土壤上,同樣蓬勃熱烈地落地生根。寧海東路力洋的婚嫁風俗因為經濟富裕、文化興盛,在古老豪華的大宅裡更加繁茂地承傳著。康王為報恩讓“浙東女子盡封王”的傳說在此地依然流傳,鳳冠霞帔坐花轎也是古時力洋女子出嫁的盛典。豪門大戶盡顯奢華的流光溢彩的十里紅妝依然是道絢麗的風景線,還流傳著富庶人家婚嫁時大紅綢緞當柴燒等故事。這些濃厚的文化底蘊、絢麗的傳說與奢華的古宅是如此匹配,流溢著力洋富庶人家的高貴、大氣與智慧。相信在三門灣建設程序中,未來的力洋會更加繁榮、富強、文明!

最新評論
  • 1 #

    半夜三更,,看到我出生的古宅真的好親切!

  • 2 #

    你好我爺的故鄉,葉氏家族。移居(寧波)約有七十餘年。

  • 3 #

    其實和我黃壇住的古宅沒法比

  • 4 #

    葉氏。應該是修真家族⋯題林氏一樣

  • 5 #

    跟東陽的盧宅比比看,這最多叫農村

  • 6 #

    弘楊力洋文化傳承發展未來。

  • 為何故宮的房頂從來都看不到鳥糞?600多年了還如此明亮?
  • 李亞鵬打造的和風酒店到底有何魅力,竟引得各路明星前來打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