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旅遊>

原標題:尷尬的古漢臺——《東塔夜話》之五十一~手機攝影撰文:紀明

古漢臺作為歷史文化名城漢中最重要的歷史遺蹟,從來都是當地人的驕傲,何言尷尬?這話真的不假,古漢臺不僅是一座歷史博物館,也是漢中境內3A級的旅遊景區之一,她在漢中城的地位,雖不敢說相當於天安門在北京的地位,大抵也相當於故宮在北京的地位吧?不僅如此,就連漢中市的首善之區也是以“漢臺”命名的。同樣作為博物院館,故宮不但要購買門票,還必須提前預約,而古漢臺則只須實名制,在門口領票參觀。

為古漢臺標誌建築:望江樓

在初夏一個Sunny燦爛的中午,也正是古漢臺庭院中木繡球招蜂惹蝶的季節,我踱步來到早已熟悉的漢中市博物館所在地——古漢臺。古漢臺現在的尷尬讓人從一進大門便能強烈地感受到——漢中人都知道,這古漢臺所以有一個“古”字,皆因這裡曾經是2000多年前“楚漢戰爭”時代漢高祖劉邦被項羽封為漢中王時的王府;所以有一個“臺”字,皆因有當年夯土七米而為臺的根基存在。這一“古”一“臺”展示的無不是悠遠的歷史滄桑。那麼, 尷尬之說從何而來?

(圖為院內巨大的皁角樹)

近幾十年,凡是參觀、遊覽過古漢臺的朋友都有一個疑問:進得大門,怎麼迎面而來的不是通常所見的寬闊的庭院,而是一座十分突兀、令人侷促、只能望其項背而又飛簷重疊的古樓的背面,而這古樓恰恰又遮擋住了遊人急切要關注的所有觀賞視線?遊覽古漢臺,人們首先不是穿堂過院,而必須要從這叫作“望江樓”背面窄窄的兩側石梯攀援而上。你忽然會覺著:有漢一代開國皇帝當年的行宮咋就如此缺乏大氣?就憑這點,您是不是感到,與英雄項羽的豪邁相比,這劉邦還真有些猥猥瑣瑣?實話告訴您,這樣的尷尬與劉邦真是無關。劉邦當年在漢中時的建築遺蹟,據說早在南宋以前,甚至更遠,已經在歷史的風煙裡蕩然無存。南宋詩人張少愚曾有詩為證:“留此一坯土,猶是漢家基”,一個“猶”字雖作了肯定的判斷,但那時的古漢臺早已呈“荒冢一堆草沒了”的悲涼狀態。不過,在人們發思古之悠情時,這古漢臺仍然不失為悠悠大漢王朝永遠不法忘卻的基業所在。

圖為盛開的木繡球樹一角

我從小居住在漢中城一條東西走向的中山街,出生的時候,這條街還叫“府街”,因是明清時代府臺衙門所在,故名。我家距當時的“衙門口”(古漢臺曾經的正門)也不過兩百多公尺,也就是今天漢臺區區委所在處。那時候,古漢臺地域包括今天的漢臺區委,當時大門是朝南開的。因為有一句名言為證:天下衙門朝南開。因此,那時還沒有今天人們參觀進出的古漢臺的北大門。“衙門口”前有一個小廣場,大門口有一對威嚴的石獅踞立,儘管那時總感覺那幾扇紫紅色的三個圓形大門好象從來都是關閉的,但並不影響它成為我兒時的娛樂天地。

上世紀六十年代未,我一同學家住今天的東大街,這條街與中山街平行,也是東西走向,兩街相距4、5百米。這條東大街當時叫作“后街”,恐是因與正街的府街相對而稱。同學家的後院就在現在望江樓的牆根兒下,即今日古漢臺正門之地。記得那時的古漢臺臺基以青磚砌護,上邊長滿了青苔。去同學家玩的時候,那長滿青苔的磚牆體,往往就成了兒時的我們冬天裡集體打趣撒尿掃射、看熱氣騰昇的物件……時過境遷,沒想到現在竟成了漢中博物館的正大門。到了上世紀七十年代,現在的漢臺區委好象變成了“漢中縣革命委員會”駐地,這樣,作為博物館的古漢臺的進出,也只能在現在的漢臺街中部另開了一個東門(這門現在還在,但不對開啟)這東門也便成為那個時期人們參觀遊覽古漢臺的進出之門。由此可見,古漢臺的座向尷尬是被迫的,因為它絲毫沒有辦法能將現在的漢臺區委遷走;這個問題儘管早有人大代表在地方人大會議上提案,以恢復古漢臺自已舊有的地盤,以校正自已尷尬的佈局,以擴大人們的觀光休閒的場所,但問題的解決似乎仍顯遙遙無期。

我們成年人應當多多少少地參觀了一些中國古典建築風格的亭臺樓閣,從平面佈局視之,行宮也罷、宮廷也罷、廟宇也罷、衙門也罷,其主體建築一般位居中軸線之上,不是雄踞整個建築群的中央,便是位居最後的至高之位。古漢臺最初設計特點便是由三級臺階構成,臺高七米,自南向北逐漸抬高,直至標誌建築望江樓的腳下。劉邦當年築臺建行宮,望江樓想必是沒有的,但一定會有其他主體建築位居於此,這樣才符合中國古典建築的佈局形制。這種從南向北、由低向高的延展,正是中國建築的典型風格。

圖為庭院中一棵巨大的皁角樹

古漢臺的尷尬遠不止佈局尷尬這一點,咱們接著聊。今天咱們能登上的這座望江樓並非古已有之,劉邦時代有沒有、叫什麼不得而知。據說北宋時期是有的,名叫“天漢樓”,這正好對應漢中歷史上的美稱,可惜沒能保留下來,也沒有圖文資料可供與望江樓對比。據說望江樓是明清時代建築,因雄踞高臺之上,登斯樓也,可以眺望滾滾漢江,故名。今天再登臨,自然是看不見漢江的影子,很多評說認為,皆因後來漢臺的南邊已發展為城區,排排城市建築遮擋住了南望的視線,造成今日之“望江樓”徒有虛名。我以為所以不見,主要原因還在於近幾百年來漢江河道不斷南移的結果造成。漫步今日漢中的新南門、老南門一帶,明顯可見此處地勢向南徒然下降,便是古河道南移的最好證明。我們今天所見之望江樓繫上世紀七十年代依明清建築風格重建,僅是一座仿古建築而已。我在想:重建之時為何不恢復更具巨集揚漢中悠遠歷史的“天漢樓”,卻非要耿耿於徒有其名的“望江樓”呢?

圖為庭院一角一棵巨大的菩提樹

望江樓之名的小尷尬完全可以忽略不計,畢竟當初是有過成為江景樓的歷史的。古漢臺的尷尬還有一個重點,這便是她的展陳部分。堂堂望江樓之中現在主要擺放了些宗教塑像,美其名曰為“宗教塑像陳列館”。我就納悶:古漢臺何時有了濃郁的宗教色彩?在她存續的兩千多年歲月之中,王府、官衙、園林是她的主要身份,即便是在民國時期,漢中城裡尚有多座寺廟與教堂,但古漢臺卻從未宗教化。不要跟我解釋這裡已是博物館,但凡文物皆可展陳。有些東西的存放或展示,絕不可隨心所欲,即便是私宅之中也是如此。今天的漢中市委、市政府駐地,在封建時代也曾是衙門所在,今天總不能在他們的大門口再去擺放一對具有鎮懾作用的大石獅吧?在我的記憶中,曾經的望江樓裡展陳的皆是漢中歷朝歷代的出土文物,具有通史館的屬性,這樣的展陳能更好地佐證漢中作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存在的價值。拿區區幾座宗教塑像放在古漢臺最核心的展陳位置,我個人以為不但尷尬,還大殺風景!

說到古漢臺的展陳,“石門十三品陳列館”與“褒斜古棧道陳列館”是繞不開的話題。“石門石刻”是61年國務院頒佈的全國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我們說漢語,書寫著全世界獨特的方塊文字,而這石門石刻恰恰以勒石以記的方式,保留下了漢魏時期中國方塊漢字成型、定型與發展的實物證明。褒河石門隧道不但在世界交通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也讓穿越其間的古代文人墨客,在這裡留下了輝煌的歷史記錄。石頭雖然是堅硬而冰涼的,但它卻赤熱地記錄下了中國漢字的演變史,這也是它能夠毫無爭議地列為建國後首批文物保護物件的重要原因。在漢中的旅遊宣傳中現在不斷地強調漢族、漢字、漢文化,石門石刻中的精品“石門十三品”被永久性地搬入古漢臺陳列,成為古漢臺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應當說是古漢臺之幸。那麼,問題來了:它的尷尬從何說起?

這些石刻原本是深藏於褒河河谷古石門隨道之中及兩旁的懸崖峭壁之上的,因上世紀六十年代修建褒河水庫而被迫搶救性發掘。據介紹,古石門隨道里裡外外原夲遺留有兩百多方石刻的,迫於無奈當時僅僅擇其歷史價值最高的13方石刻而裁切下來,這才有了“石門十三品”之說。其餘的絕大多數石刻至今仍靜靜的躺在石門水庫的汪洋之下,恐再難見其天日。這些搶救下來的十三方石刻,放之博物館中保護與陳列應當是它們最好的歸屬。漢臺博物館作為唯一的市級博物館,自然也就成了它們不二的安置處所。照理說,擁有如此身價、如此唯一性的重量級文物,展陳規劃是大有講究、需大舉論證的。不知道朋友是否曾經參觀過這個陳列館,是否也還留有或深刻、或模糊地印象?但是現在,它們在古漢臺之中陳列的地點是很有些尷尬的,說它們作為後來者只能屈居一隅,是一點也不過分的。“屈居”或許是無可奈何,但陳列總該講究講究吧,也沒有。一排處在低窪地段,顯得有點兒陰森的仿古平房,成了它們的新家。這些無價之寶身處貧窮的陝南山區,地方財力有限,即便是這一排仿古平房,怕也是中省兩地撥款而建,古漢臺人怎敢再挑挑撿撿?步入參觀,石門十三品那漆黑的身軀一看便是被無數遍拓印過後留下的斑斑墨跡。石門十三品在古漢臺的陳列位置不僅沒有被安放在最顯眼、最重要的展陳區域,更來不及對它們的擺放方式作更科學、更形象、更藝術的探究。遺憾在所難免,儲存下來也很彌足珍貴。或許,這不完全是石門十三品的尷尬,同樣也是古漢臺本身的尷尬處境所造成。

由於“褒斜古棧道陳列館”在古漢臺與石門十三品陳列有著完全相同的命運,在此也就不費筆墨、不擔誤朋友們的時間啦。古漢臺不僅有著佈局上、展陳上的尷尬,現在她無論在漢中的旅遊地位上,或是在其回收失地上仍然存在著難以言說的尷尬。以最現實的角度來評判,在漢中市以發展旅遊業為大背景的今天,她最大的尷尬無疑是她現有的彈丸之地與所處區位的尷尬。

照理說,古漢臺位於漢中老城區的中心位置,處主要商業大街之一東大街的中心地段南側。在旁人看來,這地方多好哇,人口密集、商業繁華,大街小巷環繞周圍,吃也罷、喝也罷、逛也罷都極其方便,更有漢臺區公安局緊為其鄰,報警都不用打110。沒錯,古漢臺是有其令人羨慕的地理位置的。然而沒用,正是這些因素反而嚴重限制了她的旅遊發展,對當地人不賣門票便是很好的說明。也許你會反駁:不賣門票皆因是博物館,是政府的要求。讓她們賣賣試試……作為漢中一個著名的旅遊景點,作為一家4A級旅遊景區,她尷尬到遊人至此,四顧茫然,全然沒有一處可以停車的地方。即便是被旅行社拉過去,彈丸之地,不足一小時便可遍覽其中。不是政府不願大舉開發,更不是她不具備開發的旅遊價值。她原本就面積不足,兩面臨街、兩面為政府機關佔用,又深處鬧市之中,完全喪失了繼續擴大開發的地理空間。曾經的拜將壇才多大?不就一堆小土臺而已,可現在也發展的有模有樣。為何?因為當時的拜將壇四周皆是菜農的菜園子,天然具備政府大舉興建與擴張的餘地。解決古漢臺的尷尬究竟該向何處伸手呢?

漢中城區的建成面積現在已是我兒時的十多倍,位於老城區繁華地段東大街的古漢臺博物館也漸漸敗落為徒有其歷史名望與地位的雞助景點。望江樓儘管仍高高在南望,但早已不復其江景名樓的風貌,“漢水東流幾千裡,秦雲北望第一樓”的楹聯尚歷歷在目,也盡成過眼煙雲;幾尊莊嚴神聖的宗教造像,儘管無時不在默默地為她虔誠的祈禱,就連屈居的石門十三品也在狹小的角落裡為她的不平而無奈地吶喊……但,真正令我心動、令我願意長久駐足的依然當屬那幾株高大、古老的皁角樹、菩提樹,還有那株開滿白花的木繡球………這是何等的尷尬啊!

如何來解決這些“尷尬”的問題呢?

漢中為建設旅遊強市,早已有相關的規劃佈局,既“西漢遺址歷史文化街區•大漢不夜城”專案,為此市政府還組建了專門機構—漢中市龍崗和西漢三遺址管委會辦公室,負責該專案建設的綜合協調、徵地拆遷、資金籌措、招商引資等工作。相信不遠的將來,現在的這些“尷尬”都將迎刃而解。

下文,我們將引用前期掌握的資料對西漢三遺址專案做一個介紹。古時的秦巴棧道和漢江水運,使漢中憑藉地緣優勢在歷史大交流、大融合中形成其獨特的地位,這裡巴蜀、秦隴文化交匯融合,特殊的地域分野使這裡具備兼善南北、雜糅調和的稟賦特質,成為幽處於秦巴腹地而千年繁榮的商埠都會城市。漢中自古便是帝王建基興業之地,更是三國魏、蜀相爭的軍事要衝。尤其在兩漢三國時期,劉邦、蕭何、韓信、張良等歷史名人在這裡演繹了許多永載史冊的動人故事。

古漢臺是楚漢相爭時期建築,面積約8000平方米,由自南而北逐級升高的三個院落組成。劉邦駐漢中發跡而定鼎,故將國號定為漢。劉邦當年在漢中時的行宮遺址,就是漢臺,人們仰其歷史久遠,又稱其為古漢臺。

古漢臺桂蔭堂

飲馬池相傳劉邦駐軍漢中時,曾在池畔飲馬練兵,又名漢高祖劉邦飲馬池(東湖)。位於陝西省漢中市城內東南隅,面積6358平方米,舊有三臺閣陪襯,景色優美。天晴氣爽,湖岸古柳,隨風搖曳。閣影例映,盪漾湖中,是漢臺區名勝古蹟之一。

飲馬池三臺閣

拜將壇始建於公元前206年,是漢高祖採納蕭何建議“擇良日,齋戒,設壇場,具禮”(《史記·淮陰侯列傳》),拜韓信為大將的古壇場遺址。韓信被拜為大將後,首先統帥三軍“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攻取了關中;繼而北征東進,從軍事上輔佐劉邦成就了帝業,建立了西漢王朝。

拜將壇

這裡是大漢王朝的建都之地

這裡是漢文化的起源

這裡是漢人的故鄉

這裡的一磚一瓦都盡顯漢中百年繁華

這裡的每一步都是漢中城市的歷史縮影

西漢三遺址的現在

古漢臺現為漢中博物館。自上世紀70年代開始,相繼修建了石門十三品陳列室、褒斜古棧道陳列室、東西華亭、北大門仿古建築群,重修了望江樓、桂蔭堂,整修了庭院園林,形成了以明清建築以主的園林式風格。

漢臺巷

現在的飲馬池只剩一汪水,已被淹沒在高樓林立的城市之間,現在人們只識飲馬池小吃城,卻不知飲馬池。

飲馬池巷

拜將壇現佔地面積50500平方米,形成了以拜將壇遺址為核心,由仿古寨門、棋盤廣場、烽火哨臺、仿古建築群和園林景觀為一體,尋古覽勝的綜合性文物旅遊景區。

建國路

西漢三遺址區域是漢中的老城區,作為漢中舊城曾經最繁華的地方,隨著時光的流逝,從青春走到了暮年。城市不斷髮展,年輕一代都走出這裡,留下老戶中的老人依然守望著,他們在這裡過著慢節奏的生活。白天,忙碌喧囂的城市絲毫沒有影響老城區的生活,夜晚,城市繽紛豔麗的霓虹,也沒有打擾它的肅靜。它像一位老人靜靜的站在那裡,默默的凝視著這座城市。這裡陳舊基礎設施、不適應現代生活需求的道路交通等都亟待改善,這個老城區需要散發出它新的時代光彩!

西漢三遺址的未來

著名學者餘秋雨就曾感嘆“我是漢族,我講漢語,我寫漢字,這是因為我們曾經有過一個偉大的王朝---漢朝。而漢朝一個非常重要的重鎮,就是漢中。我有個建議,讓全體中國人都把漢中當作自已的老家,每次來漢中當作回一次老家。”

這片土地所承載的文化氣質和底蘊,註定了它的光芒不會被掩蓋。西漢三遺址區域將被打造成一個嶄新的歷史文化街區——西漢遺址歷史文化街區·大漢不夜城。專案區域內有“古漢臺、拜將壇、飲馬池”三處西漢時期的重要遺址以及丁字街、中山街、建國路、飲馬池巷等清末民國時期歷史街區等。

這裡是漢中最具城市氣質的顯性存在,漢臺街的文玩店,丁字街的四合院,將壇西巷的早市,建國路的熱麵皮……

展現漢文化源頭、講好漢中故事,漢朝、漢人、漢文化、漢中...將這些元素進行新的整合、提升,復興漢中城市的文明與氣質,讓城市新文明與歷史人文在此和諧交融。

大漢不夜城專案由陝西旅遊集團有限公司與漢中市人民政府共同實施,著力打造以漢文化為核心,集遺址保護與展示、文化傳承與體驗、城市休閒與旅遊度假等多功能於一體的特色文旅休閒中心,致力於成為全球華人的漢文化溯源地、中國漢文化旅遊體驗專案新標杆、漢中城市文明新高地。

我們將

立足歷史遺址 保留原真本味

舊城升級改造 文化綻放新生

建成後

西漢遺址歷史文化街區·大漢不夜城

是一個有著

漢文化的大氣恢弘+老城街巷的愜意悠閒

漢水的江南風光+漢中城的鐘靈毓秀的地方

一個“傳統型文化向創意型文化轉變”的重要實踐

一個“感受歷史、發現時尚、體驗未來”的場所

一個“相容傳統與創新”的智慧創意開放空間

西漢遺址歷史文化街區·大漢不夜城

將成為

漢文化圖騰朝拜

中國漢文化起源地

中國首個泛街區式漢文化博物館

江南水鄉情懷的漢文化歷史街區

讓我們一起期待吧!

最新評論
  • 1 #

    我認為作者是一位有遠見卓識、有擔當、熱愛漢中的勇士!他說出了漢中人民的心裡話!

  • 2 #

    我就想知道十幾年前就掛起的那塊:西影集團影視基地的牌子還在不???

  • 3 #

    古漢臺的石馬不見了,石獅子不見了,拜將壇的石龜也不見了,都去哪了呢?

  • 4 #

    將人造天漢勝景的魄力和勇氣,用在西漢三遺址大漢不夜城的建設上,才是旅遊興市的正能量,公眾認可效果絕對遠超石馬坡上的人造景。

  • 5 #

    文章作者學識淵博,曠世奇才!按照文章所提方案打造,定能彰顯真正意義上的"兩漢三國″,體現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的真正內涵。但可惜的是,大量資金都用在了興漢盛景的靣子工程上,人造景區豈能有一絲歷史文化底蘊。把目光投向西漢三遺址,加快建設,是全市人民的期盼。

  • 6 #

    我小時候住漢臺街,80年代就開始丈量房屋面積說是擴建古漢臺,現在快半個世紀了,還沒動工。

  • 7 #

    漢中是歷史文化名城,歷史文化今何在?

  • 8 #

    應該造一個有特色的博物館。把漢中的寶貝們都展示出來。古漢臺二個月前去的。

  • 9 #

    你我都看不到大漢不夜城的建設

  • 為何故宮的房頂從來都看不到鳥糞?600多年了還如此明亮?
  • 被名字“耽誤”的3種美食,明明很好吃,吃貨:聽名字難以下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