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旅遊>

日前,世界旅遊城市聯合會首席專家、中國旅遊協會休閒度假分會祕書長、全國休閒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副主任魏小安,在未來景區發展學術研討會上發表了題為《中國景區發展的十個趨勢》的主題演講。他表示,景區是有未來的,要好好研究研究。但在新時代下,需要改變思維習慣,讓景區在變化中發展。

魏小安認為, 國家5A級景區標準要能夠與時俱進,至少要五年修訂一次。他說,從2003年5A級景區出臺,到現在已經十五年了。這個標準為什麼不修訂?因為修訂太難了,有很多理由,最重要的是標準不能夠與時俱進,跟不上形勢。

旅遊,從根本來說是消費。原來,國民經濟的三架馬車是出口、投資、消費,現在,格局已經完全變了,旅遊變成了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作為國民經濟的一部分,旅遊僅僅拉動產業、促進產業已經不夠了,現在一定程度上已經變成了消費主力軍。

魏小安指出,景區首先是永恆的。因為第一代旅遊者追求景區,但是它的未來是在變化的;景區是永變的,因為市場競爭激烈,景區需要變化。因此,景區一方面是資源的壟斷性,一方面資源的變化。

魏小安認為,未來必須要淡化景區、淡化開發,這是新要求。“強化景區自然景觀,把視覺作為第一要求也是唯一要求。而現在要求是全方位的。”魏小安說,“另一方面,一流的觀光資源已經全面開發了,再強調景區就會不斷加大開發力度。”

中國景區的發展,大家太看重帽子,尤其5A級景區。魏小安一針見血地指出,這是個誤區,一個極大的誤區就是用5A壟斷。他表示,全國249個景區他去看過246個,其他人根本不可能做到, 4A就不用說了。

關於景區未來發展趨勢,魏小安認為:

第一個,從單一到綜合是景區未來的總體趨勢。複合型的產品、多元化的發展,現在酒店景區化、景區度假化是一個現狀。所以從單一觀光到複合型,文化旅遊、商務旅遊,各種不同的旅遊型別有不同的主要訴求。

觀光就是景區為王,我們第一步的旅遊開發,先研究有什麼資源,這個時代已經過去了。度假是酒店為王,休閒是娛樂為王,商務是鏈條為王。特種是差異為王,複合是元素為王。我們現在更多的資源是鄉村旅遊資源、生態旅遊資源,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深化,深化下來,就不一定非要戴一個景區的帽子。

第二個,從景區到目的地是擴充套件趨勢。面積大的景區,本身已經形成了一種旅遊模式,更多的景區需要向目的地模式轉換。以黃山為例,整個黃山市將近一萬平方公里,在這種情況之下,目的地模式,或者向目的地轉換的模式是一個必然。

所謂目的地模式就是在綜合體模式基礎上的擴大和升級,它的理想狀態是終級目的地,中間狀態是主要目的地,初級狀態是順訪目的地。現在一說一千個特色產業小鎮,有兩點需要思考。第一,特色,我們能找出一千個特色嗎?不可能的。第二,產業,小鎮聚集產業有沒有歸位,我覺得這是一個變相的問題。但是現在怎麼辦?旅遊小鎮和田園綜合體很可能成為一種新的趨勢,投資量大,運營困難,所以他們必然要綁架景區。很多景區,我建議你們現在悠著點,爭取在需求旺的時候做一個高價,總體來說這就是一個需求模式。

第三個,從跑馬佔地到功能第一是空間趨勢。我們不能只滿足於面積大。我就問一個問題,你有多少可用土地。50平方公里所謂的跑馬佔地,能夠有一千畝土地就不得了,能有五百畝就可以過得去了。可用土地是商業化的根本。規劃需要分割槽,通過大分散小布局的方式。內容為王,強化功能。

建設專案的功能性必須強化,沒有功能少搞,即使是標誌性的建築也需要研究。總體來說,內容決定功能,功能決定結構,結構決定形式。我們現在好多專案是顛倒過來,先構想一個形式,形式決定結構,結構決定功能,功能決定內容,這使我們花了很多的錢,做不出好東西。

第四個,從階段性到全年利用是時間趨勢。多數景區,尤其是北方,一年只有三個月開放。如果專案一年只過三個月,我覺得可以不做。按照個人經驗,一個景區一年經營半年,超過半年一定都是利潤,所以需要研究時間概念。

對於景區來說,要讓大家停得有價值,停得有感受。我們現在最常見的留住客人的是什麼?坐個索道排三個小時,到哪又排三個小時,這樣的效果絕不可能好。景區未來應該通過塑造新形象、打造四季產品來延長全年經營時間;通過深化產品,豐富內容、打造四時產品來延長客人停留時間。景區如果像機關一樣,八點上班五點下班,這顯然是不行的。

第五個,從觀光到沉浸是體驗趨勢。觀光旅遊者第一追求視覺震撼力,消費場景、消費過程、消費體驗要能讓遊客達到眼耳鼻舌身心神全面沉浸。如果我們登山看到雲海,那種體驗是非親歷不可想象的,因為那是一個過程,一個場景,你才能真正的感受。所以身遊不能神遊,而身遊必然追求深度。

第六個,情景規劃與體驗設計是深度的趨勢。第一,情景規劃,我們總覺得除了老天爺的飯就是老祖宗的飯,這些飯吃下來不需要那麼多創意,實際不然,這些東西需要轉換。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但綠水青山不會自然變成金山銀山。要達到綠水青山,也需要金山銀山,沒有投資,你的綠水青山怎麼成長,所以這就需要我們研究內容、功能、空間、時間方面的規劃。

再一個,體驗設計,視覺、聽覺、味覺、觸覺、運動覺,體驗設計就是從人的需求出發,要努力讓客人達到最好的感覺,最豐富的體驗,比如說黎志(注:中景信旅遊投資集團董事長)說過一句話:不需要客人走的路一步路也不多走,需要客人走的路一步也不能少。

規劃設計的路如果是20公里山路,平路為主,不斷有場景變化,這就基本做到位了。可是我們有一些山路走下來,只是累得一塌糊塗,但臺階的寬窄高低,如果都比較均勻,走起來有韻律感,就輕鬆了。這是我們下一步深度發展的關鍵。

第七個,資源與區位是市場的趨勢。首先,資源的壟斷性決定市場的覆蓋性,壟斷的格局,該形成已經形成了,所以有一個觀點我們不再重複,就是所謂旅遊場景的週期性。這個週期性,我認為也要看是什麼樣的產品,對於觀光類的、壟斷性的景區,沒有周期性的問題。再過一萬年,黃山也還是黃山,故宮還是故宮,因為永遠有第一代的旅遊者,他們的主要訴求一定是觀光。

其次,一流資源、一流產品要建設競爭體系,這個競爭體系在中國已經形成,但一些體系化的建設還不足。在我看來,長三角基本上是中國目前的大品牌,珠三角有一批專案也是不錯的。總體而言,我們比國際高階旅遊還差一塊,但我覺得中國的景區整體相比之下,在國際上基本達到了一流。雖然不是第一名,但就總體而言,我們的可進入程度、方便程度、資訊化條件、各種設施等在國際上,在發展中國家來說,肯定在一流。但我們現在缺乏體系,要形成市場和產品的轉化。

第八個,A(吸引中心)+B(利潤中心)+C(文化中心)是運營的趨勢。所謂的二次消費說了有十年了,說易行難,不是大家沒有這個意識,也不是大家不努力,是現在情況的侷限了二次消費。第一難在運營的單一,因為景區單一主題、單一門票這個模式,多年已經形成了習慣。第二難在消費者的慣性,因為消費者不能縱容,你只能出來買東西是不是?第三個難在消費時間的短暫,景區這種傳統模式本身就註定了我們二次消費的可能性很低。

無錫靈山,一年旅遊商品的銷售額今年可以達到3個億,它們擁有60多人的專門團隊,自己形成的專利已經有50個。有了多層次的產品、多層次的運營,二次消費才有可能。客人停下來,才可能消費,這是很簡單一個道理。所以以增量拉動存量,以高階拉動中低端。最終一個趨勢就是A+B+C。一個大的專案、一個好的景區,這三樣都有就可能成功。這是我們分析幾十個國內大專案,總結出來的模式。

第九個,智慧手段多元化是營銷的趨勢。廣義的智慧旅遊,指的是針對廣義旅遊者不斷變化和細化的需求,在旅遊發展的各個方面,運用智慧的頭腦,凝聚智慧的團隊,採用智慧的手段,達到低成本,高效率,個性化的結果。狹義的智慧旅遊是指以網際網路為基礎,以新技術為手段,以細分化為目標,形成為旅遊者全面服務的網路。

目前旅遊電子商務已經形成主流,難題不斷克服,競爭日益激烈。借力OTA的同時也帶來威脅,現在我們景區行業,包括民宿等等已經被這些綁架了,在這一點上景區要接受飯店行業的前車之鑑。

第十個,IP先導是新競爭的趨勢。IP在我的理解中是知識資產,不是一般的知識,而是可以資產化的知識;不是一般的資產,而是以知識為依託的資產。景區本身就有天然的壟斷性,但IP的形成要經歷創造,積累,培育,成性,品牌,擴張的過程。IP也不是一個簡單的品牌概念,不是一個簡單的活動概念。

景區天然具有異質性,必須建立獨特的IP。這意味著價值創造價值、獲取價值的方式,要繞著人員流動的要素流動,要提升效率、深化體驗。創意不空,流程不空、人才不空,才能創造IP。所以我們就需要研究這個先導,超越智慧旅遊,尋求智慧趨勢,對應需求,引發一系列的旅遊變化乃至社會變化。

  • 為何故宮的房頂從來都看不到鳥糞?600多年了還如此明亮?
  • 手機地圖上有一個功能,開啟這個開關,就能看到自家屋頂和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