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旅遊>

陳友諒故居(玄妙觀)

遊覽漢王故里——陳友諒故居,共同揭開一代農民起義領袖陳友諒的神祕面紗。

玄妙觀就是荊楚大地農民起義領袖陳友諒的故居。明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將其改成了玄妙觀。此觀位於沔城南門正街,在1941年-一二八師師長王勁哉縱火燒城之前,有“一觀十殿”之稱。現在的玄妙觀是1984年在原廢墟上重建起來的,現已發展成為江漢平原聞名的道教中心。每年古歷六月二十三、二十四日是雷祖壽辰,方圓百里的遊人冒著酷暑前來叩拜,此時沔城車水馬龍、香菸繚繞,甚為壯觀。此次活動與上九日的文化廟會、開齋節、龍舟賽會被列為沔城四大盛會之一。

大家看!前面這座紅色琉璃瓦的飛簷門樓,就是玄妙觀的大門。“玄妙觀”下面的題字“大漢陳友諒故居”是武漢大學著名教授李國平題寫的。作為大漢陳友諒故居,又為玄妙觀平添了一份神奇的色彩。

陳友諒生於元仁宗延佑七年(1320)陰曆五月,沔陽黃蓬(今屬洪湖市)人。說來很奇怪,相傳陳友諒出生當天,陳友諒父親陳普才帶著妻子曾氏駕船駛向新灘口,路過新灘水洪口時,徒然風雲大作,籠天罩地,大雨如注,水洪口波浪滔天,險峰迭起,陳普才好不容易通過東荊河到了龍船磯。傳說漢高祖劉邦曾在此停過船,這裡五百年要出一次龍種,從公元前220年到現在應該要出第三次龍種了。雖然險口,但已臨盆的曾氏在船上飄泊顛簸了許久,感到非常疲憊,忽然覺得腹甲疼痛不己,很快聽到“哇哇”啼聲,生下小孩。頓時,風停雨住雲移,滿湖異香,天空重見光明,還浮現出朵朵五彩祥雲。陳普才和妻子一看,小傢伙的模樣生得十分可怕,小紅臉滿是乳毛,胸前、背部長著魚鱗模樣的青斑,一塊塊排列成扇狀,頭上兩個硬樁,像傳說中的龍角,看著這個怪物,夫婦倆雖痛心不已,但還是狠心將他扔進湖中。哪知,轉眼又是電閃雷鳴,天昏地暗,小孩浮在水面不肯下沉,隱約可見還有許多蝦兵蟹將託護著這個小東西,陳普才驚慌地撈起小孩緊緊級抱在懷中,轉眼又是天開五彩,祥雲浮現,正中的太陽透出了雲層,放射出萬道金光。夫妻倆覺得這孩子生得奇怪,加上天有異象,又出生在盛傳龍科的龍船磯,日後義有作為,為了彌補小孩出於船上無土不佔地氣之缺,陳普才捧來一撮土蓋住血衣,天婦合計給他取名友諒,意為有亮有望。

1997年,河城地方藝人邵四平根據陳友諒出土雕像,精心創作了一座-陳及諒塑像,讓我們一起雲瞧瞧。

這座雕像高八米,底座以優質砍石為基。上刻“大漢陳友諒”,是《陳友諒》一書作者程遠斌題寫的真可謂時事造英雄,陳友諒年輕時,目緒了元末的-,百姓民不聊生,遂萌發了滅元興漢之志“存忠君之心,懷復國之念”從此,他一邊勤奮習武,一邊發憤苦讀,26歲、30歲兩度口榜進士,成為聞名遐邇的文武全不。後來他“念斯民,有心湯武”,毅然擻主裡室體祿,投棄義軍,提出了向-王朝抗爭的號角。在18年的戎馬生涯中,陳友諒憑他的睿智與膽略,創下了“三分天下,陳有其二”的輝煌業績,他從義軍中一個佐掌文書、錢糧的官吏奮鬥成一個威震三楚、統帥百萬雄師的農民起義領袖。陳友諒於1360年在武昌稱帝,國號大漢。1363年,陳友諒與朱元璋爭奪天下,決戰鄙陽湖,因部將叛離,陳友諒親自指揮作戰,不幸被亂箭射中,貫穿眼睛及頭顱而亡,終年四十四歲。他的遺體由他的太尉張定邊運回武昌葬於龜山腳下。

朱元璋曾評價陳友諒說:“陳氏之敗,並非無勇將健卒,由其上下驕矜,法令縱馳,不能堅忍,恃以寡謀,故至於此。”由於上述原因,陳友諒在軍事上、政治上犯了一系列錯誤,最終被朱元璋打敗。但不容忽視的是,農民起義軍在他的領導下,戰線一度擴大到湖廣數省,為元朝的覆滅作出了傑出的貢獻,有力推動了社會的進步。他身上也集中體現了農民階級富於鬥爭的革命精神。可以說,陳友諒是農民鬥爭的一面光輝的旗幟,這無疑是我們沔城人民的驕傲。

這是陳友諒的拴馬石、馬槽,至於陳友諒的行互鍋,我相信大家一足有所耳聞。陳友諒行軍時有兩口鍋,一口鍋是軍餉鍋,有“漏沙漏谷不漏米”的功能,“燒三天不熱,冷三天不冷”的特性,可以“一邊下米,一邊盛飯”,能供“千里萬馬吃不完”。著名的沔陽三蒸,就是陳友諒的娘娘張風道在這口鍋裡發明的。這口神鍋一直隨陳友諒-戰南北,後下落不明;另一口鍋就是這口刑鍋,沔城至今還流傳著有關他的一首古老的歌謠:“蒸人的甄,煮人的鍋,狗不快活,我快活”,意思是說陳友諒義軍把當時那些色淫沔荒、欺壓百姓的官吏,下到這口鍋裡處死,以解民憤。這口鍋歷經六百多年風雨的侵蝕,鍋底已經鏽蝕脫落。

大家請看,這口陳友諒曾飲用過的古井,也是沔城“四十八古井”之中至今儲存最完好的一口古井,名叫玉泉井,又稱滌塵井、耀纓井,水清味甜,冬暖夏涼,傳說飲此井水能消災得福,醫治各種疾病。當年陳友諒就是因為常飲“玉泉”井水,使之在近20年的戎馬生涯中精力充沛,不生一疾。又因此井座落在玄妙觀的雷祖殿旁,又有人稱其井水為“神水”。

陳友諒 (1320~1363) 陳友諒(1320~1363),中國元末大漢政權的建立者。湖北沔陽(今仙桃市)人。元末農民戰爭爆發後,參加徐壽輝、鄒普勝、倪文俊等人領導的天完紅巾軍,以功升元帥。元至正十七年(1357),陳友諒襲殺倪文俊。十九年,殺害在反元戰爭中功勞卓著的天完將領趙普勝。同年,殺徐壽輝左右侍臣,挾持徐壽輝,自稱漢王。次年閏五月,殺徐壽輝,自立為帝。建國號大漢,改元大義。仍以鄒……

沔城,是一座具有1400多年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古城,從南北朝西魏至建國初期,一直是郡、府、州、縣治地,是江漢平原政治、經濟、文化中樞之一,是一塊閃爍荊楚文化光輝、開發前景廣闊的旅遊勝地。這裡地理環境優越,交通十分便利。地處江漢平原腹部,南臨東荊河畔,北依排湖岸邊,距318宜黃高速國道30公里,省級公路橫貫而過。

這裡物華天寶,人傑地靈。曾經孕育了一代農民起義領袖陳友諒、誕生了沔陽縣第一個共產黨小組,造就了“金箭女神”楊剛和“新聞鉅子”羊棗等一大批革命先烈和仁人志士,留下了無數美麗的故事與動人的傳說。

這裡名勝古蹟眾多,人文景觀獨特。四十八古井、四十八牌坊、四十八古廟之稱,著名的有大漢陳友諒故居、諸葛亮讀書檯、狄仁傑問政處、唐朝復州城垣等。這裡民族風情濃郁、文化底蘊豐厚。既是宗教文化的薈萃地,有道教的玄妙觀、佛教的普佛寺、伊斯蘭教的清真寺、儒教的孔聖廟等;又是民俗活動的聚集地,有一年一度的文化廟會、元宵燈會、龍舟賽會和開齋節、荷花藝術節等。

這裡自然風景秀麗,水鄉神韻奇異。千畝東沼紅蓮池和綠色文化長廊,是休閒、度假、賞荷、垂釣、泛舟、娛樂等最理想的處所。聞名遐邇的沔城藕“生吃如秋梨般清甜,熟食如板栗般粉撲”,沔城牛肉餅、藕丸子堪稱美食一絕。

東沼紅蓮池

話說沔城風景好,好就好在“東沼”,我們今天就去遊覽風景如畫的東沼紅蓮池。

東沼紅蓮池又叫蓮花池,位於古城東門,原先這裡是一片沼澤地,長滿了蓮藕,明初建城牆取土燒磚,沼澤地變成了深池。而池又正好在城的東面,故名東沼紅蓮。它是兩城八景中迄今僅存的一景,由大、小蓮池組成,總面積1000面,其主要景點在小蓮花池。小蓮花池的北角是風景迷人的蓮花島,並以九曲橋連線至岸。小蓮花池的西面是300米長的綠色文化長廊。一句句精典名句會讓你感悟很多;一幅幅精美尋畫會讓你心緒飛揚,徜徉在綠色文化長廊之中,濃濃地文化氛圍會浸透你的全身。大家請看,佇立在蓮花池甲的那座綠頂紅柱的亭閣,它是建在珠子臺上的。說起珠子臺,它可大有來頭!傳說有一次白龍太子在龍百住厭了,來到人間遊山逛水,看到東沼紅蓮池的景緻比龍萬美得多,一玩就是十幾天,真可謂“沔城一遊,人間享受”。回去時,一螃蟹精見白龍太子手裡拿著兩顆呈珠,不管龍爪子是什麼身份,硬是要強行搶去,並喚採無數小螃蟹精將白龍太子團團圍住。白龍太子見勢不妙,只好把兩顆豆珠丟在東沼裡,才算曇休。那兩顆珠子丟在東沼裡後,在南邊的一顆變成一座山。叫福星山,北邊的一顆變成一座臺子,口叫珠子臺:世享滄桑,星移斗轉,福星口已隨時光流逝而去,然而珠子臺卻在古城人民的呵護中仍佇立於蓮花池中。一年一度的龍舟盛會的指揮台就設在珠子臺上。可以說看朱子臺,就會想起龍舟賽,看到龍舟賽就不會忘記珠子臺。小蓮池的南面是八卦,現已將八卦向南移了60米,修建了一座雄偉壯觀的雙蓮橋。八卦的東邊是紅花堤,通向東門的官道,官道上建有過道坊黃蓮關、紅蓮關、白蓮關,相傳是晉穆帝時,有估姐妹黃蓮、紅蓮、白蓮頑強抵抗秦兵(前秦)英勇殺敵,視死如歸,最寡不敵眾,毅然跳到東沼裡了。後來人們為了紀念這三姐妹在官道上建了這“三道關”。八卦的西邊是狄仁傑問政處遺址。唐垂拱四年(668),狄仁傑來複州(今沔城)任刺史。他勤政愛民,常到八卦查訪民情和研討故事,還清理訴訟,除暴安良,斷了不少冤案,深得百姓擁戴,人們稱他是仁政、清廉、愛民如子的父母官。後來,沔城人懷念狄仁傑的政績,在八卦西邊修建了一座八角亭,匾額-“唐刺史狄樑公問政處”。同時,也將沔城東門,原名“大東門”改稱“仁風門”。大家看,這座二星級賓館——迎恩樓就是建在狄樑公問政處遺址上。而且迎恩樓的入院大門是一座書有“仁風門”的牌坊。

蓮花池盛產“玉藕”遠近聞名,明代盧滋在沔陽為官時曾賦詩云:“湖水平橋近古城,紅蓮花好鏡中明。亭亭不受汙泥染,花與濂溪心共清”。讓我們一起到大蓮池中的九曲橋上,切身的體會一下吧。走在九曲橋上,就像在碧葉紅花中穿行一般,全身的血液開始沸騰。每一片荷葉,每一朵荷花都會勾起你無限的遐想,無論你站在九曲橋上的哪一處,呈現在你眼前的景緻都是完整精美的。荷葉、荷花的香味浸透全身,讓人禁不住伸開雙臂,微微地閉上雙眼,盡情地呼吸,盡情地享受。健壯的荷葉、含笑的荷花,是不是讓你想到下面的藕了呢?沔城藕又粗又長,“生吃如秋梨般清甜,熟食如板栗般粉撲”。從前,這種藕是進貢皇帝的,因此,一直被人們譽為席中上品。沔城藕為什麼這樣好吃呢?傳說唐代大詩人李白從江陵到沔城,遇好友張謂,同在蓮花池的亭中飲沔,正值金秋八月,景好人好沔更好,皓月當空時,李白醉倒在亭中,夢中遇見嫦娥與自己同桌共飲,然後又與嫦娥到“廣寒宮”後面的池甲散步。李白見池內荷葉叢中長的蓮蓬個個如碗口大,非常驚詫。嫦娥看出李白心思,送了一個蓮蓬給李白。李白醒後,發現自己懷中呆真有一個蓮蓬,便把故事一五一十地告訴了張謂,在李白離開沔城時,便將蓮蓬送給張謂,張謂後來派植蓮能手將這個蓮蓬植入蓮花池,次年就長出荷葉、荷花、蓮蓬、藕。沔城藕好吃,除了因此地是古云夢澤淤積而形成的土肥和水質好外,恐怕還因為是李白引下的“神種”吧!

隨著沔城飲食文化的發展,沔城藕逐步形成一種獨特的“藕”又化,有蒸藕、炒藕、垠藕、涼拌藕、藕天、藕丸子、藕粉、拉絲糖藕等等。哇!你是不是感到口水都快流出來了,我們現在就去品嚐吧!

最新評論
  • 為何故宮的房頂從來都看不到鳥糞?600多年了還如此明亮?
  • 你去的只能叫美景,這些地方才是人間仙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