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旅遊>

禹王傳承

作者 九月寒風

果園裡,碩果累累,香

氣襲人。紅彤彤的蘋果,金黃色的鴨梨,紫水晶般的葡萄掛滿了枝頭。

在新聞上得知,最近幾天全國各地人民都在慶祝豐收節,各種各樣的農產品都擺出展覽。因為在農村出生,長大​的原因,對農作物有著不一樣的情感,特地打聽來我們家長豐收節的地點,想去一覽風光。令人驚奇的是慶豐收的地點竟然在我們這邊的一個名勝古蹟旁邊。我想,正好可以去這裡看看。當兵五年一直沒有怎麼玩過,這次就權當放鬆了吧。

騎著電動車,在省道來來回回走了好幾圈,導航一直顯示轉圈,後來速度放慢,才找到那條匝道​,真的是曲徑通幽啊。

到了地點之後,連停車的地方都沒有,後來在一名交警大哥的幫助下,找到了一個放車子的窄地。不由得感嘆人數之多,放眼望去,一片黑壓壓的人,幾個大舞臺​,表演著各種各樣的節目。低頭看了看手機,離禹王亭關門還有四十分鐘,正好可以把裡面遊覽一遍。

一路上帶著相機,一直處於開啟狀態,生怕因為短暫的開機時間而錯過最美好的東西。

禹王亭是一座古老的建築,面積不是很大,但是站在門口仰視禹王亭這三個大字時,不知不覺的滲透出對這位古人的敬仰之情。那麼,禹王亭祭祀的到底是誰呢,禹王指的當然是前面之前治水的大禹了。站在乾隆皇帝親手題寫的大字下面,心中又激起了萬千感慨。因為繁體字,不是很熟悉,問了幾個老人家,自己湊了湊。兩邊的對聯寫的應該是:德政利民心自古康平掃大道,禹天興國運而今夏樂念先王。兩邊的兩尊神獸張著大口,漏出威風凜凜之勢。

進入大門,因為沒帶身份證,將口袋的退伍證掏了出來,做了登記,門口保安向我敬了個軍禮,讓我很意外。又聊了幾句,得知保安大哥是零六年退伍的青島武警內衛,竟然還和我一個兵種。簡單交談了幾句,向老兵敬了個軍禮就進入了院落內。

正對大門的是一個門,兩側是鐘鼓樓,一個在東,一個在西。先後登上二樓,拿起擊錘敲響了大鼓,那種是我的耳膜膨脹的聲音使我好像聽到了千年之前,在這古老大地上發出的波濤洶湧的聲音。大鐘面前是一根吊起的橫木,輕輕一撞就可以發出震耳欲聾的鐘鳴聲。大鐘上寫的古文真的不認識。父親那年也登上過這座鐘樓,敲響過這個大鐘,還留下了一張照片。那個時候,我才五歲,時間過得很快,轉眼間十七年過去了,自己也登上了這座樓臺。再想一想,兩鬢斑白的父親,心中不由得一陣酸楚,在心中為父親點了贊,他很偉大!

在來之前,我就給父親說也要拍一張一模一樣的照片。那根撞擊橫木已經褪去了原有的淡紅色,變成了紅黃相間的顏色。因為自己一個人,所以找了一個老大爺,幫我記錄下了此刻,和十七年前相比,相同的地點,相同的動作,一個是父親,一個是兒子,這種感覺說不出,再一次說一聲:父親很偉大!

過了中央門,後面就是傳說中的禹王大殿。裡面的陳設,雕像和它的名字一樣,霸氣十足。跨過高高的門檻,就進入了大殿外堂。中間足有兩米高的雕像就是我們華夏民族的第一位天子------大禹。兩側則塑有金童玉女相侍,周圍綠瓦灰牆,紅木棟樑,飛簷出廈。禹王像前設有香案,案上擺著各種各樣的貢品,香案前方是一個錢箱,裡面躺著各種各樣面值的紙幣,自己也在口袋裡摸出了僅有的一張紙幣投入了箱內,並對著大禹塑像三鞠躬。

再往後就是內堂,內堂擺著文房四寶,以及不少文人墨客來此觀光,留下的詩詞墨寶,有的已被刻碑留存?細細品讀了幾篇詩詞,依然可以從中聞到墨香的味道。雖然文化不高,但是怎麼著也得裝作欣賞的樣子吧,畢竟來著的都是有學識的人佔大多數.......

大殿的後門與前門一樣,都是有著高高的門檻,因為才疏學淺,所以也不知道是為什麼,正在思索著,緊接著一個青年就被絆倒在地,瞬間尷尬的臉紅了。忽然想起了清朝的一個皇帝,就被絆倒在地很多次,一氣之下鋸掉了好多門檻,那一句:你不把他鋸了,下次朕就把你鋸了!這句話讓我依舊記憶猶新。

同樣具丘山的是一條比較寬廣的道路,路的兩旁豎著大旗,雖然是繁體字,但是我任然能夠認得,它就是我們中國軍人特有的本質----忠,一個忠字,讓我想起了大禹的三過家門而不入,這是什麼樣的意志決心吶。而後又想起了為了我們古老華夏大地拋頭顱灑熱血的士兵,革命先輩,能夠垂名千古的原因,也是因為這個字。今天的和平來之不易,我們作為後來人,更應當珍惜成果,學會自強!

具丘山不高,一共七十二個臺階,上面是一個亭子,裡面是一個被玻璃保護起來的石碑,上面的字因為年代的久遠變得模糊不清,旁邊有文字記載:四千多面前,大禹治水時,曾在此具丘為山,登高望遠,檢視水勢,因此得名。

繼續向右就是禹王亭遺址,也是龍山文化遺址,出土過很多的石斧,磨刀。真的很佩服古人,石頭做斧頭。一直以來禹王亭一直香火旺盛,到了日寇侵華時,院內兩座宮殿被毀。亭之前廈被拆除,此後禹王亭逐漸淒涼荒蕪,後來當過學校,文革時期又被當做“四舊”,慘遭破壞。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才決定重修廟宇,這才恢復往日的光彩。

從右側的小路返回,有一位文人在寫字,湊過去看了看,只見毛筆字龍飛鳳舞,筆跡隨意而不失灑脫。這是第一次這麼正式的看人寫毛筆字?小的時候爺爺寫對聯的時候,我就在一旁看著,但是孩童時期的我們不懂得欣賞。文人手中的毛筆彷彿有了生命一般,造出一個個好看的字。

出了禹王大殿,又一次的登上鼓樓,縱觀禹王亭博物館:柔風拂柳,松柏長青,花卉爭芳,綠茵成坪。民族風格的建築群隱藏著歷史的肅穆,惠風揚灑著宜人的清香。

大魚文化把歷史陳跡推進了聖潔的藝術殿堂,希望當代青年能夠從遊玩中收到歷史的薰陶。了解近代以來的沉痛教訓,早日將民族精神發揚光大,將紅色基因一代代傳承下去。

願大禹為民奉獻的精神千古傳承,以教後人!

最新評論
  • 為何故宮的房頂從來都看不到鳥糞?600多年了還如此明亮?
  • 我們是“旅行”不是“旅遊”,一輛車一個流動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