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旅遊>

入夜漸微涼,繁花落地成霜,你在遠方眺望,耗盡所有暮光,不思量,自難相忘……前兩年,熱播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就講述了一對活動於崑崙虛上,仙人的愛情故事。

崑崙虛,也稱崑崙丘,是中國古代文人學者歷來嚮往的仙境聖地,然而此崑崙非彼崑崙,神話傳說中的崑崙山,並不是中國西部的崑崙山脈,按照今人的研究成果,它是今天的,陽城析城山。

析城山位於山西省晉城陽城縣西南35公里處,南與河南省濟源市交界,屬中條山森林公園一部分,與著名的中條山舜王坪東西相望,故又稱東坪。方圓20平方公里,主峰海拔1889.5米,主峰四面如城,有東、西、南、北四門。

“崑崙丘”之謎

崑崙,古稱“崑崙之虛”或“崑崙之丘”。關於它的確切位置,《水經注》、《扶南傳》、《山海經》等文獻鉅著均有不同記述,近代學術界也多有爭鳴。

2000年,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研究所從山西地形圖上偶然發現陽城縣境內的析城山地形地貌酷似一條山體巨龍,查閱古籍比對與崑崙丘極為相像。為了探其究竟,華仁葵和臺灣金榮華教授等人帶著海峽兩岸專家團隊,歷經17年實地考證,科學推定析城山就是遠古崑崙丘,是中華人文始祖太皞伏羲王都。

析城山就是崑崙山之據

一是析城山具備古籍中所描繪的崑崙山的特點。

據古籍記載,崑崙山山頂有懸圃仙境,中間有九重增城,九井九門,弱水環之,炎山外圍。

析城山山頂很平,與歷山舜王坪相對,是高山草甸氣候,山頂有一湖泊,周圍繁花盛開,似瑤池懸圃。

析城山南麓有紅砂嶺,紅砂遍地,疑炎火之山。

當地居民千百年來一直稱呼析城山四個缺口為東、南、西、北四門,另有五處道路通往山頂,合稱“九門”。

析城山屬喀斯特陷落窪地,有無數的天坑,古稱井。喀斯特地貌多地下溶洞、地下河,暗合“弱水環之”。

《山西通志》記載“山峰四面如城,高大險峻。”也就是說析城山四周崖壁似城,有東西南北四門,所以才起名析城,故為應和“九重增城”之說。

二是“下川文化遺址”固隆、索泉嶺區和東川區的一部分都在析城山區。

聖王坪發現有細石器、仰韶文化紅陶片、舊石器晚期文化遺址,說明距今七八千年至一萬年前後都有人類在此活動,析城山一帶有著人類物質文化發展史上最為輝煌的一筆。這些都是說明析城山就是崑崙虛的鐵證。

析城山遺址細石器

析城山舊石器晚期文化遺址遠景照

析城山之美

山似龍形,瑤池水清;懸圃花奇,龍窩滿坪;漏斗天坑,巖龕棲神。析城山神聖神奇,堪稱人間仙境。山景奇特險峻,春夏秋冬各具特色。

春來山花爛漫,綠茵如毯;夏至胭粉怒放,米粉鬥豔;秋到菊花遍地,瑞草無邊;冬天銀裝素裹,莽莽蒼蒼。

登南門遠眺王屋天壇,仙風拂面,瑞霧迷離,依稀海市蜃樓;回首俯瞰析城,祥花瑞草,無邊美景,一覽無遺,盡收眼底。遊人至此,無不讚嘆析城山神奇美麗,無不感嘆大自然神奇造化。

夏來胭粉花開

胭粉花開析城山

仲夏登上析城山,極目胭粉遍草甸。

湯王廟前聽祈雨,娘娘池畔笑聲歡。

花團錦簇彩蝶舞,風撩草搖落紅瓣。

騎馬揚鞭任馳騁,南天門上歌喉展。

酷暑炎熱不覺累,追逐嬉戲笑聲甜。

天當被子地當床,扯片雲彩抽支菸。

析城山聖王坪上,盛開一種俏麗驚目、胭紅粉白的野花。花成簇狀,每簇怒放數百朵,爛漫於綠草叢中。這種花叫胭粉花,也叫狼毒花。每年6月中旬,這個高山草甸,漫山遍野到處是盛開的胭粉花。周邊縣市和鄰省河南的攝影愛好者和遊客都會慕名而來賞花、拍照。

清代張域詠此花:"萬斛胭粉種作田,靈花開放碧峰巔。人間未許窺顏色,時有香風落九天。"花性喜野淡,色雖豔而不含香,至今無人引植。山花不比牡丹貴,超脫塵風尤惹人。

傳說此花系湯王娘娘垂淚沾腮滴落花瓣而成,故而叫胭粉花。花期難永,慕其顏色者須當趁時而訪,才得有緣相見。然而王妃鉛華,布衣難羨,胭粉麗色,或有別解。

據地方誌書記載,明末農民起義,有一支義軍被官兵圍困析城山中。後義軍中叛徒殺害首領投降官府,又引兵圍剿山中義軍。聖王坪上,血浸草莖。清代龐太樸有詩曰:金帛不手委紫陌,花鈿不插泣青娥。"泣淚青娥",或是義軍眷屬,或是被掠民女,即淚血洗面,胭粉染地,花瓣蕊間,必留怨憤。哎!龍草琪花,玉簟瓊床,泣血衷腸?

前人李鹹當年遊析城,從盤亭徒步東攀。途中所見,"簷皆茅覆,牆盡石甃,居然又一洞天之奇矣。"洞天之內,才會有乾坤世界。並悟得真諦:"天下事者不如見者之實,見者不如聞者之蓄,且留其餘步,以待後者。"析城山的境界,奇不僅在山水,更在能感悟宜留餘地以自處,且留餘地以處人、處事業,處天地萬物的道理。

析城山冬景

析城山是中華歷史文化名山

2016年11月5日至7日,第三屆全國商湯文化學術研討會在陽城縣舉行,來自中國社科院和陝西、四川、山西、河南等省的專家學者深入陽城縣北留、河北、潤城等地的成湯古廟進行實地考察,相互交流了近年來商湯文化研究取得的成果,進一步肯定了析城山為商湯禱雨之地的歷史地位和科學定論,確立析城山中華歷史名山地位。

析城山,又名析津山、聖王坪、東坪。位於山西晉城市陽城縣西南30公里處,方圓20平方公里,主峰海拔1888米,在250萬年前形成了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地表為8.516平方公里亞高山草甸,地下有數量眾多的溶洞景觀和地下河水,是中國華北地區儲存最好、具有一定科研價值的封閉式岩溶窪地,屬非常珍貴、不可再生的地質自然遺產。

析城是古老的中華名山,中國最早的地理經典文獻《禹貢》記載了大禹治水時,沿著山脈從西往東,導山疏河經砥柱、析城、至於王屋、太行、恆山,至於碣石。可見析城山之名甚古,幾乎就是伴著中華文明的歷史而來。

析城山西望黃河三門,中流砥柱,東挽王屋太行,拔地起於中原,橫亙大河北岸,俯視中原。華夏遠古城市:夏都斟鄩、商都西豪,周東都洛邑,無不踞其屏下。站立黃河岸邊,舉目北仰王屋、析城,便可見藍天下,群峰間,隱隱約約,是那雲窩霧鄉,濟水源頭,湯王行宮,天地交界。

清末民初國學大師王國維在《今本書紀年疏證》中記述:商湯“二十四年,大旱,王禱於桑林,雨。”桑林在哪裡?清《山西通志》說:“桑林水,導源析城之東麓。”陽城縣古稱獲澤,相傳析城山即是當年湯王祈雨處。千百年來,晉豫間官祀民禱,香火不絕。

陽城縣,古稱濩澤,自西漢置縣距今已有2000餘年,曾是商王朝畿核心心區域,“商湯禱雨”的故事在這裡世代相傳。2012年,第一屆全國商湯文化學術研討會在陽城舉行,經過中國社科院專家學者的共同考察、論證,得出了山西省陽城縣析城山地區是3600多年前商湯禱雨之地,陽城是全國商湯文化傳承、傳播的中心的重要結論,並由中國社科院先秦史學會牽頭,成立了陽城商湯文化研究會。四年來,陽城商湯文化研究會按照“挖掘遺蹟、保護遺蹟、發揚遺蹟”的要求,積極探索古蹟,挖掘歷史,對全縣所存湯廟進行了全面普查,對現存湯廟的資料、照片、碑石拓片進行了集中整理,發現諸多遺址遺蹟和人類文明活動,豐富了商湯文化的歷史底蘊和人文內涵。

析城山它是中華文明曙光升起的地方,這裡的風景美如仙境, 這裡的神話數不勝數,這裡的神奇鬼斧神工,不妨帶上親朋好友來這裡一探究竟!

愛旅行 愛生活

- END -

圖文整理 | 晉城新聞網、文史山西、印象陽城、 晉城文旅等

  • 為何故宮的房頂從來都看不到鳥糞?600多年了還如此明亮?
  • 那一刻驚豔視覺:20年來,被張藝謀捧紅的絕美景點,你去過幾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