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旅遊>

在中國周邊的鄰國中,大家對於柬埔寨應該不會陌生,曾經的西哈努克親王在中國知名度很高,柬埔寨最為知名的就是吳哥窟了,因為電影《花樣年華》為更多人熟知。柬埔寨人民把它印在自己的國旗上,作為國家的象徵,那麼這個國家有著怎樣的歷史呢?去年來到了吳哥窟所在地暹粒,特以此文回顧下柬埔寨的前世今生。

扶南——東南亞最早的神秘文明

當一個旅行者從越南的胡志明市來到柬埔寨,他會看到完全不同的景象,眾多跡象告訴人們,你正在離開一種文明,來到另外一種文明。越南的茅草屋變成了柬埔寨的高腳屋,越南的儒家文明變成了柬埔寨的佛教文明,在湄公河平原上,一條分界線將越南和柬埔寨天然分隔了開來。

可是,曾經的柬埔寨十分強大,面積廣袤超過人們的想象,西邊的泰國一度也是高棉人的土地,而東邊的越南南部也曾經是柬埔寨的一部分,可以說,東南亞曾經只有一個強大的國家,就是柬埔寨。那麼柬埔寨有著怎樣的歷史,為何近代會淪落為東南亞一個不起眼的小國呢?

柬埔寨地圖

由於柬埔寨古代並沒有歷史文獻的記載,我們對於柬埔寨遠古歷史知道得並不多,只能從傳說中去找,根據柬埔寨的民間傳說,柬埔寨人世代傳說,自己最早的始祖是一個印度的婆羅門貴族,名叫“混填”,他划船來到了今天柬埔寨地區,愛上一個蛇王“那伽”的女兒,跟這個女蛇結婚生子,才有了柬埔寨民族,所以後來柬埔寨的保護神就是那伽,這顯示了柬埔寨和印度文明的血緣關係,難怪吳哥文明最早是信奉印度教的,柬埔寨的先人中應該有一支來自於印度,至於“蛇王”,可能象徵著柬埔寨本地以蛇為圖騰的土著民族,這兩個民族融合,就是柬埔寨最早的先民。

那麼在中國的史書上,最早記載柬埔寨的是哪一本史書呢,是公元6世紀,南梁蕭子顯的《南齊書》,雖然更早還有東吳康泰的《吳時外國傳》中有過記載,不過正史上第一次記載,當屬《南齊書》。

蕭子顯是南齊宗室,南齊滅亡後,他在梁朝專心寫作南齊歷史,正是這本書最早記載了扶南國曆史,這段歷史也尤其珍貴:

扶南國,在日南之南大海西蠻灣中,廣袤三千餘里,有大江水西流入海。其先有女人為王,名柳葉。又有激國人混填,夢神賜弓一張,教乘舶入海。混填晨起於神廟樹下得弓,即乘舶向扶南。柳葉見舶,率眾欲御之。混填舉弓遙射,貫船一面通中人。柳葉怖,遂降。混填娶以為妻。惡其裸露形體,乃疊布貫其首。遂治其國,子孫相傳。至王盤況死,國人立其大將範師蔓。蔓病,姊子旃篡立,殺蔓子金生。十餘年,蔓少子長襲殺旃,以刃鑱旃腹曰:「汝昔殺我兄,今為父兄報汝。」旃大將範尋又殺長,國人立以為王,是吳、晉時也。晉、宋世通職貢。

這個故事是關於柬埔寨歷史最早的信史記載,後來更晚成書的《晉書》、《梁書》、《南史》、《舊唐書》等大多采用了蕭子顯的這個故事,只是有些許不一樣,比如《新唐書》把女王名字寫作了“葉柳”,而不是柳葉,一些細節可能是錯訛。

這段故事說的是,在遠古蠻荒的大海中,有一個廣袤的扶南國,有一條向西流向大海的大江,就是湄公河。這塊土地上有一個女王,名叫做柳葉。有一個“激國”的人,名叫“混填”,他做了一個夢,神仙賜給他一張神弓讓他出海。第二天醒來的時候,他真的看到神廟的樹上有一張弓箭,他乘著船出海,來到了扶南國。扶南國王柳葉率領大軍抵抗,混填拿起弓箭,射穿了一隻船,這下柳葉害怕了,就投降了。混填作了當地的國王后,和原先的國王柳葉生活在一起,漸漸兩人變成了夫妻。混填覺得柳葉赤身裸體太不雅了,就用布變成了衣服,從此當地人也穿上了衣服。後來子孫相傳,一直到魏晉南北朝時代,扶南國國王名叫範旃。

如同尼泊爾、越南、緬甸、寮國這些國家的歷史都要到中國史書中尋找一樣,柬埔寨也不例外,以上就是中國史書記載的最早的故事。這個故事一直到吳哥王朝時期都有柬埔寨國王進行祭祀,19世紀在越南南部佔婆遺址發現了一個“眉山碑刻”,上面也記載著這個故事,印證了中國史書記載的準確性。

如果我們對比下柬埔寨自己的神話傳說和中國史書的記載,我們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中國記載的外國神巫似乎是神仙,其實就是印度婆羅門貴族,這個“激國”是什麼國家,蕭子顯沒說,可能也是記錄自柬埔寨的傳說。而柬埔寨神話傳說的蛇王之女,在中國史書上赫然是一個女人,還有個名字,名叫“柳葉”。綜合中國史書記載和柬埔寨本地傳說,我們終於捋清了柬埔寨歷史的脈絡,柬埔寨最早的扶南國就是印度移民和本地土著聯合建立的國家,至於柳葉女王,顯示出當時的柬埔寨還處在母系氏族社會,所以國王才是女王,後來逐漸變成男王。

事實上,柬埔寨和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地一樣,3000年前就有人類居住,發現過人類的遺骨,可是為何柬埔寨文明在中國東漢時期就突飛猛進了呢?柬埔寨一下子就有了文明和國家,同時代的馬來人卻還在過著原始生活?可能和印度移民有關,大家不要忘記了,古印度是四大文明發源地之一,印度人有著高度發達的文明,早在3500年前就建立了吠陀文明,2500年前就創立了佛教,正因為有高度發達的印度文明移民,才有了柬埔寨最早的扶南國。原來神秘的扶南一點也不神秘,之所以有超出本地的文明出現,主要在於印度移民帶來的文化。

柬埔寨人的相貌在古代漢族眼中比較奇特,因此被稱為“崑崙人”,唐傳奇中的崑崙奴也是如此,形容東南亞矮黑的長相,《舊唐書·真臘傳》稱:“真臘國本扶南之屬國,崑崙之類,南方人謂真臘國為吉蔑國。”所謂的吉蔑,就是柬埔寨人自稱的民族名——高棉,Khmer,意思是“母親”。在中國古代有不少崑崙人的記載,比如《晉書·孝武文李太后傳》記載:

孝武文李太后諱陵容,本出微賤。時後為宮人,在織坊中,形長而色黑,宮人皆謂之崑崙。既至,相者驚雲:“此其人也。”帝以大計,召之侍寢。後數夢兩龍枕膝,日月入懷,意以為吉祥,向儕類說之,帝聞而異焉,遂生孝武帝及會稽文孝王、鄱陽長公主。

根據記載,東晉孝武帝的母親李陵容,本來是一個織坊中的宮女,是一個崑崙人,長的很黑,晉簡文帝司馬昱卻覺得她很美麗,後來就生下了孝武帝司馬曜,正是這位司馬曜,大膽起用謝安等,在淝水之戰大敗苻堅。

很多野史根據這段記載,說這個孝武帝的母親是一個非洲黑人,正是滑天下之大稽了,《新唐書·扶南傳》稱:“扶南諸屬皆有官長及王之左右,皆號為崑崙。”在古代史書上的崑崙人指的就是柬埔寨人,這位李陵容應該是一位柬埔寨女子,可能因為戰亂或者航海,來到東晉宮廷為奴,卻意外成為太后,這也顯示出了中國和柬埔寨古代的交往。

傳統的柬埔寨美女

印度人帶來的先進文明讓扶南國有了較為發達的農業和手工業,他們不僅會製造鐵器,會製造航海大船,還會建造石頭房屋,還有天文學知識。可以說是十分先進了。因此,很多印度史學家就認為,柬埔寨的民族就是印度人的後裔。雖然最早的王可能來自於印度,不過廣大人民應該還是土著的。現代語言學和人種學研究給了柬埔寨民族定性,根據語言學研究,現代的柬埔寨語言屬於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和越南語、寮國語,中國的佤語、德昂語等一個語系,和印度東部的孟族一個語系,柬埔寨人,自稱為高棉民族,根據分子人類學研究,並非白種人或者黑種人,而是蒙古人種東南亞型別,屬於地地道道的黃種人,只是因為熱帶的氣候被曬黑了。

事實上,對於古代柬埔寨民族,中國史書一直不吝讚美,比如《晉書·扶南傳》稱:“性質直,不為盜寇。”《南齊書·扶南傳》稱:“扶南人黠惠知巧、好佈施。”但也記載了其相貌,比如《梁書·扶南傳》稱:“其國人皆醜黑,拳發。”總的來說,中國典籍雖然對這些和漢人長相不同的人也說過“醜”,但還是稱讚他們聰明、樸實。

到了公元6世紀,在扶南的北部叢林中,興起了一個叫做“真臘”的國家,本來是扶南的屬國,後來取而代之,後來一直到中國的元朝時代,柬埔寨一直都是真臘王國,真臘和扶南是一個民族,在中國歷史上,有的時候還混用,不過到了唐朝後期,真臘完全取代了扶南,此後扶南這個名字就消失了。

從真臘到吳哥——吳哥王朝的強盛

扶南和真臘最大的不同就是宗教,扶南時期主要是婆羅門教,特別是根據記載,公元4世紀,一個叫做“陳如”的印度婆羅門來到扶南,被推舉為扶南國王,他在扶南大力推廣印度的宗教和文化,婆羅門教興盛起來,成為扶南國教,所以在整個東南亞都流行佛教之時,只有這個扶南國完全堅持著印度教,畢竟印度移民帶給了扶南先進文明。可是到了真臘時期,佛教又悄然興起了,和印度教交織在一起,這也體現在吳哥窟的建築上,直到最後,佛教徹底取代了印度教,成為柬埔寨的全民信仰,一直到今天,柬埔寨全國95%的人信仰佛教,在8個佛教國家中,比例是最高的。

關於高棉民族從印度教到佛教的轉變,有一個柬埔寨本地的神話傳說故事。柬埔寨傳說,古代有一個西漢努王,他非常喜歡吃一種黃色的甜瓜,可是在整個柬埔寨,只有一個園丁,名叫魯陀跋摩,會種植這種瓜,他把他聘請為皇家瓜園長官,負責種植甜瓜。

後來這位園丁跟國王說,有小偷來偷吃這種瓜,國王就賜給園丁一個長矛,告訴他,誰來偷瓜,就殺了他。

有一天夜裡,西漢努王突然急不可耐要吃甜瓜,他來到瓜園中,夜色很深,忠實可靠的園丁看到有人偷瓜,舉起長矛刺殺了這人,沒想到,再一看,居然是國王,國王就這樣被刺死了。整個首都哭聲震天,國不可一日無君,大家便推舉有德行的人當國王,這位園丁就此變成了國王。

這個神話傳說比較出名,但簡直侮辱人的智商,殺死國王的人居然不用受責罰,還即位變成國王。事實上,有歷史學家指出,這就是一個篡位故事,只不過被美化了,這裡的西漢努王,應該就是真臘國王闍耶跋摩八世(Jayavarman),而即位的國王就是因陀羅跋摩三世(Indravarman),這些名字都是印度神話中神仙的名字,所以聽著比較奇怪,事實上,新王地位比較低,他透過篡位當上了國王,編造了這個聽起來並不高明的傳說故事。甚至那支矛還珍藏在金邊王宮裡。

可不要小瞧這則故事,這位因陀羅跋摩三世因為出生底層,當時的真臘引進了印度的種姓制度,高種姓的人信奉印度教,低種姓的人則地位很低,暗暗信奉佛教,這位國王便極力推崇小乘佛教,從他之後,整個真臘再也沒沒有印度教了,可以說,這標誌著柬埔寨歷史的重要轉折。

事實上,柬埔寨現在的王朝仍然是吳哥王朝,吳哥王朝從公元802年開始,可以說已經延續至今1100多年了,吳哥王朝的開創者名叫闍耶跋摩(Jayavarman)二世,那個時候,真臘國家發生了動盪,被印度尼西亞的爪哇人殖民了,在爪哇夏連特拉王朝做人質的闍耶跋摩二世回國爭奪王位,當時的中南半島上,分佈著“水真臘”、“陸真臘”等大大小小十幾個國家,他統一了各國,建立起了高棉帝國,他定都在了吳哥城,後來有過幾次遷都,但都在附近,因為王國定都在了吳哥城,因此被稱為“吳哥王朝”。

強大的吳哥王朝就此拉開了序幕,也就是本文的主角暹粒所在地吳哥。

來到暹粒,乘坐當地特色突突車最為方便

吳哥王朝是柬埔寨歷史上最為輝煌的時期,這一時期,吳哥王朝是中南半島上最為強盛的封建王國,它統治了從越南到泰國廣袤的土地,因為這個時期,東南亞很多土地還是奴隸制的落後國家,吳哥王朝已經進入了高度發達的封建社會,公元9世紀到13世紀,是吳哥王朝興盛的時代,而他們留下的高度發達的文明遺址就是舉世聞名的吳哥窟。

高棉人為什麼要開鑿吳哥窟,還有一個神話故事,在印度神話中,有一位戰爭之神,名叫因陀羅(Indra),這位神仙非常的暴躁,是印度神話中的戰神和雷神,他管轄的天宮有一個仙女,名叫黛帕蘇達,到人間貪玩,摘了一個園丁萊姆塞六朵花,為了懲罰她,因陀羅罰她下凡六年。兩人邂逅在美麗的高棉,生下了一個大胖兒子,名叫佈列貝斯諾卡,高棉語“天工”的意思。六年時間到了,女神不得已回到了天庭。這位大胖小子長大成為了大力士,經常被人欺負,說他沒有媽媽,他有一次生氣的時候,回家不吃也不喝,爸爸告訴他,他有媽媽,他的媽媽是一位女神,佈列貝斯諾卡就跋山涉水,來到了天神的居住之處須彌山,可是這座雪山高聳入雲,一般的人根本登不上去,大力士佈列貝斯諾卡還是登上去了,見到了自己的媽媽,因陀羅也很開心,母子兩人就生活在須彌山上。

可是,他的爸爸想他了,來尋找他的時候,在雪山下面遇到了雪崩,這位大力士最終沒救回爸爸,傷心回到了人間,因陀羅知道他思念父親,就說,你為他建造一座廟宇吧,用你在天宮學到的本領,供奉生命之神毗溼奴(Vishnu),這座廟宇要修建得跟天一樣高,等你什麼時候建成了,我就跟毗溼奴大神求情,讓父親復活。

大約從11世紀的蘇利耶跋摩一世時期開始,歷代國王就不斷建造吳哥窟了。因此,吳哥窟既是供奉毗溼奴的廟宇,也是歷代吳哥國王的陵墓,旁邊的吳哥城則是首都和王城。

歷史上第一次記載吳哥窟的是中國元朝時期的大臣周達觀,他出使吳哥王朝時期,看到了美輪美奐的吳哥窟,大為驚訝這片土地上的人擁有如此高超的建築技巧,他寫了一本書,名叫《真臘風土記》,詳細記錄了吳哥王朝的繁華。

可是,後來的柬埔寨卻十分衰落,所謂的吳哥王朝遺址一個也看不見了,北邊是荒無人煙的熱帶雨林,是不是真的存在吳哥窟,一直以來,柬埔寨人自己都覺得這是一個神話傳說。

後來殖民柬埔寨的法國人也在尋找吳哥窟,一位博物博學家,法國人亨利·穆奧(Henryi Mouhot)也是尋找者,在法國取得語言學位後,他與英國探險家芒哥·帕克的女兒結婚,兩人情投意合,致力於尋找新大陸的動植物標本,偶然的機會,他讀到了周達觀寫的《真臘風土記》,不敢相信法國殖民地的柬埔寨有過這麼輝煌的文明,他來到了柬埔寨,在原始森林中尋找遺蹟,可是一無所獲,最後他終於在一片熱帶雨林中看到了雄偉的建築物,那就是吳哥窟,當時它已經被一片茂密的林海所覆蓋了,他說“吳哥窟的富麗堂皇,使希臘和羅馬時代留給我們的一切,黯然失色!”他後來在叢林中染病身亡了,他的遊記被整理出版為《暹羅柬埔寨寮國諸王國旅行記》(Travels in the Central Parts of Indo-China , Cambodia, and Laos),在法國出版後,轟動了世界,人們不相信熱帶雨林中有這樣一個建築物,大量法國人來到吳哥窟。

亨利·穆奧與筆下描繪的吳哥窟

平心而論,雖然法國殖民時期也掠奪過吳哥窟的一部分文物,但是法國人對於吳哥窟的重建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吳哥窟早已經被廢棄多年,很多變成了廢墟,法國人將森林砍伐,讓吳哥窟得以重見天日,同時把很多坍圮的建築物進行了復原。一直到今天,法國人都是吳哥窟的主要修復者。

去往吳哥窟的人往往要坐上從暹粒出發的大巴車。暹粒以前是一個貧窮的水鄉,破爛的船隻、擁擠的住所,但現在這裡興建了國際機場,成為舉世聞名的吳哥窟的所在地。來到吳哥窟,周邊環繞著200米寬的護城河,看到寺廟倒映在水中相映成趣,心靈會得到淨滌。這裡有幾千座廟宇,組成了宏偉的吳哥遺址群,相當於中國的北宋時代。走上浮橋,來到了吳哥窟的內部,看到整個寺廟佈滿了雕塑。小吳哥寺象徵了印度教的世界中心須彌山。

吳哥窟起初是印度教建築,後來是佛教建築。我們一般說的吳哥窟指的是小吳哥窟,也叫作吳哥寺,一個恢弘的廟宇,建築遭三層臺階的地基上,基本上是一個正方形,周長達到2公里,前後動用了1500萬奴隸,用了90年才建造成功。第一層迴廊上雕刻著印度史詩《摩訶婆羅多》,這裡的很多雕塑女神們面露微笑,在這裡行走,感覺神秘的古代高棉女郎們就在你旁邊,翩翩起舞。第二層則是皇家浴池,但現在已經是沒有水的游泳池了。第三層是吳哥窟的中心,也就是主殿,這裡有蓮花頂形狀的寶塔,顯示出濃郁的印度風格。

吳哥窟的走廊

愛情階梯

為了顯示對神的虔誠,吳哥窟的樓梯非常陡,是70%的斜度,爬上去非常費勁,現在建有一段鐵扶梯,被稱為愛情扶梯。

關於這個扶梯,曾經有一段悽美的故事,1973年一對法國夫妻遊客在中心塔南面的階梯試圖登上中心塔,其妻不小心失足墜落致死,他的丈夫在悲痛之餘出資修建了這道階梯,以免悲劇再次發生。因此得名“love stairway",讓這座木扶梯成全了一段忠貞不渝的愛情見證,也是一個益於後人的善舉。

吳哥建築群則包括5000多座廟宇,初來的人往往分不清哪些著名景點。事實上,可以分為東南西北四部分,南部就是小吳哥寺。東北部是塔布倫寺,著名的樹木纏繞寺廟的景象就在這裡,這裡出名是因為安吉麗娜朱莉在這裡拍攝了電影《古墓麗影》。北部是吳哥王通城,也就是俗稱的“大吳哥窟”,這是一座城池,以前的吳哥王朝的王城,裡面有空中宮殿,還有象徵“高棉的微笑”的巴揚寺,還有100多座塔的巴肯寺,這些塔高低相間、分層排列,簡直像一座塔

塔布倫寺

巴揚寺的四面佛,著名的高棉的微笑

不過,在傳統吳哥城之外還有兩個地方不得不去,向西30公里就是以前的皇家圖書館崩密列,意思是“荷花池”,這裡以前是吳哥王朝的僧侶圖書館,人跡罕至,古蹟極多,但大多已經被毀掉了,這裡隨處可見倒塌的石塊,在這裡帶給人無法抗拒的神秘感和毀滅感。而向北30公里是著名的“女王宮”,這裡建築精巧,是供奉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溼婆神的神殿。總的來說,如果時間不夠,可以只去大小吳哥窟即可。

崩密列坍圮的建築物,滿眼的頹廢、破敗、蒼涼和毀滅

粉紅色的女王宮十分精巧,當初發現它的法國人因為看到它的建築是粉紅色的石頭,又因為它的雕刻極為精美,寺廟又很小巧,就起了女王宮這個名字,和女人毫無關係。也有人說,這是戰亂時期藏匿妃子的地方。

關於吳哥窟,建議大家最好來旅遊一番,會震驚於當時吳哥王朝的強盛。至於暹粒,因為旅遊業的發展,各項基礎設施發展得不錯,柬埔寨也並不比泰國和越南治安更差,可以放心的旅遊。

只是,如此強大的吳哥王朝、如此恢弘的吳哥窟,為何會突然被廢棄呢?

讓我們回到歷史,回到那刀光劍影的時代,揭開吳哥窟湮沒之謎。

泰國入侵——吳哥王朝的毀滅者

關於吳哥窟為何會突然被毀滅,有很多種說法,甚至有一種說是外星人建築了吳哥窟,很像《未解之謎》裡面的玄奇案件。有人說,吳哥窟是因為生態系統的毀滅,和瑪雅文明一樣,吳哥窟建造於熱帶雨林中,這裡能承受的人口壓力並不是很大,長期無休止地建造寺廟,肯定摧毀了生態系統,可是反對者說,吳哥文化長期依靠湄公河和洞裡薩湖,一直到今天,洞裡薩湖都是柬埔寨人的母親湖,並沒有被毀壞。當時為了建築吳哥窟,運送建造寺廟的石塊,歷代國王開挖了很多運河,這些運河既運送了石塊,又方便了沿岸百姓的耕種,今天這些水利灌溉系統仍然存在。而且柬埔寨的母親湖洞裡薩湖是著名的吞吐型湖泊,雨季的時候水量大,能夠容納湄公河洶湧的河水,讓其不再氾濫。旱季的時候能向湄公河注水,讓其不再幹旱,這樣的湖泊一直到今天生態系統也未被破壞。

洞裡薩湖是柬埔寨的母親湖,也叫作金邊湖,是東南亞最大的湖泊,上面不少水上人家,也值得乘船遊覽

奇情小說《三線輪迴》也描寫了洞裡薩湖的奇詭故事

另一種說法則是疾病的流行,說一場大病使得整個吳哥城中的人都死光了。可是柬埔寨人反對這種說法,今天的柬埔寨人仍然是吳哥時代人們的後代,1000萬柬埔寨人仍然活得好好的,這種說法站不住腳。

事實上,吳哥窟之所以被毀滅,原因並沒有多大未解之謎般的神奇,可是卻是那麼的無情:泰國的數百年侵略。

是的,就是泰國對柬埔寨長達數百年的入侵,逼迫柬埔寨人放棄了吳哥城,遷都到了南邊洞裡薩湖旁邊的金邊,一直到今天,金邊都是柬埔寨人的都城,至於吳哥城,也並不是完全被廢棄,曾經有兩次重新興盛,可是最終王族還是棄城而逃了,王族的離去讓水利系統荒廢了,老百姓也南遷,就此這塊地方荒蕪了。

讓我們回顧歷史,看下數百年的泰柬爭鬥史。

在吳哥王朝強盛時代,並不缺少敵人,比如越南南部的占城王國,這個王國因為人口的增加,需要不斷擴張,向北擴張遭到了越南的打擊,不得已向南擴張,不斷騷擾柬埔寨湄公河下游地區,可是吳哥王朝打敗了占城人,12-13世紀,雙方陸續進行了百年戰爭,最終占城一蹶不振,為日後被越南滅亡併吞並埋下了伏筆。

打敗占城之後,吳哥王朝進入了全盛的繁榮時代,吳哥窟的壁畫中都是吳哥人打敗占城人的壁畫,誰也沒想到,一個強大的對手到來了。

曾經龐大的吳哥王朝,比現在的柬埔寨大多了

元朝末年,隨著元朝滅亡了大理國,以及對東南亞的征服,居住在中國雲南南部的泰族人,也就是暹羅人,開始大規模南遷,當時的東南亞,三條主要的河流,分別居住著三個民族,那就是居住在伊瓦洛底江的緬甸人、居住在紅河的越南人和居住在湄公河與湄南河的柬埔寨人,其中最為強盛的就是幾乎統一中南半島的柬埔寨人。

泰族人南下後,本來柬埔寨的高棉人並沒有在意,然而,在北部叢林中越戰越勇的泰族人,很快建立了自己的國家,13世紀初,泰族人陸續建立了孟乃、阿洪等王國,並最終於1238年建立了今天泰國的雛形——素可泰王國,經過了一些列了征服,泰族人在大城(阿瑜陀耶)建立起了赫赫有名的大城王朝,這個王朝從一開始就和高棉人的吳哥王朝摩擦不斷,雙方爭搶中南半島北部叢林地

泰國的古都大城

當時的吳哥王國的版圖從暹羅灣一直到湄公河,國土面積達100萬平方公里,相當於現在柬埔寨面積的五倍之多,有著1000多萬人口,管轄著20多個屬國,包括了前文的泰族王國,強大的吳哥王朝並沒有把泰族人放在眼裡。

向北方大國學習了先進技術的泰族人,漸漸佔據了上風,同時積極和北方的元朝中國搞好關係,不斷派人來雲南行省學習先進漢文化。1353年,元朝末年的時候,泰族人發動了對吳哥王朝的進攻,大城國王馬蒂菩提組織了這次進攻,奪取了吳哥王朝大片土地,也就是今天屬於泰國東南部的領土。吳哥王朝拼命反擊,然而,抵擋不住兇猛的泰族人,這一次冒險的軍事行動最終取得了奇效,泰王御駕親征後攻打到了吳哥城,得知東門防守薄弱後,猛攻東門,至此吳哥城陷落。

輝煌的吳哥城就這樣被泰族人佔領了,後來高棉人不斷反抗,以為王子索力約太逃到了寮國山中,帶領高棉人復仇,光復了吳哥城,趕跑了泰族人。泰族人在佔領的6年時間中,拿走了吳哥窟中大部分佛像。但頑強的吳哥王朝打退了泰族人,正因為這次勝利,吳哥城所在的土地被稱為“暹粒”,意思是打退暹羅人的地方,這就是暹粒這個地名的由來,一直到今天,這個地名都保留了,顯得十分得冷幽默。泰族人被趕跑後,這位吳哥國王覺得是神的旨意,又恢復了對吳哥窟的營造。

可是,泰族人要生存,大量的人口急需要河流三角洲地帶,湄南河流域成為泰族人擴張的首選,而當時佔據這一地區的高棉王國吳哥王朝,則成為了主要的被打擊目標。可是,打退泰族人的吳哥王朝還是不吸取教訓,仍然在建築吳哥窟,比如著名的高棉的微笑的修羅和阿修羅像,就是那個時候建造的,所謂的修羅指的是天神,阿修羅的“阿”表示否定,意思是凶神惡煞的天神。可是真正的阿修羅泰族人虎視眈眈,吳哥王朝不想著勵精圖治,寄希望於佛教寺廟的解脫,繼續大興土木,這個國家終將會有厄運。

公元1394年,泰族人在恢復了半個世紀後,發動對吳哥王朝的再一次進攻,高棉人並沒有吸取教訓,因為無休止地修築吳哥窟等廟宇,吳哥王朝早已內憂外患,國王臘梅萱親自領兵,這一次,他們使用了“苦肉計”,鞭打了6名士兵,這6個士兵被打成重傷之後投降了吳哥,然而卻是打入城中的內應,裡應外合中,打開了城門,吳哥城再度陷落。可以說,泰族人這個時候有著十分高的發展水平,翻譯的大量中國兵法為他們提供了源源不斷的軍事創意,這一次苦肉計便是例子。

此後吳哥王朝一直在和泰族人爭鬥,也經歷過光復,但也有繼續的陷落。1432年,吳哥王朝國王蓬黑阿·亞特加冕為王后,選擇了放棄吳哥城,帶領全族人南遷到了洞裡薩湖旁邊的金邊。至此,強大的吳哥王朝瓦解了,高棉國家由盛轉衰了,雖然今天的柬埔寨王室還可以說是吳哥王朝的延續,但柬埔寨不再是大國了,命運有點像奧匈帝國解體後的奧地利。

就此,吳哥城被逐漸的廢棄,一直到400年後法國探險家意外發現了她。

此後的東南亞歷史上便上演了三國爭霸的歷史,緬甸東籲王朝、泰國大城王朝、越南後黎朝三國爭霸,而柬埔寨則夾在三大國中間,緬甸強大的時候曾經包圍住大城王朝的都城,柬埔寨趁機收復失地,後來泰國大城王朝復國又報復柬埔寨,總之在無休止的戰爭中,柬埔寨被嚴重削弱了,特別是1594年柬埔寨首都的陷落,柬埔寨成為泰國的藩屬國。從此之後,柬埔寨開始了急速的衰落,它湄公河下游的地區被越南奪走了,包括胡志明市在內的湄公河三角洲地區被越南奪取。滅掉了占城的越南很快強大起來,不斷插手柬埔寨事務,柬埔寨再也無力成為大國,一直在越南和泰國的雙重壓力和拉鋸下生活。為了對抗泰國曼谷王朝拉瑪二世的壓力,柬埔寨國王向越南阮朝嘉隆王求救,最終1813年開始,柬埔寨變成了越南軍隊保護下的屬國。

後來到了19世紀中葉,法國殖民者來到了越南,從侵略西貢(今天胡志明市)開始,法國不斷蠶食著越南和柬埔寨,看到越南實力大為衰弱,泰國重新強迫柬埔寨簽訂了泰柬條約條約第一條稱“柬埔寨是泰國屬國”,這一條約使得柬埔寨民眾和國王都很生氣,他們向法國求助,1864年3月3日,法國殖民者攻佔柬埔寨王宮,驅逐了泰國大臣,隨後泰國軍隊撤出了柬埔寨,柬埔寨收復了包括暹粒所在的大片國土,然而柬埔寨也淪落為法國殖民地,法國將殖民統治下的柬埔寨、越南和寮國三國統稱為“法屬印度支那”,直到1953年,柬埔寨才獨立,獨立後的柬埔寨先後經歷了美國傀儡朗諾·施裡瑪達統治時期、波爾布特統治時期、越南佔領時期,可以說是多災多難。1991年10月23日,柬埔寨各派在巴黎簽署《柬埔寨和平協定》,才結束了20年內戰,然而1996年,柬埔寨再次爆發內戰,直到1996年底,柬埔寨結束了長達近三十年的內戰。

來到暹粒的街頭,看到煙火人間的繁華景象,品嚐柬埔寨特色的炸昆蟲和紅咖哩,覺得今天柬埔寨曾經遭受的苦難都已變成過眼煙雲,只有吳哥窟仍然以她獨特的魅力吸引著世界的遊客,高棉的微笑,足夠千年等一回。

參考文獻

1、柬埔寨簡史,[美]馬丁·黑爾茲著,1972,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2、泰國與柬埔寨史,[泰]馬尼奇·瓊賽著,1975,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3、柬埔寨史,[美]大衛·錢德勒著,2013,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4、東南亞的印度化國家,[法]賽代斯著,2018,北京,商務印書館

12
最新評論
  • 為何故宮的房頂從來都看不到鳥糞?600多年了還如此明亮?
  • 澳洲鄉間生日聚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