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技>

秋逐殘夏,最熱的時光也算是熬出頭了。天涼好個秋,難熬的苦夏隨著伏天一起滾蛋,要不撒花慶祝一下?

不!還不是時候!

出伏後到秋分這一個月,由夏轉秋,由熱轉涼,節氣更迭,這30多天,堪稱我們養生路上「最兇險」的一段時光。

此時節正是一年中氣溫波動最大、最頻繁的時候。老話說「早上涼颼颼,中午熱死牛」,出伏以後,晝夜溫差會逐漸拉大,一冷一熱不好穿衣保健,稍有不慎就容易爆發一些外感疾病。

有心腦血管病史的朋友這時候更要注意,冷熱交替一折騰,中風、心梗太容易觸發了,很危險。

下面我們把出伏到秋分這段時間的養生注意事項列一下,從生活的一點一滴細節著手,一起平安度過這最兇險的30天。

出伏4大坑,勿踩!

秋初夏末,熱氣酷甚,不可脫衣裸體,貪取風涼。五臟俞穴皆會於背,或令人扇風,夜露手足,此中風之源也。

初秋的北方已有涼意了。而南方儘管有「秋老虎」一說,但立秋一過,秋風便含蕭瑟之氣,整夜空調、裸睡以及日常冷飲都要節制了。

此時寒氣易從手腳心、膝蓋和背部俞穴進入,潛伏於五髒六腑。

1、外出防風

隨身帶超薄外套或圍巾披肩,早晚、雨後的天氣涼爽,防止受風。

2、睡時防寒

睡覺時候保護腰腹後背,少睡涼蓆,避免受涼導致身體僵硬,頸椎不適。

3、秋瓜壞肚

4、秋補有道

天氣漸涼,胃口便也開了,可以吃燉煮的肉類或涮鍋子來補秋,不要太過油膩,令消化不良。素食者可多吃五穀種子和根塊的土豆、南瓜一類。

入秋多吃酸,養陰防溫燥

「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出伏以後秋意漸旺,這個時候養陰補液就好像在傍晚澆花,水分不會被「伏天」的太陽蒸發掉,同樣的水分投入,得到的效果會更好。

「肺主秋,肺收斂,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補之,辛瀉之。」

秋天「燥氣當令,易傷津液」,這個「燥」字,形象上來看,就是一把火烤著一架肺泡的樣子,所以滋養肺陰勢在必行。

出伏入秋,飲食上我們要「少辛增酸」。用增酸的方式來收斂過旺的肺氣,用少辛的方式來減少肺氣的耗散。

大家日常生活裡應該也有過這樣的體驗,還沒吃到嘴裡,想想酸的食物,就能分泌口水,生津液潤燥的效果就出來了。

所以出伏以後,多吃酸,沒毛病。

第一種:葡萄

已經越來越接近葡萄的旺季,葡萄性平,味甘酸,是很適合在這個季節食用的水果,不過小貼士提醒一下,葡萄一次不要吃太多,尤其是脾胃虛寒的大朋友小朋友。剛吃完葡萄也不要馬上喝水,否則容易引起腹瀉。

葡萄更潤養更方便的吃法,可以做成葡萄膏:

1、生葡萄2500g洗淨,再用水泡一兩個小時,然後晾乾。

2、帶上一次性的手套,把葡萄用手擠碎,去皮、去核,只留下葡萄汁。

3、把葡萄汁放在鍋裡熬,熬到很稠的時候,倒進一個杯子裡。

4、將500g蜂蜜用鍋煮開,把蜂蜜倒進杯子裡,跟熬好的葡萄汁拌勻,放到冰箱裡貯存。隨時服用,用水沖服或者當做果醬。

第二種:山楂

提起酸果子,就不能不說山楂,這個紅彤彤的果子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山楂的酸不同於葡萄,獼猴桃,這種酸,感覺真的能酸進我們的臟腑之中。

要知道酸味是可以入肝膽的,能平息肝火,養肝血,所以許多孕媽媽都非常喜歡吃酸的,因為肝血就是寶寶生長必須要有的!

山楂這種酸果子,既能化積,又能活血,又能化瘀,《本草通玄》講:“山楂,味中和,消油垢之積。”

相傳,南宋光宗的貴妃有一陣身體不適,面黃肌瘦,不思飲食,後來還是一位江湖郎中開了一個食方,把山楂和紅糖一起煎熬,飯前吃上5~10顆,半個月後自然就好了,貴妃按照這個食方吃了半月,果然身子一天天好了起來。

我們常說,胃不和則臥不安,很多人晚上把肚子吃的圓鼓鼓,尤其是和三五好友相聚時,各種肉食,囫圇入腹,到了晚上睡覺便影響了睡眠,但若是在飯後能即使喝點山楂水,或是吃點山楂球,那麼胃會舒服很多,自然睡著也就不困難了。

而且酸能生津,酸酸的山楂果入口,感覺嘴巴里的津液瞬間就滋生了出來,咱們在秋季,不妨煮上一杯滋潤身體,潤燥溫和又能健脾開胃的雪梨蘋果山楂水,酸酸甜甜好味道。

準備山楂和陳皮各5克,蘋果和雪梨各一個。蘋果,雪梨去皮,山楂去核,陳皮清洗乾淨,鍋中加入清水,煮開後放入蘋果,雪梨,山楂,陳皮,出鍋前加入冰糖,繼續煮10分鐘即可。(也可以直接放入養生壺中煮哦)

山楂除了煮水,泡茶,做成山楂糕,糖葫蘆以外,其實還可以做成一道經典的健康食補之品,山楂六物膏,酸酸甜甜的,滋陰潤燥,又能化積,對身體十分滋養,而且很適合小孩子。

山楂六物膏,可以溫和的養護我們的脾胃,它的歷史悠久,最早出自《遵生八箋》的“山楂霜”。

我們自己在家就能熬製,製作山楂六物膏一定要選用新鮮的山楂果,再配上陳皮,茯苓,麥芽,懷山藥,雞內金和冰糖。這些食材清洗乾淨後,浸泡2小時,之後倒入鍋中,加入適量的清水,大火燒開轉小火慢慢煮上1小時。(注意不要用鐵鍋)

之後濾出食物的殘渣,只留下煮好的湯汁,繼續倒入鍋裡,加入冰糖繼續熬製,開微火或小火,不斷攪拌,熬到濃稠時即可。

而且我們還可以根據自己的身體情況,對食材有所加減,比如女孩子吃,還可以加點紅棗進去,小孩子積食不愛吃飯的,就把雞內金的比例提高一些,雞內金是雞胗中一層黃色的薄膜,是培補胃氣,化積的。

陳皮芳香醒脾,又能健脾化痰。

茯苓祛溼降濁,麥芽行氣,山藥健脾益氣,還能養肺氣。

搭配上山楂一起,越吃咱們身體越清爽。

熬煮好的山楂六物膏無論是用水泡著喝還是當果醬吃,都不錯,酸酸甜甜的,注意不要和海鮮類的食物一起吃哦。

如果咱們懶得自己熬,又想長期能吃到這種酸酸的果子,不用擔心放著放著就變質了,那麼可以試試這款山楂六物膏,開蓋即食,純手工熬膏。

以鮮果山楂,陳皮,茯苓,山藥,麥芽,雞內金為原料熬製,最後加上冰糖調和味道。膏滋細膩黏稠,琥珀一般晶瑩,沒有雜質,而且黏稠可拉絲,採用傳統的熬膏工藝,沒有任何雜七雜八的添加,不含防腐劑,孩子吃著也更放心。

全都是紅彤彤的山楂鮮果,這樣熬出來的膏,無論是口感還是營養都更勝一籌,20斤的鮮果山楂只能熬出來1斤的膏,可見裡面營養的濃縮程度。

如果讓我說什麼樣的人最適合喝山楂六物膏,那就是這種:又想吃又怕胖的人。還有下面這些症狀,也是山楂六物膏的「打擊範圍」:

反胃打嗝胃口差,老吃不下飯;

口氣熏天,容易便秘或者便便不成型;

吃油膩的東西會痰多,嗓子不爽;

小肚子推按的話有氣結或者包塊,甚至按著會痛;

小朋友性急愛哭鬧,吃不下飯。

吃起來酸酸甜甜的,特別開胃,一點都不甜膩,飯前一杯開胃,飯後一杯解膩,很適合我們聚餐的時候飲用。順帶還能把體內瘀堵的垃圾清一清,生津潤燥,滋養我們的身體。因裡面含有山楂,麥芽等食材,故而孕婦不宜飲用哦。

睡飽防秋乏,

早睡早起

「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

出伏以後天氣會真正慢慢轉涼,人體內陰陽之氣的盛衰也隨之轉換,所以,人們的起居作息也要做相應的調整,順應天氣,早睡早起。

要多早呢?

「與雞俱興」的話,推算來看是晚上9點前就要入睡了,放在現在肯定是不可能實現的~所以我們領會精神,順應環境,不拘泥於9點,但有一個總則。

晚睡不宜晚過子時(23點),早起不宜早過寅時(5點)。

也就是說夜裡11點到早上5點,這6個小時是睡覺的黃金時間,儘量的要保證它。按照子午經流注次序,這6個小時依次為膽經、肝經、肺經當時,必須在人體處於休息狀態下才能發揮各自的作用,逆之則傷身。

但是隨著生活壓力加大,我們睡眠出現問題的人越來越多了,尤其是在大城市打拼的人,很多人都睡不好。

人們常說,能吃是福,但我一直認為,能睡才是真的有福氣。很多人為了補救這可憐的睡眠,採取了各種辦法,但是都收效甚微,甚至有的還會產生依賴性。

如果您也是嘗試了各種方法都無濟於事,那麼不妨再試試看這個酸酸的果子(仁),它名字就叫酸棗仁,是酸棗的種子,被很多人稱為“東方睡果”。秋季吃它正合適

酸棗仁在秋季便可收穫,味酸性平,養肝寧心,斂汗生津。早在1800多年以前,張仲景在《金匱要略》裡記載了酸棗仁的用法,酸棗仁一年只產一季,營養價值又高,所以市面上也會出現很多“山寨酸棗仁”。

真正的酸棗仁,外形是扁的橢圓的,顏色為紫紅色或是紫褐色,很容易破碎。我們在選購的時候要注意分辨。

酸棗仁非常酸,有句話叫酸甘化陰,所以它是能幫助身體養陰,補充津液的,而且酸棗仁被打碎以後,會有淡淡的清香,這股清香之氣也是有走竄的作用,把我們飄遠的思緒給拉回來,起到寧心安神的作用。

那麼酸棗仁這麼酸,我們要怎麼吃,既味道好,又能讓身體吸收這股能量呢?

有的人說煮水喝,的確酸棗仁和桂圓,蓮子,百合等食材一起搭配煮水,可以起到滋陰的效果,但是我們只喝水不吃仁,難免效果差強人意,其實比起煮水,我更傾向把酸棗仁徹底熬煮化掉的酸棗仁膏,因為它的營養都在果仁裡,煮水是很難把這些營養物質都給融於水中的。

而且酸棗仁膏的口感酸酸甜甜的,和一些其他的滋陰潤燥,安神的食材相搭配,吃起來也不難入口。

喜歡酸甜口味的朋友可以試試,裡面有酸棗仁,茯苓,桑葚,桂圓,蓮子,黃精,調味用的是冰糖和蜂蜜。

像是桑葚,黃精都是養陰的,尤其是桑葚,滋養陰血,又潤燥生津。茯苓祛溼,桂圓安神,蓮子清火,經過長時間的熬製,食材的燥熱之性也都被熬沒了,有了冰糖和蜂蜜,也不用擔心酸棗仁酸澀難以入口,反而酸中帶甜,口感更好。

熬製好的酸棗仁膏呈深褐色,聞起來有股淡淡的清香,細膩順滑,又透亮,晶瑩剔透沒有雜質,每天睡前舀上一勺,用溫水泡著最是滋養。

酸棗仁膏無論是青年人還是老年人都能喝,尤其是咱們壓力山大的頂樑柱們,一定要養好身體,睡得好了,精神和身體才會更好,這樣無論是工作還是生活,也能更有衝勁兒。

為什麼說要秋凍呢?其實是要斂陰,不要出太多的汗,否則容易耗傷氣血。我們講秋季是要主收藏的,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如果秋涼了還出汗過多,就和收藏的養生原則相違背了。

那麼怎樣才是正確的「秋凍」?這裡有個「三暖二涼」的原則可以參考,孩子大人都適用。

一個是要背暖。有些女生外出會隨身帶一個披肩,這個習慣就非常好,坐地鐵或者空調房溫度太低,可以幫助擋風防寒,保證背部是溫暖的。

第二是要肚暖。所有動物都會特別注意保護腹部,腹腔裡有許多重要臟器但又相對脆弱,腹部受寒了很容易會腹痛腹瀉。

這時候有了艾絨肚兜,可以很好地護住我們的肚子。

這個肚兜有兩層,一層是外面,一層內膽,內膽用的都是三年以上的南陽陳艾,艾草本身就有補陽的能力,它被稱為地之陽,與天之陽相對。它驅寒逐溼的效果也非常好,所以用來補陽非常適合。

內膽非常厚實,裡面的艾絨也是滿滿當當,不是那種薄薄一層的哦,只有艾絨紮實有效,那麼戴著的效果才會好,而且內膽都是一格一格固定好的,穿的時候也不用擔心艾絨滑動,很溫和,用著不會上火,如果身體是寒熱交雜,擔心用三伏貼上火的朋友,也可以試試艾絨肚兜,先讓身體適應一下。

艾絨肚兜很大,可以牢牢覆蓋住我們的腹部,所以即使是身材比較胖的朋友,也不用擔心,都能穿的進。

用起來很方便,如果陽虛體寒,非常怕冷的朋友,還可以把它穿在衣服裡,這樣我們在外面,在空調冷氣下也不用擔心自己受寒,陽氣受損了。

像是自己或是孩子晚上睡覺不老實,腹部容易受寒,容易拉肚子的,都可以在晚上睡覺時候把艾絨肚兜穿上,輕輕鬆鬆護住陽氣,溫補陽氣。

第三是要足暖。寒從足底生,腳暖全身都暖和了,脾經、腎經的氣血都是從足底升起的。

我們穿衣服要做到暖背、暖肚、暖足,但都太熱也不行,還要做到二涼。

一是要頭涼。就是頭面要清爽,不要就是老捂著帽子出著汗,頭熱人容易昏沉。

二是要胸涼。胸涼就是胸前不要捂的太多,這樣氣機不順,容易煩悶,但是肚子要注意捂多一點。

說到這裡呢,大家就明白了所謂的秋凍是怎麼一回事了。並不是讓人凍得發抖,只是不要出汗太多就可以了。

就快出伏了,季節更替,秋涼漸起,這種時候,希望大家都多注意自己的身體,尤其是體弱陽虛的老年、先天不足的孩子,還有氣血兩虛的女生,以及不得不熬夜的醫護人員、寶媽。

6
最新評論
  • 整治雙十一購物亂象,國家再次出手!該跟這些套路說再見了
  • SNK第二位成員傳說皮膚曝光,趙雲傳說皮膚預熱,貂蟬有2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