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技>

10月9日,阿里巴巴在上海宣佈首家“1元店”開業。

作為國內乃至全世界網際網路公司的標杆,阿里的動作再次投射出網際網路公司在線上增長乏力後,不得不向實體經濟的探索的現狀。

也預示著城市,作為實體經濟的最大容器,正在變革中走向迴歸。

城市是初代網際網路

“互聯“,是城市最初的功能。

城市將文化、教育、貿易、娛樂、生產聯結在一起,極大地提高了生產效率。城鄉之間的人口對流,將城市的效率輻射到周邊地區,城市與城市之間的遷徙連線,促進著貿易發展。

從幾千年前起,城市就是一個國家繁榮的象徵。據考,唐朝天寶年間,京師長安有60多萬人,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宋朝的城市,在盛唐的基礎上又前進了一大步。北宋汴京的人口達到140萬,南宋臨安的人口達到250萬,是同時期歐洲最大城市的10倍。城市發達,是唐宋在歷史上強大的原因之一。

到了近代,中國的城鎮常住人口占比從建國之初的10%,提升到現在的60%,城鎮化的過程即是生產進步和經濟發展的過程。

而在通過“互聯“提升效率這一點上,城市和網際網路是相同的,但後者相較於前者是指數級的進步。

網際網路不再需要物理空間,將勞動人口和生產活動虛擬地聚集在一起,為現代人解決生產和生活計劃所有問題。

城市帶來的一切效率正在被更高效的網際網路侵蝕。

廣場在“消失”

大概30年前,廣場是城市裡最具活力的地方。即便在城市的角落,只要稍有一片空地,就會擁滿了年輕人。

廣場是城市的社交平臺,除了談戀愛,人們在這裡跳舞、唱歌、讀書。

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千禧一代的年輕人喜歡泡在網咖。擁有無限想象空間的網路世界顯然比廣場上的文化交流更有吸引力,80後一度被指為墮落一代。

到了今天,網咖幾乎不見蹤影,取而代之的是“網咖”。在網咖里加上“咖”,為的是裝進更多取樂方式,但這依然很難留住現在的年輕人,他們更喜歡在家裡刷手機。

而廣場依然熱鬧,佔據它們的,還是30年的那一群人。

這是久不見Sunny現代人對城市氣息的渴望,對返璞歸真的動物性期盼。

走在街上,很少看到1元店了

1元店的沒落,並不是因為電商的崛起,而是因為網際網路發展導致的線下流量分散。所以在網際網路發展較慢的小城市和縣城,你還能看到1元店的身影。

在網際網路發展同樣慢的美國、日本等國家,到今天還有以1元店模式經營的零售行業巨頭。甚至在著名的美國零售企業Costco身上,你也能看到1元店的影子。

而被媒體廣泛討論為“高階1元店“的名創優品,在底層邏輯上和1元店完全不同,使用者心智定位上也有云泥之別。名創優品是品牌導向而非流量導向的,從這個意義上看,名創優品更像是網易嚴選。

如果廣場是城市的社交平臺,那1元店就是網際網路商業思維的雛形。

很多人常識性地認為1元店的獲利模式是薄利多銷,其實不全然,1元店的根本商業邏輯與網際網路一樣,是“流量生意”。

流量的基本單元是其背後是一個個使用者,大量使用者的共同行為構成流量。網際網路公司低價買入使用者,再讓從使用者身上賺取高於成本的利潤。

1元店是做“流量生意”的鼻祖。在1元店裡,不僅有1元的商品,往裡走還有5元區、10元區、20元區,靠著不賺錢甚至微虧的1元商品吸引使用者,再靠部分使用者產生的高價消費獲取利潤。

1元店的另一個優勢是供應鏈,老闆能搞到工廠尾單、企業庫存這類超高性價比的貨源,以至於1元店的商品都是物有所值甚至物超所值的。老闆賺到了錢,消費者撿到便宜,這是1元店在當年長盛不衰、開滿街邊的根本原因。

城市的“反擊”

網際網路給年輕人帶來大量的多巴胺和腎上腺素,這導致年輕人對新鮮事物感到刺激的閾值越來越高。

在過去,第一次見到大城市裡高樓林立的孩子,可能會興奮地跳起來。而今天的孩子也許無動於衷,寧願選擇低頭玩手機。

人的生活不可能脫離物質世界,所以城市也在追隨網際網路的步伐,逐漸覺醒、反擊。

在城市的反擊戰中,首先表現出的就是建築越來越“千奇百怪”。比如中央電視臺著名的“大褲衩”造型,為了在兩棟高樓間架起不符合力學結構的直角走廊,花費了無比巨大的成本,讓其重心穩固並屹立不倒。

再看現在的實體商業,從飯店到商場,商家都在追求營造非功能性的、無法被線上產品替代的體驗感。

長沙的文和友飯店,在花費數億,用了幾年時間,生生在一個現代商場裡造出了還原度100%的老長沙街景;最火的線下體驗場地都以蹦床公園、高空鞦韆、玻璃棧道、水底滑梯作為噱頭,不刺激的專案很難抓住年輕人的心。

同時,人口紅利吃盡以後,網際網路增長放緩,巨頭們也紛紛湧入城市。

網際網路思維構建的線下專案,也延續著城市的發展方向,必須新奇特,從連年虧損的盒馬鮮生,到標榜創造力的淘寶造物節皆是如此。

阿里1元店

“據悉,淘寶特價版計劃3年內在全國開業至少1000家‘1元店’。”

這個看似“匪夷所思”的新聞,被大量媒體解讀為“親自下場直面下沉零售,正面對剛名創優品”,也有人認為此舉是對拼多多的戰略性防守。

事實上,阿里1元店和名創優品、拼多多也許都沒什麼關係。

如上文所討論的,1元店與名創優品的定位和商業邏輯不同。而其目標若是狙擊拼多多——通過完善C2M模式搶佔下沉市場,最終再反哺線上流量——如此捨近求遠的策略實在不算聰明。

近年來,阿里接連推出天貓超市、盒馬鮮生等基於實體的零售平臺,還在外部收購銀泰、高鑫等實體巨頭。所以阿里“1元店”計劃如果是真的而非雙十一前的公關噱頭的話,那麼1元店將成為阿里對於實體經濟的戰略版圖的進一步完善。

同時,阿里1元店如果真的僅出售1元商品,幾乎是不可能盈利的。

“商業本身就是最大的公益”,馬雲的“毒雞湯”在B站上飽受非議,其實是因為他們根本沒理解這句話的真正含義。

從本質上看,無論是盒馬還是1元店,都是投入巨大成本的積極探索。無論初衷是什麼,這何嘗不是一種公益呢?

城市正在迴歸,先驅者付出的代價,終將成為進步的原始碼。

  • 整治雙十一購物亂象,國家再次出手!該跟這些套路說再見了
  • 「新閣教育」面對萬物互聯的智慧世界,你是否也想分一杯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