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技>

阿里旗下天貓超市事業群升級成同城零售事業群,京東成立大商超全渠道事業群,並且在最近又官宣同城零售物競天擇專案,美團成立到家事業群和買菜事業部,積極推進破圈外賣,早就喊出美團外賣,送啥都快的口號。

到家零售是巨頭們共同的重點佈局,他們在到家零售方面走過怎樣的路徑,得失總結經驗有哪些,本文探討這些內容。

京東到家零售的路徑

12年,京東與山西唐久便利店合作,唐久連鎖便利店成為京東的推廣點和物流提貨點,京東成為唐久便利店的商品擴充點(虛擬二樓),京東商品多但距離顧客遠,唐久便利店距離顧客近但商品少,看來正好互補。但對顧客而言,自提不如送到家方便,兩個主體各自訴求不同,協調難度也比較大,於是合作的最終效果沒有達到期望,這算是京東O2O的起步。

14年,京東在望京測試到家專案“拍到家”,這是京東到家的前身,15年拍到家更名成京東到家,這個期間,京東到家的負責人是侯毅。侯毅曾經在上海可的便利店工作多年,07年到京東,是京東獲得融資後第一批引入的外部職業經理人,侯毅負責京東物流規劃工作,創造多個第一的亞洲一號倉庫,侯毅是主要貢獻者。

侯毅因為是便利店出身,所以負責了京東O2O工作,侯毅在負責京東到家後,感到鬆散平臺模式很難解決庫存問題和商品品質問題,生鮮到家一定要自營嚴管控才能走通,所以提出自營到家門店的構想,但沒有被京東高層認可,後來侯毅離開京東,加入阿里,創立了盒馬鮮生,這又是阿里到家零售路徑的一個故事了。

京東對京東到家堅決投入,其中一個原因是學習instaccart,現在instaccart已經是市值超過100億美金的公司了,當年,學習國外先進模式,引入到國內發展壯大,是中國創業者的套路路徑。instaccart是美國的類似京東到家的專案,instaccart能發展起來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美中國人有為服務買單的習慣,對於很多美中國人而言,每單付出7美元配送跑腿費理所當然,在國內,履單成本如果顧客全額承擔,就會沒有訂單。

京東到家在15年正式推出,劉強東對京東到家期望很高,對媒體說會親自負責京東到家專案,要把京東到家打造成微信之於騰訊地位的專案,對京東到家各種投入也大筆一揮。京東15年虧損94億元,是歷年虧損最高的一年,其中重要原因,就是對京東到家的投入。

京東到家最開始是鬆散平臺模式,對貨物控制弱,會出現下單後沒有貨,送到的貨物品質不好等各種問題。15年有人評測了京東到家,寫了《京東O2O體驗報告》文章,經過測試人的購買實測,6月4日到8月1日,89次購買中有18次遲到,6次缺貨,1次漏單,問題率達到23%。所以鉅額引流成本來的顧客,很難留存,京東到家成為投資黑洞,

於是京東對京東到家做出了2個調整,1是京東到家與達達合併,京東佔49%股份,剔除京東報表,對京東到家的投入不會拖累京東集團報表。2是京東到家從鬆散平臺模式轉變成與零售企業深度合作模式,全力改善使用者體驗。

達達的創始人蒯佳祺曾經是安居客副Quattroporte,在紅杉資本支援下創立了達達,在風口做即時配送快速發展起來,達達一度承包了餓了麼80%的快送訂單,但美團與餓了麼在逐步發展自營的配送團隊,於是達達推出“派樂趣”直接與美團外賣競爭。

“派樂趣”發展並不順利,16年,劉強東正在考慮如何處理京東到家,在紅杉資本牽線下,京東到家與達達合併,合併後的新達達,京東集團佔49%股份。對達達而言,這個合併,能獲得更成熟的快送平臺,還能獲得京東集團最後一公里配送訂單。對於京東而言,能處理投入巨大的京東到家專案,還能在818這樣的大促中,有達達來承接配送訂單。

京東到家的CEO從侯毅到鄧天卓,從鄧天卓到王志軍,從王志軍到蒯佳祺,新達達對京東到家最重要的改造是加深與零售商的合作,送鬆散平臺模式變成緊密合作模式。

17年,京東到家釋出賦能戰略,包含流量賦能,效率賦能,使用者運營賦能,流量賦能指京東到家接入京東商城入口,從京東商城轉化流量到京東到家商戶。效率賦能指開發了履約工具,庫存管理工具,幫助門店提高揀貨效率,優化庫存結構。使用者運營賦能指可以通過京東到家APP對使用者營銷運營等。

京東到家有和線下超市深度合作的基礎,15年京東43億投資了永輝超市,16年沃爾瑪投資京東,佔股京東12%。京東投資永輝,是希望永輝超市能助力京東生鮮O2O,但永輝對到家零售也積極佈局,兩者的合作有比較大的分歧。相對而言,沃爾瑪與京東的合作更深入,沃爾瑪投資了京東到家,積極改造門店適合到家零售,所有門店上線京東到家,部分門店建立了快揀倉,開出了到家小業態惠選智慧超市,並且把旗下山姆會員店也納入合作範疇,建立了山姆前置倉等業態。

在京東APP,京東到家的入口並不是一直存在,劉強東在17年也對媒體說過,京東對生鮮主打B2C定時達,沒有提1小時及時達的京東到家,京東對京東到家的態度也是在邊試錯邊調整。

京東在京東到家外,在到家零售上的另外一個大動作,就是推出7fresh,盒馬鮮生在上海的成功,讓京東看到到家零售的新的解決方案。

18年初,京東7fresh首店在北京開業,據說其操盤手是果蔬好的前負責人,與盒馬的精緻化不同,7fresh首店給消費者歐美範的感覺。同年9月,京東集團高階副Quattroporte、京東7FRESHQuattroporte王笑鬆說,要在3-5年開1000家7fresh門店,並且與萬科,大悅城,保利、綠地等多家房產企業召開戰略佈局會議,準備大規模開店。

京東7fresh的確快速開店,在河北、天津、廣州、佛山、東莞、成都等地區開店,當時對於盒馬鮮生店長給出薪資翻倍並且給京東股權期權的條件,但7fresh的新店業績低於預期,很快停止了快速開店,7fresh進入調整期。

新零售超市是需要同一區域高密度網點,才能支援後臺和供應鏈,京東7fresh多地區分散開店的方式,很難解決供應鏈的問題,而且即使即使盒馬鮮生,在非一線城市開店,也面臨消費力不足的挑戰,業績自然不好。

19年,京東7fresh還傳出要分拆、裁員、甚至出售的傳聞,20年4月成都摩瑪新城店關閉,總之京東7fresh之路還是比較坎坷,沒有按照預期發展。

這期間,京東7fresh做出了3個調整,一是負責人由王笑鬆變成曾任華潤萬家營運長的王敬,二是開出新業態“7鮮”和“7範”,其中7範的負責人是盒馬鮮生原北京大區總經理李江,三是京東宣佈7fresh也會對外合作,準備模式輸出開合作店。

19年,京東推出物競天擇專案,消費者在京東APP搜尋商品時,會出現1小時達的商品,這些商品來自LBS定位,來自消費者附近的實體門店。京東希望在消費者搜尋商品時,通過智慧計算,把開放平臺商品,自營半日達商品,LBS一小時達商品都推給消費者,讓消費者自己選擇,所以命名為物競天擇。筆者記得,京東APP能搜到京東到家的商品,這個功能在17年就上線,經過3年運營,2020年又做了一波推廣,應該是準備大力發展入駐商家。

京東集團到家零售的兩條主線是京東到家和7fresh,期間也嘗試了前置倉專案,新達達已經上市,7fresh還在找突破道路,京東把重點放到物競天擇專案,物競天擇專案可以看成京東到家的延續,整體而言,京東到家零售啟動最早,起始氣勢很足,宣傳很猛,投入也很大,但經營結果和阿里、美團相比,並不算好。

阿里到家零售的路徑

筆者認為,到家零售分為3個發展階段,第一個階段是PC網際網路時代,e國網、鄰味網等是這個階段的參與者,因為沒有LBS定位和隨時線上的基礎而失敗。第二個階段是O2O混戰時代,移動網際網路催生各種資本投入到家零售。第三個階段是新零售階段,到家零售在這個階段跑出了平臺模式(京東到家),傳統超市模式(多點、永輝生活APP),新零售超市模式(盒馬鮮生),前置倉模式(叮咚買菜),這四種模式。

與網約車、外賣不同,資本在O2O混戰時代對到家零售的投入都不算成功,風口專案愛鮮蜂、社群001、快書包等都失敗告終,創業者們在實踐中逐步意識到,生鮮到家零售體系很複雜,單品管理的基礎是強運營能力和強供應鏈,要把生鮮到家做好,必須深入重構。

阿里巴巴在O2O混戰時代有積極參與,在此期間投資了閃電購,推出了淘寶到家。但對外宣傳不多,直到馬雲提出新零售,盒馬鮮生橫空出世,才引起更多關注。

前文說過,盒馬鮮生的創始人侯毅來自京東,15年,侯毅在與阿里張勇溝通時,約定了盒馬鮮生的頂層設計,線下為線上導流,線上銷售超過線下,實現30分鐘送達,這些約定,決定了盒馬鮮生的雛形。

16年盒馬鮮生金橋店開業,很多同行參觀後,對盒馬鮮生的評價是違反零售基本邏輯,比如不能使用現金,非食商品太少,生鮮商品太貴等。其實從張勇與侯毅約定的頂層設計角度來看,對這些設計就能理解了。

傳統超市是生鮮商品引流,滿足消費者一站式購物需求,所以生鮮商品價格低。盒馬鮮生是滿足消費者緊急便利購物需求,生鮮銷售佔比更高,而且因為履單成本不同,生鮮商品也會標準化銷售,所以商品結構,定價邏輯也會不同。

盒馬鮮生因為圍繞頂層設計,圍繞到家體驗重構,線上訂單越來越高,所以快速發展起來。盒馬鮮生初步成功後,同時探索自營門店和平臺模式兩條道路。

平臺模式是指盒馬與傳統超市合作,把盒馬做線上的經驗賦能給傳統超市,這個期間,淘鮮達(原淘寶到家)併入盒馬,阿里投資了三江購物,新華都,併購了大潤發,其中三江購物成為當年的妖股,11天連續漲停,最終漲幅310%。盒馬與三江購物、新華都建立了合資公司,由合資公司在浙江、福建開設盒馬門店,但這個合作並不順利,最終合資公司被盒馬回收。

淘鮮達與大潤發的合作比較成功,大潤發線上訂單已經佔總銷售10%,年銷售額超過百億,且整體盈利,證明傳統超市做到家是可行的。大潤發在到家零售方面比較低調,實際上已經是傳統超市到家零售TOP1。永輝超市對到家零售積極投入,先後嘗試了超市門店基礎上的到家零售,永輝生活小店到家零售,超級物種,盒馬模式(易鮮生活),衛星倉模式(永輝買菜),今年,因為看到大潤發的成功,又把做到家零售的重點轉移到傳統門店履約。

盒馬自營門店開店速度很快,一方面是盒馬模式在上海的成功,另一方面是來自競對的壓力。

18年初,京東7fresh首店開業 ,並且宣佈要開1000家門店,此時盒馬剛剛進入北京,門店數量並不多。同時,美團章魚生鮮超市也開業,還有步步高鮮食演繹,永輝易鮮生活,食物說,超級物種,百聯集團等都在跟進,拼開門店數量的競爭格局已經形成。

零售行業都在學習盒馬鮮生,盒馬感受到競爭壓力,更快速的進入新城市,在18年末,已經進入西安、成都、武漢、江蘇等十幾個城市。

進入非一線城市後,發現經營挑戰比在上海高很多,主要原因是非一線城市消費力弱,對便利上門的需求也比較弱。盒馬最大的價值是到家零售,到家零售的最大價值是節省使用者時間,但是不同使用者的時間成本不同,有的使用者一小時賺20元,也有使用者一小時賺200元,一線城市消費力強,時間成本高的使用者顯然更多,盒馬如果不能解決在非一線城市經營問題,就很難擴張規模,這顯然不符合阿里的目標。

盒馬在19年推出盒馬菜市,就是希望解決非一線城市經營問題,到20年,盒馬找到更好的解決方法,推出盒馬mini,盒馬mini創立的目的是到一些消費力不足的地方開店。

盒馬除了推出盒馬鮮生、盒馬菜市、盒馬mini,還推出了盒馬裡、F2、盒馬小站、pick’n go業態。盒馬裡是社群購物中心,快送商品範圍擴充套件到整個購物中心。F2是餐飲便利店,有些類似超級物種,盒馬小站是前置倉模式,目前盒馬已經放棄這個模式,pick’n go是預訂自取,筆者感覺pick’n go一個重要目的是提升盒馬APP裝機量。

阿里巴巴在到家業務上主要佈局了盒馬鮮生,盒馬鮮生外,在後來,把淘鮮達劃歸天貓超市,天貓超市也全力落地同城快送業務。另外收購的餓了麼也升級成送外賣到送萬物,口碑快消、餓了麼、本地生活合併在一起,升級生鮮、快消到家心智。

目前,阿里已經形成了本地生活+餓了麼+同城零售事業群+盒馬鮮生+大潤發到家零售矩陣,阿里在到家零售方面佈局比較強大。

美團到家零售路徑

美團經歷千團大戰,外賣大戰中,已經有了一套方法論,在生鮮到家戰場上,也能看到這套方法論打法,筆者先介紹這套方法論。

1、後發制人

美團在千團大戰中,在燒錢方面是比較剋制的,成本管控一直做得比較好,在品牌廣告投入方面比主要競爭對手少很多。美團把主要資金投向地推,投向消費者體驗,在主要競爭對手資金告急時,加大投入,推出沒有消費可以退款等新制度,獲得了大量市場。

2、果斷投入

美團在成本控制和現金流管控方面做得比較好,但在需要果斷擴張時,美團又會變得大膽,在外賣大戰中,美團本來弱與餓了麼,改變戰局的關鍵動作,是美團培養了1000個城市經理,去大量三四線城市做外賣,從農村包圍城市,改變了市場份額佔比。

3、消費者體驗

在千團大戰和外賣大戰中,美團都通過改善消費者體驗贏得大量市場。

在千團大戰中,美團一直堅持低毛利政策,提供給消費者更低價格。並且第一個推出不消費就退款的服務。

在外賣大戰中,當百度外賣春節放假時,美團外賣在春節留住配送員,大量投入,利用春節檔期,佔領大量市場份額。

美團這些年嘗試過很多新業務,大部分業務只嘗試,並不對外宣傳,下文梳理下美團在生鮮到家方面的嘗試,讀者可以看看那些行動符合上文總結的3個特徵。

2017年7月,美團“掌魚生鮮”開業,掌魚生鮮類似盒馬鮮生,這個開業時間比京東的7fresh早了半年,據此推測,大概2017年1月,美團就決定開掌魚生鮮。

從開業時間看,美團比京東更快跟進盒馬鮮生,盒馬第一家門店16年開業,試跑了一年,據說美團在17年有十幾個人到上海金橋店調研,數外送單量,最後算出模式可行,所以快速跟進。

掌魚生鮮首店在美團總部附近望京博泰商業廣場,大概2000平米,由於開業時間比較急,沒有拿到餐飲資質,所以掌魚生鮮首店並沒有餐飲區,整個面積也比盒馬小。

到18年5月,掌魚生鮮改名為小象生鮮,美團成立小象事業部,後來小象生鮮門店達到7家,其中北京2家,江蘇5家。

小象生鮮與盒馬鮮生基本一樣,有了大海鮮,有了餐飲堂食區,還推出了象大廚快手菜,象大廚中餐等品牌。小象生鮮有自己的專送快遞員,在忙時接入了美團外賣的配送資源。

到19年4月,小象生鮮關閉了江蘇的5家門店,僅保留了北京的2家門店,美團表示,對小象生鮮沒有開店目標,只迭代提升運營效率。

19年1月,今日資本徐新在大會上宣佈,已經投資了叮咚到家,前置倉為特點的生鮮新零售春天來臨,至此,前置倉成為關注重點,美團也開始測試前置倉模式。

19年3月,美團在北京測試美團買菜,美團買菜是類似叮咚買菜的前置倉生鮮到家解決方案。相對於小象生鮮,美團買菜拓展速度更快,到19年11月,美團買菜已經進入北京,上海,武漢,深圳四個城市,有70個站點了。

到20年7月,美團基本放棄了小象生鮮,小象事業部改名為買菜事業部。還同步成立了優選事業部,用社群團購方式做生鮮電商。

從美團的做事風格和行動路徑上看,可以得出以下兩點結論:

1、對於創新專案的投入度,美團優選大於美團買菜,美團買菜大於小象生鮮,說明對美團而言,三個專案面臨的挑戰和難度不同;

2、美團一直強呼叫戶體驗,但在美團買菜和小象生鮮上沒有做出殺手級的使用者體驗改變,說明美團面臨的競爭對手很強,等待競爭對手犯錯比較難;

不管是小象生鮮還是美團買菜,美團與競爭對手對手相比,投入都比較少,規模也比較小,美團主要靠在外賣領域的優勢位置,依靠外賣平臺做生鮮到家,佔領較大市場份額。但實際經營結果表明,外賣平臺並不適合經營生鮮到家,目前前置倉和新零售超市仍然是生鮮到家的更佳解決方案。

美團在生鮮到家方向,可能有2個結果,一是由於規模和行動慢,未來丟失生鮮到家市場,生鮮到家市場被前置倉和新零售超市頭部玩家獲取。二是前置倉與新零售超市整體規模也比較小,要等技術成熟和模式創新,看誰能抓住下一個機會點,才能真正佔據生鮮到家市場。

總結

本文梳理了京東、阿里、美團在生鮮到家路徑和歷程,這些巨頭之外,還有永輝、每日優鮮、叮咚買菜等玩家也在生鮮到家方面有各種探索和故事。

  • 整治雙十一購物亂象,國家再次出手!該跟這些套路說再見了
  • 電商的使用者流失率是80%,你的使用者流失率是多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