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技>

疫情之後,大家對社群電商衝擊力、對於國計民生的改善都有一個深刻的感受,甚至國家商務部,各地商務廳受到這一類模式的鼓舞,發出紅標頭檔案推動各實體企業全面的數智慧化,傳統企業的數智化已經成了國家推動內迴圈,促進消費需求滿足的重要國家戰略。

先看一組資料,今年上半年,國家所有品類和電商模式是下降的,只有社群團購是高速發展的。

這種增速,不是線性的增長,而是指數級的增長,是幾倍到幾十倍的增長。整個社會商業實體,從最開始的否定,到不屑一顧,到熱議,到資本的看衰,到現在的全面擁抱,像是過山車一樣刺激。

我持續觀察研究了3年時間,發現這個賽道的規模,量級,變化,玩法,衝擊力,現在已經是個翻天覆地的變化。

第一個資料,人口紅利的變遷,中國大概有50萬個小區,一線城市有5700-12000個小區,每年有1700萬人出生。既有2億新中產,也有3億老齡化社會。

為什麼分享這個資料?凡是做過品牌商,經銷商,如果要成為一個全國性品牌,必須要做深度分銷,用人海戰術和錢海戰術,做零售終端網店的可控覆蓋。

具體怎麼做?對一個城市以及周邊鄉鎮的全部零售網點、二批網點,做通路普查。在普查的基礎上,深度分銷決策和運作管理,定時、定點、定量、定人、定行程。

一個企業在全國範圍約有1-5萬人的配置,圍繞網點來做貨架管理,售點管理,人員管理,生動化管理,庫存管理,賬款管理,以及動銷管理,這樣的深度分銷配置,叫做決勝在終端。

也就是說,至少要覆蓋全國300個一二線城市,3000個縣級城市,才叫做全國品牌。

對於單個經銷商來講,你需要對區域內所有的批發市場,零售網點,特通渠道,KA賣場,全渠道覆蓋,才能有結構化的銷售,銷量和利潤結構才會好。

這預示著,所有經營的基本單元和起點是門店。門店通過地段式流量的運營,通過貨架生動化和店主客情推薦,從而完成銷售轉化。

自從社群電商發展後,獲客和商品展示,商品轉化,客情關係都到了社群,社群成了經營的基本單元之一。而社群有兩個基本的流量池爆發點,一個是小區社群,一個是基於興趣、價值觀的線上社群。

當基本經營單元發生轉移時,新的展示、溝通、轉化發生轉移。這種新的需求鏈運營,通過需求鏈倒逼供應鏈的商業模式出現,很多品牌商和經銷商是措手不及的,認知的緯度是不夠的。

去年做社群電商培訓時,我總是反覆提醒和倡議:

“之前大家的口號叫做決勝在終端,以後應該叫做決勝在團長,如果可以讓很多團長為你所用,銷售會大幅增加,因為未來的零售業態是人店合一”。

第二個,去年大概是算了一下,所有的頭部企業,包括腰部企業可能在1500億的體量。那麼,未來這個賽道的空間是多少?我們計算了一下,大概是13000億左右的市場潛力空間。當有萬億級規模賽道出現的時候,是一定要緊緊擁抱的。

第三個,目前在社群團購創業的公司,很多公司都是翻倍增長,幾百倍的增長,這個是所有實體企業,傳統企業需要思考的,所以社群電商這種模式才成為零售企業的標配。

當一個模式成為業績倍增的槓桿,你絕對要仔細研究,並熟練運用。誰率先啟動,誰就能享受紅利,就像啟動深度分銷模式最開始的那一波企業,就像最開始挺進大賣場做公司化轉型的經銷商群體。

今年我們大概算出賽道有接近3800家左右的創業公司,基本上從各個角度認證這個資料。

可能大家看到的是品牌商和頭部企業的合作,很多人只跟行業前5名的公司合作,更多的,更大數量的社群電商的腰部企業,二三線城市的社群電商企業,還沒有合作,還有這麼多企業沒有納入到合作範圍,這個很可惜的。

不要小看他們,我看到很多二三四線城市創業者,短短半年到一年時間就可以把社群社群生意做到幾千萬每月,這種螞蟻雄兵的力量,對區域市場是蠶食的,對大家的渠道是有影響的。

中國市場太大了,社群團購,我的看法:以城市為基本單元,一地一策,中國至少有3千多個城市,大城市有300多個,是有廣闊空間的。

為什麼我們說,C端是標配,核心是原有的線下零售實體,原有的流量聚合模式是地段式流量。

所有傳統的零售企業,通過地段流量做獲取和轉化,但到了網際網路時代,消費者不再去線下門店消費,消費者全部變成一個數字的生活者,全部線上化了,還固守線下地段式流量的零售實體,非死即傷。

騰訊已經成了一個基礎的網際網路,線上使用者接近10個億了,當我們的消費者已經線上化,消費者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企業方式、行政方式全部上線後,我們很多零售企業還是固守線下戰場,所以他的流量嚴重不足。

社群團購是一個獲得新流量的方法,如像湖南的步步高,山東家家悅,大潤發等多個零售企業,通過社群、社群,直播電商等新玩法獲得新的流量注入,注入之後增幅達到30%以上,現在可以達到這個增幅的已經很少了。

第六個資料,疫情可能會長期存在,不會說今年就沒了,因為其他國家沒有控制住,可能未來5-10年會形成疫情長期化,中美對抗下的世界格局,我們要啟動內迴圈系統。

社群團購、直播電商加速零售的提升,甚至湖南省的數字商務協會,國家層面也在支援,這對所有企業來說是一個機遇。

再來看一下行業玩家,最明顯的是,今年美團、拼多多、滴滴、阿里零售全部入局了。

阿里零售通現在覆蓋150多萬小店,今年興盛做到500億規模才覆蓋25萬家小店,中國有接近600萬家的便利超市,300多家的餐飲門店,存量市場改造吸引有多大?

所以,我認為用需求鏈倒逼供應鏈,拉動工廠到平臺、到消費者整個鏈路真正促進產品的動銷這個價值是很大的。

現在很多社群團購在區域,當在區域市場影響2千到3千家時,一定對當地的賣場零售有衝擊力的的,很多公司變成本地版的美團,這個同樣對美團是是有戰略衝擊力的。

前幾天,某位倉配領域的CEO在我的社群電商群裡問,我對拼多多進來怎麼看。我回答,看拼多多的戰略配置。拼多多為此配置了大量的核心團隊,資金號稱有70億,很多區域企業感受到了這個戰略壓力的。

這個就是一個戰略級的市場博弈,如果有頭部企業進來的,將來鹿死誰手並不好說。

興盛上半年大概拿了10億左右的融資,5月份的BP大概是融資2億美金,還有同程生活,今年收購了蘇州的鄰鄰壹和湖南的考拉精選,我揣測其戰略佈局上是希望鄰鄰壹用來打華東市場,用考拉精選和興盛對著幹。

因為考拉精選的唐光亮先生是最懂興盛的人了,一直在湖南跟興盛對著幹,鬥智鬥勇鬥狠,唐總的策劃能力,攻擊能力,搞事情的能力是有目共睹的。

那麼,這些是好事還是壞事呢,我覺得這是一個好事,大家一起把這個賽道做大、做寬、做深,我覺得這都是領導者要乾的事情。

頭部企業現在幹嘛?頭部企業現在想囤錢、囤人,囤資源,為大戰做準備的。

腰部企業戰略邏輯和頭部企業不一樣,頭部是可以低價,區域不行。

腰部企業絕對不可以和頭部企業走,玩不掙錢的玩法,腰部要圍繞消費者圈層來做圈層營銷,靠產品差價掙錢,靠好產品掙錢,靠團長、粉絲群體的精細化運營,分層運營來掙錢。

區域企業最合適乾的是,立足區域市場的差異化,獨特化,圈層化,把這個事情做透。

去年下半年,我跑了很多山東區域社群電商企業,跟很多CEO的建議就是說做透,差異化,獨特化,圈層化,不要考慮跟隨參與低價競爭,就是聚焦做透,這個是腰部企業玩法。

舉個例子,我給山東的愛客多房總提的建議:

整個社群電商,大家看去年資料,所有社群電商只撬20%的市場,還有80%的零售怎麼辦?大家奔著20%去了,我覺得奔著80%去也很有價值的”。我說,小愛聯盟可以做一個傳統80%零售實體的一個產業中臺。目前小愛聯盟已經有80多家聯盟單位了。

所有品牌商願意不願意這麼幹?目前是兩極分化,一種說法是和所有渠道合作就好了,初級階段為配備1-2個人把所有平臺覆蓋,覆蓋不好後,這個怎麼辦?一個尷尬是不起量,這個太正常了,因為品牌商沒有為這些渠道建立完整的功能和職能團隊。

應該把供應鏈、產品研發,傳播的同事組成小組進行對接,研究他的需求,你的整個供應是匹配的,你的生意一定會比現在增幅2-3倍的。

還有,一些特別大的的企業玩法也不一樣,像可樂,農夫,金鑼,青啤,新希望,正大,恆興水產。他們一定會提前佈局,因為基於產品足夠多,產品的品類足夠的深。

他們可能會考慮自己佈局社群,這個純粹是為了這個渠道賣貨嗎?前天晚上我跟青島啤酒創新事業部的史總在聊,他說,我們只做訂單的聚合,而讓線下的經銷商,各個區域去執行,這個思路也是可以的。

第二種思路,各位可能不了解的,農夫山泉的芝麻店的體系,大家都質疑這個做法,你投了這麼多店只賣自己的水,會不會很虧。

我兩個前訪談了農夫的內部人士,他給我看了很多的真實的資料,這個體系實際上是為整個生態做準備的。

農夫有養生堂,有自己的橙子,大米,糧油,有櫻桃,農夫已經在北上廣深做社群電商實驗,社群團購行業瞄準的是寶媽,或者鄉鎮貴婦,或者家庭的消費場景,而白領的辦公消費場景一直沒有滿足,中高階一點的場景,目前也沒有提供這種服務。

農夫在測試,像主流的市場目前客單價30多,60多,70多很了不起的,農夫客單價是300多,他們怎麼看待這種戰略呢?

鍾老闆的KPI思路是這樣的,允許前幾年虧損,但要按農夫公司的戰略要求,每年把這個錢虧完,把佈局做完,我就給你發獎金,省錢是不允許的。這才是企業家的戰略。

同樣這段時間,我們看到其他一些品牌比較投機,沒有這樣一把手工程,他們的營銷高管不想幹這些戰略級投資的事情,只想利用渠道紅利多賣貨。

講完農夫的體系,還有一個恆興水產的做法,他們本身產品就符合這樣一個消費場景,企業收購了的一個社群電商的創業團隊,自己搭建這個體系,這也是品牌商的一個幹法。

之前不少創業社群團購公司,發現去用便利店、水果生鮮店,幹拼不過頭部企業了,怎麼辦?於是毅然決然轉型,聚焦去幹成社群團購,把社群的流量和社群流量結合,也有很多企業在高速成長,一個月幹成五六千萬的企業比比皆是。

去年到現在,我也訪談了30多家,他們想明白一個事情,我們核心能力就是做流量運營,使用者運營,沒有更多資金砸到倉配等重資產上。

最新評論
  • 整治雙十一購物亂象,國家再次出手!該跟這些套路說再見了
  • 曾免費送人都遭嫌棄,現在被直播電商“盤活”,有人靠它年賺千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