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技>

有沒有發現,在電商還沒有形成的年代,你的購物主要渠道主要在於街上的實體店。那個時候, 沒有現在遍地開花的商業綜合體,更多的是舊式的百貨商場。在百貨店裡,賣的也是衣食住行五花八門的門類。當時的逛街,可比現在有著實實在在的購物需求。因為除了逛街,我們可沒有其他渠道買到想要的東西。

電商改變了人們的消費習慣 而新的消費習慣卻破壞了正常商業環境

然而電商的誕生,在短短的十年時間就徹底改變了我們的消費習慣。更便捷,更高效,更便宜的優點是線下商業無法比擬的。可是不知不覺的,人們漸漸地不去街上購物了,城市裡多數的舊式商店紛紛倒閉,實體零售業被殺了個奄奄一息。即便是現在的商業綜合體,它們的人氣和利潤主要也是靠的餐飲業而非零售業。

可能有的人說,那是因為傳統線下零售實體已經不符合時代的需求了。電商扼殺實體零售這個話題,已經被世人討論過無數遍了。但是,很少有人從消費者習慣的角度來看這個問題。

現在的一個消費者要購買某件東西,他們第一時間想的就是:我要從電商裡搜尋有沒有便宜的貨源。一部分人會先逛逛線下實體店,但是隻逛不買,他們看到心儀的商品後,會立馬用手機在電商上搜索同類產品。當他們發現了更便宜的商品,會立馬下單。

這樣的消費習慣其實是很不好的。它導致的結果就是:線下實體店沒有得到營業收入, 得不到營業收入,實體店被迫關門,店鋪紛紛關門倒閉後,商場也無法持續經營進而倒閉。開商場不再賺錢,而依靠商業地產和零售稅收收入的地方政府也損失了利潤。這樣惡性迴圈下去,一個普通城市的商業零售環境大大的萎縮。

因消費者消費習慣改變的還有營商環境。現在的消費者逛電商沒有耐心,他們只會看前幾頁排名高的店鋪,哪家店家人氣高,圖片好看,好評高,他們就選擇買哪家的東西。於是乎為了能衝到電商網站的頭幾頁,商家們紛紛地開始刷單,刷評論,對圖片進行修改,買關鍵詞等。

導致地結果就是:消費者看到的所謂的人氣店鋪,人氣商品,五星好評,可能都是刷出來的。而電商上地中小賣家,因為沒有足夠的營銷資金,而得不到足夠流量。電商經濟,高流量等同於高銷量。電商往頭部賣家傾斜。

在電商賣東西,偷工減料,弄虛作假變成了一種常態。它就好比一個大染缸,你不做,人家做,你就無法生存。

在電商上一旦出現某款熱銷商品,不過多久網上必然會出現高仿低價的同類品。這樣做的結果就是,一個品牌無法在電商上培育。或者說,電商扼殺了好品牌的誕生。因為一個品牌的打造被認可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電商環境裡,沒有做出來的品牌,只有刷出來的大牌。仿品傳播速度極快,深深打擊了從事實體經濟的工廠,也阻礙了創新。

受到電商衝擊,實體經濟現在的慘烈的局面

一個生產型的實體工廠,線下受到了土地成本,人工成本,原材料成本,稅收成本等增加,而沒有利潤投入研發和創新,提高自己的產品品質。線上受到了電商偽劣品,高仿品低價的衝擊,而無法推廣品牌。

實體工廠和店鋪的倒閉導致了就業,地產,稅收,物流等周邊配套的產業的萎縮。製造業空心化,遏制了三四線商業地產和零售業,一座城市沒有了發展機會,年輕人紛紛離開家鄉去到了頭部城市,愈發導致了經濟的不平衡發展。

電商方便了購物渠道,卻帶來了惡行競爭的環境,賣家們偷工減料,打價格戰,扼殺了創新和品牌培育,攪亂了實體零售和製造業的正常發展環境。這是實實在在的現實,也是挺電商派的得益者洗不掉的。

很難講究竟是消費者不良的消費習慣迫使了電商畸形的經營環境發展,還是商家們不良的行為影響了消費者建立了畸形的消費習慣。如果電商的管理環境不變,缺少了更強硬的法律法規執行,那麼不公平競爭的環境一直會存在。往大了說在很長的時間裡,我們只能當一個製造大國而非製造強國。

如何破局

這不是一篇簡單的吐槽文,畢竟這年頭吐糟容易,提出解決方案難。也少有網路作者能提出實在的方法。如果你是製造業者,經營賣家,你需要知道:

一,銷售產品,脫離線下展示的純線上營銷是不夠的。因為這年頭誰都會幾下修圖,網路圖片終究代替不了實物的展示。因此,一個既能線下讓消費者摸得到看得到產品的,又能線上提供真實資訊的營銷模式才是靠譜的。

二,廣泛佈局,拉近與消費者的距離。中小賣家無法承擔線上購買流量的高支出,也無法承擔線下實體店鋪的租金。但是你的產品可以和其他商家共同共享一個樣品間,抱團取暖,幾個商家共同支付一個樣品間店鋪,既能達到展出目的,也能降低成本。而這樣的共享樣品間,也可以和共享單車一樣,在每個城市區域性。

三,本土銷的靈活性。當你把你的產品佈局到各個城市的共享樣品間後,可以靈活地僱傭本地地銷售人員為產品推廣銷售。和外賣人員接單一樣,本土銷售人員可以挑選他們認為合適的產品,用他們自己的方法進行銷售。按照銷售比例抽成得到收入。這樣的模式相比固定人力成本支出更加的靈活。

做實體不易,希望還在堅持的你我未來共勉。

最新評論
  • 整治雙十一購物亂象,國家再次出手!該跟這些套路說再見了
  • Epic Games vs 蘋果:一場事先張揚的反壟斷“陰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