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技>

新店商告訴你從“電商”到“店商”的“新店商”時代

新店商正在開啟您的未來之門

這是一個充滿奇談怪論和謊言的年代。似是而非的“自媒體”標題、誇張到沒有邊際的商業炒作、各類裝神弄鬼的保健養生假說、政客們寡廉鮮恥的鼓譟……這些噪音攪擾著我們的生活,蹂躪著我們本就脆弱的理性思維。這之中,最大也是最愚蠢的謊言或許是:電商砸了實體經濟的飯碗;實體經濟悲催、市場上假貨氾濫都是電商們惹的禍。

說“電商砸了實體經濟飯碗”,是把電商乃至“網際網路經濟”與實體經濟對立起來的說辭,這一說辭把電商排除在實體經濟之外。而根據一般的定義,電商本是實體經濟的一部分。因此,這一命題本身就有邏輯錯誤。

“實體經濟”一詞在10年前是美聯儲頻繁使用的詞彙,指與國民生活最相關的經濟形態,包括農業、製造業、進出口、運輸業、分銷零售業等。在美國,房地產市場和金融市場是排除在實體經濟之外的“虛擬經濟”。其實,我們無需太過學術地研判這一概念,可以說,實體經濟是與民生密切相關的經濟形態。

虛擬經濟(Fictitious Economy,注意不是英文詞“Virtual Economy”)是相對實體經濟而言的,是經濟虛擬化(西方稱之為“金融深化”)的產物。廣義地講,虛擬經濟除了目前研究較為集中的金融業、房地產業,還包括體育經濟、博彩業、收藏業等(引自百度百科)。

虛擬經濟的概念由馬克思提出的虛擬資本(Fictitious Capital)衍生而來。馬克思認為,虛擬資本是在借貸資本和銀行信用制度的基礎上產生的,包括股票、債券等。虛擬資本可以作為商品買賣,可以作為資本增值,但本身並不具有價值;它代表的實際資本已經投入生產領域或消費過程,而其自身卻作為可以買賣的資產滯留在市場上。由此可見,虛擬經濟的產生和存在與網際網路並無直接關聯。包括網際網路在內的資訊科技不過是人類提升勞動生產率的一種有效工具,與電力、內燃機車沒有本質區別。如此,“電商摧毀了實體經濟”的命題也就不攻自破了。

一種革命性的技術出現並得到普及,肯定會對舊有的商業環境中的某個節點、某個角色造成衝擊。電子商務的出現也不例外。像網路媒體要逐步取代傳統媒體一樣,作為一種商品營銷渠道的重大變革,電子商務也將在很大程度上取代傳統的產品流通渠道。因此,最痛恨電商的人應該是那些從事傳統分銷和零售的渠道商們。

筆者的一位好友就是做IT產品分銷的,受電商衝擊,但依舊要固守陣地,鬧得生不如死,他確實憎恨馬雲和劉強東。以前中關村(000931,股吧)的經銷商們曾拉著橫幅到京東門口鬧事,但另一方面,他們又從京東購入價廉的商品轉手加價賣給他們的客戶。渠道商,有個對應的英文名字——“reseller”,直譯過來就是“轉賣商”,這是個古老的職業,“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樑買茶去”說得就是這種人。一種商品簡單倒賣後賺個價格差,這類倒手生意在交通、資訊不發達的過去還有存在的價值,現在它已完成了歷史使命,該退場了,電子商務環境下的渠道扁平化大勢不可逆轉。“製造商-->總代理->-二級代理-->零售商-->終端使用者”的傳統渠道模式必然被“製造商-->終端使用者”或者“製造商-->場景商-->終端使用者”的新渠道模式取代(讓其路徑最短)。

於是,我們看到一些臨街店面經營得越來越慘淡,因此有人就說電商影響了經濟繁榮。這個論調是站不住腳的。比如,美國傳統的家電連鎖零售商“線路城市”(Circuit City)的倒閉、BEST BUY的衰落是這一趨勢的最好例證:如此有實力的連鎖企業尚難阻擋電商潮流,何況一兩個路邊的單店?然而,大型流通企業的倒閉並沒有影響美國的經濟繁榮。更何況,經濟繁榮與否與路邊店面多少並沒有直接聯絡。

恰恰相反,因為電商縮短了經銷渠道,降低了渠道成本,這樣可以給製造商更多的利潤空間,給終端使用者更多實惠,從而拉動了內需,實質上起到繁榮經濟的作用。傳統的經銷商、零售商從本質上說並沒有形成價值增量。例如一件衣服廠家賣給總批發商100元錢,總批發商賣120元給二級批發商,二級批發商賣150元給零售商,零售商賣200元給終端使用者。終端使用者消費的還是廠家的那一件衣服,中間沒有實質性增值。我們可以看到,是層層經銷渠道造就了價格泡沫。

而電商環境下,廠家可以直接通過電商平臺連結消費者,一件衣服賣200元給消費者,給電商的費用和自己運營人員的成本不到30元,而自己的毛利潤卻增加了一多倍。他們可以有更多的研發開支、裝置改進開支,抑或可以給員工更多的獎金,員工收入高了,從而提高了工作積極性,生產出更好的產品;廠家再拿出一部分讓利消費者,從而進一步拉動消費內需。可見,電商平臺的存在可以極大地優化經濟結構,提升廠家的研發能力和競爭力,最終促進經濟繁榮。

2016年“雙十一”一天銷售額超過1200億元人民幣,支付寶支付高峰時每秒完成12萬筆交易(2009年淘寶“雙十一”的銷售額為5200萬元,僅僅7年上漲2000多倍)。試問,哪個線下連鎖店能支撐如此大交易量?科技的進步優化了經濟結構;最終促進經濟繁榮,本身就是對社會最大的貢獻。

當然,電商的存在並不會絕對取代所有的傳統渠道商,一些渠道商運用共享經濟的理念:共享場景、共享客流、跨界打劫、做好客戶體驗,他們離消費者最近,最快感知使用者群體的痛癢,這樣的渠道場景、店商會活的很好!他們藉助電商平臺賦予他們能量,提升效率、路徑最短、降低費用等!換言之,電商模式下,促進實體店商、傳統渠道商提升效率,縮短使用者距離,提升使用者體驗服務,讓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有效融合,相互崔進!淘汰的是那些既沒有資金又沒有服務意識還不願意接受新技術、新事物的渠道商。這樣的渠道商難道不應該被淘汰嗎?

其實,制約中國實體經濟發展的是“真正”的虛擬經濟過度“繁榮”。這主要體現在:

(1)廣義貨幣M2供給量過大。從總體上看,1998-2001年四年間,中國的廣義貨幣供應量比1997年底增長了74%,遠遠高於此期間實際經濟增長率與物價上漲率之和。M2供應量過大,意味著給虛擬經濟和中間環節注入活力,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實體經濟的發展。

(3)股市瘋漲。政府鼓勵股市發展,初衷是考慮刺激沉睡的民間資本向有潛力的實體企業轉移,但事與願違,造成的結果是股市成了“實體企業”圈錢的戰場,弄假成風,套現就跑,根本沒有刺激實體經濟的發展,反而變成了釜底抽薪的敗招。

(4)房地產泡沫。這也無需贅述,大家看得很清楚。

(5)過高的流通成本。雖然電商降低了一部分流通成本,但是中國的物流成本已經造成了中國經濟的“粥狀動脈硬化綜合症”,高速公路成了中國實體經濟的吸血鬼,這個鬼不除掉,也是中國實體經濟的拖累。

(6)過快的基礎設施投資。溫總理那時大手筆一下子4萬億,各種產能給激發了,結果這兩年要拼命調結構、去產能。但產能一時也去不掉,工人還要發工資,地方還要稅收養公務人員,於是只能靠追加基礎設施投資來消耗過剩的鋼鐵和水泥。而這些基礎設施對其他實體經濟的繁榮貢獻率又不高,資源就這樣浪費了。彷彿一個已經有兩個駝峰的駱駝非要修建第三個駝峰一樣,整個中國就像一個大工地,對實體經濟的實際投資很少很可憐。

當然,解決上述問題是個系統工程,也不是本文的重點。筆者想說的是,實體經濟的企業主都想或者是正在利用電商平臺來增加他們的銷售收入,也就是說,中國經濟要穩固向前,就必須依託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有效融合(即電商—店商的“新店商”)的新經濟體!

新店商是讓電商融合店商(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走向“新店商”、新經濟體的必經之路!新店商完成消費者的可識別、可觸達、可洞察、可服務。讓每個企業都走向資料公司,談新零售最終還是回到三個字:人、貨、場(景),新店商的核心就是讓人、貨、場商業元素的有效重構,真正帶來效率。

消費者使用新店商是無需下載,隨手可得,用完即走,無須解除安裝的一種共享程式。新店商使企業用產品換流量直接帶來轉化,這是實體零售運營的關鍵。新店商讓資訊越來越對稱,讓口碑替代營銷推廣,讓價值原點回到好的產品和服務。

新店商通過賦予每件產品唯一識別碼,讓產品變身流動貨架,連線三方“使用者、廠商和實體商家”,實現線上線下的結合。產品變身貨架,大大拓展了產品和使用者的接觸介面,讓產品的電子現金券成為渠道商。廠家接到訂單,負責發貨和售後服務。

新店商的廠家直供,讓廠家和消費者路徑最短,杜絕了假貨,解決了傳統電商的的痛 “假貨多、無體驗、維權難、流量貴”。

網際網路留給每個人、每個企業的機會是均等的。基於新(店商)的電商而催生的“新店商”(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有效融合的新經濟體)是最大藍海市場!這種模式將酒店、餐廳、咖啡廳、茶樓、車站、碼頭、機場、會所、景區等等公共場景中開花結果!這將是未來新經濟體的一個主要商業模式。

總之,網際網路、電商、資訊科技是實體經濟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必須有效融合才能夠真正推動經濟的繁榮!

最新評論
  • 整治雙十一購物亂象,國家再次出手!該跟這些套路說再見了
  • 5G越來越普及!現在入坑應該選那個運營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