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技>

汪斌 中科加速器

電動單車俗稱“電單車”,一種老百姓喜愛的交通工具,目前為中國3億人解決了出行問題;還是電商“最後一公里”必備工具,為這個產業也做出了巨大貢獻,據《中國電子商務報告2019》,中國電商從業人員5125.65萬人,電商交易總額達34.81萬億人民幣。

電單車現在這麼大市場,但20年前街頭卻寥寥無幾,而且警察和騎車人時常上演“貓捉老鼠的遊戲”。這些巨大變化與我當年籌劃的兩屆中國電單車論壇有一定淵源,近年我在科技成果轉化領域有所斬獲,尤其擅長高技術企業孵育,也正得益於那段經歷。

首 屆 論 壇

達成“非機動車”共識,促成合法身份

2001年暑期,我弟弟在京勤工儉學,公司配發一輛電單車送貨,經常向我抱怨,不是“今天挨罰了”,就是“騎得快躲過了”。我很好奇,一個改變百姓出行的好產品,怎麼會這樣?

電單車現在很普通,但當時也是“高技術產品”,因為隨電池、電機及電控三大技術發展,剛和傳統單車結合上,才誕生“電動單車”,看似“機動車”,其實跑的並不快,因此“非驢非馬”!這就給警察執法帶來難題,究竟按“機動車”還是“非機動車”?沒有明文規定之前,警察只好照章行事。騎車人不敢大膽上路,生產廠家也是“舉棋不定”。

仔細分析後,我眼前一亮,意識到這是個大市場,但存在法律盲區,大規模產業化有“死穴”,只有攻克,才有未來。於是我拜會行業首席專家、清華大學馬貴龍教授,他了解我想法後,特別支援!隨即又幫我引薦何祚庥院士,何老不但是中國著名科學家,而且是電單車的堅定支持者。他又推薦著名城市管理專家、兩院院士周幹峙先生,周老曾任建設部副部長,也一直在為電動單車呼籲。

那時中科院物理所陳立泉研究員因鋰電池領域的傑出貢獻,剛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我聯絡後,也力挺此事。後又諮詢袁曙巨集、劉俊海等一批著名法學專家,紛紛贊同。

我和馬教授商量,有這些專家鼎力支援,發起一場“中國電單車論壇”突破產業發展“瓶頸”正當時。於是我開始籌備,首先想到找一個權威主辦單位,聯絡中國消費者報社的老朋友後,當即同意報社作論壇主辦方。這樣很快行動起來,我負責邀請部委領導、行業專家、廠家代表及會務等事宜,報社發揮媒體優勢,輿論宣傳。

經過兩個月準備,2002年1月29日,“首屆中國電動單車發展論壇”在北京西郊賓館召開,馬教授主持會議,三位院士、一批部委官員、專家學者、媒體記者和廠家代表等參加,到會嘉賓共200餘人。

經過兩天激烈辯論,全體參會代表最後達成電動單車是“非機動車”的共識,並且聯合簽名《關於儘快制定電動單車產業政策的建議》,呈報給國家有關部門。

這場論壇反映了廣大消費者心聲,又得到一批權威專家“把脈”,因此廣受社會讚譽,引發媒體持續報道,後經多方努力,終於迎來2004年5月1日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明確將電動單車定性為“非機動車”。從此這個產業,有了合法身份,方興未艾地發展起來。

第 二 屆 論 壇

再為行業“鼓與呼”,迎來全國“一片綠”

新交通安全法實施後,全國大部分地區為電單車開啟綠燈,老百姓可以光明正大地騎車上路,電商產業也適時興起,生產廠家終於敢大筆投資。

但是一個新產品推廣應用要達成廣泛認同,確實需要一個過程。因為早在2002年8月1日,北京市釋出《關於加強電動單車管理的通告》,自2006年1月1日起,禁止電動單車上路行駛。理由如下:“北京作為人口密集的特大型城市,交通發展具有特殊性,北京的交通發展戰略是大力發展公共交通,不發展電動單車”。

2003年6月1日,福州市也釋出《關於加強電動單車管理的通知》,規定全市禁止銷售電動單車。隨後海口、珠海、溫州、太原等一大批城市紛紛釋出禁止電動單車的規定。到2005年上半年,新交通安全法實施快一年了,但這股禁行之風反而在全國愈演愈烈!

原來新法中將電動單車確實定性為“非機動車”,但對於能否上路行駛,卻交由地方政府根據當地實際情況而定。因此準備大幹一場的中國電單車產業,又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頭,剛剛萌芽的電商產業也面臨滅頂之災。

由於首屆論壇的成功舉辦,一些消費者和生產廠家又找到我,希望再發起一次論壇,反映老百姓合理訴求,呼籲限行城市都放開管制。於是我又聯合中國消費者報社發起第二屆中國電動車產業論壇。這次考慮到電動汽車的發展趨勢,加入了相關議題。

鑑於當時全國一批重要城市已經發文,明確不發展電單車,舉辦這次論壇面臨巨大壓力。

因對“中國風險投資之父”、全中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民建中央主席成思危先生十分敬仰,我那時就加入了民建,時有接觸,深切感受他親民、敢直言、威望高。因此首先想到邀請他來演講,我聯絡後,很快答應了。這樣除了上屆的“老朋友”,後來我們又邀請到一批重要領導和專家學者,尤其時任同濟大學校長、國家863電動汽車重大專案首席科學家萬鋼教授(現任全國政協副主席兼中國科協主席),專門推遲出國行程答應參會。

經過三個月緊張籌備,第二屆中國電動車產業發展高層論壇,2005年7月19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召開。成思危副委員長做了一個半小時精彩演講,其他嘉賓也旗幟鮮明支援電動車發展,紛紛希望各地充分考慮中國國情和老百姓的需求,放開對電單車的限行。

總結經驗、持續探索,

發現高技術企業孵育祕訣

兩屆論壇成功舉辦,我作為”始作俑者“,必須親歷親為,因此壓力山大,表面風光,實則艱辛,但鍛鍊了在市場夾縫中攻克壁壘的能力,所以後來分別受到兩家國家創新型試點企業(全國只有華為等660多家)邀請,擔任副Quattroporte長達八年,這兩家創始人都是知名專家,技術一流,產品先進,前景廣闊,但市場開發不夠,我加盟後,和團隊一起總結產品亮點,剖析市場難點,找到最優路徑,精準發力,最終都拿到大量訂單,促使兩家企業快速成長。

因此2013年,我創辦北京高精尖科技開發院,正式走上高技術企業培育之路。我服務企業,首先抓住市場這個“牛鼻子”,啃下市場這個“硬骨頭”,幫助企業儘快走出早期“雞生蛋、蛋生雞”的困境。服務高技術創業的核心是在複雜的市場中迅速開闢一條生路,這就是“捷徑”,也是高技術孵育的“金鑰匙”。

兩屆論壇,成功推動電單車產業跨越“兩道坎”,助力兩個大產業。我也有所收穫,在此基礎上,繼續探索,總結出一系列高技術孵化的方法論,在全國各地做了127場報告,為成千上萬的創業者“傳經送寶”,又促成一批產業快速發展,這令我甚感欣慰!

  • 整治雙十一購物亂象,國家再次出手!該跟這些套路說再見了
  • 中國通過TikTok獲取使用者資料?CIA這回說了句實話:真沒發現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