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技>

疫情加速了人們向線上購物轉移的過程,消費者越來越習慣於網上購物,爆發出了大量的需求。很多賣家現在的銷售水平是他們在兩年前根本無法預料到的,不管是好還是壞,變化都發生在那短短的幾個月間。

圍繞消費者購物習慣的變化,不斷湧現出新的獲客渠道,新的產品,新的服務類別,乃至物流都在奔赴新的戰場。

亞馬遜和其他電商公司之間的競爭,讓“兩日送達”這原本如奢侈品一般的增值服務,搖身變成了現代消費者應有期望和線上購物行業的標準。為了跟上步伐,零售商爭先恐後地尋找更快、更有效的方式來完成訂單。

這一切都是為了讓供應鏈更接近客戶,以帶來更好的購物體驗。然而一場疫情衝擊了全球供應鏈,短時間建立起來的物流鏈在風險面前顯得極為脆弱,這促使零售商投資新興的供應鏈技術以增強抵禦危機的能力。

一、危機四起,跨境電商物流亂象叢生

今年上半年,物流讓很多賣家感到不安。先是頭程物流價格大幅上漲,不斷擠壓賣家的利潤空間。接著尾程物流又臨近癱瘓,大量貨物堆積在港口無法提取,滯留在UPS, FedEx倉庫無法配送。還有不良物流商假借丟包的名頭,騙取賣家的包裹,再找藉口不賠償。

有爆料稱,某平臺大批量全新跨境包裹流入夜市地攤,以盲盒的形式甩賣,只要13元就能買走一個。導致賣家錢貨兩空,難以自救。對此,賣家只能看天命,多盡人事,除了選擇更多組合的物流配送方式,剩下的便是勸自己放寬心了。成本增加只是小事,留住客戶就算不虧。

而走亞馬遜FBA的賣家心情也不能平靜,平臺訂單數量的急劇增加,亞馬遜現有的人員和設施已經無法應對。

即使亞馬遜在給賣家的郵件中,反覆強調它一直在加快物流服務能力建設,比如投資300億美元為“賣家開發工具、定製服務”;或者安慰賣家今年有望在美國新增33個配送中心,熱門倉庫標準尺寸的產品儲存容量比去年增加3500萬立方英尺;又或是為了滿足需求,將僱傭175000名員工。

但是,在需求量猛增之前,亞馬遜便限制了訂單的訂購量。而後在3月和7月,亞馬遜又兩度限制了第三方賣家的產品入庫量。

這些層出不窮的問題揭露了一個事實:目前所建立的物流系統並不像想象中那麼強大,即使是投資數十億美元來構建基礎運輸設施的巨頭們,也無法跟上快速增長的需求,一場變革即將到來,而較小的賣家們需要跟上潮流。

二、實體店變倉庫,是泥潭還是生路?

線下實體店已經適應了各種的關店方式,以及當前的線上銷售熱潮,並興致勃勃地試圖加入。隨著擁抱線上業務的人越來越多,迎來了一個新的挑戰。

根據房地產投資管理及服務公司仲量聯行的最新報告,隨著網上銷售的增加,零售商到2025年將需要增加10億平方英尺的工業地產。在疫情爆發前,35%的工業地產租賃都與電子商務業務相關。而該公司預計,隨著零售商擴大生產以滿足需求,到今年年底,這一比例將高達50%。根據房地產開放營運商Prologis的預估,電子商務每產生10億美元的銷售額,就需要120萬平方英尺的分銷空間。這意味著電子商務需要的空間是傳統直銷的三倍。

這麼大的空間從何而來?

線下實體店為解決這個問題提供了一個小小的構思:在商店沒有客人光臨時,零售商終於有時間思考:這麼偌大的一個空間,該如何實現有效利用?

這些實體店展開了一次試驗,通過擴大商品的儲存量來幫助商家發展電子商務業務。因為不需要為註定不會光臨的客人們提供足夠寬裕的行動空間,實體店可以改善庫存佈局,提高儲存容量,從而提高挑揀效率,並實時跟蹤庫存。這讓實體店有信心接收來自線上的訂單,並實現新的盈利方式。

然而,根據用人成本、租金和其它運營成本來看,只是單純地把商店轉變成倉庫來使用,未免代價太高。根據Fabric分析資料顯示,照目前的情況來看,食品雜貨商每完成一個線上訂單的交付,平均會損失10美元。通過人工挑揀,然後路邊提貨的訂單,平均每個會造成3美元的損失。尤其在高租金地區,這種線上銷售的模式更是無利可圖。

不過,這場試驗的意義在於,即使疫情結束,很多從線下轉移到線上的零售商,仍將持續保持線上狀態,並不斷擴大自己的線上業務。這意味著,零售商們不能僅僅在現狀停留,而要儘快找到明晰的盈利途徑,以實現零售數字化轉型。

實際上,這些實體店需要設計更精良的自動化微型儲存設施,這將有效降低貨物交付的成本,並加快配送時間。即微型配送中心(MFC),它可以使商店附近或商店後倉實現配送自動化,而其餘位置仍對客戶開放。Fabric顯示,使用自動化的微型配送站群平均每筆線上訂單交付可獲得18美元,平均每筆路邊取貨訂單可獲24美元。

人們猜測亞馬遜等電商公司可能會考慮收購這些實體店,並試圖將他們改造成微型配送站群。因為目前微型配送中心的重點雖然在雜貨上,但未來勢必轉向更普遍的商品配送。而並非所有實體店都具有接受自動化改造的魄力,這需要一定的資金,而不少零售商還沉浸在即將關門的恐懼中。

相反,許多大型零售商已開始在其現有商店的後面建立微型配送中心。比如沃爾瑪,其自動化系統被稱為Alphabot,在微型配送中心儲存的產品量比傳統商店的倉庫多十倍,並且是沃爾瑪在線上最受歡迎的產品。沃爾瑪計劃到2020年底在俄克拉荷馬州、加利福尼亞州和阿肯色州的商店加入Alphabot。

亞馬遜也參與進了微型配送中心的競爭,它與Dematic合作,在新零售店中配備了機器人操作的配送區域。例如,一家在加利福尼亞州的Amazon Go,就擁有7200平方英尺的微配送區域,佔據商店總面積的大約五分之一。

同時,亞馬遜也在建造自己的MFC。該服務目前在美國5個城市提供,包括費城,鳳凰城和達拉斯。這些MFC的任務是日交付近3百萬件物品。這可能會幫助亞馬遜降低快速交付的一些成本。

三、敏捷而靈活的微配送成為新趨勢

隨著消費者逐漸轉移到線上,零售商應該看到:他們其實不需要一個特別大的商店。提供更好的線上購物體驗,低成本的快速交付以及更多類別的產品才是至關重要的。

根據麥肯錫的資料,在全球企業在2017年的最後一英里交付上花費了超過860億美元,約佔與產品相關的總運輸成本的28%。而MFC最誘人的好處之一就是,它可以使零售商的最後一公里交付更高效,更具成本效益。

根據德勤報告,零售商因庫存不足而每年損失1440億美元。MFC非常適合加入庫存預測技術,幫助賣家按需儲存商品,從而減少損失。另外,許多MFC使用人工智慧技術將線上訂單發放到能滿足他們要求的附近商店,因此可以確保更快地交付。而且在從分揀到包裝再到最後一英里交付等各個階段皆採用自動化,可以大大加快出貨速度並有助於降低成本。

重要的是,在店內加入MFC較為容易,因為它利用高度緊湊的設計來利用未使用的空間,所以他們能比傳統倉庫容納更多的商品,同時它所佔用的空間也要更小。事實證明,獨立式的MFC在人口密集的城市地區非常有用。這些地區對電子商務服務的需求大,而較小的配送中心使分銷和物流可以更靠近需求集中的地方。

很明顯,為了與客戶保持更近的距離,從兩日達變次日達,再到當日達。電子商務將交付時間推向極致,這要求倉庫搬進城市內部,搬到消費者附近。最終,能使零售商能夠以較低的成本提供更快交付的方式,當前最好的選擇是敏捷而靈活的微型配送中心。

對於一些小商店來說,採用MFC自動化技術的價格可能過高,但是對於能夠實現快速增長的電商來說,比如快銷品、電子裝置和醫療保健品類的賣家來說,MFC是一個值得考慮的技術。

最新評論
  • 整治雙十一購物亂象,國家再次出手!該跟這些套路說再見了
  • 美國的錢真好騙?印度宣佈成功自研5G,美國立馬奉上數十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