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技>

這其中,旅遊、酒店、租房、民宿類的有9款。

這些應用當中,不乏一些知名的企業和APP,如錦江酒店、自如、途牛、攜程。

強調一下,這是違規的。

《民法總則》,第一百一十一條規定:“自然人的個人資訊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和個人需要獲取他人個人資訊的,應當依法取得並確保資訊保安,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傳輸他人個人資訊,不得非法買賣、提供或者公開他人個人資訊。”

實際上,在去年,就有一段時間引起輿論熱議。

有公安機關對App清理整治,發現有1000多款App,存在超範圍讀取使用者通話記錄、簡訊或彩信、收集使用者通話錄、使用者裝置上已知賬號、超許可權使用使用者裝置麥克風等突出安全問題。

換句話說,使用者每時每刻的通訊、位置等資訊,不管對於平臺有沒有用,都被採集起來了。

而後,有關部門頒佈多項法規條例,以保護移動網際網路時代使用者個人隱私安全。

此類違規APP,多數套路如下:

APP執行時,雖然有向用戶明示並經使用者同意環節,但個人資訊收集發生在使用者同意前。APP收集個人資訊,非服務所必需或無合理應用場景,超範圍收集個人資訊,如過度收集使用者通訊錄、簡訊、通話記錄等。推送功能未向用戶告知,將收集的使用者個人資訊用於定向推送、精準營銷。不合理索取使用者許可權,如不給許可權不讓用、頻繁申請許可權、過度索取許可權等。

屢屢禁止,仍是如此。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酒店住宿旅行類的這麼採集,護得住也就算了。

可能是由於酒店住宿類資料品質太好了太敏感了吧,容易成為資訊洩露的重災區。

2018年8月,華住旗下多個連鎖酒店2資訊洩露,並在網上被售賣,引起廣泛關注。

資料包含入住資訊、身份證號、家庭住址、銀行卡號等等。

經過排查洩露的使用者資料多達2.4億條(66.2G),這是酒店入住的記錄,還有約1.3億條入住登記身份資訊(共22.3G)和約1.23億條官網註冊資料(共53G),而這些資料中把使用者的姓名、銀行卡號、手機號、郵箱、開房人、家庭住址等等核心資訊全部洩露出來。

對於此事,有業內人士分析認為,是華住程式設計師將資料庫連線方式及密碼上傳到GitHub導致的,黑客利用這個漏洞,對華住酒店資料庫實施攻擊並拖庫。

跟華住集團類似,知名連鎖酒店萬豪2018年爆出使用者資料被黑客盜取的情況。

2018年11月30日,萬豪對外發出公告稱,旗下喜達屋酒店預訂系統2014年起遭網路“黑客”入侵,洩露大約5億客戶的使用者資訊。

經過複查後得知,萬豪洩露的這3.83億使用者資訊中,使用者的姓名、住址、電話號碼、電子郵件地址、護照號碼、信用卡等所有核心的資訊均包括在內。

紐約大學教授卡普斯表示,萬豪在過去4年時間裡一直使用錯誤的安全系統,是出事的主因。

而在今年3月,萬豪又發生一起資料洩露事件,有近 520 萬房客個人資訊被洩露。這家酒店集團表示,洩露的個人資訊可能包括姓名、地址、電子郵件、電話號碼和生日,還有忠實使用者賬戶的詳細資訊,比如房間編號。據悉,萬豪酒店注意到,2 月底,有人在特許經營場所利用兩名員工的登入憑據訪問了大量房客資訊。

看來真的是被盯上了啊。

這些資訊完善的資料一旦洩露,有可能在各個渠道被出售,資料一旦入到灰產黑產鏈中,就會產生嚴重的後果。

看樓的、放貸的、保險銷售的,這些還是輕的。

嚴重的還有電信詐騙、盜竊銀行卡、非法套現等。

另外,酒店住宿資訊還有可能導致被販賣者的家庭危機,腦補一下這個情況。

後記

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大資料時代,我們享受著時代下各種豐富的應用給我們帶來的巨大便利,也為之付出了極大的代價。

每個人都被資料化後的個人隱私的出讓,就是代價中的一種。

雖然有關單位也在不斷的對網路中個人資訊保護提出許多要求,提升網路運營者個人資訊保護水平,但實際推進卻不甚理想。

除了無力的舉報投訴、或者有些應用解除安裝不用,還有什麼其他的辦法嗎?

最新評論
  • 整治雙十一購物亂象,國家再次出手!該跟這些套路說再見了
  • 華為鴻蒙OS確認更名,新名字更加令人驚豔!網友:過目難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