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技>

今天來和大家講一位合作伙伴的電商經歷。

19年的時候,由於實體行業不景氣,從事實體餐飲行業的趙總將目光放在了電商。

起初打算從淘寶入手,門檻低,探探底,結果身邊的朋友都勸他從天貓開始,原因就是:

其一、淘寶的流量都跑到天貓

其二、淘寶惡性競爭太嚴重

如果做一段時間沒有效果,容易心灰意冷,從而放棄這個行業。

之後趙總在朋友的建議下,通過一些網站,購買一家天貓廚具店,費用大概在50w。

準備將線下的生意搬到線上來做。

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在趙總看來,在網上做生意和線下都是一樣的,酒香不怕巷子深,只要產品好,就有人買。

結果事與願違,經過半個月的時間,店鋪出單隻有慘淡的個位數。

於是四處尋醫,求解藥。

大家給出的辦法,出奇的一致,S單or燒車。

由於電商法的出臺,嚴查S單,不想五十萬買的店輕易死掉,便走上了直通車這條路。

殊不知卻掉入了一個萬丈深淵。

經過三個月的時間,直通車花費將近50w,而店鋪一個月的營業額還不到十萬。

辛苦攢下的積蓄,就這樣一點一點被吞噬。

無奈之下準備將手中的店鋪處理掉,減少損失。

如果故事到這裡就結束了,那麼大家心中一定憤憤不已,從此也會對電商失去興趣。

也許興致勃勃準備轉戰電商的朋友,看到這裡也會停下腳步,深思熟慮。

但是故事還沒有完結,電商依然能做,天貓依然能玩。

只不過要換一種思路,開頭也講到,合作伙伴。

的確,其實趙總四處尋醫的時候,我們就認識了。

當時給他講了天貓“無貨源”模式。

不過覺得不靠譜,甚至比S單還不靠譜,也就沒有太在意。

但是後來看見我每天都在晒資料,心動不已,這才有了後來的合作。

當然晒資料雖然是一種營銷手段,但都是自己做店的一種真實情況反應。

那麼接下來就和大家詳細分析一下,“無貨源”模式,到底存在什麼魔力。

首先要丟擲一個問題:為什麼要做天貓?

懂得人都知道,天貓流量大。

門檻那麼高的情況下,還有很多人願意去做。

如果不是能賺錢,那是圖什麼!

所以,現在的問題就是,怎麼去獲取這個流量?

很多人第一想法就是S、燒車,如出一轍。

很明顯,都是這樣的想法,都這樣去做,那不就是在比誰的錢多嗎,那能比得過那些大賣家嗎?

即使比得過,還有大品牌賣家截流呢。

說白了,只會這樣做,說明根本就不懂電商,平臺的規則都沒有吃透。

哪怕燒的錢再多,產品不受福斯喜歡,平臺依然不給流量。

所以開網店,貨源很關鍵,這也是讓很多商家最頭疼的問題。

那怎麼找到好的貨源,總不能一個一個去嘗試。

好辦法就是大量上產品,讓市場,讓福斯去檢驗。

這便是無貨源第一個優勢,鋪貨篩選優質產品。

通過全網採集銷量爆款產品上傳到自己店鋪,進行合理的定價之後銷售。

根據產品反應的資料,確定優質貨源,燒車、打造爆款那就是事半功倍的事情。

產品選好了,也上傳了,流量從哪裡來,這便有了“無貨源”模式的第二個優勢。

利用千人千面以及人群標籤定位獲取流量。

上面提到“無貨源”就是大量鋪貨,每個產品都要對應一個標題,標題內進行關鍵詞堆砌。

這樣一來店鋪涉及到的關鍵詞就比較多。

憑藉千人千面(平臺會根據使用者不同的消費習慣,不同的人搜尋同樣關鍵字,展示不同店鋪)獲得高展現。

其次是人群標籤定位。

每一位使用者在平臺消費之後,都會貼上標籤。

比如喜歡買什麼、喜歡昂貴的還是便宜的等等,方便下次進行推薦。

不過並不是每一位使用者都有精準的標籤,平臺中存在大量泛粉,也就是標籤並不精準的使用者。

並且這些使用者跳失率都比較高,這些使用者會優先被匯入動態評分低的店鋪。

“無貨源”模式的店鋪相比較正常店鋪,動態評分都是略低。

於是有大機率會優先匯入泛粉,店鋪再通過產品數量的優勢去獲取轉化。

以上便是“無貨源”模式的原理以及優勢的分析。

目前趙總的店鋪,結合無貨源模式去操作之後,店鋪有明顯的回升。

不燒車之下,單月的營業額40w。

等繼續回暖直到穩定之後,開始慢慢轉為原來的形式

這種玩法算是走了偏門,完美利用平臺流量分配原理,最大力度的獲取流量。

它就像強扭的瓜,雖然不是很甜,但是解渴。

當然同樣適合準備轉型天貓的新手玩家,風險低,可以說是最低的投資獲得最高的回報!

#電商爆料##天貓##網際網路[超話]##無貨源模式#

最新評論
  • 整治雙十一購物亂象,國家再次出手!該跟這些套路說再見了
  • 阿里出品的這個專案厲害了,專抓 App 裡的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