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技>

作為生鮮電商明星賽道,前置倉被認為最接近生鮮電商終極業態,但市場上的爭議也最多,核心還是未能證明盈利能力,被認為是toVC的模式。

前置倉玩家較多,根據面積大小及定位不同,可以將市場上的前置倉分為三類:

對於不同型別前置倉來說,經營難點分別體現在履約效率、復購率、訂單量三個維度。

大型前置倉在共享超市庫存的同時,也共享了超市作業壓力。全品類產品揀貨效率較低,加上生鮮消費明顯峰谷特徵,門店客流峰值時,線上訂單同樣處於高峰期;大型前置倉精簡SKU有其必要性,在到家業務經營過程中,需要對商品進行調整及優化。

中型前置倉是相對獨立生鮮電商模型,能夠顯著提升生鮮電商履約效率,但問題體現在缺少線下自然流量,復購存在較高不穩定性。

微型前置倉輕前端,多是用生鮮改造社群便利店、快遞網點等社群近場景業態。優勢在於通過預售制能最大程度減少損耗,但也限制了訂單量的想象空間。

回到核心盈虧問題來看,中型前置倉模型更有參考價值。

我們知道,利潤=客單價x訂單量x毛利率-經營費用,其中經營費用分為兩類,一類是可控經營費用,主要為人工成本、損耗、水電費、耗材、營銷費用等,不可控經營費用主要包括租金支出、折舊及攤銷等。

分別來看四個經營指標。

毛利率提升是個長期的難題。如前所述,受制冷鏈基礎設施匱乏,以及上游低標準程度,生鮮電商毛利一直維持在較低水平。傳統觀點認為,生鮮電商主要難題在於經銷商層層盤剝,實際情況可能並非如此。即便像生鮮電商砍去中間產地、銷地經銷環節,生鮮毛利率也未必能大幅提升。供應鏈建設不易,並非一朝一夕能夠確立。

同樣根植生鮮零售市場,參考永輝超市、家家悅等頭部生鮮零售商財報可以發現:一、生鮮零售綜合毛利率提升有明顯瓶頸,並且毛利有趨同跡象;其二,生鮮產品作為引流產品,大幅低於整體毛利率,提升同樣緩慢。

關於生鮮電商的成本問題,麥肯錫在一項針對零售商的研究有更加清晰結論——對於線上食雜銷售而言,配送成本是拉低利潤率的第一大因素。

中國生鮮配送可選擇面較廣,除自建配送團隊,還有來自美團、餓了麼、達達等第三方配送服務能力。實際來看,“自有配送+第三方配送”是較為普遍解決方案,既減輕自建團隊成本,同時緩解峰值訂單壓力。麥肯錫的一項早期試驗表明,合理規劃即時配送路線,可將零售商配送成本削減30%。

相較之下,前置倉的客單價、訂單量存在更大不確定。因此,前置倉模式創業者需要做出的現實考慮是,平衡客單價與訂單量。

關於前置倉模式核心經營資料,企業對外披露口徑不一。截至2019年12月,叮咚買選單月營收達7個億,在上海、杭州、寧波、蘇州、無錫、深圳6個城市開設了近550個前置倉,日均訂單量超過50萬單,成熟前置倉客單價在60元,單倉平均日單2000單。

每日優鮮CFO王珺早前在接受36氪採訪時談到,每日優鮮疫情前客單價已經能做到80~90元,每單履約成本控制在15元以內,市場費用控制在3元以內,飽和店單天坪效達500元,在華東、華北、華南、華中4個大區近20個城市佈局1000餘個倉。

叮咚買菜的策略是復購率為王,平臺復購率在28個月後做到接近50%。創始人樑昌霖有個計算公式:

如何保障高復購率?樑昌霖認為,賴於“三大確定性”:品質確定、送達時間確定、品類確定。在他看來,隨著時間增長,每一個前置倉的單量、客單價、毛利率都在增長,因此收入是超線性的。

但隨著單量增長,平攤的水電費、倉儲費、管理費越來越低。在他看來,這也是叮咚買菜與線下生鮮店根本區別,前置倉是指數曲線,而線下店是對數曲線。

我們嘗試簡化生鮮電商收入及成本指標,根據日單量的區別來評估單個前置倉可能的盈虧平衡點。具體測算如下:

由上可知,對於300㎡大小的前置倉,客單價在60元,綜合毛利率為25%情況下,日單量在1000單時,單倉月虧損約在11000元;當達到1200單時,達到單倉盈虧平衡點,月盈利為6150元。

當然,這種測算更多隻是一個參照意義。前置倉模式發展至今,多數仍在“虧本賺吆喝”。生鮮電商涉及複雜產品流通鏈路,在實際的購、銷、存、配送及其他經營過程中,盈虧影響因素很多,其中既有企業可控因素,也有來自外界競爭環境變化等不可控因素。

生鮮電商前置倉模式有明顯侷限性。來自於高臨諮詢(Third Bridge)的產業專家認為,單店盈利至少要保證每一單盈利,即便不能每一單盈利,大部分訂單都要盈利。但對於生鮮消費來說,除一線城市以外,二、三線城市多數消費者對價格比較敏感,客單價僅在30元左右。而這些地區履單成本在6元左右。儘管從理論上來說,達到一定單量即可實現盈利,但實際情況可能是,每多一單,就要多補貼6元。

最新評論
  • 整治雙十一購物亂象,國家再次出手!該跟這些套路說再見了
  • 區塊鏈——弊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