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技>

平板電腦這個消費領域,是我一直沒有弄明白的

當初喬布斯釋出iPad的時候,對於它的定位就是在手機和電腦之間的娛樂裝置。

那個時候手機螢幕還只有3.5寸,在手機上玩估計會瘋;

電腦工作屬性又太強,而且不便攜。

那個時候,在沙發上抱著個iPad,刷刷劇,和朋友視訊聊聊天,強勁的續航保證這些體驗都相當舒適。

谷歌,在產品領域,一直都是蘋果的模仿者。

全觸屏操作邏輯、指紋解鎖、64位系統......可以說只要蘋果有,我谷歌也要有。

於是,谷歌也做起了平板電腦。

真正意義上屬於谷歌的平板,應該是2013年的Nexus 7(Nexus,哈哈,估計現在很多人都不記得這個谷歌的品牌了)。隨後大屏Nexus 10、效能更強大的Nexus 9,都憑藉著不錯的設計和效能以及較低的售價,獲得消費者的歡迎。

但谷歌不是蘋果,他對為什麼要有平板這個產品,沒有進行深刻的思考。

安卓手機螢幕一直要比蘋果大,所以安卓使用者對於大屏裝置平板的要求並沒有那麼強烈。

消費者們無非就是看到iPad不錯,想買個便宜的平板玩玩。

結果買回來安卓平板,就是個“超大號手機”。

歸根結底,平板生態建設。

實際上谷歌考慮過建設平板生態,甚至之前單獨發行Android 3系列作為平板作業系統。希望開發者可以基於平板的操作邏輯和裝置特性來進行軟體的開發。

但你谷歌不是蘋果。

你沒有指揮開發者的能力。

蘋果像是甲方,提出來要求,開發者作為乙方盡力去實現;

谷歌像是乙方,提出方案,死皮賴臉的要甲方開發者來選擇他。

這就導致安卓3.1,只更新了一個系統版本,便再也沒了下文。

之後的幾代Pixel平板,要麼價格高,消費者不買賬;要麼直接搭載chrome OS,作為價效比不錯的chromebook來進行售賣。

2019年6月12日,谷歌宣佈放棄平板業務

這就是最後一代谷歌平板,Google Slate。

蘋果為什麼開啟了第一個平板生態?

小屏手機娛樂性不足?——大屏iPad滿足你;

應用不能發揮大屏的特性?——強制要求開發HD應用上架AppStore;

iPhone螢幕也變大了?——改變iPad定位,從大屏娛樂裝置,變成藝術開發者的工作裝置。

蘋果自始至終對於iPad的定位,都是兩個詞——清楚、明晰。

中國產平板,實際上起始於電腦廠商

搭載windows 8和windows 8.1的平板電腦,側重點是“電腦”,算是傳統電腦廠商對於資訊時代的第一次轉型。可惜微軟重視程度不夠,糟糕的操作體驗、匱乏的應用商店、無處不在的小bug,甚至連最基本的續航都沒有辦法保證,理所當然的被拋棄。

接著就是華強北安卓和win的二合一平板。大概是14-15年,這類平板相當火爆。理論上這類平板有著安卓的娛樂性和windows的生產力,但是缺乏頭部廠商導致這些裝置的效能、品質、售後都很爛,雖然現在這些廠商還活著,消費者漸漸也選擇忽視。

還記得當初我用馳為的二合一平板,糟糕的觸控晶片讓兩個系統的操作都不順滑。

網際網路品牌,是下個階段的主力軍。

小米平板1,是網際網路品牌對於平板這種裝置的第一次思考。

小米早期對於蘋果的模仿,不用多說。

所以小米做出了一臺對標iPad mini的產品。強勁的效能加上和iPad同款解析度的螢幕,降低開發者在這倆款裝置之間的應用適配難度。所以雷軍在小米平板1的釋出會上才會說,會有大量的應用來到安卓平板上。

小米想的,是建設屬於MIUI的平板生態。

但谷歌都做不到,你小米憑什麼?

之後想改變方向,提高平板生產力選擇和微軟合作釋出二代,結果,由於記憶體上的吝嗇和Intel處理器的不相容,導致小米平板產品線一蹶不振,三四代都只是草草了事。

華為剛開始也和小米一樣,但與小米追求強勁效能相比,華為要聰明的多。

國內很少人會舉著平板打遊戲;更多的是在平板上刷劇、看電影。

所以麒麟終端處理器加上大電池和不錯的揚聲器,讓你在看劇這個操作上,要有著比iPad更好的體驗。

而隨著螢幕解析度提高、對於處理器要求也越來越高,華為開始將旗艦處理器下放。

於是有了搭載哈曼卡頓音效、2K解析度螢幕、麒麟950的Media Pad M3。

之後的華為平板,都是看劇神器。

華為的逆襲

華為並沒有被這個單一的概念束縛。沒有蘋果的生態,如何創造出良好的體驗,是華為一直在解決的問題。

直到MatePad的出現。

兩個重磅功能——平行世界、多屏協同。

可以說這倆個概念的提出,不亞於當初喬布斯提出iPad。

先來說平行世界。

平板多用於橫屏看劇,所以消費者常見的握持方式是橫屏握持。

但安卓沒有平板生態,暫且不說很多app不支援橫屏,會被強制豎屏顯示。就算是支援橫屏,很多也只是進行簡單的拉伸,實際效果慘不忍睹。

平行世界的提出,是對目前安卓平板生態不完善的最佳解決方式。

橫屏應用僅顯示半屏,這樣就沒有詭異的拉伸;

不同的app層級介面顯示在另一半屏,合理且舒適。

華為利用安卓強大的分屏特性,完美的解決了應用的問題。

更好的訊息是,華為沒有將這個適配工作全部丟給開發者,而是自己在應用商店中對應用進行適配;同時開放適配介面,便於整個生態的發展。

更妙的是,iPad那邊,開發者也不願意開發HD應用了,也開始出現應用介面拉伸的情況。如果你將這些app分屏使用,會發現和華為平行世界的操作邏輯,驚人的相似。

再來看多屏協同。

谷歌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雲服務不能在國內使用。所以國內的消費者,只能使用蘋果全家桶才能有著舒適、連貫的多裝置體驗。

華為的多屏協同,實際上比蘋果的雲同步更好。

利用近場通訊協議,將最常用的裝置手機中的內容與平板、膝上型電腦直接進行聯絡。

訊息提醒、內容拷貝,都可以無縫進行操作,不要要傳遞到雲端。只要兩個裝置匹配,兩個裝置的所有操作都可以無縫對接。

這是相當令人興奮的。這說明在安卓生態,或者華為生態裡,第一次可以匹敵蘋果生態的。

而iPad,更多的將重點放在使用場景,而不是操作潛力上。

針對教育領域的iPad,普通消費者的mini和Air,以及文藝創造工作者的Pro。

華為,則將系統進一步完善,在iPad OS還需要時間進化的時候,彎道超車。

平行世界和多屏協同,解決當下資源在安卓平板上的適配問題,為未來開發鋪路;

同時利用華為在通訊領域的領先優勢,利用雲電腦的概念,使用windows解決平板生產力不足的問題。

如果真的實現了萬物互聯,可以說華為這一套,無論是娛樂性還是生產力,都遠強於iPad。

在各自擅長的領域發力,這才是競爭

華為,任重道遠

當然,目前華為距離自己理想的目標還有很遠的路。

5G配套的不完全導致低延遲、多場景覆蓋的雲電腦模式還不能得到福斯的認可;

MatePad產品自身競爭力不足,筆記應用的使用體驗比不上iPad;僅依靠二維面部識別,安全性得不到保證;現在的MatePad還沒有搭載5G晶片......

但是,華為是唯一一個,在安卓平板領域,有資格和“創始人”iPad“叫板,並且很有可能超過iPad的品牌。

相對於大多數廠商的不思進取,在安卓平板領域,華為是唯一一個去思考平板這個概念的廠商。

等到過幾年華為的鴻蒙系統統一全平臺後,華為整套裝置操作的連貫性、便捷性,可能連目前做的最好的蘋果都,那時候都比不上。

安卓平板的下個時代,有且只有華為能夠開啟。

  • 整治雙十一購物亂象,國家再次出手!該跟這些套路說再見了
  • 華為P40徹底放棄谷歌服務,預裝鴻蒙應用,餘承東稱HMS月活超4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