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技>

本文將系統梳理從2019年開始被鼓吹的網際網路新概念——私域流量,讓大家全面了解什麼是私域流量,如何玩轉私域流量。

一、什麼是“私域流量”?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要知道和它相對的一個概念——“公域流量”。所謂“公域流量”,就是人人都可以用的流量,但要付出一定成本,而且不一定可持續。

那什麼是“私域流量”?所謂“私域流量”,就是基於“公域流量”平臺的可控流量池。

我們以微信舉例,對於微信整個生態來說,10億活躍賬號就是“公域流量”,對於每個單獨的微信公眾號、微信群以及微信個人號,它們的粉絲、群友、好友就是“私域流量”,因為這些可以由擁有公眾號、微信群、個人號的人自主運營和維護。

所以,“公域流量”和“私域流量”的關係可以用下圖來表示:

可見,“私域流量”與“公域流量”相比,有很多優勢,其中最大的就是擁有控制權,只要不觸犯“公域流量”平臺的規則底線,就不會再受到掣肘,而這樣可以最大限度降低獲客成本。

為什麼這麼說?舉個非常簡單的例子。

假如你花幾百塊投百度關鍵詞才能獲得一個線索,可是卻沒有被轉化,而你通過搜尋優化把流量引到了微信個人號,通過精心運營,獲得了不錯的轉化,如果粗略計算一下,前一種方式獲客需要幾百塊,後一種方式沒花錢。

所以,為什麼會有那麼多人大力追捧“私域流量”這個概念就不足為奇了,因為它存在的目的就是幫助大家低成本地將流量變成客戶。

二、哪些是“私域流量”?

既然“私域流量”這麼有用,都有哪些具體的形式?這還需要從“私域流量”的本質說起。

所謂“私域流量”的本質,是指對使用者關係的管理,因為“私域流量”是可控的,這意味我們和使用者的關係可以是相對緊密的和相對疏離的,也就是說,這個關係可以分成不同的層次。

1、最淺層:粉絲

粉絲型“私域流量”,其接受的資訊往往是單向的,靠運營者持續單向輸出來維持留存,內容越符合粉絲口味,轉化效果越好,這也是微信公眾號(主要是訂閱號)等的運營邏輯。

2、中間層:社群

比粉絲更深一層的“私域流量”是社群,即同一個微信群、QQ群,彼此至少是群友關係,不一定是好友關係,但彼此是通過某種方式聚合在一起,並圍繞某一同好相互交流。

3、次深層:好友

比社群還要更深的“私域流量”型別,是好友關係,主要是微信好友和QQ好友,因為這兩個是目前中國最主要的即時通訊工具,幾乎每個人的社交關係都沉澱在上面。

好友型“私域流量”,是目前討論最多的“私域流量”型別,主要原因是它的信任程度最高,轉化效果最好,畢竟好友間是可以直接且經常對話,容易相互信任,只要保證精細化運營,經常性推薦產品,就有很不錯的變現。

4、最深層:CRM系統

“私域流量”層次的高低,是由信任關係決定的嗎?筆者最初的答案是肯定的,但隨著實踐越來越多,觀察的物件越來越多,發現決定“私域流量”層次的並非是信任,而是對關係管理的強度,從這個角度上來說,CRM系統是最深層的“私域流量”。

官方網站、獨立app、微信服務號、小程式、個人店鋪、個人號及社群運營工具等,都有CRM系統記錄著使用者從瀏覽、註冊、登入、預約、使用、付費等一系列行為資料,並根據這些資料以及使用者資訊進行標籤自動化管理,可以做到千人千面的個性化運營與營銷,是這個流量焦慮的時代最好的轉化利器。

所以,“私域流量”的型別主要包含四類,並且依據層次關係可以得到這樣的排序:CRM系統>好友>社群>粉絲。

三、怎麼玩“私域流量”?

前面提到過,大多數人頻繁提及“私域流量”,是為了解決獲客、變現、增長等問題,而實現它的核心,是想辦法利用起“私域流量”來達成這些目的,具體該怎麼做?

1、找到適合“私域流量”的產品

什麼樣的產品適合“私域流量”?這需要從“私域流量”的特點說起,有人曾這樣總結過:

高客單價:因為需要維護使用者關係,必然付出更高成本,尤其是人力成本,自然需要高價。

高復購性:讓使用者持續購買,是維護關係的核心前提,產品無需復購,“私域流量”基本無用。

高話題性:購買不是與使用者建立關係的唯一方式,讓使用者參與到產品本身,也許更有意義。

那麼,什麼樣的產品符合“私域流量”的三個特徵?其實有很多,美妝、教育、保險、餐飲、醫美等等,都適合用“私域流量”的思維去運營。

某線上教育公司,用了十幾個月的時間,從A輪融資直接做到赴美上市,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它的產品為k12線上大班課,典型的高單價、高復購、高話題,非常適合“私域流量”進行運營。

比如,覆蓋從幼小到高考的整個階段,天然具備復購可能;標準化程度低,形態為“內容+服務”,需要投入較高成本;場景上,學生可以相互競爭,家長可以口碑傳播,話題性很足。

所以,基於k12產品的“三高”屬性,其設計了下圖的“私域流量”執行邏輯。

那麼,如何具體落地“私域流量”的執行邏輯?

2、確定沉澱“私域流量”的核心載體

落地的前提是確定“私域流量”的載體是什麼,而對於真正想通過“私域流量”實現穩定獲客的人來說,微信個人號與基於CRM系統的app、服務號、店鋪等是唯二首選,至於原因已在第二部分有所闡述。

筆者曾看到一位從事線下教育的運營者,以個人號作為“私域流量”的核心沉澱載體,為線下門店累計精準引流10萬+,單天變現2萬。

再比如知名營銷大V“刀姐doris”,她也曾舉過完美日記的例子,後者就運用“私域流量”玩法,打造微信個人號KOC(素人博主),在2018年的雙11中脫穎而出,成為彩妝黑馬。

更誇張的,是很多擅長玩流量的組織,如羊毛黨、微商、灰黑產等,也開始研究“私域流量”,它們將個人號進行包裝、利用,低階一點的操作是製造焦慮、“割韭菜”,高階一點則是養號、刷單、薅羊毛,進行灰黑產生意。

當然,這些是“私域流量”的錯誤玩法,不要使用。

3、設計“私域流量”具體的運營策略

“私域流量”的運營策略,具體來講是根據某種模型明確每一環節大概的運營動作,而“私域流量”的運營環節,大概經歷這樣幾個步驟:引流->裂變->轉化->成交->復購。

接下來以個人號為例簡述這幾個環節可以執行的運營動作。

(1)引流環節

首先設計引流產品製造某種不對稱,引發需求,然後再用投放向“公域流量池”進行採集,其次是打磨文案邏輯,包括視訊指令碼,比如通過抖音引流到個人號,就需要對短視訊反覆拍攝,不可能隨便拍一下說一句“大家來加我”就over了。

(2)裂變環節

最關鍵就兩件事,一個是梳理裂變路徑,一個是邀請雙方的激勵方案設計,前者的核心是形成閉環,避免流量鏈條斷裂,最好由個人號做閉環的首尾端,後者則注意激勵是否有吸引力,以稀缺和超值為主要原則,避免影響指數增長效果。

(3)轉化環節

為保證最大化釋放個人號好友的購買潛力,需要進行社群搭建,集中運營這些“私域流量”,而在社群搭建完畢後,需設計一系列以啟用為目的的活動,比如直播、打卡、接龍、秒殺、發券等,引發高潮,為成交環節做鋪墊。

(4)成交及復購環節

啟用後的”私域流量“在社群內會完成一部分轉化,更多的需要以私聊、朋友圈劇本等形式實現成交和復購,比如對所有好友進行標籤化管理,通過交流精準定位需求,以及提供反饋、答疑等個性化價值服務,建立信任,創造變現的可能。

至此,只要上述環節的運營策略完成落地,加上對私域流量載體(主要指微信個人號)進行鍼對性的定位改造(比如以專家形象在朋友圈分享乾貨及點評),“私域流量“就可以實現對獲客、變現、增長的服務。

四、“私域流量”運營的三個關鍵

1、樹立人設

說實在的,人設這個概念我以前是沒有的,開始對這個概念有感覺是自己副業寫作的時候,公司開會的時候同事說我是運營圈的KOL,我說別開玩笑,但現在想想我還真是開始有些影響力了。

一個人一旦有影響力就會被關注的人貼標籤,眾多標籤就會組合成一個虛擬的“人”,這個就是人設,別人提到某個標籤就會想起你,但這個想到的並非只是你的名字,而是你帶給別人的印象,比如公正、有趣、深度、實操,等等。

人設實際不是一個能登大雅之堂的詞,另一個詞反而會被反覆提到,那就是IP,具體一點是個人IP。我在讀《私域流量》這本書的時候,理解了其中一個觀點:IP本身就是私域流量池,因為它自帶流量。這一點和《流量池》裡“品牌就是流量池”是一個道理。

品牌和IP所帶來的流量,屬於心流,即人心的流動,這是最真實的流量,但難以量化,不過一旦發現就會覺得很精準,粘性也很高,這應該是被認為屬於私域流量的原因。

在我閉關期間,我的合夥人鬆月一直和野生社群裡的小夥伴們打成一片,俘獲很多死忠粉,因為她多才多藝,而且甚是努力,這樣的真實人格很感染人,而且她每個月都會以個人名義釋出年終總結,閱讀量遠超野生運營平時的推文,這就是個人IP的私域運營作用。

當然,無論是我還是鬆月,離打造真正的個人IP有很遠的道路,但這證明私域流量運營並非簡單的發發廣告、做做產品,而是考慮調性、標籤,人心之流才是最穩固的流量。

2、精細促活

精細化運營一直是私域運營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在很長的一段時間,我一直認為私域運營就是精細化運營,這個觀點其實是很值得推敲的,因為精細化的前提就是流量可控,純公域流量的運營多是粗糙的。

比如app的流量運營,這是完全把流量沉澱起來的私域形態,通過資料標籤進行個性化推送和福利吸引從而達到留存和轉化的目的,這裡面就有精細化運營的過程,如何給使用者貼標籤,推送哪些內容,怎麼引導領取福利,這些都是要逐步細化的。

我長期從事騰訊系流量的運營,核心就是群聊,比如QQ群和微信群,從讓使用者進群到引發群成員回覆再到群成員購買產品,這個路徑要想達到符合預期的效果,精細化程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雖然我一直很明白這個問題,但直到最近才真切感受到究竟有多重要,主要有兩點。

第一,私域流量的精細化要做到使用者層面的精細化。使用者群體都有哪些?這些群體都有什麼樣的流量特徵?能細分出哪些領域和需求?這些問題是使用者分層的主要依據,是制定針對性運營策略的前提。而且,不同於app流量可以通過大資料標籤進行分層分類分群,社群流量往往需要利用人力進行鑑別,如果有自己的產品系統就要引導使用者註冊並與微信繫結才可以。只要將使用者層面做到足夠精細化,產品變現效果就會有很大的提升。

第二,私域流量的精細化要做到運營細節的精細化。比如,越短越清晰的使用者路徑能夠帶來非常驚豔的使用者體驗,這對運營效果會產生直接作用。我經常拿這個例子說明問題:某頭部教育公司做解鎖裂變活動,為了提升公眾號關注率,它將付費後關注的流程拆解為三步,使用者幾乎無腦照做,關注率提升到95%。再比如社群促活。我最近要求小夥伴無論是打卡、直播、抽獎等任何啟用動作,都可以拆解成很多小步驟,並且要逐步耐心引導群內使用者按指示參與互動,活躍度就比單純推送內容好了很多。

我現在無論是做任何目的的運營活動,精細化都是格外重視的問題,因為運營就是拼細節,越細越好,這會發現更多問題,從而快速迭代優化,讓效果儘可能達成。

3、重視變現

私域流量運營的目的是什麼?我的答案是變現和復購,即讓使用者持續的交錢,當然是通過我們提供的產品和服務來實現,這是基於深度信任的成交模型。

可是,我看到很多人對於私域的理解還在於說“這個流量是我的”,而不是“這個流量讓我賺錢更容易”。

要知道,私域之所以稱為私域,是因為流量對你有較高的信任度,這個是可以幫你減少轉化週期的,轉化率也是會提高的,但我看到一些人對私域流量很“憐憫”,不敢輕易變現,根本原因還是認為這些流量不是“我的”。

比如很多人做群轉化的動作是等服務全部結束了才開始,雖然出發點是希望給到完整的服務再去打動,但使用者的決策往往是非理性,體驗到一半就可能付費,等服務完再去轉化,使用者的熱度已經下去,不再關注你,這時候流量已經就“不是你的”,私域不再是私域。

所以,變現要作為私域運營的核心目的,從加好友進社群的那一刻始,就要想盡辦法轉化對方,想盡辦法轉化所有掌握的私域流量,這個轉化可以很輕,比如留線索。

五、兩大“私域流量”起盤方式

1、免費起盤

先以個人號起盤為例,拆解詳細流程。

其次,新增好友後,引導使用者釋出免費產品,並進行裂變,而裂變有兩種路徑:

強制分享:新增好友——提供海報和話術——要求分享並截圖——回覆截圖——流量迴圈。

助力邀請:新增好友——回覆邀請碼或直接獲得話術和海報——邀請規定數量好友新增——流量迴圈。

外部渠道以及在公眾號釋出免費產品並留下公眾號入口——關注後獲得強制分享海報或邀請好友的提示——分享成功或邀請一定數量好友成功——獲得微信群入口——進群並運營。

在各渠道釋出產品並留下微信群二維碼——進群后獲得強制分享海報或邀請好友的提示——分享成功並截圖回覆群內或直接邀請一定數量好友進群——稽核通過——獲得個人號二維碼——新增後入群並運營。

小程式起盤的大概流程:

在各渠道釋出產品並留下小程式二維碼——進入後獲得邀請好友的提示——分享小程式或海報——成功邀請一定數量好友進入小程式——稽核通過後回覆關鍵詞獲得個人號/微信群二維碼——入群並運營。

2、付費起盤

付費起盤是私域流量起盤的另一個主要方式。

從大的邏輯上說,可以看作對免費起盤的付費改造,但實際情況是,付費起盤的手段更豐富,效果更高,也更精準,所以,如果要做私域流量的初始積累,筆者推薦採用這一種。

這是因為,付費起盤採取的裂變方式,是以低價和獎金作為激勵,這本身就是針對付費環節而設計的,而且付費相對於免費來說,本就有篩選使用者的作用。

最核心的一點是,使用者付費起盤的內容多是引流性質,定價區間在1-49元,常見的有1元、9元、19.9元和29.9元。

接下來就簡單介紹下付費起盤的大概路徑,以及主要裂變方式。

起盤路徑:在各渠道釋出產品並留下付費入口——付費並關注公眾號——以拼團/解鎖/分銷/砍價等裂變方式分享海報和邀請好友——分享並邀請成功——添加個人號——入群並運營。

裂變方式:

(1)拼團

團長和團員以低於原價組團購買產品,一般用於高頻或低客單價產品的大規模起量。

案例:某線上教育平臺,利用10場線上直播,成功銷售170000份19.9元的3人拼團課。

(2)解鎖

先低價購買產品的某一部分比如第一節課,邀請好友購買第一節後解鎖剩餘產品。

案例:某龍頭教育機構,採用1元解鎖第一節課的裂變模式,5天時間獲取超10萬的精準付費使用者。

(3)分銷

使用者生成邀請海報,好友通過邀請海報購買產品,自己賺取一定比例收益。

案例:新世相營銷課、網易戲精課等設計二級以上的分銷裂變,紛紛實現當日刷屏,但後均被封殺。

(4)砍價

使用者可自己砍一刀,然後發起砍價邀請好友幫砍,直到坎至目標價格比如1元,獲取產品。

案例:某k12輕課模式產品,模仿拼多多的砍價玩法,發起“1元購數獨課”活動,效果顯著。

六、線上教育私域產品打造

私域流量積蓄起來後,就需要進行運營,而最能讓使用者有參與感和價值感的方式,就是提供內容,對於線上教育來說,具體的內容形式,有兩種已經被驗證是有效的,即直播和訓練營。

1. 直播

直播兼具服務和轉化兩種屬性,其本質是憑藉名師水平和剛需內容來打動使用者,其中內容是絕對核心,而內容的打磨,必須明確兩個問題:講什麼和怎麼講。

關於直播內容的選擇,主要由所在領域決定,比如教育行業的直播就分升學類、學科類等,不同型別對老師的要求不一樣,深度也不一樣。

當然,更多時候直播的內容是由老師來決定的,甚至大綱都是老師來出,畢竟要體現專業性,比如某線上教育的直播課就是由專業老師來講,而運營人員能做的就是把控和改善。

(1)如何把控?

首先運營者要成為聽眾,從聽眾角度給老師提出問題和建議,這個過程至少一遍,多則三五遍。

其次是直播測試,全流程預演一遍,從直播前的預熱,到直播中的產品轉化和資料領取,再到直播後的答疑,排查一切可能出現的問題。

最後是ppt、直播裝置等的細節檢查,比如聲音大小、畫面情緒度、延遲、文字顏色、動畫演示等。

(2)如何改善?

需要改善的主要部分,是直播的轉化環節,需要注意這樣幾個細節點:

內容框架:秉持“是什麼-為什麼-怎麼辦”的基本邏輯,這樣的好處是老師容易理清思路,聽眾容易聽懂和理解。

產品轉化:轉化環節集中在“怎麼辦”的部分,這個時候一般開始和產品賣點進行掛鉤,在設計上一定要避免生硬,以案例來說服使用者。

產品推薦:經過主體內容後,就是正式的產品介紹部分,建議採用視訊或實物展示,讓使用者可以初步感受產品,理解其特點和使用效果。

2. 訓練營

訓練營是提升使用者價值感的另一種方式,其產品細節可根據上癮模型即「觸發-行動-多變的酬賞-投入」進行設計。

(1)觸發

分為外部觸發和內部觸發,外部觸發即每天在社群的上課提醒和打卡提醒,如釋出群公告、發紅包等,內部觸發則是課程內容及上課形態對學員的影響,這是觸發能否有效的核心關鍵點。

課程內容應根據使用者需求和權威體系進行打磨,上課形態應以沉浸感為原則,想辦法提升注意力和互動性。

(2)行動

通過內外部觸發後,使用者會在“想檢驗學習成果”的動機下完成特定舉動,即練習和打卡,不過,根據「行動=動機+能力+觸發物」,想順利完成練習和打卡,需要讓這種行為簡便易行,即練習和打卡的方式不需要花費學習成本。

針對這一點,需要從兩方面來考慮,一是練習和打卡的內容,最好選擇耗費時間較少的內容,二是打卡的具體方式,這可以選擇用打卡類小程式解決。

(3)多變的酬賞

在打卡環節,很多訓練營選擇讓學員寫文字或做導圖,這明顯不符合簡便易行的原則,需要極高的酬賞做為驅動力,而這種驅動力設定得如果合理,對學員學習的投入會非常有效。

酬賞一般分為三種,簡單列舉每一種相應的策略:

社交酬賞:人天生渴望被認識,據此可設定提問交流環節,引導學員分享觀點等來滿足;

獵物酬賞:滿足某種需求的物品就是獵物,如金錢、資訊、資源等,相應的策略則有組隊打卡分獎金、堅持打卡得稀有乾貨資料等;

自我酬賞:即對愉悅感的渴望,據此可在原課程基礎上設計一個高難度挑戰活動,用來激發學員參與熱情,讓他們感到學有所用。

(4)投入

通過觸發、行動、酬賞三個步驟,基本就能改變學員的行為,讓學習變得持續,不過,使學員自發持續投入訓練營的學習,顯然更為重要。

據此可制定的策略,是將聽課與打卡遊戲化,根據PBL模型即點數、徽章、排行榜進行設計。

比如:聽課和打卡可獲得積分,積分可用於兌換和打賞;不同的學習天數對應不同的成就等級;定期更新積分排行榜,獎勵排名高的使用者等。

(1)人設打造

“四件套“一般是怎麼設計的?核心原則是圍繞統一人設定位進行內容填充,比如線上教育的微信個人號可以打造專家人設,比如升學專家、家庭教育顧問等,把個人號做成專業KOC,具體可以按如下設計:

暱稱:機構名+某某老師/真實名字,比如“新東方小何老師“。

簽名:精簡履歷,比如“專注物理教學10年,幫孩子規避學習難點“;或傳遞情懷,比如”讓孩子愛上學習,才是最大的動力“。

頭像:少用機構的logo,可以用象徵企業的卡通動物形象,儘量用職業照或生活照。

對於個人號來講,朋友圈是其最大的價值,好的朋友圈內容會加速對方的信任,因為99%的人加好友後,第一個動作就是翻看朋友圈,這是了解對方的第一步,甚至可以直接判斷對方是什麼樣的人,可見朋友圈建設的重要。

乾貨:所在領域相關的乾貨知識,可以是圖片、文字、文章、小視訊等任意形式;

雞湯:帶有正能量情緒引導的簡短故事或金句,同時配上表情包、日籤或海報;

測評:與所處領域搭邊的實用性產品的測評推薦,可以是自家商品或別家品牌,比如教育領域可以推薦圖書、鋼筆、筆記本等學習用品。

這裡強調一點,以上方法只是個人建議,並非絕對原則,因為微信是熟人社交,信任永遠是第一位,越生活化的個人號越容易產生親切感,越不容易發生好友的流失。

2、內容運營

尤其對於個人號的引流和留存來說,好的內容起到的作用幾乎是決定性的,尤其是素人人設的個人號,沒有權威背書,最有效的辦法就是提供有價值的、符合剛需的內容。

那要如何去找到並運營這樣內容?

我們可以明確的是,內容不是憑空尋找,而要貼合目標使用者的需求,這是在尋找內容前需要做的最重要的工作,關於具體的方法主要有三個,分別是使用者調研、跟蹤競品和行業熱點。

依據這些方法確定內容方向後,就可以按部就班地蒐集內容資料。

找內容最重要的一個方式是全網搜尋,基本邏輯是儘可能窮盡羅列出所有該領域內容的關鍵詞,然後依次在百度、微信等平臺搜尋查詢,優先選擇免費下載,其次再付費下載。

當然,在搜尋過程中會遇到很多讓你輸入個人資訊的連結,對此一定要謹慎,另外,如果是需要新增微訊號才能獲取的內容,一般會要求先付費,如果能承受或覺得內容很值,可以選擇。

除此之外,另一種尋找方式是入駐多個垂直論壇、小眾公眾號、付費社群、知識星球等,下載裡面全部的內容,然後儲存到自己的內容平臺,比如百度網盤,或者直接下載到電腦。

當然,如果你覺得尋找很麻煩,想自己產出,也可以,前提是你有這個功底或者相應的內容團隊,如果有條件和資源,優先推薦,因為這將成為你的核心壁壘。

我們找到內容後,要對內容進行分類整理,因為以後會頻繁地查詢,並且會持續地引入內容,凌亂的內容庫非常不利於整體的運營效率和效果。

因為不同領域內容的分類標準是不一樣的,所以難以給出搭建內容庫的方法論,但基本原則無非有兩條:

(1)分類要細緻明確,每一類以及每個子類的內容要建立單獨的資料夾,獨立存放,並且統一命名規則,方便搜尋查詢;

(2)對使用的時間、用途、頻次進行合理安排,最好設立排期制度,避免混用和亂用。

3、尋找種子使用者

在“養”微信個人號的時候,會要求存一批好友,並且需要做一些互動,以降低後續大規模新增時的風險,當度過準備期後,就要尋找真正的種子使用者,為持續的拉新和轉化做使用者資源儲備。

實際上,任何渠道的流量都可以作為個人號的使用者來源,不過筆者只整理微信群的尋找方式,因為微信群是最方便的加人渠道,相比從微信外部引流,更快速,更直接。

在微信或搜狗直接搜尋與“群”有關的關鍵詞,或者與活動有關的關鍵詞等,會發現很多文章裡面帶有進群二維碼或個人號二維碼,從裡面篩選出有效的入口申請新增即可。

(3)主動進入付費社群或知識星球

付費社群和免費社群相比,無論是使用者品質還是活躍度,都要高出一大截,如果想要精準的種子使用者,付費社群或知識星球是首選。

(4)參加競品的社群

任何企業只要做活動,就會建立動群,比如任何知識付費和教育培訓公司只要賣課程,就會建服務群,你要做的就是參加,無論是免費還是付費,只要確定裡面有適合你的使用者。

無論通過哪種渠道,只要進了群,就想盡辦法新增好友,最好的方式有兩個,一個是和群主打招呼主動幫你推薦,另一個是主動活躍,比如發紅包、發資料、發觀點等,被動新增。

4、精準銷售

(1)分層轉化

將所有好友進行標籤化管理,根據渠道來源、溝通頻次、是否進群、是否付費等多個維度進行分層,分為多個層次的使用者,等級高的優先轉化,等級低的引導進長期流量池培養。

實際上,具體轉化方式需要根據好友的真實情況來設計,至於長期流量池完全可以由個人號代替,辦法則是搭建矩陣號,即流量號、活動號和成交號,使用者的精準度依次提高。

(2)劇本發售

因為朋友圈的開啟率是微信生態裡最高的,釋出朋友圈進行營銷是很高效的方式,而基於此產生的營銷方法叫做劇本發售,底層邏輯是根據使用者心理提前設計營銷環節,增進轉化。

具體步驟如下:

產品預熱:提前製造懸念,吊起使用者胃口,倒計時海報和不明覺厲的文案是基本配置。

互動造勢:發起抽獎、集贊等互動玩法,參與的前提是傳播活動,目的是擴大聲勢。

限量預售:限時間開啟固定名額的產品預售入口,目的是刺激第一波意向使用者轉化。

權威推薦:展示購買產品的重量級客戶,往往是某領域的意見領袖,目的還是加強轉化。

價值贈與:正式發售前的開啟社群促銷,要求提前佔位,活動時間一般為1-3天,模仿釋出會模式。

引導購買:正式的發售環節,依舊使用限時、限量、從眾等策略,同時還會匹配附贈、團報等新的優惠措施,保證最大化轉化意向使用者。

總之,通過分層轉化和劇本營銷,基本可以覆蓋絕大多數的精準意向使用者,轉化之後再以超預期服務實現持續的復購即可,剩下的只能依靠長期培養和擇機轉化。

以上就是全部的私域流量的全面解讀,可以發現最核心的邏輯就是“內容+運營”,這也是一切使用者增長手段的精髓。

最新評論
  • 整治雙十一購物亂象,國家再次出手!該跟這些套路說再見了
  • 騰訊開展100天“清風計劃”:嚴重違規賬號將被拉黑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