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技>

​大概從 2019 年上半年開始,有一個問題一直困擾著我,在 2B 領域,為啥中國的公司如此努力的加班,但是在產品上還是不能跟國外的比?

圖片來自 Pexels

雖然我們公司不是加班很多,但是相比國外同類公司還是工作時長要長很多,我們最近為了趕持續部署產品上線,相關團隊基本上是 997。

騰訊雲,阿里雲,我了解到的情況也是加班比較多的,996 的情況不在少數。但是你看中美兩國雲服務的產品,顯然國外的還是要比國內好一大截。

把這個問題放大一點,在中美兩國貿易戰的背景下,為什麼中國的 996 幹不過美國的 955?我們從以下三個方面來看這個問題。

中國 IT 從業者的素質到底行不行?

對比中國的一線城市,我覺得從業者的專業水平並不差。我十年前在矽谷工作,大量的印度大媽的 Title 都是 Principal Engineer,這大概也是我當初決定回國的原因之一。

近幾年,有大量工程師在中國工作一段時間後去美國的,以及在美國工作一段時間後回國的。我感覺在從業者素質方面,高階人才兩邊是差不多的。

但是國內從業者在專業度上確實是欠缺的。這點從簡歷就能看出來。中國即使有些很高階的工程師,看簡歷也是寫的不合格的,從內容到格式都不合格。

但是你去國外招聘,無論水平多爛,簡歷都是寫的非常漂亮。國外在如何寫簡歷這件事情上的培訓是相當成熟的,值得我們學習。

另外在理解自己與公司的關係上,國內普遍帶有更多情感,而國外更理性。這一點要展開就太大了,要從文化開始講。

但是無論如何,我認為這個差異隻影響管理方式,不應該在產出品質上有大的影響。

中國的 IT 從業者是不是不夠努力?

這個問題是顯而易見的,但我還是想說一下。每次晚上 10 點左右,在公司樓下打車,滴滴告訴你排隊 101 號,一線城市都這樣,深圳科技園只是一個縮影。

我們說 996,只是一個代名詞,有可能是 10-10-6,但起碼我從來沒有見過民營 IT 企業是 955 的。

除此以外,國內大量公司在非工作時間是要處理公事的,也就是公私沒有那麼分明。

即使是這樣,相比其他行業,IT 行業可能都是工作時間最短的。建築行業,工廠製造業,基本上一年就休一個春節。

中國這麼多人,每個人每天都有 24 小時,中國這些年的 GDP 增長,就是這麼靠堆時間堆出來的。但是堆時間的槓桿率越來越低了,所以 GDP 的增速下降很快。

中國 2B 公司的戰略行不行?

產品做不好,如果不是人的問題,不是投入度問題,那大概只剩下方向問題了。

我們先來看一組截圖:

對比國內外幾個雲廠商的首頁,其實問題還挺明顯的。首頁就是門面,代表了你的形象,代表了你想傳遞什麼資訊給客戶。

美國的廠商基本上是在講產品和技術,而中國雲廠商基本上是在搞促銷,而且“吃相很難看”。

我一直認為作為一個面向企業的專業服務商,參加雙十一這樣的活動就是一種恥辱。我從來沒見那個美國的企業服務公司參加黑五。

你看阿里雲的首頁在視覺觀感上是不是越來越像淘寶?相由心生啊!這麼搞如何塑造專業形象呢?沒有專業形象,附加值就上不去,所以生意越做越苦逼。

“阿里雲,騰訊雲,華為雲,Oracle,Google,AWS,微軟,IBM”這幾個 LOGO 大家看到時候,我相信內心的感覺是不一樣的。我覺得這就是差距。

阿里這種強運營的做法,確實能獲得更多客戶,其他廠商也不得不跟進,就導致了現在局面:中國特色運營驅動的雲端計算產業。

業務如果靠銷售驅動,槓桿率最低,運營其次,產品最高。所以你去看銷售驅動的公司,往往有很多人,但是人均產值很低,比如地產,軟體外包。但是產品驅動的公司/業務,往往有超高人均產值,比如微信。

再比如國外的 Atlassian(典型產品 JIRA),目前市值 276 億美元,員工 3600 人,人均市值 920 萬美元。這家公司沒有銷售。

我們在做績效考核的時候有一句話:你考核什麼你就會得到什麼。再放大一點,“這個社會獎勵什麼,就會得到什麼”。

我想來想去,覺得這裡的核心不是供給的問題,而是需求的問題。國內目前的 IT 大環境實質上是鼓勵 60 分產品,不重視 80 分或者 100 分產品。

花一份精力,可以把產品做到 60 分;花兩份精力可以把產品做到 80 分;但是花 10 份精力才能做到 100 分。

如果沒有足夠的正向激勵,沒有人會去做 100 分產品。所以中國市場上有很多 60 分產品,鮮有 80 分產品,沒有 100 分產品。

做過企業級專案打單,招投標的人想來都明白,能不能拿下客戶,產品最多隻有一半的因素。

而且很多企業目前追求的是能用,並沒有那麼強烈的品質訴求。這個問題說到底也不是 IT 行業的問題。

我覺得更明顯的是在建築行業。中國 30 年時間蓋了比別人 200 年還要多的房子,可以想象這個房屋品質。

每次去老牌資本主義國家,看到人家的寫字樓,雖然已經上百年,但那種品質感,國內少有。

全球雲端計算領頭羊 AWS 成立於 2006 年,剛才說的 Atlassian 成立於 2002 年。

產品驅動就是前面的投入很大,時間很長。我們追趕追求短平快,品質也難以做好。

除此以外,個性化需求太多,付費意願低下也是影響 2B 企業戰略的很大因素。

中國企業的個性化訴求太多了,導致很多企業服務廠商要給客戶做大量定製。這個問題的原因是中國企業管理不規範,老闆文化太重。

付費意願也是,可以看到改善,但是依然很低。Coding 十個活躍使用者裡面,只有一個是付費的。如果產品你用了,仍然不付費,那企業只能想別的辦法搞錢。

以上種種,導致了想要在國內這個環境慢慢打磨產品變得不可能,基本上會死在路上。

所以只能逼良為娼,先汙染,後治理。雖然中國企業可能投入的人更多,但是拋開工程師的素質不談,同樣多的人力做一個產品和同時做兩個產品,差距還是很大的。

中國的 996 幹不過美國的 955 還是路徑選擇問題,兩條路的槓桿率差距太大。

包括巨頭雲廠商在內的各個企業,我相信從老闆開始,都很清楚做好產品是王道,但實踐就是非常困難,把各大雲廠商的收入構成扒開看一看就知道究竟有多少真正是產品帶來的收入。

既要速度,又要品質,還捨不得短期利益,真的可以兼得嗎?最近在消費品領域出現了各種“升級”,中國產高品質商品迅速崛起,這是新一代中產階級的需求拉動的。

我相信軟體行業會出現類似的升級,“Made in China”形象的提升一定不僅僅在製造業。

注: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

最新評論
  • 1 #

    老外效率高,老外認真幹一個小時抵得上996划水一個星期

  • 2 #

    中國做技術平均也就在35左右,很少有程式設計師幹大40多,國外很常見,他們的薪水也很高,技術能力也很強,中國靠堆積時間,國外靠技術

  • 3 #

    別人做技術,你是做業務,業務瞬息萬變,講究的就是快…

  • 4 #

    中國企業與美國企業相比,的經營品質低下,無核心技術、低價格、低成本、微利潤,只能靠數量維持經營。因此,必須依靠“996”超時工作,壓縮工人工資來維持經營!

  • 5 #

    可能時間太長,人機械了,工作不是靠時間長短決定好壞。

  • 6 #

    這個問題比較複雜,其實老外不是簡單的955,而是很多時候老外的程式設計師是對技術的熱愛和投入,公司給了他們足夠的空間去發揮。所以這些老外你說24小時在想技術的問題也不為過。中國人呢,相對來說加班時間較多,基本沒有太多時間去靜下心來認真思考自己的得失和未來發展方向,久而久之自然就會產生極大的差別。

  • 7 #

    怎麼說呢 舉個最實際的例子吧 中國很多外包軟體公司是把springboot當springmvc替代品使用 但是據我所知springboot的初衷是做業務分離的單獨微服務 感覺我們國家很多IT企業在技術上不光是簡單照抄國外同行的拿來主義 關鍵是還跑偏了

  • 8 #

    管理問題.工作時間長度和工作品質未必成正比

  • 9 #

    只能說社會太浮躁,沒幾個企業家技術人員能靜下心來做事情,IPO套現實現人生財務自由是大多數人辦公司的初衷,社會壓力山大,普通技術人員都一山望著一山高頻繁跳槽,有幾個是真的熱愛專研

  • 整治雙十一購物亂象,國家再次出手!該跟這些套路說再見了
  • 看一看安陽市龍安區這家網際網路企業的抗“疫”行動